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时明月-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现在只是一个门童,我或许用不上他其他的技能,但他既然拥有那些技能,我就给他发钱,总有一天,我会用上那些技能的。比如骑马,我有急信,可以让他传送出去……”

赵兴不厌其烦地解释了一下自己对仆人的管理,蔡京点头赞赏:“如此一来,离人府上的仆人一进门来,就会自发的学习各项技能,因为技能越多,拿的钱越多,是不是这样?”

赵兴心里暗自吃惊,脸上却很平淡:“不错不错。我是这样想的,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把凡事都照顾到,我地优势就在于我地钱财,既然如此,我便用钱财鼓励别人为我做事,如此,则人人奋勇,我啥心也不操,只管发钱就行了。紧要时刻,便是盗匪来袭,自会有人拿起武器,表现一番。”

蔡京沉默片刻,又问:“我听说离人准备让家中仆人买下坊场,在扬州落地生根,可有此事?”

谢天谢地,蔡京终于把话题转向了赵兴期待的,他赶紧顺竿爬:“不错,这些家仆在我家中三年,也学会了许多技能,如今三年役期满,我正打算放一批人出去,顺便也做点有利于民地事……”

赵兴接着用极其煽动的语言向蔡京描述了他与部属的筹划:用精锐团友参股的方式在扬州建立起一批可以快速反应的部队——骑军,顺便建立一支快船,清剿附近不太猖獗的匪患。除此之外,利用这支强有力的机动武装,速袭盘踞在山林中的流窜匪帮,接着吸纳流民,在扬州附近开发囤民……

“此乃不世之功也!”蔡京立刻发现其中的好处,他马上表态:“奏章有我领先,我具名上奏,帮助离人推此事一把,整肃扬州环境,扬州的赋税便会上去,此外,朝廷历年灾害不断,我等身为朝廷官员,当为朝廷分忧——三万民夫,这还不够,至少要十万,我来写奏章!”

赵兴连忙劝止:“蔡大人,我们已经核算过了,最多吸纳三万流民。再多,我怕流民不服管教。反而四处为患——三万。绝不能多了。”

蔡京细致的又问一遍:“你说的是三万户还是三万口?”

“三万口,这是极限!”赵兴回答的毫不犹豫:“我等本不想惊扰蔡大人……咳咳,蔡大人若是为流民安置的问题劳心劳力,那么图谱的事情怎么办?字帖的事情呢?”

蔡京回答很干脆:“昔年王荆公变法地时候。我也曾主持过汴梁变法事宜,这组织劳工的事情,我手下也有能人,不过。离人既然如此热切,便由离人出面,如何?”

蔡京这是让了赵兴一步,赵兴能不识趣吗。他赶紧回答:“蔡大人,我为官数年,这奏章上地事情还不熟悉,以前向来都是高俅负责。蔡大人既然愿意相助,这奏章就由蔡大人来写,我还是按杭州地办法当官,别人出主意我来干。别人写奏章。我具名。”

蔡京很满意,赵兴这么说。等于把话语权交给他,由着他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但蔡京连续受赵兴那么大的恩惠,他自然也不会做的过分,怎么样也要把赵兴的功劳表一表……

蔡京地动作很快,三月中,他与赵兴联名上书,声称扬州尚有许多荒地,听说朝廷各地受灾不断,扬州愿为朝廷分忧,今年接纳三万流民垦荒,整个过程无需朝廷花费一文钱,只需朝廷允许把扬州坊场买卖的钱,允许扬州官府使用一年。

大宋朝已经持续三年灾荒了,这份奏章递上去,朝廷的答复也很快,既然不花朝廷一分钱,朝廷下旨,大大的褒奖了蔡京与赵兴。随后将各地抓捕地流民拼命往杭州遣送。

紧接着,赵兴与蔡京的第二道奏章上来了,他俩要求朝廷破例允许扬州雇用民夫与厢丁修建大工程,主要是为流民的屯垦点修建道路……朝廷爽快的同意了。

朝廷之所以同意地如此爽快,是因为赵兴虽然不声不响,但他在朝中却有一套双保险策略。一是时任吏部尚书的苏轼,这位大才子能够把奏章直接送到自己的粉丝高太后那里,高太后对偶像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从不打半点折扣。

另一项保险措施是一赐乐业人,苏轼在杭州三年,跟一赐乐业人接触频繁,大家都是住一个城堡里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充分领略到一赐乐业人会计能力后,苏轼回京,也主动寻求一赐乐业人的帮助。熟人找熟人,那些一赐乐业人在吏部尚书苏轼的大力帮助下,迅速进入中央各个部位,凭借自己出色地会计与组织能力,迅速成为各部门骨干。

这时,宋朝庭地官员虽然没有像忽必烈一样称赞这群以色列人——“他们无所不能”,但部门里有一群曾经做惯了奴隶,非常听话且各项本领出色、又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由不得部门官员不重用。

有了这群以色列人,赵兴可以保证,自己署名地奏章哪怕隔着墙扔进哪个部门的院子里,也会有人捡起来,清理干净后,呈递给自己的主官——而且优先级别满高。

蔡京的奏章,他自己写的前半部分,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诗篇,狠狠的夸奖了一下灾荒遍地的大宋,而后预先夸奖了扬州垦荒完成后的场面,赵兴则在奏章后面按现代企划案的格式,附上了一份详尽的预算案。

当然,这份预算案一般人看不懂,以色列人便成了征询对象,他们的答复丝毫没拖延,第二天便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这解释大多数官员们依旧看不懂,但大宋第一聪明人苏颂看懂了,他对奏章大加赞赏……可惜,他赞赏的话别人也听不懂。

于是,晕头胀脑的大宋朝稀里糊涂的给出了许可,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情看待赵兴的建议的。比如贾易,他就在私下里说:“人都说赵离人写的契约没人看得懂,我看他老师也看不懂,这奏章刚呈上的时候,苏子瞻哗啦哗啦翻弄着,仿佛轻风拂过书页,这速度是看懂的速度吗。我觉得他也就是睁睁眼睛点头而已。

呲,不花朝廷一分钱,只要求延迟交纳买卖坊场的资金,这钱到期他还要交,一个大子都少不了,我就不信,这钱存放在他说的那个银行里……是兴业银行吧,还能自己生钱了?!钱又不是妇人,会下小崽!我看赵离人这是狂妄了。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他!”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67章 初战湖匪

朝廷的答复异乎寻常的快,让蔡京也有点忐忑,他知道自己在朝廷树敌过多,现在朝廷的许可来的如此快,倒让他以为这是个陷阱。犹豫半天,他将公文转给赵兴,赶紧表态:“离人,此事由你具体筹划,我就不管啦……嗯,这月的图画与字帖我还没写呐,以后公事上你就多操心,我还要回府思索设计。”

赵兴笑的很憨厚,他知道,万事开头易。开始的时候,人有激情,有灵感,有多年以来的积累,所以创作欲强烈,但等到经过井喷式喷发之后,人的灵感就会逐渐萎缩,于是创造就成了一种苦难的、周期似的、例行公务似的折磨。蔡京现在正处于枯水期,便是每月十幅创作稿,就已经要了蔡京半条命。

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我竟然劫持了大宋第一权臣,大宋第一“顽主”,让他每日愁眉苦脸,替我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这简直太可乐了。

蔡京没有想到,在扬州他与赵兴联手做下的事情,是他平生唯一光辉的政绩。这位权臣擅长劫持别人的思想,巅峰时期,他连皇帝的想法也能左右,但他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身在扬州的那段日子,这段日子里,他被赵兴劫持了,一任主官,成了赵兴这个下属的橡皮头章……他还自己不觉得四月,第一批流民抵达扬州后。赵兴迅速把买卖坊场的钱存入兴业银行,按“存一贷三”地比例,大肆贷款购买荒地。然后免费发放农种与农具,将荒地租赁给灾民垦荒。约定秋收后,灾民将垦荒后的熟田归还官府,而地里的出产全归灾民。

从朝廷借来地那数万厢军,在这一年里也基本有了着落。赵兴用贷款支付了厢丁的薪水,借助数万劳力,疏通了几条支流,将运河的运输分流,已解决运河拥堵问题。剩下的时间,则用来修路,要求移民的屯垦点实现“村村通道路”。当然,这种道路畅通地田产,也会让它卖到了更高的价钱。

这年初秋,帅范的水军也训练完毕了。赵兴将民政这一块交给了属官,带着帅范的水军四处收罗湖匪的踪迹。

湖匪之所以难以剿灭,是因为官军与湖匪之间的船速相差不大,官军的巡逻船总有照顾不到地时候。湖匪抢劫之后快速逃离,等官军获得消息,追逐过来的时候,湖匪已经与发案地拉开好大一段距离,并向附近的太湖、鄱阳湖逃逸。

事后,即使官军追查到湖匪扔在岸边的船,那些提前登岸地湖匪。也会以村民的姿态。非常纯洁的迎接官军的到来,并十分卖力地帮助官军寻找线索。当然,他们找来的都是些错误线索。

赵兴出港的时候,正好是一艘船报案,有三艘湖匪船实行打劫,事后,几乎搬空了商船的货物,而后一路逃命。

经过一年的训练,正在擦拳磨掌的帅范立刻要求带兵出击,赵兴却不慌不忙的召集了二十名家丁,这才慢悠悠地登船。

这次,扬州水军调动了三十艘快帆船,其中一个指挥就是赵兴新建地精锐水军,它有一艘风帆与轮桨混合动力的大帆船,携带十艘小型地平顶冲锋快舟组成,这些冲锋快舟尾部都配备了小型的轮桨,采用脚踏式作为动力,每艘船上坐一什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单位,这一指挥精锐士兵被赵兴别有用心的命名为“第九师”,因为都是新船,他们速度很快,快速的驶入江心,并通过询问渔船,捕捉到了湖匪的踪迹。

帅范报告:“船民相传,湖匪每次打劫都会在太湖附近的沙洲上分赃,而后四散而去,太湖芦苇挡着,深不可见人,我等清军而入,心里实在没底,不如等一等,等后续船队来。”

赵兴别有意味的看着帅范,这个人平常做事莽撞,说话不注意,没想到临战时还能如此冷静,他笑着夸奖道:“子连,不错啊,你居然知道轻重缓急了……可我们的船胜在速度快,不要紧,留下一艘快舟相互呼应,等待后续船队,其余的船加快行驶,追上湖匪的尾巴,我倒要看看他们去了哪片沙洲。”

帅范还在犹豫,赵兴又问:“你说,盗匪们在沙洲上分赃,会离自己的家门有多远?”

帅范一拍大腿:“对了,盗匪们肯定在家门口附近寻找沙洲,隐藏船只,如果太远,他们就会无法联络,我们带来了门犬,完全可以顺着味道追踪,所以只要看见他们在哪片沙洲分赃就行了,大不了我们把附近飞渔村全翻一遍。一旦我们找见货物,容不得他们抵赖。”

帅范想通了,他亲自拿起鼓槌,坐在指挥船上,指挥船队向湖匪逃窜的方向杀气重重的追去。

在太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赵兴追上了湖匪的渔船,见到官军出现,湖匪们不慌不忙,呼哨一声转向附近的一个沙洲,拐了两拐,消失在芦苇荡中。

赵兴一招手,士兵们已经呈上一张太湖水文地质图——这就是有单锷的好处。单锷为了治理太湖水患,沿太湖一带水系考察了三十年,太湖每一条河岔的水文状况他都熟悉。

单锷加上赵兴会发生什么变化,那就是质的飞变,单锷一心想要治理太湖水患,每一条河沟的水深状况,水流状况他都心中有数,可谓一本太湖的活字典,唯一遗憾的是,单锷没有体系概念,许多有用的资料都保存在他的脑海里,没有整理成有规则的图谱。但加上赵兴就不一样了。

赵兴这一年来,边与单锷一起疏浚附近的河流。开荒扩地,同时还要求单锷边回忆边记录,绘制了一份太湖水系地详细水文图。这对扬州水军来说。是最大的财富。

湖匪依仗的是他们熟悉地理,但在单锷与赵兴地联手下,他们的优势不复存在,因为湖匪的地理知识是感性的,属于经验主义。而单锷加上赵兴,扬州水军对太湖的地理知识就是知性地,是有体系脉络的。

如果是平常,扬州水军追逐到附近沙洲,就会进行徘徊,不敢前进,因为他们担心水浅。悍然进入,船只搁浅就会困在沙洲,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赵兴选择出击的日子是十三号(阴历)。阴历十三正是开始涨潮的日子,这时河道的水位最高,而且这一现象一直会持续到十八号(阴历),然后才开始逐步降低。算起来前后有六天时间。这样,即使单锷的记忆有误,也能保证很高的保险系数。

扬州水军没有在航道外停留多久,三艘冲锋快舟当先冲过河道口,进入了芦苇丛,赵兴地指挥舟速度稍慢,等他赶到。所有的冲锋舟已涌入芦苇深处。赵兴只好命令坐舟横在河岔口,等待里面传来的消息。不一会。一艘冲锋舟单独返回报告:湖匪们用渔网阻塞河道,先期冲入河岔的头一条冲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