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中航集团心里有了底。要想让中重集团接受竞标结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中重集固能够从失败的结果中获得好处,而不是剥夺中重集团的参与权。不管怎么说,中航集团的主要业务领域不在陆军,而是在空军与天军。当然,陆军的一些特殊要求,也让中航集团在竞标的时候不得不利用中重集团旗下公司的优势技术。

换个角度看,蔺慕华让旗下公司与中航集团合作,肯定早就料到了结果。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蔺慕华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对空中作战平台的开发工作进行干扰,以及参与部分关键项目的开发工作,保全志在必得的地面主战平台,为公司创造最大利益。

原因非常简单,在中航集团的投标书中,把空中作战平台当成了“主战平台”。

这就是开始提到的问题,陆军能否离开陆地,完全依托空中作战平台。

从理论上讲,完全“空中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从时机上看,因为空中作战平台项目的开发时间不会低于10年,也就是最快只能在2055年左右才能实现,而到时候共和国的经济总量是2042年的3到4倍,国防经费将增加2到3倍,所以陆军能够获得全面实现“空中化”的经费。问题是,在几项非常关键的技术上仍然存在严重欠缺,让全面“空中化”变得不那么现实。

别的不说,光是推进系统就足以让陆军放弃全面“空中化”的念头。

虽然应用在DZ…25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与DW…26系列低空攻击机上的磁感应推行系统的功率已经足够大,只需要2台推进系统就能举起近50吨的飞行器,也就能够让30吨左右的主战坦克成为“飞行坦克”,但是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如何安置推进器,以及如何确保推进器的安全,能够让任何一名工程师抓狂。更重要的是,在开阔战场上,在地面上活动的主战坦克的作战效率不见的比在空中飞行的主战坦克低。只有在极个别的战场上,比如地形十分复杂的山区内,具备飞行能力的作战部队才拥有更高的作战效率。当然,让“飞行坦克”一再难产的还有成本因素。即便不配备电动机与地面行走机构,“飞行坦克”的单价都是普通坦克的20倍,而且长期使用成本是普通坦克的30倍。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常规坦克、还是“飞行坦克”作为用来执行攻坚作战任务的装甲力量,只有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具有作战效能。因为陆军还没有富到不用考虑成本问题,所以在全面“空中化”这个问题上并不积极。

问题是,全面“空中化”绝对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蛋糕。

谁都知道,随着技术进步,迟早有一天,“飞行坦克”将成为陆军的主战武器。

中航集团的设计方案能够胜出,就是因为充分照顾了陆军的这种心理,将空中平台定在了“主战装备”的范畴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援装备”。毫无疑问,这么做的直接结果就是风险剧增。这一点,在军事委员会的仲裁结果中就说得非常清楚了,中航集团的设计理念过于超前,必然会增大项目风险。

因为中重集团旗下的公司参与了开发工作,所以中重集团能够施加影响。

如此看来,“空中作战平台”仍然是“支援装备”,而不是“主战装备”。

虽然有人认为,因为中重集团将集团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的前面,导致共和国陆军在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对手(美国陆军在2045年启动了类似的项目,并且将其定为“未来主战平台”,率先提出了“陆军作战平台通用化”的崭新概念),垄断经营的恶果显现出来,所以共和国当局有必要根据《反垄断法》,对中重集团进行全面调查,甚至应该将中重集团拆分成数家规模较小的企业。但是客观的讲,中重集团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这么严重。以40年代的技术水平,全面“空中化”的难度非常大,美国的“陆军作战平台通用化”搞了没几年就偃旗息鼓了,其空中作战平台很快回到“支援装备”的范畴内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垄断经营的恶果确实存在,不然共和国当局也不会想方设法整合国内的军事工业,形成数家能够与中重集团这种巨无霸竞争的军火企业。

2045年初,国防部正式与中航集团签署了开发合同。

因为该项目的启动时间最晚,而且存在的技术难度最大,所以系统的开发进度比另外两个重要项目慢得多。按照国防部在2049年初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的国防建设发展综合报告中提到的相关信息,空中作战平台的开发工作最快能在年底完成,在2053年前完成改进设计与系统集成,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能在2055年投产,如果遇到波折,量产时间则会推迟到2056年之后。

事实上,中航集团早就在为该项目做准备。拿航空材料来说,从30年代初开始,也就是在完成了J…16的设计工作之后,中航集团就陆续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为空军的新式战斗机与天军的空天飞机做准备。毋庸置疑,新式材料完全可以用在陆军的空天作战平台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航集团在空军、天军与海军航空兵的装备项目上拥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以及极为强大的技术储备,国防部才会把陆军最重要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投入最大的项目交给中航集团。

按照外界估计,空中作战平台项目的开发进度比官方公布的要快得多。

美国的几家咨询机构就认为,早在2047年,第一批样机就交付给了共和国陆军的测试部队,并且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某秘密基地进行了全面测试。一切顺利的话,在2050年初就能完成所有工程测试,在2052年之前完成量产准备。只要共和国陆军的采购经费能够获得全体代表大会支持,就能在2055年之前采购足够装备3个战斗单位的新式飞行器,中航集团也能在这个时候完成大规模工业生产准备。

当然,也有部分新闻媒体与评估机构认为,该项目最快能在2055年进入量产阶段。

由此可见,因为共和国当局不肯公布更多的消息,中航集团也守口如瓶,加上情报安全部门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所以外界根本就不清楚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因为共和国在10多年前就实现了国防信息公开化,除了极个别的秘密军事项目之外,其他大部分主战装备的开发项目都会及时向社会公开,不会刻意保密,所以很多西方媒体据此认为,共和国正在通过一场军事革命为世界大战做准备。

显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

作为总参谋部的要员,而且是陆军所有重大项目的参与者与决策者,袁晨皓非常清楚“空中作战平台”的真实情况。

问题不是技术是否过关,也不是设计是否成熟,而是价格是否合理。

与美国咨询机构的猜测一样,样机很早就交付给了陆军,地面静力试验在2046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飞行试验则是在2047年上半年开始的。到2048年底,所有设计阶段的测试工作均已结束,中航集团的设计团队将根据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小范围修改,在2050年初就能拿出定型方案。按照工程安排,中航集团产品部也在这个时候与共和国国防部进行定价谈判。与以往的装备开发项目一样,中航集团要求在之前的协议价上增加33%,将单价提高到12亿元人民币,并且由陆军承担大约2400亿元的额外开发费用。如此一来,在维持600架的采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价将高达16亿元,是上一代的2倍,即便扣除通货膨胀,也是上一代的1。6倍。

不管怎么说,国防部不可能接受如此高的单价。

当然,谈判也不是没有进展。中航集团的真正要求不是加价,也不是让陆军分担额外的开发费用,而是希望国防部能够在出口管制上有所作为。可以说,只要共和国当局能够放松出口管制,中航集团甚至能以成本价把新式作战平台卖给共和国陆军。

问题是,共和国当局不大可能在2050年之前放松出口管制。

如此一来,谈判就得拖下去。空中作战平台的量产工作很有可能推迟到2050年之后。

当然,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除了陆军要换装,其他几大军兵种也要换装,而且紧迫性一点都不在陆军之下。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34章 超级航母

如果说陆军在2042年后的扩张性发展是在弥补之前的缺失,那么海军在2042年后的稳健性发展就是在消化之前的成果。

作为共和国第一位成为总参谋长的海军上将,林啸雷在共和国海军的地位,堪比英国海军的纳尔逊、德国海军的提尔皮茨、美国海军的尼米兹与前苏联海军的戈尔什科夫。没人会怀疑他为共和国海军做出的伟大贡献,用一位美国同行的话来说,正是在林啸雷的担任海军司令与总参谋长期间,共和国海军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支能够与美国海军分庭抗礼的全球性海军。

可以说,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海军建设少不了裴承毅的功劳。

2042年,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推动军事改革,而是签署了由总参谋部提交的该财年度国防预算,其中海军军费占比高达23%,再次创下新高。以当时的情况,李存勋想方设法的说服顾卫民,把该财年度国防预算的决策大权交给裴承毅,肯定希望裴承毅借此机会调整国防预算,巩固他的部长地位。也就是说,裴承毅完全有理由削减巨额海军开支,将数以千亿计的军费开支用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加快天军建设速度。裴承毅没有这么做,反而完全采纳了由林啸雷起草的预算计划。虽然很多人认为,裴承毅此举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大反击做准备,通过当年的国防预算让林啸雷在预算权上做出让步,以便今后更大规模的削减海军开支。但是到2047年,裴承毅以安全副总理的身份再次签署了该财年度的国防预算,海军军费连续第11年蝉联各军兵种之首后,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会拿海军建设开玩笑。

从某种意义上讲,裴承毅被认为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不是“伟大的将军”,与他开明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裴承毅能够在短短5年之内理顺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并且在第二次出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超过新任总参谋长,成为共和国头号军人,就与他积极支持海军建设有很大关系。

裴承毅支持海军建设的理由很简单:漫长的周期性。

虽然早就有人认为,“第四军”(因为陆海空是大部分国家的常备军种,而陆战队只在少数国家是军种,在大部分国家都是兵种,所以随着共和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将天军升级为独力军种,天军就有了这个绰号)的建设周期最短都超过20年,如同“琼楼”这样的超大型航天工程的建设周期更是在35年以上,而在月球上建造永久性移民基地的周期更是长达半个世纪。比如共和国在2032年正式启动“广寒工程”,在月球上建立供1500名科研人员居住与工作,具有自我建设能力的永久性基地;分4个阶段实施,用时大约50年的前3个阶段分别进行可行性研究、外层空间中转基地建设与基础建设,最快要到2080年才能进入第4个阶段,也就是向月球基地运送移民。但是天军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决定性的军事力量,所以很难获得与海军同等的战略地位。

用裴承毅跟秘书东方闻开玩笑时的话来说,他不得不继续林啸雷没有完成的事业,不然前期的巨大投入全都打了水飘。

事实上,林啸雷能够在海军获的如此高的认同,与他的贡献密不可分。

可以说,在把大权交给裴承毅之前,林啸雷已经做好了一切该做的事情,让裴承毅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推进海军建设。

当然,裴承毅的唯一选择就是制止海军的盲目扩张计划。

正是如此,2042年之后,海军的建设以消化成果为主,或者说为众多计划收尾。

毋庸置疑,在海军的众多计划中,航母绝对排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可以说是海军建设的核心项目。

如果说,在10年代建设“共和国”号航母、在20年代初建设“华夏”级航母、在20年代末建设“北京”级航母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内部仍然对发展方式存在分歧,即要不要仿照美国海军,以航母为核心打造海军舰队,那么在30年代初建造“上海”级航母、在30年代末建造“重庆”级航母的时候,在林啸雷的主持下,共和国海军明确了发展方式,即确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2041年的中东战争更是给了共和国海军当头棒喝,美国海军用两支3航母战斗群就撑起了半边天,而共和国海军却因为实力不济,没能像印度战争那样做出重大贡献。

事实上,早在中东战争之前,林啸雷就发现了共和国海军的不足。

2037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