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书三国-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七三分成。我只是想要能影响石炭价格,保证江夏的铁匠,陶瓷坊什么的都有石炭用,而且市价合理,不会暴涨暴跌就行了。厄,顺便试试看我家乡的炼炭方法是不是比这儿的好一些。”

吴大叔又是叹道,“素闻刘使君爱民如子,所治之处向来清平富裕。今日才知原来这等细碎事情使君都着人过问,在下佩服,佩服。今若非小姐过问,鄂县炭山也只是空弃;就算送十分之三于使君也毫不为过。”

听他这样说,我就没再推辞了。既然人家一心送钱,我何必拒人与千里之外。再说,我感觉这也是吴家把自己绑到刘备阵营的“投名状”,一味拒绝说不定让人家多心。

四月十五我和吴大叔两人赶到柴桑和陈家的家主陈子文细谈。他对我们拟定的合同基本满意,不过仍然还是又花了两三天和我们抠细节。抠到皆大欢喜,提笔签字。虽然吴大叔和陈子文似乎不介意我签,但我还是将合同带回夏口,找庞统签字画押,再寄去蕲春柴桑各一份。离开吴大叔之前,我不忘留给他三万钱,让他五月初给我运三十五石炭。后面的就不用再担心,我只要弄好销售渠道就行了。

我在夏口街头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不再开新的店,直接就在我的盐行里卖石炭。我和两个伙计把店面重新整理了一下,理出右侧一块空地。我请糜夫人写了关于五月份开始卖石炭的公告,张贴在店门一边的墙上。当然,散播言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做了那么多广告,却并没有多少人上门问津。一开始我不禁有些不知所措,但后来仔细想想也明白了。三世纪的煤只是工业燃料而已,要用的都只是打铁铺子,砖窑,陶瓷作坊这些,和来我盐行的人根本不是一个客户群。想到这一点后,我便派盐行里的两个伙计亲自上门造访这些作坊铺子,推销我们的石炭。第一天,这些对煤炭工业一窍不通的伙计带着一大堆问题回来找我。我和他们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信息,从煤的产地,到价格,到品种等级,每个月可供应的数量,全部讲了一遍。我还不放心,确定两个伙计把这些信息都背下来了才放他们走。第二天果然好得多;他们带回来半打订单。四月底鄂县的三十五石,煤终于到了。这些日子来乱七八糟的订单都有二十石了,于是不过两天,货存就少了一半,剩下的不过几天也就全空了。我让老会计又带了三万钱去鄂县再拖三十五石煤回来,顺便带封信给吴家,问一下现在的生产和江东那边的销售状况。

生意进行得很顺利,钱也赚得无比美好。我忙得不亦乐乎,早把当初用来忽悠吴大叔的试着烧焦炭的事给扔到爪哇国去了。只可惜人家还没忘。五月初第二船煤抵达夏口的时候,我还收到了吴大叔的一封信。除了说些煤矿的状况,吴大叔还略有所指地告诉我柴桑的几个出名的刀剑铺,还有江东的炼铁厂都不肯买我们的煤,因为鄂县出产的煤远没有庐江郡和汝南几个大煤矿上产出的好,点起来温度不够高,出烟又多,自然更不能和木炭比。在信的末尾他少不了问我当初说的那个烧炭技术的事。初读这封信,我没有多想。烧焦炭嘛,能有多复杂?我回了封信给吴大叔,告诉他我正准备开始试验。

理论上来说,煤放在没有流动空气的炉子里,用一千两百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烤上个三四天,就变成焦炭了;当年能源经济课中说的,我记忆犹新。而且烧焦炭和木炭原理上没有多大区别吧,就是所需温度差一点。我对木炭并不陌生:中学大学时学画,用的炭笔全是我自己烧的。只要拿个铁罐,里面塞满葡萄藤或者常青藤,然后生一堆火,直接将罐子扣在火堆上,有个半天就好了。这个办法对煤只怕不行;铁罐头扣在一堆火上,能烧到什么温度?

尽管如此,我还是试了试这个多半不管用的办法。我去铁匠那里定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铁罐头,一端有个小小的开口。在夏口晃了半天,我终于在南门外五里处找到一处空旷山坡,就在几户农家边上,正适合给我做实验用。我在周围转了一圈,用两百钱收买了三个十来岁的小孩,叫他们帮我一起弄了一堆柴,生起火来。铁罐头在火上烧了几近一天一夜,终于把堆起来的柴都烧尽了。我每隔三五个小时就去查看一下罐头,不忘浇上几大桶冷水。过了两天,罐子总算冷却下来了。我倒出里面的东西,发现铁罐里最表面一层已经烧成煤渣了,而下面仍然是煤。果然,这样烧温度差得不是一点两点;第一次试验完败。

一次不成,我又去找夏口街上卖木炭的人请教烧木炭的方法。原来汉朝时烧木炭就是用一块块劈好的柴砌成一个小山包,中间留个孔当烟囱,山包外面用稻草罩上,然后再涂上厚厚的一层泥。山包底部要捣几个洞保证透气。然后点火烧上一两天就行了。于是我决定再按照这个方法试一试。我仍然回到南门外的试验地点,在那里搭了一个新的煤堆。我先在地上铺了一层层厚厚的木炭当燃料,然后在木炭上堆了一座一米左右直径,三十厘米高的煤包。煤包外面罩上稻草烂泥,然后点火。弄完一堆,我干脆又弄了两个煤堆,用不同分量的煤和木炭,不同大小的通气孔,想看看哪个效果最好。结果三堆都还是温度不够,每一堆里面只产出四五块貌似焦炭的东西,其余不是成了煤渣,就还是生煤。看来这个办法也不行,不能用来大量生产焦炭。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尝试?我绞尽脑汁,也再想不出什么了。为了了解三世纪的科技,我还专门到夏口周边地区转了一圈。江夏算是荆州的工业基地,冶金造船都很发达。我找到了一个炼铁的高炉和一家烧陶瓷的作坊。我给作坊里的工人塞了一堆钱,然后跑去参观他们的炉子,但是看了一天也没看出太多名堂来。高炉是鼓风的,烧陶瓷也很讲究通风,显然和我需要的不同。我只好再试着查找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我把手提电脑里的大英百科全书还有其他所有资料都翻了个遍,只找到一段很短的介绍和一堆照片。我瞪着照片上那些仿佛陕西窑洞的砖头房子,只觉欲哭无泪。我怎么知道这些砖头小屋如何才能把煤变成焦炭?

小说里常常有一个人带动工业革命的情节,大炼钢铁,造蒸汽机,无所不能。而我呢,连烧点焦炭都想不出办法。最后,无可奈何地我只好又给吴大叔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烧焦炭的基本原理,又附上我画的焦炭炉图样,讲解了一下我失败的试验。我很直白地告诉他,我对具体要怎么做实在一窍不通;如果他有兴趣,可以找人研究尝试。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老天爷,送我一个工程师吧…

9。 阿承丑女名海伦

试图烧焦炭却什么办法也没想出来之后,我很快把这些事情都放在脑后,仍然是埋头处理我的小生意。我实在不是当工程师的料子,还是别去揽那些活计了。生活很快又回到了家——店铺——帐簿的三点一线,平静得几乎有点无聊。当然,在如今这个乱世里,想要新鲜还有刺激那纯粹是找死;我很庆幸能拥有这份几乎无聊的平静。不过如果能有和善的小波澜,偶尔让生活更有趣些,那也是很好的。所以当庞统告诉我有几位故人正从襄阳赶来,不几日便要到夏口的时候,我还是少不了几分好奇。庞统看上去很兴奋,不禁让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见这些“故人”。

端午过后的一天,我和甘糜两位夫人还有鹃儿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一个小丫头来报道,“襄阳来了几位客人,其中有诸葛军师的夫人,带了军师的弟弟,想要来拜见几位夫人,”

“诸葛夫人?”我脱口而出道,“就是那个乡间传说‘莫若孔明择妇,只得’…”话说了一半,我一把捂住自己的嘴。我这也太唐突了!

两位夫人都是几分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倒是边上的小丫头捂着嘴偷笑。糜夫人看了她一眼,说,“你这小丫头,为何笑个不住?”

小丫头忍住笑说道,“夫人,我本是襄阳人,倒也听说过军师夫人这档事。”她顿了顿,见两位夫人都没搭腔,就径自说下去道,“话说当年军师在襄阳可是出名得很,都说他学问好,人又生得俊俏,多少大家门户都想将女儿嫁给他;不想他却娶了黄老家的女儿。乡人都说黄老家的女儿黄头黑面,可是很不好看。所以便有了方才贺小姐念的那句话。”小丫头又看了看我,突然奇道,“小姐不是外乡人么,为何知道这襄阳乡间的玩笑?”

我小小地汗了一下,忙胡乱道,“是庞先生偶尔告诉我的啦。”

甘夫人大概嫌我们太八卦了,皱了皱眉,糜夫人也瞪了我们一眼,让我们别再乱说。我们几人匆匆吃完晚饭,将甘夫人送回了她的房间休息;她的身体还是不好,所以极少见客。我和糜夫人两人,带着一个非要跟来的娟儿,去前厅见黄夫人。才走到门口,见看见一个中等个子的金发女子牵着一个十七八的少年跪坐在前厅里。看见我们进来,黄夫人站起来,遥遥一拜,轻声道,“月瑛拜见糜夫人。”

糜夫人忙还礼,又介绍了我和鹃儿。她们说了一大堆客套话,我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只是盯着黄夫人看。如果要概述的话,那是一个让人挪不开眼睛的南欧大美女:一下让人想起海滩阳光的浅棕色肌肤,灰蓝的眼睛,深金色的头发仿佛擦得铮亮的黄铜,一下就让人晃了眼睛。她有一张非常,非常标准的希腊雕塑脸:高而直的鼻子,形状美好的颧骨和下颚,还有英气十足的眉毛,漂亮得让我眼睛发绿。话说这三国世界真得太扯了:满大街的帅哥美女!现在连希腊金发碧眼的海伦都冒出来了!

糜夫人和鹃儿只是很认真地见礼,而我却忍不住花痴了一句,“夫人好美啊。”

黄夫人明显地一愣,而她身后的少年则是皱着眉头,极为不满地撇了我一眼。我忙加道,“我这是说真的!我久居西域,见过形形色色的各族男女;像夫人这样的,在罗马那就是堪比维纳斯。”

“Venus?”黄夫人愕然地看着我,突然开口说了一大串什么。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过了半分钟才想起那是拉丁语。我是不会说拉丁语,不过大学时有个好朋友是专研古典罗马史的,精通拉丁文,所以我也勉强听出来那确实是拉丁语。不会吧,这黄夫人还真是罗马人?

我吓了一跳,忙道,“我虽久居西域,却也没去过罗马,拉丁文我不会的。”

黄夫人微微一笑,又是致礼道,“是我唐突了,还请贺小姐见谅。”

话说,黄夫人的汉语说得和汉人无异,相比之下,我那要命的口音反而更像是外国人。我不禁更是好奇了:这黄夫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想着,我忍不住脱口而出问道,“夫人,你真得姓黄?”

黄夫人又是微微一笑,说道,“爹爹虽非我生父,却一直待我如同亲生女儿一般,如今我自然姓黄。”

“夫人来自罗马吧?是不是阿喀亚人?”我又问,“夫人怎么来了中原?又是怎么会认识了黄老先生?”我太好奇了,一股脑地只是发问。

看见我这番模样,糜夫人他们都笑了起来。黄夫人说道,“也罢,终归要问起,如今我就把这故事说与你们听。”

“我本是阿喀亚人,大秦国雅典人士,父亲是一个商户,常常往返大食国与大秦国之间。七岁那年母亲过世,父亲悲痛不已,就想远走他乡。正巧那年大秦派出使团前往大汉,父亲又一直憧憬远东景象,就带上了我,以商贩的身份随着使团来到大汉。路途遥远,商队走走停停,一路买卖货物,两年才到了中原。父亲身体向来不好,到了中原水土不服,加上长途跋涉,就一病不起了。在襄阳住了不足两年,父亲便撒手去了。那时候爹爹,黄老先生和商团颇多来往,父亲和黄老也是好友;父亲去世后黄老看我孤女可怜,便收留下,我便成了黄家的女儿。”

我和糜夫人都是啧啧称奇。真不可思议!我确实听说过东汉末年有罗马使团到达中原。只是诸葛亮居然娶了位罗马美女作夫人?!太厉害了…大概也只有诸葛亮敢这么惊世骇俗地在这种年代娶个“洋妞”回家。

我又问黄夫人,“不知夫人原名是什么?”

黄夫人笑了笑,说,“这许多年都不曾提过了…我原名IuliaHelenaCassius。”

鹃儿好奇地问,“夫人的名字为什么那般长?”

我帮黄夫人答道,“Iulia是罗马女子常用的名字,而Helena想来是为了纪念夫人的阿喀亚血统;Cassius是父名,就像中原的姓氏一般。我说的对不对,夫人?”

“便是这个道理,”黄夫人答道,“不过不用如此繁复,唤我月瑛便是。”她又好奇地看我,问,“贺小姐竟对大秦习俗如此了解?”

她这话说得我心里一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