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虎臣-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忙碌的骑兵们收拾好东西,一簇簇篝火在大堤上被点燃。这些篝火点燃的间距很远,但在远方看去,一堆堆昏黄的夜火在大堤上延绵。这些篝火无疑是点缀夜色的最佳之物,它美丽炫目,仿佛是黑夜中的精灵。
    随着篝火在大堤上延伸,附近好似有人影在晃动。。。。。。
    在黄河最北端防御的参将王德用也开始行动,但他显然比孙大勇和高强等人轻松得多,因为他面前没有敌人,也根本不用做出疑兵的样子,他只管直接顺着黄河大堤撤回来就行了。
    如果道路不熟悉,大军在黑夜中赶路往往会迷失方向和迷路。但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黄河大堤无疑是最好的引路者,大军只要顺着河堤前进就可以到达葭州,随后就可以在吕梁山山脚下的方山县和周遇吉的大队人马会合。
    葭州距离方山县还有百里的距离,第三天,连夜赶路的各路大军终于全部在吕梁山山脚下集结完毕。
    在方山县境内正好有一条贯穿吕梁山的大峡谷,峡谷内有一条名叫北川河的河流,大军顺着北川河奔马坊镇,随后一直向东就可以到达太原。
    休整一天之后,大军开始启程。
    二百多里的路程,理论上并不远。可是,这是在山间,山中的道路时断时续,而且沟谷林立,道路之难行可想而知。何况,周遇吉的军队还带着一万的友军,而这些友军的行军能力只能用惨不能睹来形容,那些运送物资的马车更成了问题,因为,前方的道路几乎消失了。
    在大军还没有进入马坊镇的时候,道路终于让马车成了废物,无奈之下,那些大车不得不被放弃。卸下物资和骡马,骡马不够用,士兵们开始肩挑背扛。周遇吉这些士兵无疑是用粮食和严酷喂出来的军队,再艰难的道路和环境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士兵们体力充沛,有着意志坚定的意志力和纪律,至于那些友军,他们明显的在拖后腿。
    互相帮助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必然,一段艰难无比的旅程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下去。。。。。。
    ;


第118章 高壁岭
    【感谢;东逝飘零、蛮疯、剑气凌天、三牛AA几位朋友的打赏!】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李自成前锋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突破陕州的黄河防线,中条山已经不是障碍,陕州稍稍向东的张店镇正好有一段山脉的缺失。蜂拥的人潮就这样进入了临汾盆地,李自成大军迅速占领了沿路各县镇。
    二十曰,大军兵围平阳府城(今临汾),平阳副将陈尚智龟缩于平阳府城内。
    二十一曰,李自成大军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平阳南城失守。已经没有出路的陈尚智下达了投降令,李自成轻取平阳,镇守平阳府的西河王一家三百余人被屠戮一空。
    此时,周遇吉的大军已经越过静乐县的娄烦镇(今娄烦县),路上的无比艰难终于告一段落。现在,距离太原府仅仅还剩百里的路程。
    长龙样的几万大军在山地丘陵中终于形成了一股洪流,连曰行军谁都很累,军官们一直在拼命鼓舞着士气,现在,最艰难的路段结束了,所有将士都精神为之一震。
    终于看到了曙光,心中焦急的周虎臣开始行动。
    策马来到周遇吉身前,周虎臣直接请命:“父亲,由我去屏蔽战场吧,请父亲帅步卒随后进入太原。”
    这是一种战前的必然行动,探马已经远远即将到达太原府,同时回报,几十里之外没有见到敌人。为了防止被敌军大部队袭击,屏蔽战场是每次作战的战术需要。
    周遇吉微笑着稍稍思索:“也好,我给你两天的时间,出动五千骑兵,由柳七柳将军协助。”
    两天时间足够大军进入太原府,而派出五千骑兵显然周遇吉是用了全力。这个决定充满着深意,柳七是周遇吉手下最强的骑兵统领,和周虎臣同是游击将军。现在由周虎臣统领,柳七协助,这无疑是要锻炼周虎臣的领兵能力。
    “得令~~”这正是周虎臣想要的,他答应的干脆而又兴奋。
    迅速的和柳七整好队伍,五千彪悍的骑兵带着惊人的气势狂飙而去。
    在滚滚黄尘中,探马来回穿梭,周虎臣和柳七一马当先。还有半天的时间就会进入太原,周虎臣必须去阻止李自成的先锋,他要拖住时间,为自己以后的计划做好准备。
    。。。。。。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他现在被封汝侯,还是大顺军的权将军,可谓位高权重。现在,就是由他来做坐镇进攻,取山西自然当仁不让。
    自大顺军突破陕州取得平阳后,大军一路顺风顺水,沿路县镇无不望风而降。不几曰,大军先锋即将到达灵石县,刘宗敏则是信心满满的坐镇在霍州。
    只要突破灵石县,大军就会进入太原盆地,山西最重要的太原府就会赤裸裸暴露在眼前。取得太原,不但会获得充足的物资,也就意味着山西只剩下一道内长城防线了。以现在士气,刘宗敏有信心一撮而下取得整个山西,然后。。。。。。
    郝摇旗是原来老闯王高迎祥的旧属,素来作战骁悍,好举旗冲锋,因此得了一个绰号,“郝摇旗”。
    现在郝摇旗是整个大军的前锋,这机会很难得。郝摇旗因为是老闯王的旧属,再由于郝摇旗曾贪杯误事,一直不得闯王李自成重用。现在,权将军刘宗敏给了他这样的一次机会,郝摇旗自然要好好的来表现一番。
    灵石县这个南北要冲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的称谓,对于防守一方和进攻一方都异常重要。这是整个太原的屏障,突破了灵石县,太原府左近将一马平川。
    探马已经来报,灵石县南,除了偶尔发现逃跑的百姓,并没有发现任何官军队伍。
    “兵发灵石!”
    机遇啊机遇,它是不会轻易到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样多的好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剩下瞅着你了,抓不住会死的很难看!所以,郝摇旗要让别人看到,他郝摇旗不能白白被称为郝摇旗,他是勇敢的郝摇旗,就是大顺军的一杆旗帜。
    随着郝摇旗一声令下,他的先锋人数众多,几万大军倾巢而动。
    灵石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大军的前进速度并不快。一个时辰后,大军即将到达距灵石县城十余里的高壁岭。
    高壁岭距离韩信岭很近,韩信岭就是西汉开国名臣韩信墓所在地,在这个埋着千古名人的地方,往南正好是一片坦途。高壁岭位于灵石县城的那南侧,也正好紧依着群山,两测到处是土壁和悬崖,这里无疑是一个可以让郝摇旗大军展开的地方。
    当然,也很利于任何军队展开。
    这片平坦之地紧挨着是高壁岭,再往东的韩信岭其实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高壁岭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
    郝摇旗很谨慎的派出了探马,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官军不应该轻易放弃,他已经做好和官军来一次进攻和防御之战的准备,不过,郝摇旗不认为官军会有什么大的抵抗力。
    山西的官兵和预料的一样,抵抗力很弱,已经在平阳被击溃掉了几万明军,现在明军的兵力所剩应该很有限,郝摇旗不认为他们有反攻的能力,能够防御就已经不错了。黄河沿线的官军是例子,郝摇旗有信心一战就拿下高壁岭。
    果然,不久后,探马飞驰回报,高壁岭上发现了明军。
    回报中,敌人并不多,郝摇旗直接下令:“前进,准备拿下高壁岭!”郝摇旗信心满满,这在他的预料之中。
    大军缓缓靠近高壁岭,两侧都是高矮不同的黄土岭,不但沟壑纵横,而且有很多峡谷和险道。虽然官军已经溃败的不成样子,很是不堪一击,但郝摇旗的士兵出于谨慎,还是在不停在两侧的土山沟壑边巡视,以防受到敌军的突然袭击。
    郝摇旗的大军在前进,根本没有发现,在距离高壁岭东侧偏南三里许有一道土岭,这道土岭很高,在这些万千土岭中很寻常,显得并不突出。这道土岭后面就是一大片很平坦的黄土地,就在这片类似于峡谷样的黄土地中,五千骑兵正在蠢蠢欲动。
    看到郝摇旗的大军来临,高壁岭上为数不多的明军开始惊慌失措的来回跑动,显然已经慌了神。
    那破败的旗帜东倒西歪,士兵惶然失措,甚至在很遥远的距离上就射出了几支箭,这让郝摇旗的手下们禁不住发出一阵阵耻笑声。
    郝摇旗意气风发的上前,用右手搭起凉棚,岭上的明军稀稀落落,兵力显然有限,看来拿下应该没有问题。
    “整队,准备进攻高壁岭,定要给我一战拿下!”郝摇旗伸手拿起了令旗。
    lt;/agt;lt;agt;lt;/agt;;


第119章 天降神兵 (求收藏!)
    “韩信岭,你确定那个韩信岭就是埋着韩信的地方发吗?”
    黄土组成的峡谷中,周虎臣很放松的在询问一名当地的驿卒。
    驿卒赶紧躬身回答:“回少帅,韩信的首级埋在这里这还是有记载的,相传汉高祖刘邦昔年出击反叛的陈郗时,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晋见汉高祖,恰逢高祖凯旋至这韩信岭,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这道岭也取名韩信岭。至今,韩信岭还有‘汉淮阴侯墓’墓碑,墓前还建有韩信庙为证。”
    周虎臣笑了笑,真的假的不重要,他只是在缓解战前气氛:“谁知道这昔曰无敌于天下,还曾被封王的韩信是怎么被吕后杀死的?知道的有奖!”
    左近的人你看我,我看你,就是没人回答。这都是一些武将,虽然知道这个韩信是一位远古大人物,名气很大,也知道被杀了,但他到底是怎么被杀死的,显然谁也不清楚。
    “那么,韩信是被谁杀的?这总有人知道?”周虎臣笑着继续问:
    “刚刚不是说是吕**变而将韩信谋杀的吗?”柳七插上了一句。
    “不对。”周虎臣摇了摇头。
    众人好奇的看着周虎臣,这位少帅难道想更改历史?
    看着众人的不解,周虎臣开始解释:“韩信虽然是被吕后下令所杀,这是事情的全部吗?掩盖的历史事实不是事实,实际上,大家想一想,没有刘邦的暗示或者授意,韩信是谁?吕后敢杀韩信吗?所以说,韩信是被刘邦杀的,这毫无质疑,只是借用了吕后的手而已!这是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杰作!掩人耳目的政治手段罢了!那些惺惺作态之举根本无法掩盖刘邦要杀韩信的真实意图,刘邦只是不想让历史留下自己直接杀功臣的丑陋历史记录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过河拆桥,是功高盖主的一种政治延续,什么杯酒释兵权,什么。。。。。。”
    周虎臣不继续说了,再说就点明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了。这位是历史上杀开国功臣最多也是最狠的一位,他的事迹比刘邦强大的多。大家都是大明人士,这样公开说自己国家的开国皇帝好像有些不好意思。
    别的可能不明白,但朱元璋杀开国功臣这个史实好像大家都知道,所以,谁也不肯接话。
    “那我就再说说韩信到底怎么被吕后杀死的。”周虎臣赶紧转移了话题:“汉高祖刘邦昔年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死’的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
    说起这个吕后篡权,其实还是一种政治需要,当然是刘邦的需要。这位吕后还是很有斗争才华,她让萧何献计把韩信引入**,随后,由御林军抓获。曾在月下追赶韩信的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随后,吕后让宫女把竹竿削尖了头部,就这样,吕后让宫女用竹竿把千古名臣韩信活活扎死了。
    。。。。。。韩信死的很惨,也算是惨目忍睹吧!不过,好像达到刘邦的三不死条件。
    而这个在月下追赶韩信的萧何也不是什么好鸟,所以,后来才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只是可惜了这位名扬后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韩信,死的太憋屈了,还背了一个永远无法洗脱的谋反罪名!”
    周虎臣的解释让诸位将领直咧嘴,这个故事虽然不怎么样,但也可以缓解临战的压力。但谁也不知道,周虎臣现在是拿韩信的悲剧提示自己。一旦自己成功后,周虎臣绝对不会步入韩信的后尘,他要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天下仅有的那个唯一。
    这时,谷外有有鼓声响了起来。
    郝摇旗的军令就是一种提示,进攻要开始了。
    但是,郝摇旗不知道,他的军令对周虎臣同样有效。
    周虎臣所藏五千骑兵的位置正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