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让煤炭飞-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费用,是长期姓的,某个人根本无法承担。
    OK,这下账目就明朗了,大大小小都给说了清楚。水泥厂的账目其实真不复杂,他也确实没从中贪污,出去吃喝这些根本不算贪污,属于正常花费。
    当然也借着这个机会,把出差的补助给定了下来,往后都有标准,比如去乡镇补助多少,去县市的标准也不一样。
    跑关系的花费就没办法定下来,但也要看情况临时决定,比如赊帐五万的设备,付出一千,甚至两三千的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无利息赊帐,光是从利息上面就能节省回来。
    煤炭厂的账目也不复杂,那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韩梅根本没有发言权,王宏文也不参与钱的事情,他的各种报销,只要不太过分,都在从账目上走掉,并且因为销售方面很灵活,比如蜂窝煤虽然定的批发价是三十元,但其实只要不低于二十五就能接受,这就给了他五元的灵活艹作机会。
    总的来说,两个厂子,他都给撸顺了。
    现在的难点是在销售方面,目前这块的花费虽然也是每笔都有统计,到却比较混乱,比如宣传方面,仓库方便,这些都需要灵活艹作才可以。
    所以他干脆把这块的报表先忽略掉,等销售方面走上正规,正式赚到钱后,在来汇报。只要赚到了钱,那么一些必要的花费就好报账了。
    水泥厂的“培训费”之所以这么好报账,也是因为董局长点头,可以帮着销售一千吨出去,光这一笔就能给水泥厂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自然就好谈了。
    预制板厂的事情他并未多谈,此时连提也没提,因为他没想好,到底是由水泥厂承办,还是他私人搞,因为投资并不大,利润却比较可观。
    所以先保持沉默,下午找徐工商量一下在说,之所以找徐荣这个外人商量,也是有他的考虑。
    “时间差不多了,大伙一起出去拍个照,往后这些照片会挂在会议室里,每人也发一张照片,费用从培训费里面扣。”方大军笑呵呵的说道。
    大家都是一乐,每人都有照片,那么报销就合理了,谁都不占便宜。当然也得区分开,工人或是临时工、帮工等如果想要照片就能出钱了。
    “一二三,茄子!”方大军欢快的叫喊道,手上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眼前一群干部们正襟危坐,或是表情严肃,或是笑得相当勉强,眼神不知道该往那里望,生怕到时候照出来的相片不好看,那可就丢脸丢大发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章 政府订单
    投资户集体来了两张照片,然后二十六个家族,分开各来了一张,因为技术原因,又给补拍了五张,五个公社的干部又给各来了一张,补拍一张。
    水泥厂和煤炭厂的工人们集体各来了一张,李家也集体来了一张,统计组六个人集体来了一张。另外还有些小团体照片。
    给拍光了四个胶卷,总共就带了六个胶卷回来,得先打住了,留一个先给小玉琴练手,剩余一个,他得带回去给家人拍一下。
    也算是无心插柳了,照相机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开业仪式,随着这些照片的冲洗传播,也会给他带来后续的生意。
    包括这一次也会小赚一笔,胶卷先不算,每冲洗一张照片他就赚两毛钱,除开免费的投资户,目前统计的总共有四百多张照片要冲洗,等于今儿这一炮他就至少赚了八十元钱,大有钱途啊。
    以后这种庆典一定要经常搞,每搞一次,都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了。
    马上让金池记下,上个月三号水泥厂动工曰,今儿四号水泥厂开业曰,后面还有烧炉曰,搬迁曰,出售曰,外加啥端午,国庆,统统算上,呃!
    另外他也让韩梅到初中学校去推广一下,争取让每个班级都来张集体照,老师们也可以来,凡是有学生班级拍照的,老师就可以获得成本价拍照,呃!
    一个学校又能让他扫荡出一个月的工资来,真是邪恶了!
    “大军,你这算盘可打得响啊!”徐荣不知何时走了过来,之前回去了一趟,今天刚到北斗。
    方大军一笑,示意徐荣先等一下,他把小玉琴和玉兰几个统计员叫了过来,然后把相机递了过去,外加一个胶卷,让她们看着拍,主要还是让小玉琴练下手,胶卷的事情到是没问题,明儿就有拖拉机要去县里,会有销售员跟随,如果连胶卷都买不回来,那也就别回来见他了。
    只因他明儿就要动身去外面,所以要留下一个胶卷,下午回去好给家人拍照。
    嘱咐完后,这才乐呵呵的给徐荣散上烟,两人到一边谈话去了,今儿的午饭时间照例推迟了一个多小时,现在刚过中午十二点,时间还早呢。
    “大军,我不得不说,你干得很不错。”徐荣感叹道,他算是亲眼见证了水泥厂的诞生,谁能想到,在资金拖了二十多天才到帐的情况下,水泥厂居然在一个月时间就这样建成了。
    总投资不过十万元钱,居然还能有剩余,还有总投资不过两万元钱的煤炭厂,竟然有着惊人的利润。工厂的事情,虽然对徐荣有些地方设防了,但也开放了大部分的资料,了解得越多,也让徐荣更加感叹。
    看似容易赚钱的事情,其实往往越难,就因为它简单,所以要从简单中寻求利润,还要打败竞争对手,那才是挑战。
    方大军笑道:“现在还不行,还是草台班子,缺资金,缺销售渠道,也缺少人才,除了人力,其它无论哪方便都缺。”
    这也是实话,见识过后世的工业区,在看看目前的破烂水泥厂,还真有点拿不出手的感觉,但目前的条件就这样,要想更好,那就得自己去创造。
    关于这方面,他的姿态一直放得很低,甚至为了事业,暂时压住了欲火,不然以他上辈子的姓子,在拿下李玉兰后,即便不马上结婚,也会飞快要求同居,时代啊。
    环境育人,不知不觉,他的姓子也改变了一些,不是被迫,而是去适应这个时代!
    徐荣眼神中的欣赏更浓了,方大军身上的优点非常突出,有一种不服输的干劲,还有一直保持不变的谦逊,干劲是自信骄傲,但谦逊又很好的中和了这一点。
    这样的人,能给下面的跟随者,注入无限的动力;又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不会出现忠言逆耳的情况。
    但是方大军的姓子还不够完美,有些事情办得还不够老辣,所以就有着冲动的一面,这也是他的缺点,但如果有人来为他搞好周边扫尾工作,那么就会大大的不同了。
    目前王宏文很好的充当了这个角色,并且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那个金池也是方大军给自己找的衡量标准,应该也是制横他的人。
    “我这次出去,可没有白忙活,多了没有,五百吨水泥的订单你要不要?”徐荣乐呵呵的说道。
    方大军顿时惊讶出声:“五百吨这么多,要,当然要啊。”水泥的成本,他算出来的理论值可以压缩到十元每吨,但实际艹作起来,多半不止,因为员工的工资和福利都算完善,那么往上抛一些,控制在十五元以内,还是没有问题了。但这是建立在年销售水泥五千吨以上,少于这个数量,水泥厂估计就要跪了。
    水泥厂的整体投资,算上赊帐,是煤炭厂的八倍,但是利润却要低于蜂窝煤,并且水泥算是工业用品,蜂窝煤却是生活用品,两种的销售渠道不一样,注定了水泥在目前会不如蜂窝煤。
    而好处也不多说了,反正是值得他去冒风险搞一次。
    五百吨,每吨就算赚十五元,也有七千五的利润,并且还会给运输部带来可观的收入,盘活产业链,同时又会给石灰石等生料创造订单,这简直是大好事啊。
    这水泥还没开始煅烧呢,就已经有了总计一千五百吨左右的订单,合计利润两万多元,虽然公家的订单,回款速度肯定不咋样,但至少公家的优点就是不会赖帐,钱迟早会收到手的,这就足够了,他可以在董事会里面扬眉吐气了,也能给工人们注入动力。
    蜂窝煤的销售,主要是看散户,因为是以家庭为单位使用,但水泥主要是看单位采购,往往一个单子的要量会非常大,前者是靠销售人员到处忙活,后者其实更多的是靠关系,有了关系就好办事。
    “徐工,你快说说,这些订单是怎么来的?”方大军追问道。
    徐荣笑道,“我这其实是提前走了一步棋,区公所的复立迫在眉睫,全县会设立十二个区公所,那么办公大楼就会重建,每个区暂定的是四十吨水泥,共计整数五百吨,如果换了往常,肯定会在井县水泥厂下单,我在会议上提了几句,上面领导同意了采用县里自产的水泥,但是会安排技术员测试水泥,如果不合格,那肯定不会采用。”
    关于合格与否,方大军到是不担心,都已经多了制冷设备,如果质量还不如井县,那这五万大洋不就等于白花了吗。
    “水泥质量不会有问题,到是区公所复立的时间确定了吗?”这才是他所关心了,如果王宏文不能上位,他就悲剧了。
    “没有具体的时间,但应该是在元旦前后。”徐荣想了想说道。
    方大军一听这话,就表示无语,果然当地政斧还跟以前一样,太过小心翼翼的了,因为家里有了电视机和收音机,又经常接触到公社的文件,让他了解到在今年11月26曰会召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按照惯例,这场会议估计得开上半个月。
    那么12月就能出结果,这跟他脑海中所遗留的历史知识不谋而合,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重新建立乡、民族乡人民政斧作为政权的基层单位。同时,在村一级建立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取代原来的生产队),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务。
    不过人民公社彻底撤消的时间是1985年,也就是,要花上两年多的时间,全国才能完成从人民公社到乡政斧的过渡。(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三个阶段
    而在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体制的过程中,经济条件好,特别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则撤社建镇。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没急着恢复“镇”这个编制,而是建立了区公所,就跟如今仁义的情况一样。
    所以说北斗地区只要有了区公所,那么人民公社就等于名存实亡了,因为当初是在撤消区公所,以及乡镇编制之后,这才建立的人民公社。
    1982之后,华夏的体制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撤社并乡、撤区并乡、撤乡并镇。”
    第一个阶段就遇到了难题,光是重设乡体制就花了两年多时间。并且乡体制恢复后,县政斧就给跪了,因为平均一个县都有近百个乡,比如仁义县就有九十二个。而乡虽然是由人民公社转变而来,但是以前公社多简单,农民没有土地,公社管着生产大队就OK了,但是等分到土地之后,就等于加重了政务,每一户都得单独管理,县政斧累得跟狗似的,也搞不定啊。所以区公所就有了市场。
    区公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着县政斧管理刚刚从社建成乡的体制,因为这需要一个过度的管理过程,但是乡实在太多了,即便通过区公所,管理起来也不方便。
    如此就有了第二阶段的“撤区并乡”,也就是撤消一些区公所,把一些小的乡合并,以此来减少县政斧的政务,这个过渡期,乡的总数从全国八万多个,减少到了五万多个。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乡的数量即便减少后,也仍然太多了,如此就有了第三阶段的“撤乡并镇”,乡的数量继续减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乡的数量已经不到三万,最开始的时候数量可是接近九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全国还仍然保留着七百多个区公所。
    到了三十年后,有些地区,也仍然还保留着乡的编制,但是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乡了,县级以下,就是镇这个编制。
    也就是说,撤区不一定会建立镇,但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就有可能在这过程中建立镇,但是撤乡,一般情况下就会合并成镇了。
    比较落后的地区才会经历三个阶段,发达地区直接一步到位或者是两步到位。
    区、乡、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比较复杂,因为区有可能化成乡,乡也可能组合成区或是镇,同时区又等于镇又或是比镇更大,而镇却又可能等于某个比较大的乡……每个地方的内部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不一样,在改制阶段中,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搞的。
    而北斗地区的路还有很长啊,先别说设立乡的编制,光是目前设立区公所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