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0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空军的F…15“鹰”式战斗机则大规模削减,用来替代F…15的F…22A战斗机的产量更是一减再减,直到半岛战争前才大批量采购(如果不是美国国会在伊朗战争后批准了F…22A的几份采购合同,让美国空军赶在半岛战争爆发前将F…22A机群的规模扩大到了300架以上,恐怕美军会输得更惨)。即便在半岛战争之后,因为共和国与美国拥有“毁灭平衡”,而且都信奉“非直接对抗”的冷战政策,所以美国空军并没吸取教训。仍然以发展多用途战斗机为主。

客观的讲,共和国空军也走了弯路。

当然,导致共和国与美国把重点放在多用途战斗机上的众多原因中,国际市场需求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重型制空战斗机非常昂贵,F…22A在21世纪初的单价为2亿美元,而到了21世纪20年代末,F…22S的单架高达8亿美元。F…42A服役的时候,单价更是突破了20亿美元。共和国战斗机的情况也差不多,J…10A的售价仅1。4亿人民币,J…14A就达到了11亿人民币,J…16A更是破天荒的超过了100亿人民币(以上均为对外售价)。如此高昂的价格,让几乎所有国家都望而却步。拿F…42A来说,别说普通国家,就连英国这些发达国家,也只能意思意思,购买10来架而已。对绝大部分国家来说,需要的不是性能极其强悍、任务能力却相对单一的重型战斗机,而是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价格相对低廉的轻型战斗机,或者中型战斗机。事实上,因为重型战斗机的价格过于昂贵,美国与共和国都不得不用多用途战斗机充当主力。

在以往的战争中,多用途战斗机存在的缺陷还没有暴露出来。

不管怎么说,除了半岛战与之外,共和国与美国没有直接对抗,也就没有必要在战斗机的性能上分个高下。

事实上,因为半岛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空军的主力与美国空军的主力旗鼓相当,而且交战区域过于狭小,加上美国过早退出,所以多用途战斗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没引起重视。

与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相比,中东战争让双方的空中力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有长远目光的军事家眼里,问题不仅仅是多用途战斗机的实战价值。

战争还未结束,共和国空军的梅乐驰少将与美国空军的乔伊斯·李少将就先后提出了一个让两国空军震惊不已的理论,即重型制空战斗机会被迅速淘汰,统治未来天空的除了性能更加先进的空天战斗机之外,就是专门为空中战斗而生,具有极强的敏捷性、拥有完备的空战系统与主动防御系统、能够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作战、造价相对低廉、能够大批量装备部队的轻型制空战斗机。

这个理论提出来的时候,两国空军的高层都没有认识到其重大价值。

不管怎么说,对于两国空军的高层来说,根本不可能相信,统治天空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竟然会被淘汰,而且取代它的会是“地摊货”般的轻型制空战斗机。

万幸的是,两国空军的高层都没有忽视这个理论。

在必须承认实战结果的情况下,空战战术变革早晚都会到来。对于两个超级大国的空军来说,谁能在空战理论上走到前面,并且率先摸索出新的空战战术,谁就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

可以说,当时两国空军都有点饥不择食。

用雷靖鸣的话来说,不管是谁,只要能够提出革命性的战术思想与作战理论,都能得到空军的支持。

正是如此,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空军就改装了几架J…17E,用其与J…16D进行空战测试。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梅乐驰在晋升为空军少将之后就离开了南亚战区,前往位于共和国西北的空军实验基地,亲自负责“对抗部队”的工作,也就是用改进后的J…17E来验证他的空战理论。

美国空军的动作也很快,用F…54C战斗机组建一支类似的对抗部队。

虽然共和国与美国空军都没有公开相关消息,但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梅乐驰与李的理论彻底改变了空战的面貌。

与争夺制空权一样,空中支援也遇到了挑战。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因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信息干扰力度,导致战场通信始终无法保持畅通,从而让空中支援形同摆设。为了发挥空中打击的力量,交战双方都只能让执行支援任务的多用途战斗机在距离战场数百千米的地方,用防区外武器打击敌人的固定目标,或者是对敌阵地进行覆盖式轰炸。

显然,这绝对不是双方地面部队想要得到的空中支援。

用当时负责美军空中作战的李少将的话来说,如果有得选的话,他宁愿用那些10亿美元1架的F…54C去交换在20年前退役的A…10C,因为拥有“空中坦克”之称的A…10C能够顶着敌人的防空炮火为地面部队提供最直接的火力支援,而娇贵的F…54C甚至不敢冒险进入敌人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区域。

李的抱怨,正好说明了问题。

实质上,这也是共和国空军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对付弱小敌人的时候,甚至在对付地区强国的时候,几轮高强度的空中打击就能摧毁对方的防空系统,取得绝对制空权。在这种情况下,别说F…54C与J…17E这类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就算是普通民用飞机,只要飞得够高,都能到敌人的头顶上转几圈,再安然无恙的返回后方基地。也就是说,在掌握了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多用途战斗机保持足够的飞行高度,就不会受到威胁。如此一来,多用途战斗机抗损毁能力差,生存能力低下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就不会暴露出来。

显然,不是任何战争都会如此得心应手。

在需要顶着敌人的防空火力执行打击任务,而且必须用飞行员的眼睛去寻找与瞄准目标的时候,多用途战斗机的致命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实际上,这也正是“多用途”惹的祸。

虽然在共和国空军中,J…17E的任务就是对地打击,在美国空军中,F…54C的任务也是对地打击,但是在其他国家,J…17与F…54都得担当起包括防空在内的多种任务。因为战斗机是最昂贵的军火之一,没有任何国家会购买连生产国的空军都不肯装备的战斗机,所以共和国空军与美国空军不得不充当本国军火商推销员。如此一来,共和国空军与美国空军就无法按照实际的作战需要来采购轻型战斗机。

事实上,在美国空军宣布让A…10C退役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当时就有美军将领宣称,随着A…10C退役,美国空军将不再拥有货真价实的攻击机。

因为参加过多场战争,所以共和国空军更加重视多用途战斗机的对地攻击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初与陆航争夺DW…26C的控制权,空军就是想借此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机,而不是让不够坚固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去执行低空攻击任务。事实上,在印度战争中,正是因为DW…26C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近距离低空支援任务,才掩盖住了空军缺乏低空攻击机的问题,也让空军高层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非常遗憾的是,在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冲击下,空军不但没能获得DW…26C的主导权,还失去了在J…17A的基础上开发一种专一攻击机的机会,未能弥补自身的缺陷。

打到这个时候,裴承毅与杜奇威都认识到了空中支援存在的问题。

非常可惜的是,杜奇威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在20年前退役的数百架A…10C,除了由博物馆收藏的几架之外,其他的全都当成废铜烂铁给卖掉了。更可惜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在VC…22基础上改进的低空攻击机没能通过五角大楼的审批,而全新开发的低空攻击机还没有试飞呢。按照美国陆军的装备发展规划,代号VA…X的低空攻击机最快只能在2045年完成首飞,在2050年之前完成所有测试,在2051年投产。要保持这个发展进度,首先就得确保每年都获得足够的拨款。

与杜奇威相比,裴承毅的处境就要好得多了。

虽然在战争初期,受前线基地、人员转移、设备运送等等影响,没能让陆军航空兵的低空攻击机群及时抵达战场,但是经过这些天的努力,第一批低空攻击机部队已经抵达伊拉克,并且做好了战斗准备。这支部队的规模并不大,只有5个大队的120架攻击机,其中还有10多架在转场飞行的时候出了故障,必须接受维修,无法在11日之前投入战斗。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打击力量,特别是在双方都急需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时候,谁也不能小看100多架低空攻击机的打击能力。

用指挥这支部队的骆良骥准将的话来说,如果100多架攻击机同时出动,能在一个攻击波次中干掉上千辆坦克战车,打残2个装甲旅或者歼灭1个装甲旅的全部主战力量。骆良骥绝对没有吹牛,因为在印度战争中,陆航的低空攻击机群就有过类似的战绩。

对原先还处于平衡状态的南方战线来说,这个局面维持不了多久了。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119章 声东击西

9日傍晚,平静了1天的南方战场上再次热闹了起来。

随着以军第7装甲师绕过舍赫巴,向东北方向挺进,在大马士革省西南上空盘旋的1架大型无人侦察机立即通过激光通信系统将拍摄下来的图像发给了东面数百千米外的1架战略侦察机,随后这架侦察机常通过位于背部的定向通信系统,将信息发给了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1颗通信卫星,最终由这颗卫星把信息发送到瓜达尔港的联合司令部。虽然信息的传递距离超过5000千米,但是所用时间不到1秒钟。利用性能强大的计算机,联合司令部的战术指挥中心能够将战场情况同步显示在虚拟的三维电子沙盘上,让包括裴承毅在内的指挥官准确及时的了解战场情况。

与以往一样,大致询问了情况之后,裴承毅就把具体工作交给了手下的参谋。

作为参谋出身的司令官,裴承毅非常清楚参谋在指挥作战时的心态。说得简单点,只有得到指挥官的绝对信任,参谋才会为指挥官卖命。当年指挥半岛战争的时候,裴承毅就很讨厌那些军阶比他高的将军对他指手画脚。

因为晚上的战斗将关系到整个南方战线,甚至整场战争的走向,所以裴承毅没有离开战术指挥中心。

战场时间21点过(仍然以巴格达时间为准,相当于瓜达尔港这边23点过),无人侦察机发来了一段非常清晰的录象,以军第7装甲旅已经到达了苏韦达省与大马士革省交界处的一处绿洲。不得不承认,以军的行动速度非常快,大约150千米的距离,第7装甲旅只花了不到3个小时。要知道,这是野外行军,而不是在公路上行军,就算沙漠地势平坦,让装甲部队可以像在低等级公路上那样行军,能在3个小时内跑出150千米,也算得上是能力出众了。让裴承毅略感惊讶的是,另外2个以军旅也以同样的速度到达了进攻集结地点,行军速度不比第7装甲旅慢多少。

这2支部队就是第118装甲旅与第5步兵旅。

第118装甲旅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该旅在之前的多次战争中的表现并不突出,特别是在2008年的那次打击黎巴嫩真主党的战争中,第118装甲旅的一名士兵竟然落入了敌人手中,搞得以色列当局很没面子。受此影响,在20年代末的那次改编中,第118旅被取消了主力番号,成为了预备役部队。直到2038年底,也就是叙以战争后,以色列国防军开始扩编,第118旅才获得主力番号,成为了第118装甲旅。虽然获得了主力番号,但是第118装甲旅仍然比不上第7装甲旅。拿主战装备来说,第7装甲旅的主战坦克是与克莱斯勒联合研制的“梅卡瓦7”型主战坦克,实际上就是以色列版本的M32A1,而且是战斗全重超过了50吨,更加重视防护能力的主战坦克。第118旅的主战坦克则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性能最多与M24的后期改进型号相当,除了观瞄系统之外,其他性能都远远比不上“梅卡瓦7”型主战坦克。

与第118装甲旅相比,第5步兵旅更有来头。

事实上,第5步兵旅一直是以军的王牌部队。与第7装甲旅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步兵”与“装甲”。因为在叙以战争之后,受到的安全威胁更加严重,以色列国防军采用了类似于美军的编制体系,即将地面部队分为“重型部队”与“轻型部队”,而步兵旅与装甲旅都是重型部队,所以第5步兵旅在具体编制上为2个装甲营加4个步兵营,而第7装甲旅为3个装甲营加3个步兵营,论主战装备,前者仅比后者少了大约60辆主战坦克,却多出了大约80辆步兵战车。

由此可见,第5步兵旅的战斗力不比第7装甲旅差多少。

如果不是在相对开阔的沙漠地区,而是在更加重视步坦协同作战的地方,比如贝卡谷地,第5步兵旅的战斗力甚至在第7装甲旅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