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27章 抛出科举制!

张辽出面举荐徐庶。正如程昱所料,曹操对此十分期待。当时又正逢曹操空闲之时,便干脆亲自接见了徐庶。一番谈话,曹操对徐庶的才华也是赞不绝口,而徐庶曾经任侠地方的经历也让曹操有了性情相投之感(曹操出仕前也是谯县一霸)。

一旁的程昱见状自然是喜笑颜开,也让张辽不住的暗自腹诽程昱这老头子。可是换到张辽,他的心情也不错。至少南方诸侯少了一个能力极佳的官员,而曹军这边却多了一份力量。以徐庶那和张辽相差不多的年龄,只要徐庶表现得足够出色,必然会被曹操列为未来留给儿孙的辅臣,也就是所谓的“跨时代后备干部”,后世也少就了一句“徐庶进曹营”的俗语。

但是现在,徐庶也就是给了曹操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不过是他未来仕途铲下奠基的第一锹土,若想要达到张辽、郭嘉、荀彧等人的高度,徐庶还有巨大的差距。毕竟这已经不是曹操起兵之初的年代,破格提拔人才也更加困难,除非能够机缘巧合下立下无可比拟的大功。

不过程昱、张辽并不担心,曹操已经同意了张辽的提议,将徐庶以郎中的名义补入枢密院,并成为张辽的征北将军府枢密司的一员。枢密院制度源于张辽。兵棋推演也源于张辽,将徐庶放在张辽身边,不但有枢密院同僚作为参照,更有张辽的言传身教,徐庶的进步绝不会慢!

在结束对徐庶的接见后程昱便以送后辈的名义带着徐庶离开丞相府,曹操则似笑非笑的对张辽说道:“文远,这次可是仲德向操推荐了人才啊!” 

张辽知道曹操已经看出了他与程昱的那点小花招,不过这本就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张辽丝毫不在乎曹操会因此事而为难自己。他满不在乎回答:“这也没办法,现在士族与非士族官员已经出现对立的情绪,仲德先生若不如此打算,徐元直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很可能在初期就会受到打压。若仅仅是一直打压并将其压住到也就算了,可是徐元直偏偏是庞德公的弟子,又怎会是甘居人下之辈?到时候来个封金挂印,溜之大吉,嘿嘿!然后回到襄阳号召鹿门书院的子弟与主公为敌,那才叫好玩呢!”

“唉……”曹操被张辽这么一说也不由得一声长叹,“幸好此时操身边还有文若、公达、元常等人相助,否则诸侯未灭,身边就先要生乱啊!”

曹操的意思很明白,士族与庶族的对立一直存在,但是庶族军中实力强,士族官府势力大。而士族的领袖人物也很出色,荀彧叔侄、钟繇、陈群等等都是世间俊杰。庶族在这方面明显弱了很多,首先就在于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领袖。虽然张辽、郭嘉、程昱等人都是非士族的寒门出身,可是这三人严格意义上说都可以被归入军方势力。而且张辽、郭嘉自成一派,逍遥自在。且又深得曹操信任,个人势力也不小,与各方都是十分和睦。程昱则是性情刚戾,得罪人太多,根本就不是个合格的领袖。所幸的是曹操心里明镜似的,一直在扶持着庶族官员,而张辽、郭嘉实际上也在暗中给予他们支持。最关键的还是在士族如今的几位领袖人物,他们更明白天下未定之前决不能再内部发生动乱,所以用他们的威望将士族内部的骚动之声强行的压制下去,这才使得曹操这边暂时还能够保持着平稳的发展。也是曹操感慨的原因。

这种现象的造成其实也是因为士族长期把持着知识的学习权利的缘故,曹操虽然在张辽的建议之下早在入主兖州后便建立起了兖州公学,时至今日也有了八所州立公学和不计其数的私塾,但是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依旧无法与数百年积累的士族相比。在高端人才上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年涌现出的人才真正出自平民阶层的根本没有。

_奇_“主公,这从根本上而言依旧是知识掌握的不平衡所导致的,虽然公学和私塾为主公提供了大量的学子,但缺乏顶尖人才的情况下,这些人也只能担任底层官员而很难上进,更不用说进步到中枢了。我们现在不缺乏基础,就缺乏高级人才,十余年的努力与数百年的积累相比。能做到这一步,已算得上是超人的成就了。”张辽开解曹操道。

_书_不过张辽也并没无的放矢,他需要用这番话来引申出自己的建议,这时候已经是适当对人才选拔制度做些调整的时候了,只要动作幅度不大,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办法,用不了两代人便可以基本上建立起一套与汉朝完全不同的人才选拔使用制度。因为这时候依旧是乱世,在乱世之中任何旧制度都是可以被堂而皇之的进行修改甚至取消的,只要能紧紧抓住军权,用军队保证政权的稳定,以新制度取悦更多的阶层,旧势力即便是想要反攻倒算也会因为势单力孤而不得不妥协甚至认输。而且曹操不是王安石,他有着王安石所没有的丰富的民间阅历,更有着王安石没有的能够听取合理建议的心胸。

_网_“文远可是有良策教操?”曹操对张辽说话的路数已经熟的不能再熟,听话听音,立刻便知道张辽必是有话要说,鉴于张辽开口必然言之有物的先例,曹操此时也顿时充满了期待。

“辽虽不知上古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古时期与如今相比必然是落后的。”张辽先给自己的话定了一个基调,他前世看史书时最感到头痛的就是文人动辄便以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当说辞,好像三皇五帝时期就是中国最先进的阶段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那小国寡民,贫穷落后的部落联盟中去。所以他也无时无刻都在涉及上谷时期的话题时先给那时候按一个落后的帽子,免得有人老拿上古时期和他打官司。这也幸亏此时的儒生还没有到宋朝之后那么变态,相比较而言你还算是务实的,曹操更不是一个崇儒的官员,倒也没人可以针对张辽的这种言论。“郭嘉的发展必然是有其规律的,即便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发展方面也有其共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从周边还处于部落统治时期的胡人那里推断,上古时期的人才选拔必然是以选贤任能为其规矩。这从三皇五帝皆是以禅让的方式交接政权也可推断。而到了夏、商,则出现了兴办官学选才制、‘乡兴贤能’制、贡士制、世卿世禄制等,但主要是采取世卿世禄制。在这种制度下,也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而始皇一统天下后也并未对此有所改变,高祖皇帝更是全盘承袭秦制,这‘察举征辟制’便成为了朝廷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与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相比绝对是先进的,也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治国的人才。别的不说,就说大汉初年到孝武皇帝时期的那一群贤臣良将,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啊!”张辽说到这里,曹操不禁笑了,也即是张辽这种个言笑不禁、生冷不忌的人才会那人才如此调侃,竟然敢用垂涎三尺来形容。

见到曹操发笑,张辽心中大定,此事基本上有门了。张辽接着说道:“然而‘’随着数百年的发展,原本先进的东西也会落后,就像青铜兵器必然要被铁制兵器取代,粗制的陶器必然会被精致的瓷器取代一样。由于缺乏一种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的现象。数十年前便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民间童谣,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不但损害了官员、官府和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与形象,更是直接表明了‘察举征辟制度’已经不再是一种合格的制度,相反的他还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张角这个不举的茂才掀起的那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便是实例。”

曹操听的很仔细,这些问题也无须张辽细说,曹操自己也不是没有思考过,只不过他思考的范围没有张辽讲述的这么大,竟然能从上古时期说到现如今。这也更加让曹操坚定了张辽一定已经有了明确的主意的想法。他笑着说道:“文远,有何建议但说无妨。四处不过操与汝二人也,无论何言,出的汝口,入得操耳,绝无第三人知晓。”说着,曹操挥挥手,让一旁的侍卫将警戒范围扩大到院子,而距离他们最近的侍卫也被拉开了十丈左右的距离。唯有典韦这个曹操最贴心的护卫依旧在曹操两丈范围内,擦拭着他那一双大铁戟。

曹操知道,张辽如此郑重的进行前期的铺垫,足以说明他的话题一定会触及当前的利益阶层,如此一来,保密便成为关键。至于张辽与曹操密商事宜倒不算什么,反正曹操与自己的几名心腹常常有两三人间的私下商议。

“主公,无论是察举也好,征辟也罢,都是一种官员主观意识的体现,我将其称之为长官意志决定一切。这其中就给了士族、官员以将自家子弟推向仕途的途径,也形成了士族把持官场的局面。主公起兵以来也曾数次下达《招贤令》,以不问出身,不问前科,一切唯才是举的原则招揽了不少人才,但是这依然是征辟的范畴,一旦脱离了主公的控制,依然会使官员的任用被士族控制。而公学的实践则继承自先帝孝灵皇帝的鸿都门学,也一直被士族视为眼中钉,所以不可能直接从公学中大肆提拔学子,当然公学中也没有那么多顶尖人才公我们提拔。但是公学和各郡县大量的私塾的出现,已经使得士族把持知识学习的局面得到了改变,知识不再是士族专有,而被更多的人掌握。其结果便是主公选材的范围更加的宽广。但是问题在于天下太大,如何能做到尽可能公正、公平的选拔出人才呢?我的意见就是实行科举考试。”张辽终于决定将科举的制度提前拿出来。

“科举考试?”曹操眯起双眼,从考试二字中,曹操已经能够体会到张辽的某些意图,他的心脏也猛然间似被重击了一下,“怦怦”的剧烈跳动起来。

“对!关键那就是考试。此时我们已经有了各郡县的私塾。还有各州的公学,下面便可以就学子的管理制定一些规则甚至是律条。主公可以在各县任命教谕,各郡任命学谕,到了各州则任命学政,至于中央,可以主公亲自管理,也可以委托丞相府东曹掾管理或者命太常属下的博士祭酒管理。这些学政官员由中央直属任命,不归地方管理,亦可避免地方势力对这些学政官的渗透和腐蚀。凡是各郡县公办血糖的学子均称为童生,至于私塾学子暂时没有名称。但是他们与童生享有同等的参与考试的机会。考试的最低一级是童子试,但凡是私塾或者各郡县学子中无功名的童生均可参与。一共三场考试,包括由各县主官主持的县试、由各郡太守主持的郡试、由各郡学谕主持的院试三阶段,考题由各州学政出题。童子试三年两考,只有最终的院试合格者称可称为‘秀才’或者为避讳还是叫‘茂才’都无所谓。有了这个功名,便可以参加各州举办的考试,我称其为‘州试’。试题由中央博士祭酒或者丞相府东曹掾出题,考试在各州治所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凡属本州的考生或有参与考试资格的学子均可应考。考官由中央临时任命。合格者可称为‘举人’。再往上就是中央级别的考试,地点就放在京城,由太常署主持,每三年一次,可称为‘会试’。各州的举人以及拥有参与会试资格的学子均可应考,合格者称为‘贡士’,其名额则依据官吏的需求数量由丞相府东曹掾提出建议,最终由主公拍板。第一名可称为‘会元’。最后就是殿试,时间就在会试放榜十日之后,参与者只能是通过会试的学子。会试由皇帝或者丞相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当场交卷,参加者均称为‘进士’。到了这里,基本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已经被挑选出来,那么就要在名义上给予他们更大的荣耀。出榜时刻将其分为三甲,一甲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是三到第十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则为十名以后的学子,赐同进士出身。这样一来,用如此严格的多次筛选,便可以在大体上保证了公平竞争和择优选官。更重要的是可以就此打破士族把持官员任命的途径。但是我们也不能立刻就停止察举与征辟制度,毕竟士族的利益此时还需要主公给予他们保证,以防其捣乱破坏。这就涉及到我之前说到了有资格参与会试和州试的学子,这其中州试的资格是出了童子试合格者之外还有各州公学的学子和各郡县的官员子弟一家一人,以及各县每三年可保举五名学子直接参与州试。而会试资格则除了举人之外,还有各州每三年举荐三到五名士子,但他们必须通过会试和殿试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