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不提到一点,即粒子束武器在大气层内的衰减作用。

众所周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激光属于纯能量武器,即所发射的高能激光束本身并没有质量(准确的说是静止质量),完全依靠光子携带的能量来摧毁目标。粒子束武器则是准能量武器,即发射的高能激光束实际上是一些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的幕本粒子,具有质量,通讨基本粒子携带的动能来摧毁目标。正是如此,在大气层内,粒子束武器的衰减速度远远超过了激光武器,哪怕是中性粒子束武器。原因很简单,高速飞行的基本粒子在大气层内会与气体分子碰撞,从而改变方向或者完全耗散,对邻近的其他基本粒子产生影响,从而大大削弱了粒子束的能量。

正是如此,粒子束武器只适合在外层空间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那枚弹道较高、飞向广州的弹头被粒子束摧毁,而那枚弹道较低、飞往上海的弹头却只损失了一些隔热涂层的原因。当然,关键还是对最大射程为12000千米的SS…48来说,在攻击5700千米外的上海、以及7200千米外的广州时,根本没有必要采用较高的飞行弹道,甚至可以在采用压低弹道、也就是将弹道高度控制在200千米以下,让弹头始终在稠密大气层顶端飞行的情况下,提前抛弃主发动机,让弹头在飞行末段依靠再入大气层加速火箭发动机提供的额外推力来延长射程,从而达到提高弹头生存能力的目的。如果没有这项技术,那枚飞往上海的弹头肯定被粒子束武器击落了。

从这两轮拦截看得出来,激光武器与粒子束武器绝对不是万能的。

对激光武器来说,因为大气层存在折射与发射现象,所以只能攻击位于正下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目标,只要攻击角度超过了设计值,不但攻击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使攻击彻底失败。对粒子束武器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气层对粒子束产生的耗散效应,使其很难在大气层内使用。

正是如此,在能量武器大行其道的时候,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中,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拦截任务由动能武器、也就是飞行速度高达每秒10千米的动能拦截导弹承担,而且这些导弹筑起了天基拦截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拦截导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赶在目标进入下降弹道前进行拦截。

原因很简单,如果目标弹头进入了下降弹道,飞行速度很快就会突破每秒8千米,而且很快就会进入大气层,最重要的是,此时弹头肯定在共和国本土上空,即便拦截成功,具有强烈放射性的弹头碎片也会落在共和国的大地上,甚至落在城市里面,从而使拦截失去应有的价值。

受此影响,粒子束武器的第一次拦截失败后,天基拦截系统就将发射拦截导弹。

虽然这么做很有可能浪费宝贵的拦截导弹,但是比让核弹头落到共和国本土,这点浪费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次拦截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果拦截导弹再晚10秒发射,最后那枚导弹弹头就将进入共和国境内,即便能够将其击落,弹头碎片也会洒落在共和国的土地上,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针对这3枚导弹与弹头的拦截基本上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要知道,如果让SS…48的弹头进入了中段飞行弹道,也就是完成了初始阶段的加速与弹道调整之后,其弹头就会自动进入战斗模式,除了启动姿态控制发动机,进行变轨道机动之外,还会陆续洒出足以以假乱真的诱饵弹头,给拦截系统造成更大的负担,至少让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不得不浪费更多的战斗力。

更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在精确战略打击中幸免的俄军导弹发射车都不成规模。

在拦截了第一批3枚导弹之后的近10分钟内,又有14辆幸存的导弹发射车按照总统下达的反击命令发射了SS…48战略弹道导弹,其中5辆按照标准程序发射,即在发射导弹之前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导弹刚刚升空,精确打击的动能弹头就落了下来,5枚导弹均在猛烈的爆炸中灰飞烟灭。

另外9枚导弹按照紧急程序发射,没有精确定位,且全部瞄准共和国的特大城市。当然,这9枚导弹的结局也差不多,因为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能够一次拦截数千个目标,所以就算在启用部分在轨拦截卫星的情况下,也能比较轻松的将9枚导弹拦截下来,不会让俄罗斯战略火箭兵的反击得逞。

事实上,对付10多枚战略弹道导弹,即便没有天基拦截系统,仅依靠空基与地基拦截系统也能手到擒来。要知道,早在20多年前,共和国的空基激光拦截系统就在印度战争中成功拦截了印度的弹道导弹。如果再往前推,在30年前的日本战争中,共和国的空基与海基拦截系统也成功拦截过日本的弹道导弹。

实事求是的讲,真正对共和国构成威胁的,还是那几十架俄军战略轰炸机!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41章 毁天灭地

如果说拦截弹道导弹是各国战略防御系统的看家本领,那么对付巡航导弹就算得上是世界性难题。

与拦截弹道导弹相比,拦截巡航导弹的最大问题不在拦截,而在发现。

相对而言,巡航导弹除了更加隐蔽、也就是难以被探测到之外,其他方面均远不如弹道导弹。正是出色的隐蔽性、即低可探测性,使巡航导弹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战场上发扬光大。

当然,巡航导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

如果按照飞行速度划分的话,直到本世纪初,巡航导弹仍然以亚音速为主,比如美国的BGM…109“战斧”系列、俄罗斯的KH…55系列(因为与“战斧”非常相似,所以又被戏称为“战斧斯基”)、欧洲的“风暴阴影”等。这些亚音速巡航导弹无一例外的都采用了帖地飞行的方式来避开敌人的防空雷达,达到突防目的。

以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技术,不是无法制造超音速巡航导弹,而是超音速巡航导弹存在比较严重的性能缺陷。比如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研制出了飞行速度高达3。5马赫、射程超过550千米的P…700(SS…N…19“海难”)反舰导弹,并且将其装在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级)与“光荣”级巡洋舰在内的众多大型战舰上,成为美国航母的克星。问题是,这种发射质量超过7000千克(相当于“战斧”B型的9倍)、携带750千克战斗部(相当于“战斧”B型的1。8倍)的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550千米(仅为“战斧”B型的三分之一),很难承担起对地攻击的重任。如果要将其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则需要将发射质量提高50%以上,既超过10吨。增大发射质量不但会使量产价格居高不下,还会使装备变得异常困难。比如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最多可以携带122枚“战斧”,减半配置也能携带61枚,排水量相当的“光荣”级巡洋舰就只能携带16枚P…599(改进型携带的是P…700)。如果一种导弹大到连战舰携带都成困难,这种导弹也就没有多少实战价值了。与之相对应的,当时苏联的远程巡航导弹,即被称为“战斧斯基”的KH…55也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并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才在不大幅度增加发射质量的情况下使射程达到了战略指标。

将巡航导弹带入超音速时代的,正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大约在10年代末与20年代初,随着以电力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众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技术陆续问世,并且具备了实用价值,巡航导弹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这短短数年之内,除了率先向“高超音速”时代迈进的美国之外,早在超音速领域有所建树的俄罗斯、积极提升总体影响力的欧洲、以及发起电力革命的共和国,均在“高超音速”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

巡航导弹领域的“速度竞赛”就此拉开序幕。

同样以速度为准,“高超音速”时代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即最大飞行速度为6到8马赫的入门阶段、最大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的初始阶段、最大飞行速度超过14马赫的成熟阶段与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的终极阶段,速度再快的话就脱离了巡航导弹的范畴,成为具备亚轨道飞行能力的新型导弹了。

与亚音速时代相比,“高超音速”时代的最大区别就是,随着速度提升,导弹的飞行高比也在提升,而且提升得非常明显。比如入门阶段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最大飞行高度一般控制在20千米左右,而终极阶段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最大飞行高度超过60千米,部分甚至接近100千米。高度不断提升的原因非常简单;超快的飞行速度会弹体与空气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甚至有烧毁导弹的危险,只有不断提升飞行高度,离开稠密大气层,才能有效降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新式探测系统面前,降低飞行高度对提高突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不断提高的速度成为提高导弹在突防过程中的生存概率、提高突破敌人防空系统的主要手段。

也许有人认为,在60千米高度上、以20马赫的速度飞行的巡航导弹已经偏离了巡航导弹的发展路线,即不再具有隐蔽性。

事实上,与弹道导弹相比,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隐蔽性仍然非常出色。

必须承认,在战术领域,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确实很难有所作为。即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攻击大型航母战斗群的时候,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仍然是最有效的弹药之一。可是在绝大部分时候,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已经退出了战术大舞台,比如在中东战争中,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在共和国军队消耗的弹药中所占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三,在美国军队消耗的弹药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到百分之一,远远低于远程炮弹与滑翔炸弹等战术弹药。当然,影响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战术用途的众多因素中,缺乏隐蔽性只是其中之一,相对而言,高昂的价格才是主因。

在战略领域,价格自然不是大问题。

可以说,就算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战术弹药,也要比战略弹道导弹便宜得多,如果按照系统价格计算,肯定更加便宜。正是如此,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大浪潮中,几个核大国不但没有让战略轰炸机提前退役,反而通过研制与改进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来提升战略轰炸机的存在价值。

在这波浪潮中,俄罗斯的表现并不差。

早在20年代初,为了抵抗因生产严重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与大萧条,俄罗斯就加大了军备投入,其中就有几个与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有关的军事装备项目,最终代号KV…100、在P…700基础上改进开发的项目获得了俄罗斯海军与空军的青睐,并且一度进入工程阶段,如果不是质量严重超标,且减重设计成效微弱,恐怕俄罗斯将在20年代末成为自美国与共和国之后第三个研制与生产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国家。对俄罗斯军工来说,KV…100失败带来的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是经验教训。正是在此基础上,俄罗斯空军于20年代末提出了下一代巡航导弹的性能指标,并且明确要求全新研制,而不是在原有产品上改进。经过10来年的艰苦努力之后,大约在30年代末,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主导、天青石等几个设计局联合参与的KP…200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研制成功,并且获得了空军的量产订单,成为新一代Tu…200型战略轰炸机的标准武器(200这个编号也因此而来),俄罗斯也在法国之后,成为第四个掌握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制与生产技术的国家。在此之后,在俄罗斯空军的积极推动下,红宝石设计局又先后推出KP…200M等多种改进型号,以及KP…300、KP…400等新型导弹,其中在2053年问世的KP…500为俄罗斯最新一代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马赫,这也是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最新标准配备。

此时,共和国天军的战略防御系统面对的正是数十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从4处空域发射的300多枚KP…500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也许有人会说,拦截弹道导弹的最佳方法都是拦截导弹、而不是拦截弹头,那么拦截巡航导弹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付轰炸机、而不是对付导弹。在此之前,共和国天军动能拦截卫星已经攻击了俄军的导弹发射车,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俄军的战略轰炸机呢?不管怎么说,轰炸机飞得再快,也比不上动能导弹吧。

这个观点的前面一半没有错,如果能够击落轰炸机,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问题是,后面一半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只有一点,即动能导弹能不能击中高速飞行的战略轰炸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