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家倪匡的通俗科幻作品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大陆。由于种种原因,大陆的倪匡作品没有正版。但就是这些盗版作品,竟成了不少新一代科幻迷的启蒙读物。

一些新作者也涌现出来。上海的姜云生、重庆的舒明武虽然很早就进入科幻创作领域,但在这个潜行期才成为中国科幻的代表作家。舒明武是重庆人,出生于1953年。原为重庆钢厂职工,八十年代辞职下海,曾经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专业科幻书店。同时,他也坚持科幻创作。舒明武以微型科幻小说为主,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中国的星新一”。他的代表作有《可怕》、《区别》、《使命》、《四维桶》等等。如今,从微型科幻中受到锻练的舒明武,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策划人。

姜云生,1944年出生于杭州。父亲生活在台湾。姜云生因此与台湾科幻界建立了密切联系,曾于1993年主编过《台湾科幻小说大全》,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是沟通海峡两岸科幻界的主要人物。姜云生的代表作是短篇科幻小说《长平血》,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奖二等奖。该篇选择了一个独特的题材——战国时期秦赵大战中,四十万赵国战俘在长平被集体坑杀事件。作者以时间旅行为线索,从微观上描写这一史实,深入挖掘人性之恶。

姜云生的另一个代表作是短篇科幻小说《厄斯曼故事》,获台湾《幼狮文艺》创刊四十周年科幻佳作征文奖。在该作品里,作者以宇宙诞生、星体凝结、人类进化为描写对象,庄严宏伟、气热磅礴,堪称科幻版的《创世纪》。作者明确地,甚至刻意地追求科幻小说的美学价值,在作品里进行了不少文体实验,而这些实验又都不脱离小说的科幻题材。这种自觉性标志着中国科幻完全进入了文学的境界。如果要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特有的美学规律,这篇小说是极好的范本。

除此之外,姜云生作为英语教师,拥有极好的翻译经验。并曾参加美国科幻界的笔会。他在优秀科幻作品的引进上也作出了不少努力。

这个时期,本土科幻作家销声匿迹后,出版社多选择翻译国外科幻小说。于是便涌现了新的一批科幻翻译专家。除姜云生外,陈渊也是英语科幻的翻译家,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主持翻译了《世界科幻小说精品》,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是九十年代初不多的权威科幻读物之一。

除了英语翻译家外。孙维梓在俄文科幻翻译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俄文科幻的翻译家还有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孟庆枢。他精通俄日两种文字。曾主持翻译了苏联科幻旗帜作家别利亚耶夫的选集。同时,曾经留学日本的孟庆枢还翻译了星新一等人的日文科幻经典。正是这些热心的翻译家,中国科幻从八十年代开始,便能够从世界科幻吸取到方方面面的营养。

需要大书特书的是,由于科幻文学本身的边缘地位,这些翻译家在科幻方面的翻译工作,几乎不能计入本人工作成绩,不能用来申报职称之用,他们持之以恒以翻译外国科幻经典,完全是出于爱好和热情。

1991年,由文化部少儿司,中国科普作协少儿委员会和二十家出版社、刊物联合颁发了“星座奖”,这也是中国大陆内惟一举办过的全国性科幻艺术专业奖项。后因故停办。1986年,当时仅存的两家专业科幻杂志《智慧树》和《科学文艺》为了刺激科幻创作的回升,合办了“银河奖”。仅运作了第一期后,《智慧树》便停刊了,改为由《科学文艺》(即后来的《科幻世界》)一家承办。自1991年开始,银河奖成为年度奖。如今,银河奖评选范围是前一年《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在中国科幻界有相当影响力。在那个寂寞的时代里,这两个奖的颁行,多少延续将科幻在人们期望中延续下去。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科幻世界》传奇(2)

第二节:市场先锋

九十年代后,中国科幻再次复兴,与《科幻世界》杂志社的长期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科幻小说报》、《科幻海洋》和《智慧树》相继停刊,《科学时代》改名为《家庭生活指南》,并彻底改变了刊物方向。中国大陆科幻园地只剩下了隶属于四川省科协的《科学文艺》一家。《科学文艺》于一九七九年创刊。初为丛刊,后为双月刊。94年以后改为月刊。

1984年开始,该刊被主管部门要求自负盈亏,杂志发行量逐渐下降,最低只有几千册。仅以制作图书等方式补贴办刊成本才得以生存下来。(本人曾听到央视一位记者说,八十年代末,该刊有一期只发行了七百册,他是其中的一个读者。因无资料佐证,无法核实。)

后来,杂志社经内部民主选举,杨潇成为该杂志社负责人。《科幻世界》能将中国科幻的旗帜坚持至今,与杨潇本人的个人努力分不开。她以坚定信念和个人魅力带动员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维系着中国科幻文学最后一块阵地。为探索市场之路,《科幻文艺》曾于1988改名为《奇谈》,想走通俗科幻文学的路子,后发现不成功,最终改为《科幻世界》,将读者定位于青少年,并一举赢得市场。

《科幻世界》从一九九三年开始赢利,发行量迅速上升到二十万册,最高曾经于九九年,到达四十万册,现在正刊发行量在三十万份左右。还有《科幻世界画刊》、《科幻世界增刊》《惊奇档案》等科幻产品问世。加上所有这些周边产品,该杂志社年营业额突破两千万。长期占居世界发行量最大科幻刊物的地位(经常发表科幻小说的美国刊物《包罗万象》发行一百万册,但并非专业科幻刊物。)同时也被评为全国百强期刊。

“1997、1998年之交,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文学编辑四十年》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五月出版。被著名编辑何启治如此称道的这颗新星,就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而1997年、1998年之交这段时间,正是它的作者,藏族作家阿来刚刚进入《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日子。当时,长期从事主流文学创作的阿来对科幻文学并不熟悉,他曾经在《科幻世界画刊》作编辑、兼从事脚本创作。后以“策划总监”身份进入《科幻世界》编辑部。阿来大量阅读科技与科普书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掘科幻文学的魅力,探讨它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九九年开始,阿来在《科幻世界》上开设“科学故事”专栏,介绍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科肓群体”的主流文学作家里,此举极其罕见。如今,阿来接任《科幻世界》主编一职。在他的主持下,《科幻世界》在艺术上更为专业化,对科幻作品艺术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今,《科幻世界》杂志在市场上的成功有目共睹。笔者每遇主流文学刊物的编辑,提到《科幻世界》几十万份的发行量,总会引来惊羡之声。但却从未有人对它的成功作过深入地分析。出版界、科幻界许多人想复制这份成功,创办了一份又一份科幻刊物,到现在也从有人办到过。这说明,他们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以笔者所见,《科幻世界》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在中国书刊市场份额上,整个九十年代,书的比例大大下降,刊的比例急剧提升。而《科幻世界》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科幻世界》杂志本身也在作科幻图书,十年下来,它与各出版社合作出书几乎有百余种。其中既有中国一线科幻作家的作品,也有国外科幻名家的译作。但直到2004年长篇科幻小说《天意》之前,几乎没有一本书超越万册大关。这充分说明,即使同在科幻这个类型市场里,即使由同一个企业在运作,杂志的兴旺和图书的衰弱也泾渭分明。

其次,整个九十年代,是“二渠道”兴起,“一渠道”衰弱的十年。所谓“一渠道”,就是国营新华书店和邮局这两个渠道。二渠道就是指民间书刊发行商。几乎所有垄断性国企的蔽病,“一渠道”都存在。对杂志社而言,邮局在九十年代之前都是他们唯一的发行渠道,折扣低,效率差,官商作风严重。最大的问题是杂志销售与个人收益无关,使得邮局发行人员没有热情推销这些刊物。

《科幻世界》的相当一部分读者都有这个印象:自己从邮局订阅这本杂志,到货时间要比在报亭里买慢得多。许多时候,订刊者发现其他人已经买了新刊,自己又想看,又怕订阅的杂志到了浪费,心情矛盾重重。笔者当年曾经作为书刊零售商,从《科幻世界》在天津的发行商那里批发过这本杂志。亲身体验过这些民营书商的积极性。那位发行商从数百册开始,几年之间将《科幻世界》在天津的发行量提高到数千册。一、二渠道之间的区别,从这些小例子上便可以看出来。

而在整个九十年代,各杂志社便与邮局斗智斗法,争取自己的有利地位,希望通过二渠道拥拥有更多的份额。期间产生过许多不与外人知晓的秘密。但最终结果是令期刊完成了大洗牌。好多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刊物,现在或者寿终正寝,或者勉强维持。除了刊物本身的定位外,在一、二渠道间的过渡不利,是一个重要的,不为读者熟知的原因。凡是眼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杂志,几乎都是当年和一渠道“斗法”的胜利者。而那些市场上已经见不到踪影,只存在于邮局订阅名录上的刊物,几乎都是当年的失败者。这是出版界公认的秘密。《科幻世界》上出现过的主力作者,几乎没有人不在其它地方发表过作品。但那些作品就和它们发表于其上的杂志一样,泥牛入海,没有反响。这充分说明,创作水平、作品风格早已不是一家刊物成败的关键了。

当然,2000年左右,“一渠道”也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一些省级的新华书店或邮局发行部自主经营,多少有了一些积极性。但这已经是几十家大型杂志立足市场后的锦上添花了。而《科幻世界》早已从这场斗争中胜出。

第三,“大陆唯一的一家专门刊登成人科幻小说的杂志《科幻世界》,从1993年起已经改为面向中学生的刊物。《台湾科幻小说大全》前言,福建少儿出版社1993年出版。”这是该杂志作的最重要的定位变化。他们从当时的读者来信中,发现中学生已经成了该刊的主要读者,于是放弃了高端作品,专攻中学生市场。当然,为了保证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还有一定市场份额,保证以前的读者能够凭惯性购买一段时间,该杂志社也从未想过要将其命名为《中学生科幻世界》,或者类似的明确名称。

而恰恰也是在九十年代,国内图书市场开始下移,青少年成为消费主力。《科幻世界》与这个大潮不谋而合。而争夺青少年市场,绝不仅仅在于把版式设计得花俏一些,将文字搞得短简一些,以适应青少年阅读能力的不足。出版商更要要瞄准青少年的反叛心理。青少年不同于儿童,他们渴求与成人平起平坐,却没有相应的竞争力,于是,各种高扬反叛心理,或者许诺提供某种成功捷径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有的书商们在征稿时,就点明要“写坏小孩的作品”。把“反叛”制造成为消费卖点。当然,为了保证过审查关,这些作品还必须加上某些光明面,进行平衡。这种走钢丝的技巧,实非圈外人能体会到的。

单就刊物而言,国内与《科幻世界》同样致力于青少年市场,并取得过成功的,还有《童话大王》、《今古传奇武侠版》等等。它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强调某种特定含义的反叛。而《科幻世界》所强调的,便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源于爱因斯坦的话,被《科幻世界》杂志社奉为法则。它的许多宣传内容都包含着这个核心。在这类宣传中,“想象力”被隐蔽地更换为“科幻”,“知识”则被更换为“教材与课程”。于是,便直接命中了那些被埋在作业堆中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科幻世界》是他们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中的一点精神寄托,在某些科幻迷身上,甚至燃烧起宗教般的皈依感。其价值很难完全用科幻艺术本身来说明。

如果从九四年《科幻世界》改版成月刊开始计算。截止到2004年,十年间,《科幻世界》的累计营业额早已超过亿元。它在四川省是首屈一指的刊物,在全国期刊市场也属于前列。大小城市任何一个报亭都能寻到它的踪影。《科幻世界》三十万份的期发行量是几十家主流刊物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的。这家杂志社单枪独马地开创了中国科幻市场,并将其推过了“儿童期”,可谓中国科幻市场的保姆。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