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李恪终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国称帝,国号为吴,首都暂定为巴塞罗那,不过现在已经被李恪改名为西京,原吴王妃杨氏为大吴皇后,只是杨氏带着儿女在台湾,并不在李恪身边。伊琳娜以罗马皇后的身份出席了开国大典,只是在典礼举行时,她却一直站在李恪的身边,那本来应该是皇后的位置。
另外在吴国的开国典礼上,大唐、大齐、天竺三大帝国都派出使者前来道贺,另外罗马、波斯和大食,以及一些其它的国家同样也派出使者,只是除了波斯等少数使者是真心道贺外,罗马和大食等国家的使者却是表情迥异,让人观之是回味无穷。
开国大典完成后,吴国仿照大齐的行政结构,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分成数个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村进行管理。而且各级官吏全部分划分到行政结构中,官与吏同样没有任何界线,官员的选拔制度同样也与大齐的相同。
另外中央官制也几乎是照搬大齐的制度,同样设立首相一职,岑长倩虽然年轻,但是个行政高手,再加上脑子灵活,威望也足以服众,因此被李恪任命为第一任首相。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恪在行政方面几乎完全照搬了大齐的制度,而且各级官府也极力推动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从大齐和大唐引进大批的造船工人,在半岛沿海港口兴建造船厂,看样子是想与大齐走同样的道路。
不过李恪和岑长倩也不仅仅只会抄袭,按照两国内部情况的不同,他们也对一些政策做出修改,比如最重要的民族政策方面。李恪招募到的三十万人,已经陆续的被李愔送到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中汉人才仅仅八万,再加上后来自愿前来的汉人,加在一起也不过十二万人左右,剩下的全都是草原胡人、三韩人、倭人等。
除了以上的三十多万人外,剩下就是人口最多的原罗马人,他们占半岛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达到了两百多万人,剩下的全都是半岛本地的一些民族,所以现在半岛的总人口已经接近了四百万,而且民族万分十分复杂,最关键的是,汉人的数量还不到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若是直接推行大齐的那种四级异族制的话,很可能引起当地人的反弹,毕竟李恪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想要治理好伊比利亚半岛,还需要借助当地人的力量,否则若是实行强力统治,一会这边起义,一会那边暴动,那他还不如直接回去做自己的安乐王爷呢。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李恪并没有在半岛上实行四级异族制,而是宣布国内各异族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汉族也不例外,统一称为吴人。不过个吴人并不包括西哥特人,这个野蛮的民族在统治伊比利亚半岛期间,对半岛上的各个民族都实行高压统治,可以说所有民族都对哥特人十分的仇视,特别是占人数最多的原罗马人,更是恨不得杀光所有哥特人。
不过哥特人毕竟在半岛上统治了上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是半岛上除罗马人外的第二大民族,之前的征战中,虽然造成大量哥特人死亡,但也有不少哥特人都选择向李恪投降,所以现在的吴国内部,还残存着二十到三十万的哥特人。
对于这哥特人,以罗马人为代表的当地民族都反对给于他们同等的地位,另外李恪身边的岑长倩,当初在第一次到达直布罗陀海峡时,也受到哥特人的羞辱,这让一向小心眼的他怀恨在心,因此他也向李恪提出,绝对不能给哥特人平等的地位。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李恪终于决定,将所有哥特人贬为奴隶,从事挖矿、修路、筑城等一些苦力劳动,这也是吴国的第一批奴隶。而且在尝到奴隶的甜头后,吴国也开始向非洲引进奴隶,这使得整个吴国也很快和大齐一样,奴隶制度飞快的发展,不过这也使得吴国的各个行业也开始了加速发展。
只不过在确定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后,紧接着李恪就开始大封赏,其中几乎所有汉族家庭,最少都有一人被封爵,特别是他实行的那个欧洲贵族计划,不但针对大唐和大齐后来迁来的移民,同时也对以前招募的汉人百姓有效,因此绝大部分汉人都拥有爵位,最低也是个男爵,这使得汉人在实际地位上,就比其它民族要高上一筹,不过因为其它民族被封爵的同样不少,所以并没有引起这些民族的反感。
只是这种大封爵位的办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坏处,那就是导致后来李恪国内的爵位含金量下降,比如同样是伯爵,吴国的伯爵在遇到大唐或大齐的伯爵时,都会感觉矮上一筹。
至于军事方面,则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原来的五万大军在征讨西哥特王国时损失很小,而且很快就被补充完毕,这支全火器的军队做为大吴军队的核心,被李恪赐名为皇家近卫军,平时驻扎在西京,战时才被调往前线,是一支主要对外征战的武装力量。
另外在之前的征战中,他就已经组织起不少罗马人的军队,现在以这些军队为基础,经过整编与扩建后,暂时组织起二十万的大军,只是这些新建的军队还需要严格的操练,而且上过战场的老兵也不多,因此战斗力并不强,现在主要是驻扎各地维持当地的秩序。
同时李恪在西京也建立起一座军校,选拔军中年轻优秀的军官进入其中学习,除了军校的专业课程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毕竟军队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基所在,想要控制军队,就必须控制住军官们的思想,这点早就已经在大齐和大唐的高层中达成共识。
只不过就在李恪对自己新成立的吴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大改造时,东罗马帝国那边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而这件事所导致的后果,却是影响到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三章 阳谋与阴谋
自从君士坦斯二世下令逮捕罗马教皇马丁一世后,整个东罗马帝国内部是吵翻了天,以狄奥多西为首的反对派们,坚决要求君士坦斯二世赦免马丁一世,甚至有些激进者,还要求君士坦斯二世收回之前禁止讨论基督神性与人性的法令,并向马丁一世道歉。
身为罗马皇帝,君士坦斯二世有着自己的骄傲,况且他自认为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所以在他看来,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全都是像狄奥多西这样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因此他绝对不能屈服。
也正是因为如此,罗马帝国内部的反对派与支持者们,开始了一场艰苦而漫长的争吵,两方抓住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打击对方,
在刚开始时,双方的争吵还比较有克制,争论的焦点也主要停留在宗教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吵慢慢的变了味道,反对者更多的是将矛头对准了君士坦斯二世本人,甚至有不少人将南方行省的丢失,都归到君士坦斯二世身上,更有些人在私下场合骂他无能。
罗马虽然也称为帝国,但是在之前那个久远的年代,罗马却是一个自由气氛十分深厚的共和国,贵族们共同管理国家,虽然现在有了皇帝,但是皇帝的权威远不能与大唐那样的君主集权相比,很多大贵族对皇帝也并没有太多的敬畏心理,甚至还会公开发表一些对皇帝不满的言论。
比如一位名叫切尔诺的大贵族,他在一次贵族聚会时,就公开发表了一篇演讲,反对君士坦斯二世逮捕马丁一世,而且用词十分激烈,甚至在演讲的最后,切尔诺还历数了君士坦斯二世登基之后,罗马帝国丢失的海外行省,并公开辱骂君士坦斯二世的无能,引起聚会上许多贵族的附和。
这件事传到君士坦斯二世的耳中后,把他气的是暴跳如雷,但却又没有任何办法,毕竟那个切尔诺不是普通人,他们家族在军队中拥有很深的关系,而且据说和狄奥多西也有联系。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切尔诺说的话也是实情,他根本没办法反驳。
不过君士坦斯二世却被切尔诺的话彻底激怒了,他已经不再打算与狄奥多西玩下去了,所以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解决这件事。
几天之后,君士坦斯二世以东正教的名义,宣布将在三个月后,召开一场所有贵族都能参加的辩论大会,辩论的内容就是关于是否赦免马丁一世?到时无论是反动派还是支持者们,在大会上全都可以畅所欲言,若是没有前来的贵族,那么将会被视为弃权,而且无论这次会议做出什么样的决议,那些弃权的贵族都必须绝对服从,不得再有任何的意义。
君士坦斯二世的这个办法可谓是一招绝妙的阳谋,关键就是这次大会将在君士坦丁堡举行,而且只要是没来的贵族,就将被视为弃权,这一条直接指向反对派的领头人狄奥多西。狄奥多西之所以敢和君士坦斯二世叫板,就是因为他一直呆在小亚细亚半岛,君士坦斯二世根本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但若是他敢回君士坦丁堡的话,那么是否赦免马丁一世就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狄奥多西恐怕再也回不去小亚细亚半岛了。
当然了,狄奥多西也可以选择不回君士坦丁堡,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对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声望造成致命的打击,毕竟反对派以他为首,在辩论是否赦免马丁一世时他不在场,那么反对派肯定是必输无疑,马丁一世也可能因为他的缺席而获罪。
其实这正是君士坦斯二世的优势所在,他手中掌握着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力,随便想出的一条计策,就让狄奥多西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中,一边是乖乖的回到君士坦丁堡,然后救出马丁一世,使得自己的声望大振,但是日后将再也不会有自由。一边是像只缩头乌龟似的呆在小亚细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声望倒塌,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做为,这实在是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难题。
面对君士坦斯二世的主动出招,狄奥多西也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甚至不少贵族都给他写信,反对派和支持者都有,有些是劝他不要中了皇帝陛下的计策,有些则是嘲讽他没有胆子,根本不敢去君士坦丁堡。可以说在一时之间,罗马帝国贵族们的目光,几乎全都集中到了狄奥多西身上。
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最后狄奥多西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而身为一个荣耀的军人,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君士坦丁堡参加大会。
只是让君士坦斯二世也没想到的是,狄奥多西在做出选择后,立刻就启程动身,而且每到一地,他都会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进行演讲,宣称自己为了真理,同时也为了让马丁一世免于刑罚,虽然明知道在回去后,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去。
可以说无论话里话外,狄奥多西都努力将自己描绘成一位伟大的殉道者,而且他的这种行为也的确起到了巨大的效果,一路上狄奥多西的声望是扶摇直上,整个帝国都在赞颂他的这种牺牲精神,甚至连一些君士坦斯二世的支持者们,也都对狄奥多西改变了看法,声称虽然立场不同,但狄奥多西的确不愧是一位英雄。
只是狄奥多西声望的增长,却让君士坦斯二世是坐立不安,甚至他有些痛恨自己,当初担心他狄奥多西会考虑很长时间,而且从小亚细亚赶回来也需要近一个月时间,所以他将会议定在三个月后。现在可好,狄奥多西却是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在帝国四处巡回演讲,使得他的声望是一天强过一天,等到三个月后,还不知道狄奥多西会多出多少的支持者?
面对这种情况,君士坦斯二世再也坐不住了,急忙命令狄奥多西尽快赶到君士坦丁堡,名义是要与他商量辩论大会的开办事宜。虽然这个理由十分牵强,所有人都看的出君士坦斯二世的用意,但是狄奥多西在接到这个命令后,却是选择了遵从,也不再发表演讲,而是真的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君士坦丁堡。
对于狄奥多西这种反常的举动,君士坦斯二世却感觉十分的不安,虽然他不知道中原有句‘反常即妖’的古语,但却也从狄奥多西这一串反常的举动中,嗅到了一种阴谋的味道,因此在狄奥多西的到达君士坦丁堡后,立刻被他软禁起来,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许探视。
虽然君士坦斯软禁狄奥多西的举动引起许多贵族的不满,但是君士坦斯二世却已经铁了心要解决这个威胁,因此无论下面的人说什么,他都没有丝毫释放狄奥多西的意思,甚至连小亚细亚的军方出现一些不稳定的迹象,却还是被他强压下来。
反观狄奥多西,他在被软禁之后,却显得十分镇定,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软禁似的,每天看书喝茶,偶尔还会向守卫打听一些君士坦丁堡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