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第十战斗单位不大可能单独打下迪亚巴克尔。
因为不可能向该方向增兵,所以裴承毅不得不让袁晨皓充分利用手里的兵力,尽快打下迪亚巴克尔。
当然,袁晨皓非常准确的执行了裴承毅的命令。
除了让第一战斗单位向比斯米尔集结之外,袁晨皓还将在他指挥范围内的5个伊朗师与3个伊拉克旅派了过去,其中就有伊拉克陆军中唯一一个装甲旅,即外号“侯赛因”的第1装甲旅,这也是伊拉克陆军中,唯一一个装备了DZ…31A型主战坦克与DB…30A步兵战车的旅。
与伊朗陆军的DZ…31A、DB…30A不同,伊拉力陆军的这两种主战装备是由共和国当局无偿提供的,而且直接由共和国陆军转交。虽然都是二手货,但是与伊朗采购的“一手货”相比,因为没有按照出口标准减少配制,特别是降低防护配制,所以这些二手货的性能反而更加先进。正是如此,伊朗当局还就此严重抗议,认为自己掏钱买的军火,竟然不如别人免费获的的军火差,要求共和国当局给出合理解释。
闹到最激烈的时候,伊朗政府甚至以国防军的名义,聘请了一个共和国的律师团,把共和国国务院告上了法庭,控告共和国政府搞贸易欺诈。当然,这样的控告不会有任何结果。在共和国当局答应出售更多的先进装备后,伊朗当局主动撤消了起诉。
总的说来,袁晨皓手里有的是筹码。
5个伊朗师与3个伊拉克旅的总兵力接近10万,就算美土联军打算在迪亚巴克尔打一场绞肉机式的消耗战,袁晨皓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反正上去充当炮灰的,肯定不会是共和国的作战部队。
南方战线上的情况也稳定了下来。
激战一夜之后,双方都疲惫不堪,而且战场局势极为混乱,战线大齿交错,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双方都得首先理清头绪。按照苏劲辉的计划,只要美以联军停止行动,第九战斗单位与第二战斗单位就会在天亮后停止大规模作战行动。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10日白天完成部署调整,最快能在天黑之后再次开打。
因为决战已经打响,所以叙利亚当局已经开始战争动员。
按照苏劲辉的报告,到10日傍晚的时候,至少有3个叙军师能够抵达前线,帮助2个支援旅巩固防线。因为叙军缺乏与共和国军队协同作战的能力,所以苏劲辉只让叙军负责防御与后勤保障任务。
裴承毅并不认为叙军如此无能,只是他答应不干预前线指挥,也就没有插手指挥工作。
对裴承毅来说,最需要考虑清楚的事情,肯定是尽快确定把即将到达的第六战斗单位派往哪个战场。
要知道,这是他在15日之前,能够获得的最后一个战斗单位了。
因为决战高潮很有可能在12日或者13日到来,所以这也是裴承毅在此之前获得的最后一个战斗单位。
如何利用这个战斗单位,将至关重要。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123章 全面考虑
如果说9日夜间到10日凌晨的战斗让裴承毅感觉到的是压力的话,那么杜奇威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压力了。
虽然美以联军在南方的进攻行动收到了一些成效,美军在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行动也有所收获,但是杜奇威对整个战局仍然很不乐观。站在他的角度,除了需要担心美以联军能否在舍赫巴立足之外,还得考虑美军能否歼灭巴赫切的第八战斗单位,更得关心美土联军能否守住迪亚巴克尔。
对杜奇威来说,三个方向上,局势最紧迫的肯定是迪亚巴克尔。
任何人都看得出来,随着美以联军在南方战线上发动总攻,裴承毅不得不调整战术部署,在奥斯曼尼耶方向上以守为主,在南方战线上攻守结合,从而留出更多的力气攻打迪亚巴克尔。
不管杜奇威是否愿意承认,第7步兵师肯定守不住迪亚巴克尔。
按照杜奇威的估计,就算没有第一战斗单位的支持与配合,第十战斗单位也能在48小时之内打下迪亚巴克尔,哪怕驻守迪亚巴克尔的土耳其国防军表现出色,超常发挥,也最多让第十战斗单位花上72小时。这个估计是有根据的,在此之前,第十战斗单位仅用10来个小时就打下了比斯米尔,随着裴承毅加大在该方向上的投入,争取速胜,第十战斗单位更有把握在48小时之内打下迪亚巴克尔。
针对这一情况,杜奇威根本没有多想,就把第82战略师派了过去。
可以说,迪亚巴克尔已经变成了美军的“黑洞”。
回顾之前的战斗,从布吕歇尔的先头部队,到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再到第7步兵师与第82战略师,美军数次向该方向增兵,却没有收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也许,让共和国陆军到现在还没有打下迪亚巴克尔,就是数次增兵的最大效果吧。
到这一步,裴承毅的战略布局已经非常清楚了。
即便杜奇威仍然有所疑虑,但是事实反复告诉他,裴承毅没把南面的战斗当回事,为了在北方战线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可以在南方战线上接受一个不太光彩的结果。考虑到共和国发起这场战争的理由,杜奇威必须相信,裴承毅不但在朝着基本目标前进,还在通过军事行动反复告诉对手,不应该打得太狠,应该尽量争取把战争的结局控制在对双方都有利,或者说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正是如此,杜奇威知道,裴承毅看懂了他的开普敦的给出的暗示。
问题是,北方战线上现在的局势是美国当局能够接受的吗?
或者说,如果双方保持这个局面,美国当局愿意退出战争吗?
以杜奇威对共和党政府的了解,不管是为了党派利益,还是为了集团利益,或者为了毫无价值的面子,共和党政府都不会在这个时候退出战争。
更何况,裴承毅肯定不会就此罢休。
9日深夜,收到史塔克从国内发来的消息,得知共和国陆军的第六战斗单位与第七战斗单位已经做好出发准备,而且肯定会通过战略空运到达战场的时候,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裴承毅不会善罢甘休。
说简单点,北方战线上现在这个样子,绝不是裴承毅希望看到的结果。
不管怎么样,共和国军队肯定会猛攻迪亚巴克尔,甚至会在占领迪亚巴克尔之后继续向西突击,扫荡托罗斯山脉以的整片地区,最终打到加济安泰普,把北方战线上东西两个战场联系起来。到这个时候,裴承毅才会考虑结束大规模作战行动,捏着对共和国非常有利的战争结果与对手进行停战谈判。
毋庸置疑,裴承毅不会在南方战线上采取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事实上,打到现在为止,裴承毅也没有在南面有所作为。
面对这一情况,杜奇威的选择非常有限。
站在他的立场上,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南方战线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争取在北方战线上遭受惨败之前取得重大战果,迫使裴承毅在战略上做出让步,也为美国体面的退出这场战争打下基础。二是在北方战线上严防死守,不给裴承毅太多的机会,只要能够挡住共和国军队向西挺进的步伐,并且大量消耗共和国陆军的有生力量,就能迫使裴承毅在达到全部目的之前接受停战谈判。
显然,这两个选择都不那么理想。
不管杜奇威是否有信心,之前的战斗已经表明,裴承毅非常擅长“不对称作战”,如果采用第一个办法,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美军不可能赶在共和国军队之前完成任务,也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按照杜奇威的估计,如果把主力集中在南方战线上,就算裴承毅不向这边增兵,美以联军至少需要7天,最多需要15天,才有可能击败第二战斗单位与第九战斗单位,打到大马士革城外。因为在此期间,叙利亚肯定会进行全面动员,并且将国防军的主力部队全部调往大马士革,所以美以联军需要20天左右,才有可能打下大马士革,达到南方战线上的终极目标。
显然,北方战线上的战斗持续不了这么久。
在没有美军增援部队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能在2天内打下迪亚巴克尔。因为不用考虑后方安危,第一战斗单位可以在此期间西进,在第十战斗单位打下迪亚巴克尔的时候把战线推进到马拉蒂亚与埃拉泽附近。如果裴承毅断定美以联军将强攻大马士革,他肯定会出动至少2个战斗单位强攻安卡拉。虽然共和国陆军进军安卡拉的路程要比美以联军进军大马士革远的多,但是土军的战斗力更差,而且共和国陆军可以将次要任务交给已经跟进的伊朗军队与伊拉克军队,所以裴承毅最多只需要10天就能打到安卡拉城外,在15天到20天之间打下安卡拉。就算裴承毅不打算进军安卡拉,也可以用1个战斗单位巩固大马士革的防御力量,用另外1个增援的战斗单位与第一战斗单位一道向西进军,在5天之内杀到加济安泰普,10天之内打下伊斯肯德伦。显然,美以联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10天之内打下大马士革,甚至不大可能打到大马士革城外。
由此可知,采用第一个办法,获胜的希望几乎为零。
问题是,第二个办法也不见得能够好到哪里去。
要想在北方战线上严防死守,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死守迪亚巴克尔,二是在西面的战场上干掉对方的某支战斗单位。
死守迪亚巴克尔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虽然主攻部队是第十战斗单位,但是只要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受阻,已经击到的第一战斗单位,还有紧跟在后面的大约10万伊朗与伊拉克大军就会杀向迪亚巴克尔。到时候,别说以擅长攻坚的第一战斗单位,就算10万两伊军队杀上去,美土联军也守不住。也就是说,仅仅增援第82战略师,不足以保证迪亚巴克尔有惊无险。按照参谋做出的评估,在2个战斗单位与10万两伊军队面前,除了以最快的速度增援第82战略师之外,还得尽快把第101突击师送过去。只有充分利用第101突击师的低空突击与打击能力,才能在托罗斯山脉南面的高原上挡住共和国军队的前进步伐,守住迪亚巴克尔。
事实上,杜奇威没有这么乐观。
不管怎么说,第82战略师是一支非常“单薄”的部队。
按照美国陆军的编制体系,“战略师”属于标准的轻装部队,因为改编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第82战略师是美国陆军10多个师中,最“轻便”的一个。为了达到建军的最基本标准,即全师的所有官兵与人员能够用战略运输机群在24小时之内送到全球任何一处战场,第82战略师舍弃了很多不应该舍弃的重装备,比如主战坦克与电磁炮系统。其实这也不是美军的错,而是技术上不如人。如果为第82战略师配备主战坦克,哪怕是M32A1,也会使其战略机动能力大受影响,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按照美国陆军进行现代化改编时提出的战术思想,第82战略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去与强大的敌人拼命,而是充当美国陆军的急先锋,利用其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在一些低强度的局部战争中对付作战能力不是很强的中等国家的军队。
正是如此,杜奇威压根就没有对第82战略师抱太大的希望。
第7步兵师是名副其实的重装师,连他们都没能挡住第十战斗单位,第82战略师能在迪亚巴克尔起到多大作用?
如果不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向迪亚巴克尔增兵,而第101突击师正在利用自身的能力赶往战场,杜奇威也不会把第82战略师派往迪亚巴克尔。按照他最初的计划,第82战略师将顶替第7步兵师前往以色列,到戈兰高地上顶替第2陆战师,担负起威胁黎巴嫩真圭党游击队的任务。
总的来说,把第82战略师派上去,是杜奇威做出的最无奈的选择之一。
事实上,杜奇威也不太看好第101突击师。
随着陆军轻型化与空中化时代的到来,美国陆军进行现代化改编的时候,第101空中突击师取消掉了“空中”两个字,并且按照执行高速突击任务的标准,对作战单位的编制进行了小范围调整。因为是战术突击部队,所以第101突击师不太重视战略机动能力,在编制上可以尽量放开手脚,结果成了美国陆军中编制规模最大的一个师,在满员情况下,第101突击师的总兵力超过了21000人,不比陆战师少多少。
庞大的编制,并不等于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拥有师属航空兵,所以第101突击师的战斗人员只有7000多人,甚至比不上一般的步兵师。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第101突击师的打击能力。
只不过,要想让第101突击师发挥出全部战斗力,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为其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显然,把第101突击师派往一个注定要被包围的地方,简直就是浪费。
显然,按照杜奇威的想法,只需要把第101突击师的地面作战部队派过去,让空中部队留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