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是鹅毛大雪,那几位来自关内的夫子甚至紧裹着毛皮大衣冲进雪里,顾不得冷风刺骨,要争一争到底是多大的一只鹅才能将这场雪称为“鹅毛大雪”;就连世居山林的古里甲都望着雪景出神,似乎是在回忆到底哪一年才会有这样的情景。当然若真是百年难遇,古里甲是怎么想都不为过,反正无人会信。
这风雪征途,是话本里的故事,这样的大雪莫说出征,连走出千山堡都是件费劲气力的事情。但飞雪初歇,自宽甸堡方向便走来一队人马,径直越过边墙,向千山堡方向走来。一尺深的积雪可不是费力这么简单的便能解决的,这队人马行进时是连推带拽,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其中一匹马陷入雪坑折了腿不能动弹,便立即上前几人将驮载的包裹卸下,分散到别的马背上。好在这些包裹都不算重,不至于成为麻烦。其中的一个年轻人内穿蓝色夹袄,外面罩一件深色斗篷,只见他靠近那匹马,伸手拍了拍马头,似乎略有惋惜地轻叹。那匹马也仿佛觉察到什么,抬起头在年轻人身上蹭着,一人一马显出几分依依不舍。队伍中有人招呼了一声,那年轻人回首望了望,又扭转头,略微一怔,伸手拔出腰间短剑,将一尺多长锋利剑刃对准马心的部位用力一刺,直没入柄,随即抽出短剑迅疾离去。那匹马嘶鸣了几声,在浸散的血色中徒然地摆头,但不久便渐渐无力,轰然倒在积雪之中。
行不到五里,那年轻人似乎略微不安,不时地向两侧山岗上望去,但两边一样是白皑皑的积雪,光秃秃的树木后面见不到一个人影。
“怎么不走了?”一个老者问道。
“我总觉的有什么不对?”年轻人回答道。
老者随即也向四周望去,但同样没有看见什么。便说道:“是你多心了吧?”
那年轻人微微摇头,不知是说那老者说的不对,还是自己错了。队伍继续前行,那年轻人虽然不再四顾,但神情却颇为警觉,又行了不到五里,队伍经过一处缓缓隆起的山坡,那年轻人忽然拔出短剑,同时高声:“停下,有敌人。”队伍立即停步,几个人纷纷拔出腰刀,各自面对一方,寻找敌踪。那年轻人冲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吼道:“什么人?出来!”
只见话音未落,巨石两侧便跃出两串人影,那些人似乎都跳跃而出,一落地,稍稍屈身,便从坡上急速滑下,每一个人都像是在脚上安着轮子又像是在雪上飘行,这两串人影划开两条弧线,在队伍的两侧飞快地绕了过去。
那年轻人伸出短剑,便向飞速接近的一人刺去。对面那人却身子一斜,猛然转向,脚下旋即飞出大片积雪,扑面泼向年轻人。持剑者眼睛一花,顿时吃惊,将手中短剑舞作一团,防备对方攻击。
“哈哈,吓你小子一跳吧,”对方站定,却先来一声大笑。
年轻人一愣,仔细看去,随即一声大叫:“是你。”旋即迎上前去,便要给对方一个拥抱,却忘了手里还有一把锋利的短剑。对面那人急忙躲闪,叫道:“先把剑收了。”
此时其余十多个滑行的人已经围着兜了一个***,最后都停在那人身后。
“余彦泽,真没料到会在这里遇上。”年轻人收起短剑,笑着说道。
“许熙,这半年多不见,你这脸也白了许多啊。”余彦泽也笑着说道。
这二人正是与苏翎同生共死的兄弟。那徐熙自从被派往京城,这还是头一遭回辽东。这个年纪不过二十五六的年轻人本是孤儿,那般兄弟便是唯一的亲人,这返回辽东,自然是归心似箭,见着胡德昌后便催着立即赶往千山堡。胡德昌正也想见一见苏翎,辽东的情势变化,让其略感不安,而新近得到的消息,更是让他等不及开春。两下一和,这场大雪刚有减弱的趋势,便就冒雪而行。
不说这样的雪天,便是不下雪,胡德昌对自己的安全也是放心的。苏翎所部的势力已经渗透进宽甸边墙之内,那宽甸堡内的一名奉命驻守的百户,已经与苏翎见过面,商议好一旦有事,便带着属下几十人投奔千山堡。但苏翎让其继续留在宽甸堡内,所需的粮食、银子,由赵毅成的哨探捎带。这也是胡德昌这次大摇大摆地走出边墙的基础。
此时胡德昌正笑眯眯地望着两个惊喜交加的年轻人,却不说话,留着二人叙旧。
许熙好奇地望着余彦泽等人身后的白色斗篷,尤其是脚下那快速滑行的两条木板。
“有趣吧,这玩意儿滑起来比马跑得都快。专在雪地里用的。”余彦泽炫耀着,二人这般较劲也不是一日两日了。
“我试试?”徐熙有些按耐不住。
“别,这看着简单,不摔个百八十跤的,连路都不会走。等你回去再说。”余彦泽没有答应。
这滑雪板并非苏翎的专利,而是那些来自海西的部族首领子弟带来的。说起来在辽东也是有人使用,但作为哨探专用的军事用途,在这辽东怕是只有千山堡一个。冬日里的大雪纷飞,让千山堡骑兵几乎寸步难行,待看见这滑雪板,千山堡骑兵哨探们便多了一副制式装备。远途用马,近程滑雪,几次试验之下,所有的游骑哨探都喜欢上了那种滑行如飞的感觉,尽管这当中有无数人被摔的鼻青脸肿。类似的还有一种供雪地行军用的网状踏板,不过,后来换成了藤条编制,既轻巧又实用,很快这两样装备便被普及每一个外出执勤的小队里。这余彦泽倒并未专为徐熙而来,真真是巧遇。这一带的雪地里,还有近十个小队在原野中滑行。
胡德昌见二人聊起来没完,便催促道:“两位还是边走便聊吧,若是再下雪,怕还要耽误更多的时辰。”
余彦泽说道:“正好我们也要回去,这便一路,我们前边取马去。”说罢,便带着小队猛撑几下,慢慢开始滑行,逐渐加快,不一会便隐在前边的山脚后不见。
这两队人马行进速度之间的差距,是一个时辰后,徐熙才见到早已等得不耐烦返身来寻的余彦泽小队。两队合作一队,两兄弟也是继续边走边聊。
差不多将千山堡说了个遍后,徐熙问道:“那陈家小姐在做什么?”
“千山学堂。如今那些孩童可都听她指派。”余彦泽随口答道,但略略一顿,回头看向徐熙,说道:“你问这做什么?”
“随便问问。”徐熙顺口答道,不与余彦泽那别有用意的目光对视。
余彦泽没有再说什么,这路上的交谈,就此打住。
胡德昌、徐熙与余彦泽等人是在天黑不久赶至千山堡,让徐熙与胡德昌都感到惊奇地是,千山堡上空正绽开道道烟花,从堡中不断飞出的道道红线在半空中迸射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厚厚的积雪倒映之下分外妖娆。
这是千山堡研制的第一批烟火信号。在工匠们与千山学堂的学员紧密连结之后,有关火药的研制成果,被第一个用在了传讯上面。鉴于上次后金两旗的偷袭使得千山堡险些全军覆没,这种紧急情形下使用的烟火信号便被加紧研制,而今第一批生产出的烟火除留下一部分作为军用外,便趁着过年,拿出一部分燃放,顺便检验一下中间的次品率。而胡德昌等人见了,却仿佛不是在这偏远之地,许熙更是感觉异样,这繁华二字,再没有比得上京城了。
年三十的夜晚自然是喜庆而热烈的,这恒古延续的传统还将继续一代代地传下去。对于千山堡来说,就连那些女真人户,也都随着家家设宴。这占千山堡近三成还多的女真人家,不过一年多光景,便与汉人家相差无几。汉族的同化作用,仅此可见一斑。只是在千山堡,这种单边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女真人带来的生存技能,对于千山堡的环境下生存的汉人,远比关内要多,众多的彼此学习、合作以及并肩抗敌,让千山堡内暗自施行的平等政策成为自然而然的产物,这一点,或许便是苏翎略微感到满意的地方。苏翎并未限制千山堡内民户的信仰选择,至于家中是否供着神仙、菩萨,都各随所愿,只要按千山堡的命令办事,便无人过问。这样的宽松放任,让年三十例行的拜神、供佛惯例呈现多种仪式,但这既没人统计,也无人关心,真要说信什么的话,怕是相信苏翎要多一些。
千山堡内的骑兵们在年三十这一晚,照例是分做两班,一半轮休,一半执勤,那些稍远一些的队伍,会在随后的换班中,得到补偿。因此,当胡德昌与许熙进入苏翎宅院的大厅时,满屋子都是相识或是陌生的武官。在京城硬被逼出来的观察力,使得许熙很快便发觉,这厅内有半数不相识的武官是新近编制的。老一辈武官,其实也就是一年左右,当初颁发的银质五星徽章仍然佩戴在胸甲上,而新来的武官所佩戴的五星,让人一眼便能看出新旧,这无疑是一种资历的暗示。千山堡还未制定进一步的武官级别制度,仍然是简单的小队二十人,大队则被扩展成二百人。依据屋内的武官数量,便能简单算出。千山堡每日都进行军训,只是大规模的骑兵战列训练还很少,但已经在郝老六牵头的小组内进行商议。徐熙判断出千山堡新近扩展的骑兵人数,不禁显露出些许激动的情绪,但很快便控制住了。在京城,这种场面很常见,除了不是武官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许熙的接触范围内,这不动声色是必须做到的,为此,徐熙不免生出几分厌烦。按苏翎的指示,徐熙在京城露面,是一副贩运药材暴发的嘴脸示人。锦衣玉食、出入不能说是香车宝马,却也不曾再体验这山中跋涉之苦。这次回来,一是将京城的事务一一禀报,二来,也多少是有些想念之意。是故徐熙并未得到苏翎允许,便就快马赶回,而苏翎自然不会为此责怪。另一方面,那京城内的官员都已放了年假,无人办公,徐熙也就没了接近刘大人的机会,而手里的一些消息也需要说的详尽,单是几张纸已不能说的明白,再说,那边生意上自有胡德昌的人在打理,徐熙大可不管。
厅内仍然是几座火炉,一排案几上摆着酒食,武官们三三两两地坐在炉边。尽管此处不讲究上下级别,但武官们仍然是按照编制扎推坐下,大队长身边便是十个小队长,苏翎对此没有表态,按平常的规矩,只要没有安排任务,或是放假,每一个骑兵都必须跟着小队长,同样,每一个小队长都盯着大队长,久而久之,这都成了习惯。至于是否形成彼此之间的隔阂,眼下千山堡还远远不够这个资格。
晚宴,是在一声琴音中开始的。厅内一角设有一帘,一位女子正将琴音从内散出。这还是苏翎头一次如此奢侈,为此的代价是五升粮食。千山堡内聘请琴师的价格,让那七位女子总算摆脱借居的窘境,在千山堡,这样的人也唯有这几个不能肩挑手抬的女子,好在凭本事吃饭的规矩,让七人在千山堡中慢慢有了市场,而逢年过节的酬劳,已经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仅仅是千山堡众多特殊之处的一个小例子。
依旧是老规矩,第一杯众人齐饮,第二杯敬阵亡的兄弟,然后便有事说事,无事闲聊。只不过多了若有若无的琴音,在座的武官也不懂,或许陈芷云与周青山略微说得出曲名。
“徐熙,说说京城的消息。”苏翎向坐在对面的徐熙说道。
“是,”徐熙应声之后,便开始叙说。他说得很慢,一路上并未携带太多的文书,很多都得靠记忆。
“京城。。。。。。”徐熙刚说两个字,苏翎便摇手示意,说:“先说与辽东相关的事情,其它的以后再谈。”
徐熙点点头,一边回忆一边说道:“这些事情要从头说起,自努尔哈赤攻下抚顺、东州、马根丹等城堡,朝廷上便一致主战。最先提出的,是山海关主事邹之易。”似乎是这些名字让徐熙有些头疼,他微微晃了晃头。毕竟接下来还有大串的朝中重臣姓名,写下来足以开出一张单子。
“朝中数次议事都以战为主,就连皇上也是这个主意。后面便以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为首,督促各地调集兵马备战。按照那些大臣的说法,那努尔哈赤不堪一击,似乎一战便胜。”
苏翎等众位武官听见这么说,都无声地笑了笑。朝廷上没人知道努尔哈赤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估计他们想的,还是以前李成梁横行辽东时的样子。
“随后便是让兵部侍郎杨镐任辽东经略。”许熙摇摇头,说道:“朝廷调动了许多官儿,有些都记不清了。不过,调往辽东的都还记得。让总兵杜松驻扎在山海关。总兵刘綎、柴国柱等赴京听调。”
“不过,随后听说辽东有将无兵。准备就地征兵。”苏翎望向赵毅成,但赵毅成却摇摇头,这部分消息没有打听到。
胡德昌插言道:“这个我听说了。说是辽东都司传下令来,让河西河东一带停止科考,叫那些生员、秀才等人各自招募人马,若有功可赐给科名。并说凡是有家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