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佛教文学。作者本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从题材和情节上看,这是一部“标准”的科幻小说。书中关于克隆人的技术性描写非常丰富和准确,器官移植的场面堪称教科书。在不大的篇幅里,作者对克隆人的诞生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作了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探讨。甚至,《克隆人》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一样,让一个西方人斯宾塞作为故事里技术奇迹的执行者。

作为一部现实色彩十分鲜明的科幻小说,《克隆人》对泰国当代生活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主人公披楼敏完全是一个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形象。他关于克隆人的计划基本上是“阳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公开完成的,非常符合泰国社会的现代特点。而在此背后政商勾结的情节也非常有批判力。同时,《克隆人》又是一部佛教色彩浓厚的科幻小说。在书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佛教的“论难”对话形式,揭示了在科学技术冲击下,社会传统道德天翻地覆的变化。克隆人傲拉春是虔诚的佛教徒。作者通过他的口,用现代语言讲述了大量佛教教理。

本书的结尾非常阴暗。从人性角度是失败的结果,从宗教的角度,则是传统信仰输给了现代科学。克隆人傲拉春笃信佛教,坚持认为“心”是灵魂的寓所。而他的对头,受过西方教育的披楼敏和斯宾塞则认定人的意识形成于大脑。既为挽救克隆人兄弟启万,又为实施自己夺取披楼敏企业集团的复仇计划,傲拉春说服披楼敏和自己进行了大脑交换,但最后还是科学胜利了,傲拉春的大脑成为标本,披楼敏拥有了一个年轻的身体。但科学却是在一个极端为我主义者身上胜利的。

总之,《克隆人》给世界科幻文学留下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样本。

2001年十月份由大地出版社出版的《科幻迷丛书》中,收录了一篇缅甸作家延昂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延昂是主流文学作家。这篇作品估计创作于六七十年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一场车祸后,身死脑存的作家和脑死身存的司机之间进行器官移植的故事。

在被人们视为封闭国家的朝鲜,也有了自己的科幻小说。2002年11月末,在朝鲜首都平壤举行了朝鲜全国各地第一高等中学学生科学构思比赛。平壤东大院第一高等中学的16岁学生金南赫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宇宙的征服者》获得大奖。小说里出现了无人工厂、机器人、电脑化的住房、月球上的旅行、因热核战争而毁灭的银河系的星球和因此而丢了“家”的巨人等情节。如果单从这些题材上,很难把它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幻作品区别开来。

第二节: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科幻小说

拉丁美洲拥有自己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文学流派与科幻文学也有许多联系。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博尔赫斯有一篇作品《巴比伦图书馆》、一直被视为科幻经典。博尔赫斯还创作有时空变换题材的科幻小说《交叉花园的小径》。在《蒂隆、尤巴和地球》中,一群人创造出了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世界。在《环形废墟》中,一个人在梦中制造了另一个人,而后又发现自己是又一个人的梦幻。

此外,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富恩斯特等主流文学作家也创作过科幻小说。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一章:历史长河寻科幻(1)

一章前言

第一节:历史文献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节:神话传统中的科幻萌芽

第三节:东方的伪旅行小说——《镜花缘》

一章前言

象《外国科幻文学史》那样,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寻找科幻的点点滴滴,是本卷的开端。神话、搜奇志异、哲学寓言,都能从中够找到科幻的源头。更加上,直到明朝中国仍然在科技水平上雄冠世界。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中,没有科幻萌芽反倒是件怪事。

在对中国古代科幻小说类文献的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杨鹏走在了最前面。早在九十年代中期,他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成果连载于《科幻大王》杂志。后汇编于《中国古代科幻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1月出版)一书。杨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古代文献阅读和整理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优势。当然,这更要归功于他是位有心人。因为中文系出身并且爱好科幻,写作科幻的,绝不仅仅杨鹏一人。

在历史文献中的点点滴滴里,我们首先收集一下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短小篇章。神魔小说中的科幻萌芽自然不能不表。还有一部著作,或许在正统的古典文学史上地位不突出,但在科幻文学史上,它不能不被视为先驱者。那就是东方的伪旅行小说——《镜花缘》

第一节:历史文献中的点点滴滴

如前卷所述,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里,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但是,仔细搜索一下浩如烟海,不难发现颇具科幻色彩的些许文字。作为文献大国的中国更是如此。当一位古人驰想连翩时,他的想象力并不比我们更少,只是少了我们用来作想象素材的科学知识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写小说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甚至,直到晚清以前,小说都不是“主流文学”。诗词曲赋才为士大夫所衷爱。所以,我们很难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史里寻找到科幻萌芽。搜索目标,多是那些偏僻罕见的文字。

战国时期的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至少大陆科幻界公认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具有科幻小说色彩的文字: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虽然《偃师》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却是一篇完全的技术类幻想小说,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题材的作品。

庄子既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又是一位浪漫主义文学的大师。虽然在庄子之前,中国民间不乏神仙传说形诸于文字,但那多是没有明确作者的,许多人智慧的结晶。只是被记录下来而已。而庄子在作品里,完全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幻想世界。他把这些幻想文字作为寓言,借以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

其中有一部分寓言,单就其创意来看,已经十分接近科幻小说。比如《阳则》一篇,讲的是在蜗牛细如发丝的两个触角上有“触氏”和“蛮氏”两个国家,彼此为地盘互斗不休,伏尸数成。这个寓言居高临下,讽刺了当时争霸的诸候。而微生物般大小的智慧种族,在当代科幻作品中屡见不鲜。(可见第一卷第三编中的“微观世界传奇”)。

东晋文人陶源明创作的《桃花源记》甚至很接近现代的科幻小说。题材上属于“失落的世界”。作者不仅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隐蔽社会,而且为这个社会能够存在和延续建立了自然化的解释,那就是躲避秦朝暴政。在信息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深山大泽中存在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微型社会并非不可能。甚至在篇尾处,作者声称由于路径复杂,无法再找到这个隐蔽社区。这种故意隐蔽奇迹的写法也非常逼似十九世纪早期阶段的科幻小说。当然,作者只是写一个寓言,没有必要把它发展成一篇小说。如果扩展开来,完全可以写一部不错的科幻探险故事。

在唐人传奇中,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是两篇早期的“虚拟世界”题材的作品。《枕中记》讲的就是近人皆知的“黄梁美梦”故事:贫寒书生卢生遇到道士吕翁,后者赐其一枕,卢生枕上睡着后,在梦中娶妻、登科、入仕,竟然度过了五十余年。醒来后发现吕翁给他蒸的“黄梁”还没有熟。

《南柯太守传》也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源:主人公淳于棼在居室南边一株古槐树下饮酒醉卧,梦见自己作了“槐安国” 的附马,并任“南柯太守”长达二十年,育有五男二女,荣耀一时。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大败,被国王遣发归家。醒来后根据梦里的线索寻找,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原来都是蚁穴,而“南柯郡”则是古槐上南向的树枝。

虚拟世界与天堂、地狱、奥林匹斯神殿、乌托邦这些概念不同。后者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作者在幻想中赋予了它们存在的可能性和位置,只是生活在尘世,或今世的人们不能找到它。而“虚拟世界”则在作者的故事里也是虚幻的。但在这些完全不存在的天地里,却有着真实的社会环境,许多角色还能在其中进行各类行动,演绎出完整的故事。(有关虚拟世界题材,详见本书第一卷第三编)

“虚拟世界”题材在科幻文学中诞生较晚,直到电脑网络时代才蔚然成风。而《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与“虚拟世界题材”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作者没有写到电脑与网络,当然不是他的错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王嘉收集民间传说,创作了文献集《拾遗记》。其中有《贯月槎》一文:“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通槎,木筏)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一篇记录飞碟一类神秘事件的文献。但是,古人创作这类作品时,在忠实记录与自由创作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一篇描写“不明飞行物”的幻想小说。

实际上,“槎”这个字在当时经常被用来表示飞行工具,如牛郎织女乘浮槎相会等。由于当时人类并没有发明飞行器,所以大凡包含“槎”字的文献,常有科学幻想成份在内。“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不可能使用现代人的词汇,如激光、全息摄影、机器人、飞碟、外星人等。当他们幻想出这些东西来时,只好用他们惯用的词汇来代替。如飞碟叫做仙槎、明珠、火球;望远镜叫宝镜;机器人叫木偶人、傀儡、铁冠人;而外星人,更多地被叫成羽人、鬼怪、神仙。”(《中国古代科幻故事》杨鹏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5页)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一章:历史长河寻科幻(2)

第二节:神话作品中的科幻萌芽

明代中叶,中国产生了古典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西游记》。科幻界的许多人士将这部巨著视为科幻文学在中国古代的先驱。那些谈及中国科幻渊源的文字,多数要说到这部杰作。不过,那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以幻想,而不是科学作为科幻文艺的本质。《西游记》本质上是一部神魔小说,它在当代文学中的“正嗣”,应该是现代魔幻小说,或者用近几年流行的术语讲,是奇幻文学。

当然,虽然本质属于不同,但《西游记》的创作思想与科幻文学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自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幻想世界。在《西游记》之前,中国民间虽然有大量的神仙传说,佛道两教在传播时也构造有自己的神佛体系,但《西游记》则是神佛体系的集大成者。它表现了作者的背景构造能力。在《西游记》出现以后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有许多都以这本书的神仙世界为背景。而现代科幻小说,一个基本的艺术性质,就是作者对虚拟背景的独立构造。

其次,作品中一些具体构思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和科幻文学的题材有类比之处。如千里眼、顺风耳可以类比成对雷达、电视;用毫毛变成化身可以类比成克隆技术等。但作者完全无意把这些情节限制在自然观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把它们视作科幻情节。

《西游记》获得巨大影响后,那严密宏大的背景,吸引一些文人出于兴趣,相继为其创作续篇和仿作。包括《后西游记》、《西游补》、《四游记》、《续西游记》等许多篇目(直到现代,童恩正和刘兴诗两位科幻作家还写过续传)。其中明人董说的《西游补》比原著更接近科幻小说。在这部作者二十一岁创作的幻想作品里,孙悟空进入“鲭鱼世界”,亲睹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时刻和代表人物,如楚伯虞姬、奸相秦桧等,实际上,那是时间旅行题材的朴素构思。

第三节:东方的伪旅行小说——《镜花缘》

从1790年到1820年,清期文人李汝珍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创作了中国自己的“伪旅游小说”《镜花缘》。当然,作者不可能了解到西方的此类作品,《镜花缘》的诞生只是说明,各国文学史上都会出现相同的一页。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人。虽然博古通今,但和莆松龄一样,得不到功名。只好在乡间以写小说作为精神寄托。当时,清朝已经大开洋禁。中国人得以与西方通商。这些既使《镜花缘》罕见地以航海为背景,又使其中渗透了开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