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奴隶制国家,国王的话绝对不会有人怀疑,更何况是一个本身就一些精神妄想倾向遗传的民族,但是经此一战,牟韩的军队实力大减,马韩与辰韩因此相继复国。

根据间谍买通的牟韩贵族报告,这个国家对于乐浪方向有着极大地戒备心理,在这一百年来。多次征发奴隶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

尽管这些由石头和木头构筑的防御设施在李云的军队看来,是如此的一堪一击和简陋,但是在牟韩人落后的眼光中,这已经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防御体系了!

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精神妄想以及自大倾向的民族,李云向来是非常欣赏的,因为这意味着利用的好,它将是一条忠实地鹰犬。

李云自是清楚这个民族的杂碎在现代的所作所为,永远依附于强者,但是比强者更加疯狂是他们的本质。

在汉唐帝国时代,这个有着严重自卑的民族,在面对灿烂而辉煌的中原文化,一度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妄想,企图依靠军事力量击败中原帝国,但是汉武帝和唐太宗两位汉民族的最优秀帝王一举就将这个民族的妄想打个粉碎,于是他们立刻臣服在中原帝国的脚下,匍匐着臣服了上千年,直到倭人的崛起。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虽然疯狂,虽然是一群畜生,但是棒子附庸军队却比这群畜生还不如,棒子人精通汉语,每到一个地方,这些以大日本帝国军人自居的疯子,是率先举起屠刀也是最后放下屠刀的杂碎。

在新中国的文献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对于这些杂碎的表现有着精辟的评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严重的歇斯底里的自卑。他们曾经臣服于中原,但是现在却又看不起中原帝国,为了逃避历史上自己祖先曾跪倒在这个帝国脚下的事实,他们只能用疯狂来掩饰。

而到了现代,这个民族独立之后,又是同样的感情,使得他们极度仇恨日本,又极度羡慕中国的文化,因此作出种种自卑心理条件下产生的疯狂行为这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李云并不信仰佛教,所以他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救赎之类不切实际地幻想。奴隶制才应该是这个民族最好的政治制度,这样有利于帝国对这个民族的剥削,也有利于控制这个民族。

因此李云决定首先对牟韩进行一次指在针对掠夺而不是征服的战争,先消灭掉这个民族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样一来无论是马韩还是辰韩,在见识到牟韩的例子后。绝对不会有半点反抗,相反,他们会立刻拿出国库中全部拿地出手的粮食,来讨好中原帝国。

对于李云来说,赢得这样一场战争,其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在战争中实验一下耗费了巨资打造的军队,是否有能力承担起未来的战争。顺便拿一点粮食,以填补明年的巨大粮食缺口,或许有机会还会收获到三条彼此仇视,却又比帝国的军队更为忠诚的鹰犬。

虽然说。这个民族有着反复无常的不良记录,但是这个记录。他们只为强者打破,也就是说只有大汉国永远强盛,那么这个民族就将永远匍匐在帝国地脚下,他们的资源,他们地人口,他们的奴隶所创造的大量财富,都将源源不断的无偿提供给帝国。

李云丝毫也不会介意大汉国的炮灰部队多一点,毕竟帝国每阵亡一个战士,就意味着帝国将不得不为此损失一个在目前来说难能可贵的人口资源。

死别人的人,让自己得利。这一向是指导李云思想的座右铭,这一次也不例外。

因此他在第一批一百万石军粮到达后,立刻发出战争的命令,初步装备了新式军械的一万名帝国军人被召集起来,同时高句丽人也得到了征召地命令,至今依然掌握在帝国控制中的一万名高句丽骑兵,骑着自己的战马,带上武器和粮食,从草原上赶了回来。

这便是附庸军的好处,只要你永远保持强势。他们不仅不会要你一分钱,相反连出征的军粮都会自备,至于损失,他们会自己从战败者的身上去掠夺,根本不需要你操心。

十月初头,朝鲜半岛上的作物刚刚全部晒干,收入仓库,一万名装备了大量改进的秦弩,陌刀并拥有三百辆轻型野战弩车,三十辆攻城用轻型投石车的帝国精锐步军与一万名高句丽骑兵在乐浪附近会师。

这次战争。李云只要粮食,其余在战利品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所以高句丽人都很兴奋,他们期待着一次畅快淋漓的抢劫和杀戮。

为了做到最大地震慑效果,以彻底的令朝鲜三国臣服,李云没有下令约束高句丽人,反是命令他们‘便宜行事’。

为了避免长安的保守派对这次战争进行阻止或者干扰,李云封锁了这次战争的消息,他并不打算以此邀功,所以所有的参战军士都被告知,这次战争并不能带给他们荣耀与地位,也不能带来利益,最多只能把这次战争当成一次实兵演习。

事实上,这次战争确实是一次实兵演习,朝鲜半岛上落后的军事条件以及贫瘠的军械,根本不能给这批身着精良防具,且拥有大量远程武器的帝国军队造成丝毫伤害。

自十月初七发起攻击以来,帝国的军队在高句丽骑兵的开路下,一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兵临牟韩都城,车韩王高节带着贵族连夜出逃,并派人送上降表,表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以换取帝国军队退兵。

但是高句丽人并不答应,在十七号凌晨伴随着帝国投石车地出现,牟韩城脆弱的城墙并迅速摧毁,高句丽人冲杀进去抢过了这个城市除粮食以外的其他全部物资,并放火烧毁了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原始村落。

二十日,卫青抵达车韩,宣布接受牟韩王的投降,同时半岛上的其余两国也纷纷派出使者,跪迎卫青,他们战兢的献上了臣服的文书,表示愿意臣服在帝国的脚下,接受大汉国皇帝的保护和册封。

至此,帝国历史土最短暂的战争结束,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记,除了浪费了大量的箭支和石头之外,帝国的军人几乎没有伤亡。

主要损失的还是冲在前面的高句丽人,在巷战以及抢劫过程中,共有三百多名精神不够注意的高句丽骑兵阵亡,但是他们却抢掠到了数万奴隶,以及大量的金银,青铜制品。

在洗劫牟韩王的王宫时,高句丽人仅从王宫中掠走了数百名年轻女子以及无数黄金,青铜,足够他们回去好好乐上一乐了!

而帝国也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攻击过程中,一共有一百多万石粮食被帝国军人充作战利品,而为了换取帝国军队退兵,牟韩王又交出了二百万石粮食的退兵费用。

其余两国为了安全,也同样向辽东地区每年提供一百万石粮食的贡品,牟韩为一百五十万石,这样一来,辽东的粮食危机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不过牟韩王就有些想吐血了,一下子失去数万奴隶,以及大量的军队,连都城都被人烧掉,为了换取李云退兵,他又四处搜刮,抠出了二百万石粮食,这下子,车韩多年来的存粮几乎被搜刮得一干二净,幸亏这个国家是奴隶制,否则他就得面对无数没有饭吃起来反抗的农民了。

不过即使如此,没有三五年时间,牟韩王是无法重建都城继续享受了。不过由于他臣服的态度令李云看到后世棒子国跪在山姆大叔面前的样子。

这令他很开心,虽然李云很不喜欢山姆大叔,但是他却很欣赏山姆大叔对待国民的态度,更欣赏他只为利益的现实外交政策。

在米国的户口本土,写着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请不要忘记,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呀呀呀,什么时候帝国也弄一个这样的东西,也写上这样一句话,那就,太好不过了,至于什么国际主义,什么解放世界人民,这些大事根本轮不到大汉来做,霸权主义就霸权主义,至少霸权主义下,人民享受到实在的好处。

名声?名声比起人民算个屁啊!再说了,米国霸权了,他有损失吗?米国霸权了,他的人民过的不好?

李云看着跪在自己面前,诚惶诚恐的棒子王高节,一边想着后世的历史,忽然灵光一闪,立即开始刷刷的写起协议来。

然后扔到高节手土,这是一份名为《汉韩共同防御协议》的文书。

协议很简单,就三条:第一,牟韩发誓永远效忠大汉国皇帝陛下。第二,牟韩为大汉国附属王国,帝国本着互助友好的道德,与牟韩功守同盟,任何对协议一方的攻击,都将视为对同盟的挑衅。第三,本着迅速反应,迅速支援的基本原则,牟韩国在都城划出一个适当大小的土地无偿租借给帝国军队,当作基地使用,帝国驻牟韩军队的规模视情况而定,驻牟汉军开支与花费由牟韩承担!

这份协议在李云看来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在牟韩王高节看来,却是一根救命稻草,要知道牟韩王高节本来就担心马韩和辰韩伺机攻打他,这下子好了,有了这份协议,哈哈,牟韩国的统治就永远稳固了。

至于汉人烧了自己的都城,那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了,多烧几个也无所谓,而牟韩官方则立刻下意识的将汉人排除在这次战争之外,选择性的忽视了。

这便是棒子的好处,他们永远不会记恨强者,只会臣服强者,以至于许多年后,牟韩的教科书中根本没有汉军进攻过牟韩的记载。

马韩和辰韩见车韩签了这样一份协议,立刻就一惊一乍的嚷着也要加入进来,李云自然也乐得多两个帮他提供军队的帮手。

十月十九日,马韩,车韩,辰韩的国王一起来到辽东城,签署了《北方共同防御条约》简称北约。北约组织后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集体安全防御组织,同时也是一个其他民族或地区并入大汉国的桥头堡。

卷六 辉煌 

第三十一节 法制

北方共同防御条约签定一个月后,辽东城下了纷飞的小雪,本就泥泞的道路开始变得更加难行。

不过在辽西的沼泽地区,由于天气开始变得严寒,在某些地方,沼泽开始结冻,使得原本狭窄的通道,变得通畅起来,来自帝国各地的商会成员们一面诅咒着该死的天气,一面在辽东军队的护送下,朝着辽东城进发。

由于是冬季,即使是高句丽人,也不会把手上多余的牲畜变卖,所以这个季节注定了辽东地区的贸易属于单向贸易,即商人们只需要将内地的物资运送到辽东,而没有半头牲畜可以拉回内地,这种贸易的结算方式,是以现金进行结算的。

所以商人们并没有多大的热情,纯粹是完成任务一般,谁叫从辽东贩运牲畜回帝国内地的利益远超现金支付。

在这个冬季,辽东方面的需求已经由最初的军械转向价值昂贵的丝绸,食盐以及某些特殊物品,当然一直大热的自是熟练的工匠。

由于帝国现在的政策,注定了大规模移民垦边属于不可行,为了补偿辽东方面对人口缺口的损失,少府和丞相府破例对各地往辽东方向的自由移民不加限制,更应辽东方面的要求,特别鼓励各地工匠移民。

同时,临邛商会的诸人也格外看重了辽东地区的投资前景,大量的资金趁着冬季的闲暇机会,涌入辽东城,各种手工作坊纷纷兴建,只是碍于目前的人口问题。才得不到真正地发展。

但是任谁都看的出,在辽东当地建立一个作坊,对于自己生意的帮助,再加之辽东地区的作坊,帝国已经承诺,五年不征缴商业税,所以各地的商家自是不会放过这样的一个机会,就连洛阳宁家也在辽东城中开设了几个大小不一的作坊。派驻了一批熟练的工匠进驻,似乎有意图与李云修复关系,以求得参与到每年那利润庞大地边境牲畜贸易中去。

对于宁阀的示好,李云自然不是白痴,与宁阀这样一个有着庞大地方势力的家族为敌,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也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征询了临邛商会总会成员的意见。

不过目前看来,临邛商会与宁阀的斗争已经越来越趋向白热化,凭借优良的做工以及低廉的价格。临邛方面的商品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开始向宁阀地传统商业势力范围,洛阳以及河东发起全面的冲刺,一路上破关斩将,若不是由于铁器等产品产量一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无论生产多少,总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恐怕宁问现在就得面临全面的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们眼瞅着宁阀就要被自己斗跨了,如何肯罢手?

这一年多采,临邛商会各巨头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李云原先的估计,在捆绑了各自利益后,放弃恩怨团结起来的卓王孙与张正范,这两个老狐狸在五月初由于对地方教育以及水利事业作出地突出贡献,已被蜀郡太守窦常分别举为贤良方正。得天子接见。分赐关内侯的荣耀。这标志着这两个商人最终走出地方影响,距离世家门阀的脚步近了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