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刀枪不也一样杀人吗?使用火药倒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再说大人如果不用火药,我军的伤亡会这么小吗?”

“杀人确实不在手段,而在于杀人之人,现在朝廷不重视火药,只把它用作欢娱之场,我在战场上使用火药,却被兵部视为异端,甚至礼部还上书参我,说因我而废了皇家礼仪,使用火药太过残忍,不是礼仪之邦所为,皇上也再不肯拨火药于我,这次平南诏所用火药还是前次所余留的。但我所担心的却是我朝因对火药的认识不够,因而管理不严,导致火药被异族所用,我在西域就曾发现有大食商人在大量购买我国火药,幸被及时断绝,火药才没有被传到大食,否则异族人若先将其利用,我朝危矣!”

“大人说曾有商人偷运火药去大食?”

李月就将在沙州寿昌县发现火药窖藏及后来杨休明抓获大食商人的事简单告诉了清虚子,清虚子听后大呼侥幸:“若不是大人及时发现,火药真的可能就传到大食了,这个商人不简单,竟也能发现火药的军事用途,大人说得不错,我朝确实需要限制火药的传播。不知大人是如何想到把火药用到军事上的?”

“我有一师姐,是她先想到的,我所用的火药包、火药管都是她发明的,可惜她已经仙去了,也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所留资料实在太少,我今天来寻道长,就是想了解贵宫对火药的研究程度。”

“朝廷不是已经不让大人使用火药了吗?”

“朝廷只是不给我火药了,并没有不准我使用火药,所以我便想自制。”

“原来是这样,李大人,我的火药配方是传自先师,原本是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制成,现在所用的火药也是依此配方制成,但后来我发现如果把硝加大到四两,威力则要大一倍。”

“那如果把硝加大到六两又如何?”

“不行!现在的工艺还无法生产,极容易伤到制药之人,而且运用也很危险。就是现在的四钱,也已经不是随便可以使用了,所用之人必须要经过专门训练,熟练后方能用,而且制造工艺也已经和原来的大不相同了,要复杂很多。”

“道长可愿教我否?”

清虚子微微一笑说道:“我本来打算在我将要著作的书中将这个改良后的配方写进去,不过为了不被异族所用,我现在已经决定还是使用原来的配方,新配方和制造工艺我会给大人,愿大人能善用它,保护我大唐黎民!”

李月回到山下村中后,便在村中招募了一百名制火药的巧匠,受严明的影响,报名十分踊跃,竟有三百多人报名,李月告诉张才,或许有一天,他将会把整个村子都迁到江南,让大家先有心理准备。第二天,李月一行人回到了益州。可刚到益州,突然接报,有圣旨到,来宣旨的竟是寿王李瑁,原来李隆基旧病复发,宣李月火速回京,封他为兵部侍郎,剑南节度使由寿王李瑁接任。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八十三章 遗诏

天宝十三年十一月,离京半年的李月重新回到了长安,这次因李隆基的病重,便没有了朝廷的庆功,但数十万长安市民仍旧自发上街,盛大欢迎这支胜利之师的归来。
李月回来的当晚便被召入宫中,宫内气氛紧张,戒备异常森严,李月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盘查,直到高力士亲自来接,这才不再被盘查。

“大将军!你无论如何要救救皇上,这个时候,皇上可千万不能出事!”高力士见两旁没人,对李月悄悄的说道。

李月点点头,他知道高力士的意思,一国之内,竟有两个太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皇上病重,两人的争夺自然也到了白热化。

李隆基此时已在昏迷之中,周围除了杨贵妃、高力士和几个御医外,李月发现又多了一名宦官,此人站在最后,无论对谁,都是一脸的媚笑,不过李月却看出,他的眼里竟藏有一丝寒光,这就是掌握禁军万骑大权的宦官鱼朝恩。

众人见李月进来,慌忙给他让出一个位子,大家都知道,也只有他才能救皇上了。李月见李隆基的印堂竟全部呈碧玉色。这是“玉美人”之毒在脑内发作的表现,比上次严重了数倍。

“大将军,皇上怎么样?”问话的是杨贵妃,此时她已经三十多岁,但依旧光彩夺目,娇媚无比,李月不敢和她对目,便低头说道:“性命可以保住,但此生恐怕再难站起来了,而且…。。”

“而且怎样?”

“而且皇上大脑已受损伤,可能会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如果他再受刺激,极可能就会永远沉睡不醒。”

“啊!”杨贵妃闻言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得到证实后依旧心如刀绞,对她来说,李隆基就是她的全部,若三郎出事,她就真的打算出家当女道士了。

“娘娘别急,李将军也说了,皇上暂时无恙,只要我们多顺着皇上,不让他着急,不就没事了吗?”高力士在一旁安慰道。

杨贵妃听高力士一说,觉得也有道理,她盈盈站起对李月说道:“哀家就求大将军救命了!”

李月让所有人都回避,只留高力士一人在一旁伺候,李月遂运功慢慢引出李隆基脑中的毒气,施为了一个时辰后,取出一粒碧心丹喂李隆基服下。

“五个时辰后,我再施为一次,皇上就应该醒了。”

“娘娘吩咐,大将军就留在宫中。”

五个时辰后,李月再一次替李隆基拔毒,又过半个时辰,李隆基终于睁开了眼睛,让杨贵妃和高力士均欣喜若狂。

李月回到家已是第二日的下午,他先拜见了父母,才回到自己房内,此时李月已经被封为襄阳王,按唐制他完全可以独立建府了,但李郁和母亲希望他们还是住在赵王府内,李隆基索性把赵王府左面的空地赐给了李月,让他在赵王府内另建独院,经过两个月的施工,新院已经完工,赵绿敏率领自己的丫鬟和下人已于一周前搬了过去,含烟在从襄阳回来后便正式嫁给李月为妾,李月拜见完父母,刚到新院,却见妻子赵绿敏身穿盛装,引含烟前来大门迎接,李月不禁谔然,随即明白妻子的用意,自己终于独立建府了,这意味着自己的独立。半年不见妻子,夫妻俩久别重逢,恩爱无比,但到后半夜,李月却被赵绿敏赶到了含烟的房内。

第二天,李隆基宣李月夫妻入宫觐见,李月见李隆基虽然身体无法站起,但精神却大好,杨贵妃坐在李隆基的旁边,笑逐颜开,一扫昨日的悲戚。

李隆基微笑着对李月说道:“这次又多亏小月了,都怪朕不听小月当初之言,导致病这么快就复发,你这次大败南诏,平定了西南,朕还没有给你庆功,却又被你所救,朕心里实在感激,朕听说长安数十万百姓自发上街欢迎你凯旋,可见小月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朕正在思量,该如何赏你,你年纪青青就立如此奇功,再赏朕只能把这个位子让给你了,好在贵妃提醒,你已封王,小敏却没有封号,这次朕就把封赏给小敏吧!德敏郡主听封。”

赵绿敏连忙跪下,“朕赐你为敏妃,正二品,钦此!”

“谢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能活一百岁就心满意足了,这还要看你丈夫的脸色。小月,你还有个妾吧!朕封她为你的侧妃,享正六品诰命。”

“谢皇帝陛下!”

李隆基冲杨贵妃使了个眼色,杨贵妃便拉着赵绿敏到偏殿叙话去了,这时房内只剩李隆基和李月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李隆基突然说道:“你给朕说实话,朕的病情到底如何?”

“皇上这次只是上次的残毒复发,并不是真的玉美人之毒重新再生,所以还算侥幸,但就是这样,也不能轻视,双腿失去知觉倒问题不大,慢慢的调养还会恢复,但最重要的是皇上不能再大喜大悲,否则极可能昏迷后再也不醒,这是我所担心的。”

李隆基听罢沉吟片刻说道:“朕年初把你调到襄阳,是不想让你参进这帝位之争,说实话,朕两个人都不想立,所以才提升琮儿,不过是用以平衡亨儿的势力,其实朕真正想立的却是璘儿或者你,可惜你根基太浅,还没有从政经验,需要多锻炼几年。小月,你知道朕为什么想要立你吗?”

“微臣不知?”

李隆基凝视了他一会儿,才慢慢说道:“在朕四十岁时,朕一定会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可现在朕已六十余岁,已知天命不可违,现在考虑的更多是我李氏江山的千秋万代,亨儿守成有余,开拓却不足,难以在乱世中决断;而琮儿若主政,百姓则多灾,故决不能立之,琬儿虽略强,怎奈他和琮儿走得太近,也不妥!朕便想到了璘儿和你,前次虽有戏言成分,但你是我李氏嫡传,确实也是朕的一个后备人选之一。还有就是天命昭昭啊!你不知道,在六月时,天呈异象,日蚀如钩,宗正卿李彻便依太宗遗言,从太庙取出一密旨,是我太宗皇帝百年前所下,言百年后天有日蚀异相可拆之,朕看了,你知道太宗遗旨中写得是什么吗?太宗说,百年后,我朝将有大乱,惟宗室中在八月十五日生且名为月者可挽救我李氏江山,这不就是在说你吗?日蚀现者,天下必乱,朕现在忧心啊!不知将乱在何处?小月,你来说说看,这乱将出在何处?”

“皇上,臣以为东北方可能有变!”

“你是指安禄山?不会的,朕待他不薄,他也一向忠心耿耿,虽然此人有点好大喜功,但若要说他背朕,朕实不相信,右相也总说他欲反,但朕清楚,这不过是二人间的私怨罢了,他到处宣扬,朕已责备过他,小月之说,想必也是从他那里听来,不足为信。”

李月暗叹了一口气说道:“臣刚才在想,太宗遗旨的意思恐怕要臣征战四方,保我李氏江山吧!臣愿为大将保卫山河,确实不适合居上位,望皇上三思!”

“现在你就是想,朕也不会立你,你以为随便就可以坐这个位子吗?若在朝中没有足够的支持,这个位子决不可能坐得安稳,若上天再给朕十年,朕就可以从容安排,也不至于象现在一样,走这步险棋了,可朕的身体,朕心里明白啊!”

说道这,李隆基长叹一口气,显得倦意十足,他轻轻挥挥手,示意李月可以告退了,李月慢慢地走了出来,等到了赵绿敏,两人便一起离开了皇宫。

在玄武门时,李月突然看见一黄门在向他招手,那黄门见四下无人,悄悄塞了张纸条给李月。

李月在车内打开,上面只有一句话:“今夜酉时正,天然居三楼。”

李月笑笑把纸条撕得粉碎,径直和赵绿敏回家去了。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八十五章 抽薪

天宝十三年十一月,李隆基幸临华清宫养病,命东宫六率府大将军、襄阳王李月随行,同时准靖德太子郯王李琮之请,调羽林军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原太原尹杨光翙(右相杨国忠族弟)调任羽林军大将军和掌管左右万骑营的鱼朝恩一起共掌禁军。李隆基不在朝之日,军国大事由右相杨国忠交太子李亨和郯王李琮协商共决。
十一月中,关内发大水,渭河多处决堤,哀民遍野,多挤入京师,一时间京师物价暴贵,杨国忠呈条给李亨和李琮共决,李琮以江南米多,欲出太仓米一百万石赈灾,李亨却认为江南太远,等米到,人民大多饿死,遂主张调荥阳米入京,二人互不相让,竟一月不能决,皇上也不过问,是以朝中怨声大起,各部官员互相串联,以揣上意。

这天,左相陈希烈正坐在府内看书,虽然是看书,但心情郁闷,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家事与天下事都让他烦心,先是家事,长子陈礼,从小知书好学,一向谦恭自律,深得他的喜爱,视他为继承自己衣钵之人,年初蒙皇上恩宠,进了集贤殿书院,这集贤殿书院可不是一般的机构,和翰林院一样都是皇上的私人秘书机构,权力极大,掌有制诰书敕之权。但让陈希烈烦心的却是他的次子陈仪,从小被自己母亲宠坏,京城恶少的毛病一应俱全,自己去世后,陈仪更象脱缰的野马,在外胡作非为,别人是惧怕自己的权势,不敢上门告状,否则状纸早就堵满了大门,年初皇上也暗示过自己,说无论是相国还是亲王,都要约束家人,这相国不就指的是自己吗?若任由此子下去,自己早晚会被其牵连,尤其在这非常之时,想到非常之时,他不禁又把心思转到了朝政上去,不知皇上是怎么想的,居然置出了两个太子,这不是给朝廷添乱吗?一个赈灾的小事,竟拖了一个月也执行不下去,而且这个郯王阴险毒辣,万万不及太子的仁德,若让他得位,天下岂不大乱,但目前的情形,确确实实是郯王占了上风,想到这,他不禁忧心如焚,一口痰堵住了喉头,猛咳起来,身旁的小妾忙过来给他敲背。这时他突然看见门口有黑影闪过,便问道:“门外有谁经过?”

“是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