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武点头:“策,你留在翼城帮我主持当地事务,一切拜托你了。”
齐策亲自送赵武下城:“主上放心,昨天我接到报告:河间通向东海的环江大道已经修筑完毕,主上顺着这条道走向海边,也好沿途巡视河间府的工作。”
侯晋接过话题:“我的战船停在河口,等主上到了河口,就可以转乘我的海船,渡江抵达东津。”
此料,苕国国君正冒着风雪一路急赶。
老天似乎也在刻意为难这位可怜的倒霉蛋,湿润的寒冷空气始终飘荡在苕国国君头顶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苕国国君走到哪,哪里就下起了暴雪。大雪一直追随着售国国君的行程,飘荡到了齐策的领地。
早年间,齐策修建的那座大桥现在繁荣起来,苕国国君抵达的时候,江边,一队队齐国人背负着简单的行囊,排队等候过桥,这些人脸上充满希望,准备前往河间挣足今年的零花钱,起码也要让自己今冬不再陷于饥饿。
江边上飘浮着许多冰划子,无数商人用这种简易小舟,借助封冻稍晚的黄河南支流,从东海边源源不断的运来海量的肉食,准备通过这座大桥输送往河间。而他们的同行、那些网听闻河间赚钱的消息,从家乡赶来的商人们,则随身带着家乡的各种特产,站在桥边的队列中,等待轮到自己过桥,往河间寻找发财的机会。
赵氏河间垦荒的消息正在发酵。列国都且心氏富裕。众次赵氏口气雇用十万齐国劳前只销咒这十万齐国劳工服务的人员,就超过了二三十万之众。络绎赶来的各国商人,都打算在这个冬闲的时候,前往河间寻找点充饥的食物。
赵氏富裕,雇用齐国劳工时,给的薪水丰厚。此外,河间开发的任务由齐策主持,齐策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家,面对十万齐国劳工,不能一点心思都不起。故而,在他的安排下,大多数齐国劳工在河间享受的待遇,远远超过他们在国内的待遇使是武士。
赵氏强大的运输能力,是赵氏有能力提供充足的食物、外加充足的薪水。每月发薪水后,三餐管饱的齐国劳工们手头很松,于是,这十万购买力旺盛的齐国工人就形成了一个大市场,他们几乎能吞下所有的货物。
先期进入河间府做生意的齐国商人因此赚足了钱,他们卖空随身携带的货物,立刻返到家乡筹备更充足的货物,带齐更充足的人手,转身又向河间狂奔而来。这些商人发财的消息,先是被其家乡人获悉,紧接着,更多的商人向河间府涌来。不管以前做迂没做过商人,是人现在就知道带两三枚针、一点小布头,到河间贩售,”结果,河间桥头噪杂一片。
女齐先稳住苕国国君,然后拿着自己的麾节,与叔孙豹一起赶往桥头与守桥的士兵交涉,苕国国君满头冷汗的站在一群齐人当中,倾听着周围一片齐语。
“俺听说,当地劳工开始发放雪盐代替薪水了,俺家乡一位商人用货物,从劳工手里换购了雪盐,运回乡里就是十倍利息,很是赚了”
“没错,我也听说了这消息。听说是赵氏雇用的人太多,以至于手头钱币不够,开始用雪盐、陶瓷等制品,冲抵部分工钱,有的地方,领主已经开始发放木器制品一都是赵氏工厂里精细加工出来的木器,虽然没有上漆,但收购回来后再刷一遍漆,就能卖上好价钱”只是木器体积太大,不好运输。”
又一名齐国商人用鄙夷的口气示:“傻了吧?木器虽然庞大,但如果江面化了冻,用船只运输,一船能运几百件木器,货船顺着海边航“行,一直能运到楚国去,沿途都不怕损坏。嗯,楚国的金币可是好东西”
又一个话音打断了这位聪明人的说法:“楚国现在还有临海的土地吗?我听说吴国跟楚国打得特别凶,最近楚国又战败了一次,所以楚人已经派出使者,要求与晋人尽快结盟,以便腾出手来对付吴国。”
刊才那位聪明商人强辩说:“吴国也很繁华呀,到了吴国就可以抵达长江口,顺着长江一路可以航行到楚国。吴、楚两国最近在江面上打得很凶,根本无法拦截商船
售国国君听得入神,已经忘了害怕,这时,女齐领着几名晋**官返回,向苕国国君汇报:“君上,我们已经通报了守桥士兵,请跟我来,他们将给你腾出桥面,让我们先通行。”
等战战兢炮的过了这座桥,苕国国君回身眺望着大桥,情不自禁的感慨:“真雄伟啊,这座桥是人力修建的吗?”
女齐漫不经心的回答:“这座大桥修了五年,早先的时候,武子不知道桥对面的状况,幻想用这座大桥沟通晋国,而本地领主齐策或许知道江对面的情况,但他不会说。
大桥修到一半的时候,赵武知道了桥对岸是荒凉的无主之地,他的心冷了,随后,大桥的修建拖拖拉拉,直到最近两年,齐策着手加快了修建工程,才将大桥完工。
不过,因为这座大桥的修建一波三折,所以桥梁的后半截工程远不如前半截精致。”
女齐说的并不完全正确。
春秋时代,大多数人并没有地理概念。齐策当时只知道这条河流是黄河,过了河就是黄河北岸,虽然北岸比较荒凉,但对于晋国人来说,北岸到底是个什么状况、河间地区与黄河北支流的北岸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十分了算,只知道都非常荒凉,只零星散落着几个夷秋的小国。
赵武跟齐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动工修建大桥的。当初修建这座桥的目的,除了沟通晋国之外,另一个目的是震慑齐国,让齐国人见识到晋国人那难以想象的创造力,从而屈服在晋国人的脚下。所以大桥的南岸、邻齐国的地方,修建的非常精致雄伟:比如临江的巨大塔式堡垒,它一方面用于固定桥索,一方面用来看守桥梁。修建这座圆形石堡时,赵武曾不惜工本的从泰山运来花岗岩,采用了许多现代技术,将巨大的花岗岩一块块的用混凝土整体浇筑起来,为了使石堡开起来更唬人,赵武还模仿魔幻电影中的场景,用巨大的石块一左一右堆砌出两座石像,厚厚覆盖了固定桥索的石梁。
这两座石像是名武士造型,他持剑而立,背依大江,面朝齐国。使得巨型石堡显得气势雄伟,更加鬼斧神工,完全不像是人类技术所能建造的。
大河滔诣,走在摇晃的桥板上,
惊胆颤的倾听着脚下的江水,一边在惊心动魄的、提胆滞脑刚心境下走过大桥。当人脚踏河堤之后,难免有一种突然的轻松感,在这种极端的轻松感下,一路的观感被放大,回望河对岸的雄伟塔楼,自然而然的被这座大桥所征服这就是赵武想达到的效果。
但其实,桥北岸非常简陋。工序进行到最后,赵武已经撤除了家族对造桥的财政支持。全凭齐策本身的力量支撑造桥,显得非常吃力。原先的设计草案,北岸也是一座相对应的石堡、石像。但因为财力匿乏,被大大削减了,此后小一切建筑格局以实用为主,能省尽量省,能缩减尽量缩减:石堡依旧在,但只有高度厚度,却没有相应的房屋。无法驻守士兵。石像则干脆取消,导致桥的悬索只能固定在光秃秃的石梁上。
对比大桥南岸,会觉得北岸的建筑非常简陋。尤其是刚刚经历一番心灵震撼,再看北岸建筑,只觉得心里特别添堵,堵得让人想发火。
当这座大桥开始动工的时候,赵武就曾提出过一个论点,用建筑征服人心、威慑人心。
如今,晋国副帅韩起正带领晋国最杰出的工匠,在楚国国都附近修建着巍峨的盟誓台,这项工程依旧是实践赵武的策略。而女齐作为外交官,知道赵武这套理论一不管这套理论是否符合实际,它都是晋国执政的论调。女齐都要维护它。所以他格外耐心地向苕国国君解释江北岸的状况,试图消除苕国国君心中的添堵感觉。
其实,就女齐自身渡江的经验看,似乎赵武这一套建筑征服人心的理论,很有点小道理。比如他自己渡江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那种强烈心灵的震撼。而就身边的叔孙豹看,那厮的脸色也很不正常,这么久了,居然说不出话来。
好吧,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当女齐艰难的穿过河间新修的大道,抵达翼城的时候,得到消息说赵武已经赶往东津”女齐看着漫天的风雪,忍不住想骂街。女齐的主要使命是去鲁国,交代鲁襄公,让后者帮杞国修建城墙。他一路陪伴苕国国君赶来河间,不过是顺路看一下赵武,表达一下对执政的关心而已,而女齐本身是个严格自律的人,公私分明的他走到这里,不能再陪苕国国君继续走下去,他必须返回鲁国,监督鲁国国君动工修筑杞国的城墙。
“到此为止吧,君上,我已经陪伴你到了河间,这里已经属于军事管制区域,执政就在这片区域,你”
一路面色苍白的叔孙豹插话解围:“齐策在这里,你让齐策接待,上大夫女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我”上大夫要去鲁国聘问拜访寡君,我只好陪上大夫同行了。”
于是,接下来的行程,宫国国君只好冒着风雪,独自一人继续向东行走一这里所谓的“独自一人”是指“独自一个贵人”苕国国君身边的侍从不少,齐策又特地给他增添了护卫,有了这些护卫陪同,重要的是,脚下踏着晋国的土地,让苕国国君很安心,他到此时,才有了欣赏景色的心情,于是,沿途的大风雪对他来说不再是苦难,反而是一种别致的旅行经验。
当然了,这种心情唯有“贵人”才拥有,为了服侍这个苕国国君,在风雪中不停奔忙的侍从们,却是没有心情感慨大雪的洁白。
洁白一片大地,确实如赵武此时正站在东津的盐田上,无数个巨型盐池将海水引入,然后利用风车逐级将高浓度的卤水送往滤清池、干燥池等等。海岸的最高处是蜿蜒数十里的结晶池,站在结晶池的堤坝边,放眼望过去,脚下一片洁白。
“听说东部区域下大雪了,为了防止雪融化盐池内的盐,这里,是否该收盐了?”赵武满意的打量着周围的白色盐粒,询问陪伴的侯晋。
在盐、铁专卖法下,盐就是可以兑换钱币的奢侈品。赵武对河间的开发,最近有点“货币供应量”不足,不得不用盐与制成品支付工资,,当然了,十数万劳工,一人一个铜板,就是十万枚。先不说十万枚铜板有多重,光是事先筹备事后清点这十万枚铜板,就是一个大工程。在春秋时代,年度铸币数量有多少?赵氏家族再富裕,让他按月支付十万枚铜板,连续数月,谁都承受不了。
于是,春秋时代常见的以物易物交易,也出现在赵氏。这一现象是赵武执掌家业以来首次,赵武不得不像“万恶的”工厂主一样,用产品来支付工人薪水。但,,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或许是出于春秋时代贵族的心态,赵武折算产品价格时,不是按照该商品的出售价格折算,而是按照批发价打八折计算。
结果,他雇用的劳工们非常满意赵武所折算的食盐价格。东津的食盐一船一船的送往河间,大量的需求让侯晋的仓库都空了,不得不加快生产以满足需求。
第三百零四章 每一根羽毛都要换成钱
一二百零四章每根羽毛都要换成钱“汇※
侯晋神色得意,他是此地领主,虽然盐田技术是赵氏发明的。虽然湖泽山川的“专利”权归赵氏,但身为当地领主兼管理者,盐田每卖出一斤盐,他能获得其中的三成收益。
说起来,食盐有什么成本,海水而已。整个晒盐过程中花费的人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成本在于过滤以及漂白盐卤上面。赵氏过滤及漂白盐卤的技术才是真正“专利”因为赵氏出产的盐雪白且颗粒均匀,所以在列国间有了“雪盐”的称呼。
于是,雪盐的价格嘛”相对这些盐出售的价格,过滤及漂白盐卤这方面的花费,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关系,我自从来到此地后,每天都记录天气变化。
去年这日子附近,连续十多天没有下雪。所以,即使现在,我们的东方暴雪纷纷,我认为,等到我们这里下雪也要三五天后,我有足够的时间发出召集令,有足够的时间收盐”侯晋得意的回答。
马上侯晋又感慨:“盐还是卖给齐国有赚头,齐国有盐类专卖,所以吃盐在齐国是奢侈。他们的食盐一出盐场,层层的分销商就开始向里面掺泥沙,以此来减轻盐税负担”多年来我一直想打开齐国市场,但在盐类专卖下,齐国对我的食盐防范很严。这次”哼哼,等十万劳工带着食盐回家,我看齐国怎么防堵?”
侯晋身后,是当地的中小领主,这些小领主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不是外国出逃的贵族,就是外国破落的王孙,他们来到晋国后,努力奋斗获得了一个贵族爵个,但因为这爵位实在太尚不足以让他们抹除兵役责任,这让他们不甚其烦。
天下各国中,没有哪个国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