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续突破,甚至真的成神,但两人的处境一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三大旁门”在适应性上的巨大优势。
说起来其实最早的修仙功法正是从“三大旁门”中衍生出来的,只是后人贪图方便和安全,不愿再冒险受累去探索还未发现的其他规律法则,而将已有的成熟路径吹嘘成了所谓的修仙正道。但是一旦世界环境发生急遽的变化,已有的那些功法就可能瞬间化为废纸。小雪其实也知道这点,但要她辛辛苦苦地去自己摸索出一条新路来,对比较贪图安逸的她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何况在她看来,眼前最重要的还是找到第三块封印物,她直觉地认为其中大有隐情,并不只是一段记忆那么简单。。。。。。
既然得不到任何好处,江晨星自然是想方设法要让小雪从她体内出来了,但是小雪死活赖在里面不出来,她也无可奈何。除了感叹自己命苦,江晨星也只能用想象代替实干来暂时满足一下了。但是对赵抗该怎么解释,江晨星还是毫无头绪,急切之下干脆将小雪的事说了出来。江晨星本以为赵抗不可能相信这件事是真的,肯定要以为她是在故意找理由,接着两人关系便迅速恶化,但万幸的是,这种情况并未发生。相反,赵抗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就像听说谁家生了个儿子那样平静,而江晨星反倒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起来。江晨星并不知道赵抗是真的相信有这回事,只是以为赵抗是在安慰自己,心中十分感激,所以在这段虽然长期共处却形同两地分居的凄惨日子里,她对赵抗的感情却反而更上一层楼了。。。。。。
赵抗早在几年前就从已死的陆仁口中得知了所谓神明的存在,因此并不怎么惊异,只是想到有如此可怕的存在整天呆在自己身边,心里总归有些不太自在。尤其是在那压倒性的力量面前,国家政权的存在意义明显弱化了很多,赵抗不禁怀疑起这些年来他所做的工作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虽然不至于自暴自弃,但赵抗却不自觉地将早就打算好的西行计划大大提前了。。。。。。
千鹤的确是个问题,但现在已经不那么可怕,赵抗现在的医术应该已经是天下第一,他很清楚千鹤妄用超越自己能力的大招,一定会受到无法痊愈的伤害,即所谓的反噬。所以她的武功必定从此大幅度倒退,已经很难构成多大的威胁了。
赵抗的判断很正确,事实上在见过江晨星(其实是小雪的力量)那近乎神明的能力之后,千鹤已经放弃了利用自己的个人武力逼婚的企图,却不知道自己曾经一只脚踩在了成神的门槛上。千鹤现在的新方案是“利诱”,她打算回国去夺下天皇(那时日本是有女天皇的,虽然并不是很多)的位子,这样一来若她与赵抗结婚,生下的孩子即是汉人,又有资格做日本的天皇。
第五百三十七章 回京觐见
因为日本是姓氏判定的民族,与中国的父系血统判定不同。这样一来,赵抗便可以兵不血刃地征服日本了,千鹤觉得对贪利的赵抗来说,这也是很大的诱惑,浑然没有意识到捆绑销售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哀。。。。。。
“还真是能想,如果她早些提出这个主意的话,我说不定真会接受。。。。。。”,赵抗嘟囔道,随即便看到江晨星鄙夷的眼神。然而,赵抗却满不在乎,摊摊手笑道,“我就要离开这个国家了,也不知道会不会回来,她的这个提议已经没有意义了。何况以现在的中国,征服日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怎么也该给继任者留点功业可建吧,要不然他这个皇帝看上去岂非太无能了?”
赵训这一年多来虽然没有宣布建国,但对囊括了黄河以北广阔土地而事实上又不受节制的他来说,其实与皇帝也没多大差别。但是,今天他却发现,自己的好日子恐怕要到头了。赵抗以现任南宋皇帝赵璩的名义向赵训发出了诏书,要求他到临安觐见,这引起了赵训和他的下属强烈的不安。。。。。。
毕竟说到底赵训现在的状况是割据一方,如果大宋现在国势衰弱,那么他们只需在形式上表示一下臣服就可以了,朝廷肯定拿他没办法。但是南宋经过赵抗的改革,内部虽然滋生了很多不满,但国力尤其是军力却是有宋以来最强的,更何况还有更加强大的赵军作为后盾;再想到太祖皇帝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训的处境看来相当不妙。如果赵训的“国土”是在原来北宋的故土之外,情况可能还好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何况如何定义这个割据势力本身就是很微妙的一件事,如果定义成藩镇,这面积也未免太大了点,兵力也未免太多了点,再说宋代严防藩镇是国策,这块土地肯定会被南宋朝廷收回,维持现状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定义成藩王,倒是比较符合两河地区的实际,但是这样一来赵训对南宋朝廷尤其是皇帝本人便自然产生了更大的威胁,因为赵训是赵宋皇室的直系血脉,而且比起现在的大宋皇帝更加根正苗红,他就不怕赵训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日后“清君侧”?
赵训旗下现在拥有至少十五万骑兵和数量更多的步兵,而且随着装备的改善与训练的加强,这支直接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劲旅将会更加强大。而只要现在北方的现状维持下去,赵训对麾下大军和这块土地的控制力也必定会日益增强,那时必然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在赵训想来,朝廷现在就急于将他召回,用心昭然若揭,而对他来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将他此前的行为视为替朝廷代管两河地区。到那时,虽然有功受赏,但做个无权的闲散王爷,又怎么比得上现在大权在握的光景呢?
而他的部下就更是人心浮动,如果赵训的权力被朝廷剥夺,那么他们这些人的前途就很值得怀疑了。大宋朝廷到时候必定会派人核实他们的功绩,可他们又怎么可能比一直领导大家的赵训清楚?何况南宋官风历来不正,到时候恐怕大家还得从自己流血流汗挣来的战利品中割肉去伺候上官,即使这样,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也必然会被遣散,因为朝廷为了控制北方,是必定会派出大量自己人的。再说赵训对燕云地区还有野心,所以手下的官吏将领都有大量的储备,如果朝廷现在接手这股势力,那些储备人员肯定都得卷铺盖回家。正因为大家的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都反对赵训前去临安。
但是赵训也注意到一个问题,越是文化水平高的将领官吏,态度就越偏向朝廷那一边,也许是因为以他们的才能和出身,即使朝廷接收两河地区,他们也一样可以混得风生水起。然而,若是他们并不全心支持自己,赵训是根本没有信心与大宋朝廷对抗的,看来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去。虽然赵训的心中已经作出了决定,但是因为人类共通的缺陷,他下意识地用起了拖延战术,这差一点就令他追悔莫及。。。。。。
辛弃疾跟在赵训麾下作战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彼此之间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所以他并不想赵训作出错误的决定。这次的诏书中还特别点了他的名,辛弃疾立刻就想到这次的圣旨恐怕其实是出自于赵抗之手,正所谓“知父莫若子”,辛弃疾很清楚赵抗一般是不屑耍阴谋诡计的,因为他拥有压倒性的实力。再考虑到这次回去很可能会受到赵抗的责罚,有赵训帮忙说情的话,情况也许会好一些,所以辛弃疾无论如何都要说服赵训接受圣旨跟他同行。。。。。。
“不知皇叔以为,如果我父王对你有恶意的话,你身边的心腹会有多少跟你?”,辛弃疾毫不客气地问道。在得知赵训已经明白这一点后,辛弃疾的问题就更尖锐了,“既然如此,你继续拖延下去,事情只会往坏的方向发展,绝无变好的可能啊!”
临结尾辛弃疾还嘟囔了一句,“别担心,父王要对你不利,也不会玩阴的,所以我想应该是好事来着。”。他其实也就是顺口说说,以安赵训之心而已,却没想到还真的给他说准了。而这次纯粹是想找人替他求情的劝说,却成了日后赵训对其长期信任的基础,这人生啊,有时还真是够奇妙的。。。。。。
“这是。。。。。。”,赶到临安的赵训见到和颜悦色的赵抗后,心中越发不安,而当他看了赵抗递给他的一份奏折之后,脸色立刻一阵青一阵白起来。那份奏折是南宋众多官吏和士子联名呈上的,里面列举出了赵璩登基以后的斑斑劣迹,虽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却连傻子都读得出来,那是要逼赵璩主动退位呢!
“简直是大逆不道!”,赵训虽然心中惶恐,但他可不会错过借此表忠心的机会,但由于并不清楚赵抗的想法,他并没有说出他的处理意见。好在赵训内心的煎熬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赵抗根本懒得玩那些花花肠子,他留意了一下赵训的反应,仅仅是作为不太重要的参照而已。而赵训的表现虽然显得谨小慎微了点,但对于领导者来说也未必就是坏事,因此赵抗对他的评价并未下降。
第五百三十八章 合并意向
赵抗也意识到,如果再蘑菇下去,反倒会引起彼此不必要的猜疑,干脆开门见山地说道,“其实这种东西在他刚当上皇帝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有了,但都被我压下来了,而这次的情况远没有当初那么夸张,可我却没有截下,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赵璩已经可以下台了。。。。。。”,赵抗不等赵训开口,就直接说出了令其震恐交加的话来。
“难道他改主意,准备自己当皇帝了?”,赵训惊疑不定起来,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万一会错意的话麻烦就大了,似乎还是保持沉默更好一些。
不过幸运的是,赵抗似乎并没有试探他的意思,直接就说出了自己想要西行的打算,言下之意也就是说这个皇帝的位子他是不会坐的。
“可皇兄您若走了,赵国怎么办?就算是大宋也需要您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关怀啊!”,赵训以满含担忧的口吻拍着赵抗的马屁,但又找不出任何把柄,显然大有长进。如果当年他就有这样的口才,也许他的父亲就不会死了。。。。。。
“赵国自然是并入大宋了,反正本土经过这次改革,在制度上与赵国已经比较接近,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赵抗说完,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而到现在赵训却还一直站着,很明显是臣子面见君王时的礼数,显然赵训此次回京在细节上是下了工夫的。
不过赵训还是对赵抗的打算非常惊讶,发自本心地劝说道,“这样的话大宋版图的确会扩大很多,但是朝廷能够管得过来吗?渤泥等地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啊!”
“放心吧,没什么大碍的,能不能稳固统治该地区,不在于该地与中枢的距离,而在于该地与中枢之间交通运输的费用。即使是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小岛,由于海运价格极其低廉的缘故,在运输成本上却要明显低于江南到关中的耗费,所以完全没有问题。难点只是在于朝廷需要改变观念,以海运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换句话说,将来的大宋帝国将是一个海洋帝国,哪怕她在陆地上的疆域再大,这一点都不能改变。”
赵训虽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但如今的他已经成长了很多,在总体上还是能够以国事为重,听后顿时茅塞顿开。但是在对赵抗愈发五体投地的同时,赵训心中仍有疑虑,“可是海运在货物运输上固然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信息传递上却是最慢的,而且还要受到天气和海流的影响,这样一来朝廷的政令又如何及时传达到那些蛮荒海岛上去呢?而且若那些岛屿上出了什么变故,朝廷也来不及反应,相对来说陆地上可以利用驿站,那可要快捷得多了。”
“你说的这个问题至少目前来说还是不难解决的,现在赵国境内信鸽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目前大宋境内也正在开始推广,它们的速度比一般的驿站要快,而成本却要低很多。对那些离大陆不远的岛屿来说,完全可以通过信鸽网络传递重要信息,至于次要信息,慢点其实也没多大关系,难道不是吗?”,赵抗说到这里,突然眨了眨眼睛,“至于敌国入侵、大规模暴乱、严重灾害之类特别紧急的情况,我们还有一种瞬间传递消息的方法,海上一样是可以用的啊!”
“是烽火台!”,赵训很快就想到了,不禁愈发佩服赵抗的深谋远虑,但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了大海的阻隔,朝廷难以确实获知当地的实际情况是不争的事实,他很想知道赵抗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赵抗心想这些反正迟早都得跟赵训说清楚,就干脆侃侃而谈,“看来你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在海岛上由于信息不够通畅,对当地官吏的监管自然难度很大,中土传习千年的郡县直辖制度显然并不适合。所以我借鉴了西方(指大食与天竺一带,当时还不知道欧洲的存在)管理海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