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深入描写社会现实为特色的当代作家梁晓声也创作有科幻色彩的作品《浮城》,描写一个沿海城市与大陆断裂后,城内几百万人的处境。其科幻构思颇似日本著名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另外,毕业于医学院校女作家毕淑敏也创作了一些科幻色彩的作品。

笔者每每与各出版社编辑接触,提及“科幻世界系”中主要作家的名字,除杨鹏外,他们都感觉很陌生。而《科幻世界》的读者群,也几乎完全不知道在这个圈子之外,仍然有一批作家写科幻小说。同属于中国科幻界的两个圈子泾渭分明,是一个相当令人遗憾的现象。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生代作家(3)

三节:其它成就与问题

虽然从作品种类、艺术水平、发表总量上讲,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阶段,但受出版业大气候的影响,七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发行量的盛况不复存在。张之路作品几万册的发行量,在当时就已经是记录了。科幻文学在远为寂寞的环境下慢慢地复苏、成长。

这一时期里,主流文学杂志几乎不再发表科幻小说。专业文学出版社对此也不涉及。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十五世纪的人》。该书与科幻完全无关,但却被冠以“科幻小说”的名称,受到科幻界人士的诟病。这一例子说明目前纯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科幻小说十分陌生。

受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委托,青年科幻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杨鹏通过考查,撰写了《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扫描》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杨鹏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九十年代科幻作了非常准确的评价:“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文艺报》

这一时期,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同时,科幻评论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吴岩、韩松、星河、郑军、严蓬等人比较系统地分析科幻作品,创作评论文章。一些媒体界朋友也对科幻文学给予了足够关注。其中有《科技日报》社副主任尹传红、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等等。不过,科幻界自身的声音还不十分强大。目前社会上有关科幻文学的流行舆论,往往出于非专业人士之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当今科幻主流不再是凡尔纳时期对科学的单纯歌颂,而是表现一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蔽病,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适度的反科学倾向是当今科幻的主色调。而大陆科幻小说已经接受了这一主色调。

科幻小说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已经成为当代科幻作者的共识,大家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使得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另外,中国科幻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地扎根在市场基础之上,相对数量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而且总数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幻爱好者成为中国科幻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先前任何一次科幻高潮所不具备的。有这样稳定的群众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科幻不再重复大起大落,而是稳定中有发展。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科幻文学的影响面还远不能及身于主流文学,也未达到美日等国科幻文学在本国的影响力。但在面向市场这个基本功上,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已经毕了业。比起面对“断奶”一片忧虑之声的纯文学界有根本的不同。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毕竟刚刚复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幻与外界交流广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九十年代新复苏的科幻文学比较内向,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却将精力集中于“外星生命的形式”、“时光旅行”、“蝴蝶效应”等封闭的科幻话题。这是科幻圈与社会大环境隔绝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一时期的主要读者都是青少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统计表明,该刊读者群的平均年纪是十八岁,相当于美国科幻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时期。大陆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比较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繁重。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文学欣赏的目的接触科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沉醉在超现实问题的暇想中。许多人对科幻文学抱有迷狂、甚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1)

八章前言

第一节:新作者

第二节:新作品

第三节:新媒体

第四节:其它新气象

第五节:新危机

八章前言

2000年,对许多行业来说,只是又一个年度的开始。而对于中国科幻来说,这个年份绝对具有转折意义。实力派新作者,有份量的长篇佳作,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涌现的。同时,一些出版社也跨入科幻领域,创办新的科幻媒体。所有这些,加上科幻其它领域的新气象,预示着中国科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一个新的危机也浮现出来。它不会有八十年代初那么强烈,但给予科幻的冲击,也是十年来所未有的。在今天阅读和写作的每一个“科幻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个冲击。

第一节:新作者

经常几年的积累,作品发表环境大为改善,一批中青年新作者迅速进入科幻阵地,并且抢占主力位置。他们不同于从青年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的“新生代”作者,是成年以后才进入科幻领域的。由于阅历和文风的成熟,他们很快占据科幻创作的制高点,作品水平和影响力迅速进入一线阵营。可谓科幻创作队伍中的“空降部队”。其中以刘慈欣、查羽龙,郑军为代表。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电厂任职。刘慈欣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创作,由于大环境的不利,多次投稿始终未获发表。直到1999年,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第一个短篇《鲸歌》。受到读者欢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十几个短篇,成为当今中国科幻的主力作者。其短篇代表作有《地火》、《流浪地球》、《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朝闻道》、《西洋》、《全频道阻塞干扰》、《微纪元》等等。

刘慈欣也是从科幻迷中走出来的科幻作家,对科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也有成熟的创作理念。刘慈欣深入挖掘科学知识的美学因素。他认为,严谨的科学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宏伟、博大、深遂之美,是传统文学无法体会和表现的。这便抓住了科幻文学最本质的美学基础:展现科学中的美学因素。无论科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极少有人关注这一边缘问题。

刘慈欣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一原则。他拥有虚构宏大现象的惊人能力。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作为描述对象,在他的笔下可触可及,全面丰满,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刘慈欣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小说文笔体现着俄罗斯文学深广的忧郁感。刘慈欣对科学最本质的精神|求知与探索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笔下的许多主人公,如《朝闻道》里的殉道科学家,《中国太阳》里的水娃,最终都放弃实际利益,甚至放弃生命,仅仅为满足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这类思想常常在他的作品里极端膨胀,表现出对文学、哲学、功利等其它文化价值的蔑视。不过,或许正是这种极端和偏执,才使他的作品极富魅力。

2002年,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科幻《魔鬼积木》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残酷的场面描写,刻划了基因工程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超新星纪元》。这部书自八十年代末便开始创作,反复修改达十几年,是作者到目前为止创作水平的最高代表,这部科幻小说虚构了一个巨大灾难后完全由儿童组成的世界,可以视为中国版的《蝇王》。不过,《超新星纪元》场面之宏大,人物之众多,又为《蝇王》所不及。

2004年,刘慈欣的另一部长篇《球状闪电》出版。这部作品一反他大开大合的习惯,完全从现实出发。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小说虚构了中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球状闪电的历史,从六十年代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初,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作品展示了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和漫长。

除了科技含量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结合外,刘慈欣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他受到喜爱的原因,甚至是重要原因。刘慈欣本人热爱俄罗斯文化,在作品里褒扬有加。并且经常以美国为假想敌痛扁之。许多二十岁左右,没有冷战记忆的读者对此深爱不已。对比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作品,涉及到国际关系时,每每以联美抑俄为基调,对“北极熊”极力讽刺挖苦。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查羽龙,本名阎安。生于1968年5月,现为中国科普作家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小说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主修针织与服装专业,笔耕多年后,于1995年起转向从事科幻作品的创作。1999年起调入海洋出版社任图书编辑,同时参与大型专业科幻杂志《科幻海洋》的筹备工作,担任试刊时期的执行主编。从此立足于大陆科幻圈,成为一名主要的作家、编辑与活动家。后该刊停办,查羽龙主要转向长篇科幻小说创作,并且参与多套科幻小说的编辑出版工作。

查羽龙的科幻小说少见于杂志而多见于图书。主要作品有短篇科幻小说《鹦鹉》、《孔雀伶》、《重生世界》、《昨天的故事》、《那颗星最明亮》、《翻云覆雨几千年》、《远古的遭遇》,中篇科幻小说《光明之箭》、《幽灵在线》、《幻象恶魔》、长篇科幻小说《血色狼烟》、《地狱之火》等,总字数约一百万。此外,还以“逍遥一派”、“圣人”为笔名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科幻、科普、都市面上言情作品多篇。

“查羽龙”这个笔名系从三大武侠作家查梁镛(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拼成,昭示着作者的创作和审美倾向多受武侠小说影响。查羽龙将武侠小说的结构和叙事风格与科幻小说的传统题材作了较好的嫁接尝试。他的小说里没有打斗情节,却包含着比试、较量、明争暗斗等套路,以及侠风义骨的情怀。在《光明之箭》中,两个科研团队在超光速飞船研制方面的激烈竞争,被作者以武侠式的情节叙述出来。在系列故事《幽灵在线》、《幻象恶魔》中,武侠式情节又出现在虚拟空间中。查羽龙科幻小说不仅情节和结构武侠化,甚至语言风格、人物名字都有明显的武侠文学特点。而其题材,故事的演进动力又完全是科幻的。查羽龙在外来科幻文学与中国本土武侠文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郑军1969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成为自由撰稿人,几年来专业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科幻理论研究工作。郑军坚持科幻向现实回归的创作思想,认为世界科幻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凡尔纳时期的“近未来”,到二十世纪注重“远未来”,再到当今时代“回归现实”这么一个螺旋上升过程。他于早期创作的短篇科幻小说《资产评估》、《青色》、《人口危机》、《白魔》等等,便极富现实感。除属于抒发个人感怀的《银河侠女传》,以及《时代之舱》外,郑军从未涉及“远未来”题材,或者讨论过“机器人”、“外星人”、“时间旅行”等纯粹属于科幻圈的话题。

2000年以后,郑军开始创作一系列以未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科幻小说,合称为“中国创造系列”。这些故事的背景均不超越创作时间十年以上,作者专注于表现现实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