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毙强敌之后的李虎趴在马上重重地喘了一口气。大清国英亲王的尸体此刻就躺在他的脚下。瞪大着双眼的脑袋似乎仍然不肯相信自己的结局。李虎也有些不相信眼前的情景。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吗。斗智斗勇了这么多年,最后他与阿济格还是在战场以这样的方式做了了解。远处的阿济格的几个侍从见英亲王被斩于马下立刻狂吼着朝李虎冲杀迩来。然而,来还未等他们接近李虎。其中的两人便在他眼前喷出血烟倒了下来。紧接着又是数声惨叫,纵马冲来的骑士又有两个滚倒在地。此时就连李虎也不禁抬头想瞧个究竟。只见一个年轻的满清骑兵正咆哮着杀向另一个身披银色战甲的虬髯大汉。那大汉却丝毫不以为意,怪叫了声后,手中的长刀一扫便斩落了那骑兵的头颅。
眼看着那大汉左右开攻出入敌阵犹入无人之境,李虎不禁高声夸赞道:“米喇印将军好刀法啊!”
“哈哈,这不是李将军。今日一战李将军可把鞑子杀得屁滚尿流了啊。”那大汉见对方是李虎立即一扯缰绳朗声笑道。
“这次还多亏有米喇印将军的前锋营相助,咱们才能将阿济格部整个包了饺子啊。”李虎口中的前锋营,正是米喇印所率领的义勇前锋营。明朝在甘州一镇常年设有一回民营,由当地回族世袭土官担任都督。其兵马粮草皆是自备,并授予参将的职衔。申甲之变后,身为甘州回回都督的米喇印拒绝了清庭的招降与册封。带领手下常年在陕甘一带同清军周旋。随着太行义军的逐步势大,以及清军的节节败退。两股义军终于会师到了一起。
“哈哈,是啊。老子今天杀的就是爽。只可惜没瞅见阿济格那小子。”米喇印晃了晃沾满血肉的大刀大笑着。
“米喇印将军,别找了。阿济格在这儿呢。”李虎指着地上的尸体平静的说道。
“什么!这就是阿济格?”米喇印努了努嘴有点失望地拨弄了一下地上的尸体。随即又一个抱拳向李虎贺道:“恭喜李将军手刃敌主将。不如将这鞑子的头颅割下挂在旗杆上吧。鞑子知道主将被杀定会不战而降的。”
李虎听罢望了一眼地上的尸体,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亦不过如此。一个宿将的死亡,成就的是另一个宿将的战勋。却见李虎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于是在落日的照耀下阿济格那颗硕大的脑袋便被挂在了明军的旗杆上。
“英亲王战死了!”噩耗顿时传遍了满清全军,重重地挫败了仍然继续苦战的将兵们的意志。满清的噩耗无疑就是明军的吉报。趁胜追击的明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的。阿济格生死对这场战斗的结局或许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满清入关以来第一个死在战场上的亲王。阿济格的死不仅击碎清庭在山西的统治。更撼动了满清本已摇摇欲坠的士气。
隆武五年六月初六明第五军团协同回民米喇印部于小五台山歼灭清阿济格部。并击毙清英亲王阿济格在内的清军大小将领数十人。晋察冀各地府县闻讯后纷纷易冠服,以明旗相号召。大同、阳高、平阳诸府相继开城投降。六月十七日,山西巡抚洪承畴断然放弃山西首府太原。仅率领残余清兵五千余人仓皇越长城逃窜入顺德府。至此满清在山西的势力被彻底扫清。明军的炮口终于堂而皇之地架到了满清的卧榻之侧。对于紫禁城中的满清贵族来说英亲王阿济格死只是他们迈向覆灭的一个序曲罢了。
*******************************************************************************
就在洪承畴逃离山西的同时,西安城下的战局亦发生了质的转变。经过六月阳光的暴晒就算临近傍晚关中大地上依然是暑气重重。残阳落日下矗立着的佛塔显得异常的古朴雄伟。这便是位于古城西安南郊慈恩寺内的“慈恩寺大雁塔”。相传此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历来不少文人雅士都曾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虽历经世事磨难却依然静静地挺立在关中平原上看着历史一页页的翻过。
这一日突然出现的一群特殊的游客打破了大雁塔原有的宁静。这群特殊的游客各个身着戎装、配剑挎刀。从他们脸上严峻的表情看完全没有登高远望的闲情雅志。在一行人之中只有为首的两个将军似乎还有一些访古的雅兴。此二人看上去年纪相仿,都约莫三十多岁。其中一个身材高挑,巨耳隆准,少须,面色白皙,神色清朗。另一个年纪稍轻,皮肤略黑,无须,身躯也不甚伟硕,但却瞻视顾盼,尊严若神。两人在外貌上虽相差甚大,但眉宇之间却都带有一股寻常将帅少有的儒雅气质。却见年纪稍轻的那位将领,凭栏远眺远处雄伟的关中平原,心中不由一阵激动。当下便脱口而出吟唱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那气势磅礴的语句,以及富于哲理的感叹,顿时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一旁的年纪稍长的那位将领回味了一番后。不禁抚掌笑道:“张将军,刚才吟唱的是唐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吧。”
“正是,吴将军。其实很早以前在下就觉得此诗气势非凡。故今日真正登上大雁塔放眼眺望才会有感而发啊。”对方点了点头叹服道。不错,眼前的这两个将领正是吴三桂与张家玉。当阿济格在小五台被击毙的消息传到陕西之后,绝望中的吴三桂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在同底下部将商量一番后他决定亲自前往明军大营商谈投降的事。至于张家玉则欣然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还特意将其约到了城外的慈恩寺会面。
很久以来吴三桂就一直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张蛮子”。想看看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张蛮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但今日一见吴三桂算是彻底叹服了。眼前这个青年将领虽算不上伟岸丰姿,却透着一股子不怒而威的气势。遥想自己当年也曾这么意气风发过吴三桂不由感叹道:“据说唐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成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想来此地也曾留下过不少卿相题名啊。张将军也在此留下墨宝吧。他日将军功成名就之时,也算是一段佳话啊。”
“吴将军这个建议好。相请不如偶遇,将军就与在下一同在此题壁留言如何?”张家玉欣然邀请吴三桂道。(|。。)
“张将军说笑了。我一人人唾弃的汉奸那儿还有面目题壁留言,可别污了这大雁塔。”吴三桂尴尬的一笑婉言谢绝道。说罢他又转身向身后一同前来的部将使了个眼色。那几个部将立即会意的退了出去。而一旁的明军警卫也在张家玉的默认下跟着退了出去。整间塔室内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与张家玉两人。
眼见众人都退了出去,吴三桂也一改先前谈笑风生的模样。转而神色惨然的一个抱拳向张家玉恳求道:“张将军是个爽快人。咱们客套的话也不多说了。如今西安已成张将军的探囊之物,朝廷收复中原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吴三桂走到今日这一步怨不了任何人,更不敢奢望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只可惜害了手下的这一班弟兄们。他们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好弟兄,当年在关外也曾为大明出生入死过。还请张将军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至于在下的生死自然随便朝廷怎样处置。”
吴三桂说到动情之处竟一个屈膝朝张家玉跪了下来。张家玉虽久经沙场可也从未见过如此架势。一介宿将朝自己下跪恳求这多少让他有些惊讶。于是他一个箭步上前扶起吴三桂道:“吴将军,快快请起。在下虽不知朝廷最后会对吴将军如何处置。但在下却能保证将军麾下将士们的性命安全。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出城投降,朝廷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是加入我军,还是就此反乡都有他们自行决定。另外,在下也能保证将军家眷的安全。相信我,现在的隆武朝绝不会再搞株连了。”
吴三桂知道张家玉虽没保证自己的安全,可他的话语却是诚恳可信的。对于朝廷的态度他本来就不报多大的希望。但吴三桂对于张家玉最后保证自己家眷安全的一番话,还是打心底里感激不尽。于是他再次朝张家玉深深地一叩首道:“张将军的大恩大德我等永生难忘。”
然而张家玉却扶起了吴三桂宽言道:“吴将军,要谢就谢朝廷的宽大吧。不管怎样将军在最后一刻肯回头,也算是保全了西安古城。如今的满清已是残阳落日,只希望其他投靠伪清的将领们也能象将军这般早日回头。至少这样能使中原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
第八章 第十六节 八旗眷属
“……圣主耶稣造成肉身,成全救赎妙爱深恩,世界明光驱散黑暗,跟随他行,生命丰盛……”
紫禁城慈庆宫深处的一座小庙龛中庄太后正虔诚地倾听着神甫汤若望的吟唱。一同倾听还有睿亲大王福晋元妃等各亲王贝勒的家眷。汤若望的汉语虽然生硬,但他那低沉柔和的声音却让庄太后等女眷的心灵暂时得到了某种解脱。关外的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以前大多信奉萨满教。随着藏传喇嘛教的传入许多部族亦开始该信喇嘛教来。自从皇太极登基后满人更是将喇嘛教奉做了自己的国教。几乎每各满清贵族的府邸都会有一处偏院用以供奉佛祖。
然而佛祖似乎并没有庇佑大清朝。让人沮丧绝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入了北京城,传入了紫禁城。虽然清庭一直以来都严格封锁着辽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战报。但象庄太后、元妃这样身份高贵的女子多多少少总能知道些外面的情况。况且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满清贵族们还在忙着掩盖盛京陷落消息的同时。英亲王阿济格在山西战死的消息也乘着灼热的强风传到了北京城。一时间整个北京城上下一片惶恐,流言四起。原本已被保密的盛京陷落的消息也就此被翻了出来。为此满清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再次使用他们野蛮的手段来压制城中老百姓反抗的暗流。
在清兵的屠刀下北京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得以喘息的满清统治者们也开始忙着为阿济格办起国葬来。由于阿济格的尸首还在明军手上,因此的这次的国葬也只能以他生前的衣冠来替代。可饶是如此整个葬礼依然隆重非凡。按照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大清全国要为英亲王戴孝三个月。于是数日来北京城的大小府邸都挂上了白色的灯笼。京城的百姓也被迫着为阿济格带起了孝。然而在北京城中汉人百姓的心目中,这“孝”更象是为即将覆灭的满清所带的。因此他们虽带着重孝,心情却异常的欢快。对于清军的种种暴行他们也一概隐忍着,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加倍偿还。
比起城中汉人百姓的阳奉阴违来,如今滞留在北京城的八旗老少可真的是度日如年了。这些八旗子弟越过了万里长城,完成了充满艰辛坎坷的远征。期间他们已经杀了数以百万的中原军民,抢夺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他们将华北大地上最为肥沃的土地占为己有,圈成牧场。他们将数以千万的中原百姓驱做奴隶。然而这些八旗部心里更清楚他们一旦失败,就将毫无选择地承受着以前所累积的罪孽的报应。再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战败的侵略者更悲惨的了。
这下子就连吃斋念佛都不能安抚这些八旗女眷们惶恐不安的心灵了。为了谋求精神上的安慰,她们开始寄托于各种神灵的保佑来。萨满教、佛教、道教乃至现在的天主教,凡是能求的神,她们总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以企求她们的丈夫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返回。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一直以来都在为清庭制造大炮火枪。在庄太后等女眷看来也就越发觉得这些洋和尚有些法力。于是庄太后便下了懿旨招汤若望等传教士入宫讲道。
当汤若望唱完最后一句后,在场的众女眷也对着圣圣像默默祈祷起来。一番仪式过后庄太后才释然地向汤若望开口道谢:“这前日才多亏汤神甫的圣水治好了皇后的病。今日又听汤神甫念了这段经,哀家顿时觉得心静了不少。哀家真不知道如何感谢汤神甫才好呢。”
“皇太后陛下,救死扶伤,解除世人的痛苦是我教的根本。所以太后不必谢我们这些神甫。要感谢就感谢天主的赐福吧。”汤若望划着十字虔诚的说道。虽然目前满清的局势极其恶劣,虽然清庭任用揆一等荷兰人,虽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更多的是在利用自己。但在汤若望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