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小佩仍然认为金超不该放弃专业,否则在大学苦读四年还有什么意义?她没有明确把意见讲出来。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就连母亲都顺遂着他。纪小佩只好对父亲表示说,她和金超都会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实际上,金超和纪小佩都接受了纪南的观点。
分配方案很快就要公布了,金超和纪小佩,以至于纪南和骆丹,都在为金超的工作进行努力。
纪小佩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有关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简短消息,消息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了一位著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
“你看这是一个什么单位?是出版社吗?”纪小佩把报纸拿给金超看。
金超从寥寥数语介绍中看不出来这个“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公司还是出版社,从它召集作品研讨会上可以看出,至少图书出版是其中的一项业务。金超在最近关于未来的选择中,已经知道图书出版是国家垄断行业。纪南曾经说,凡是国家垄断行业,现在和将来都是“朝阳产业”。
现在,金超看着“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几个字,就像当年凝视“中国文化大学”一样,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感觉很亲近。他热情很高地让纪小佩问问纪南是不是知道这个单位。纪南作为文学评论家和许多文化单位都有联系。
果然,纪南对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知之甚详。
北京有很多国家部、委和系统,我在为本书搜集素材的时候,曾经拜访很多部、委所属出版社的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社长、总编辑,也有中层干部,还有普通编辑,他们给我提供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出版社几乎都有相同的结构,相同的体制,相同的运转机制,它们的经营结果也大体相同。这些单位的人文状况———我这里指的是领导班子成员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工作达到何种状态,领导成员以及普通职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否感觉心情舒畅等等软指标———竟然没有多大的差别。在大量耐人寻味的数据和极为生动的生活素材面前,我大开眼界,仿佛突然发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大大提高了我对正在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理性认识,在情节上也得到了大量补充。
这或许也就是我为什么最终要把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出版单位,而且是“准部、委”所属出版单位的原因之一。
我把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上级单位称之为“Z部”有两个意思:一是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出这是一个“准(Z)”国家部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权力机构;另一个是,读者可以从“部”这个字中直接感受到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行使国家权力职能的特征。任何一种比喻和替代都不可能很严谨,我不认为“Z部”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名称,但是,它毫无疑问是最接近真实状态的名称。
权且将就。
Z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机构的人员构成是这样的:部长邱小康,他同时还兼任党组书记的职务,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梁峥嵘负责全面工作,另外三位副部长都是党组成员,分别是廖济舟、李旭东、张秉国,各自分管一项或者两项工作。论行政级别,邱小康是正部级,其他人除了梁峥嵘是副部级之外,其余皆为正局级。
Z部机关共有十一个司、局机构,还有九个下属单位,当初建立这些单位的时候,比照了国家部、委编制,都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色彩:比如它们有正局或者副局的行政级别,大部分经费都要由Z部划拨,它们自身没有企业责任,等等。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九个下属单位之一。
纪南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刚成立的时候,出版不是惟一的业务,它还从事广告和印刷等业务,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广告和印刷又独立为新的单位,从中心剥离了出去,也成为Z部的直属单位。现在,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实际上就是一个出版社。”
纪南举例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最近几年出版的几本较有影响的书籍。
纪南着重介绍了Z部部长邱小康其人,他的介绍甚至唤起了金超远在崤阳县城读中学时候的记忆:当时这个学校接受了来自北京的一批教学物资援助,他记得援助单位就是Z部,Z部的部长就是邱小康。这使得金超极为兴奋,就好像听到他久仰了的一个人突然和他有了某种直接关系一样。
“从一切方面来说,”最后,纪南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都是不错的选择,我看金超可以到那里去试试。”
金超当然愿意到那里试试。
纪南和很多家出版单位打过交道,却惟独不认识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任何人。纪南在他的社会关系网中寻找能够通到那里的人,打了很多电话都没有结果。一个在宣传部门工作的同志声称认识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夏乃尊,聊了两回,纪南觉得不要这个人帮忙成功的把握性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最后就决定谁也不找,让金超自己直接去联系,“也算作一次锻炼”。
小佩知道金超在生人面前不善言谈,提出和金超一起去。
金超开玩笑说:“那我和人家说你是我的什么人呢?”
纪小佩说:“随你便———朋友?情人?媳妇?爱人?还是像你们老家那样,说我是你的婆姨?”两个人笑成一团。
金超最终还是谢绝纪小佩,一个人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联系工作去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就在中国文化大学的东面,隔着两个街区———金超百思不得其解:上大学的时候,他孤独地一个人散步,几乎走遍了大学周围的所有地方,竟然不知道这里隐藏着将在几年以后和他的命运发生联系的单位!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白色小楼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当中,前面是巨大的公共绿地,区政府刚刚投资数百万元进行美化,建了甬道、凉亭、喷水池,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小区周边有一些低矮的建筑,一律被装饰成为尖顶洋房。看上去就像在明信片风景里一样。
“天哪!这里原来这样!”金超感叹说。
八十年代初,Z部成立以后,常务副部长梁峥嵘带人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选择办公楼建设地点,一眼看中了这个地方。那时候这里还是中国文化大学等单位倾倒垃圾的地方,臭气熏天,没有被垃圾覆盖的地方,也已经被取土拉沙的人挖得满目疮痍。老鼠像兔子那样大,看到人不但不跑,还站起身子端详,轻轻咳嗽一声……更有人发现有游蛇出没于荒草乱纸之间。
大多数人不同意在这里盖楼,“不管多便宜”。他们开玩笑说,办公楼要是在这里盖起来,老鼠也会戴着眼镜像模像样地来谈做广告或者出书的问题。
梁峥嵘别有意味地笑着,一言九鼎:“这事不讨论了!”
有人说梁峥嵘决策武断,把问题反映到邱小康那里,邱小康也只是笑笑,说:“就照峥嵘说的办。”
小楼盖好两年就显示出了梁峥嵘的远见卓识———北京的第一个居民小区就建在了这里,又过一年,居民小区投入使用,道路、商店、电脑公司、书店、学校变戏法一样在中国文化大学和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周围冒出来,这里成了最聚拢人气的地方。Z部投资八十万元人民币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建设的办公楼很快升值,一家民营电脑公司老板找到梁峥嵘,竟然提出要出资三百万元购买。
这是梁峥嵘杰出的经营头脑结出的硕果之一。后来,Z部凡是遇到经营发展问题,常务副主任梁峥嵘的意见往往是决定性意见。梁峥嵘的才能不仅仅在于懂得经营。从整个Z部的发展历史来说,梁峥嵘都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把邱小康比喻为规划蓝图的人,梁峥嵘就是把蓝图变为现实的人———是这个人一砖一瓦地打好了地基,一砖一瓦地把楼房盖了起来,而且盖了不止一座。
当金超这样的后来者来到这座建筑物里面,用好奇的目光欣赏优美的造型和复杂结构,赞叹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才能时,他实际上根本无法想象当年这些人为成就这项事业付出了多么大的辛劳。
金超在心里感叹说:“能到这里上班,平生所愿了!”他想象着大学同学甚至于从老家来的乡亲到这里来看他时的情形。
在一楼大厅,金超碰到一个留大背头的人。“大背头”对金超进行认真盘查。金超说他希望到这里来工作。“大背头”说:“欢迎,欢迎呀!”
突然,“大背头”叫住一个从旁边走过的中年人:“老吴!有人找!”
被称之为老吴的人带着几分惊讶看着金超。金超站起来,谦恭地笑着。
“大背头”说:“这是我们副主任,老吴,吴运韬。”
吴运韬让金超到二楼的办公室,“大背头”上三楼去了。
吴运韬五十多岁,个子不高,面部苍白,肌肉松弛,像长期沉湎于肉欲的人。但是他并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面相上的这种特点就只能解释为内心生活沉重,严重的睡眠不足或者其他。他的头发全白了,很稀疏,可以看到粉红色的头皮。略显臃肿的脸上,镶着一双不大的眼睛,像所有高智商的人一样,目光如锥———睡眠不足的眼睛竟然目光如锥,这是这个人的超常之处;他的鼻梁高而直,灰白的几根鼻毛伸到了外面;人中很长,显着青色的胡茬,上嘴唇也多了几分严肃,微笑的时候传达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一种特有的威严。他现在就这样笑着。
金超把对“大背头”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顺便”说到了和纪南的关系。
吴运韬表情开朗地说:“啊!知道知道,我知道纪南。”
吴运韬读过纪南的文学评论,但促使他做出帮助金超调进决定的不仅仅由于纪南,他本能地喜欢上了不善言谈的金超。说来也巧,吴运韬也是K省人,对金超抱有一种天然好感。当时吴运韬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还不到一年,在这个将近二百个员工的单位,还没有真正追随左右的人。
吴运韬对金超说:“你条件不错,我想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正在考虑引进人材……”
他让金超把材料留下,他说会把材料转给主任夏乃尊,争取尽快定下来。
其实夏乃尊当时就在隔壁房间。
金超一再表示感谢,留下了纪南的联系电话。
回来以后,金超向纪小佩述说了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显示他极有可能被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接收,两个人都很兴奋。
“哎呀!”纪小佩突然说,“你这一说我想起来了,那里是有一个叫什么中心的单位,当时我还和苗丽说:现在什么单位都叫中心。谁想它就是你要去工作的单位呢?!”
“可能是命。”金超正经八百地说。
吴运韬为金超调进出了很大力气,甚至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逐个游说。
Z部部长邱小康一直要求直属单位和机关想办法调进一些高素质人材,夏乃尊早就在想从外面调人的问题,此时正好有一个叫夏昕的研究生来这里联系调进,对于吴运韬提出的金超也就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他相信吴运韬的眼光。
主管编辑业务的有两位副主任,富烨和杜一鸣,前者在这类问题上不太操心,自然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后者当时正趴在桌子上写东西,根本没注意吴运韬说什么,就说:“行行行,我同意。”
还有主管印制发行工作的副主任孙颖,对编辑工作比较生疏,对于调进编辑人员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也说“行行行”。
所以,主任办公会研究讨论金超和夏昕调入问题时,没怎么议论就顺利通过,形成了决议。
吴运韬把电话打给评论家纪南,纪南马上就知道了吴运韬的身份,连连说:“吴主任,不好意思,我应当去看你的……”
吴运韬说:“早知道您的大名,一直无缘相见……”
“客气了,客气了。”
“金超的事情,我们刚刚开过主任办公会,已经决定接收他。”
纪南热烈地表示感谢,两个人在电话上就聊了起来。
世界很大,也很小,两个人竟然是认识的:他们都是清华大学学生,“文化大革命”中还是同一个群众组织的成员!那个时候纪南叫纪宝宏。吴运韬隐约记得,纪宝宏是这个组织的笔杆子,写过很多文章,批判上至国家主席,下至系主任等被那个时代唾弃的人物。纪宝宏的文章文锋犀利,有中苏论战“九评”的味道。
吴运韬试图说这个,语气中有了奉承的意味,但是纪南马上转移了话题,说:“那是胡闹。”校友的关系把两个人拉近了许多。
吴运韬说:“那就让小金来吧。”
纪小佩被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方伯舒教授录取为研究生,研读“清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