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天会来的这样快,辽东卖地收入的三成,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皇帝可说过拿卖地的钱补贴军费和移民费用呢,能补这两个大窟窿的,能是小钱?虽然他只得了三成,可也知道,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臣领旨谢恩!”毕自严直接谢恩了,生怕这件事出现反复,让人搅局。说完,整个人都是喜洋洋的。
朝臣们看得那个羡慕,都说毕自严的命好,跟着皇帝,几乎就没做什么事,就有数不出的政绩出来,先是盐课,现在又得三成卖地的收入,户部的收入跟着大涨,凭着这些功绩,在整个大明朝,那都是有名有姓的。
“陛下圣明!”群臣这次是真的拜服了,不管这卖地的是不知道是怎么的就抬到台面上来的,但,皇帝能分出三成给户部,这一点,就值得他们佩服,值得他们衷心的说声陛下圣明。到了户部的钱,基本算是朝廷的了,不再是皇帝的sī房钱了,理论上他们也是可以管的。
杨改革坐在宝座上,好好的体位了一番众臣的恭维。给户部三成,杨改革也有自己的考量,整个大明朝的财政,除开那些就地花销掉的,入中央的,实际分两部分,皇帝手里攥着一部分,户部攥着一部分。这两部分,实际一直都是有着某些平衡的,一直以来,不存在某一部分过强,某一部分过弱的情况,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杨改革自己手攥的那一部分,已经超过户部太多太多了,户部只有自己这边的一个零头,如果情况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方太强势,另外一边,太过于弱势,不利于平衡,户部太过于势弱,无疑是在架空户部,如果再加上参谋部已经在架空兵部,这数种情况综合起来,这朝廷实际已经给杨改革架空了……。这种情况,杨改革又不乐意见到,明朝现有的这种体制毕竟是经历过很长时间考验的,是比较可靠和稳定的制度架构,在没有一个新的可靠的组织架构来代替之前,杨改革不希望把这个原有的组织架构架得太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即便要对现有的架构改革,那也是日后的事了。
现在,不说让两边一样大,至少也不能让户部那边太弱,显得太过于“空”,所以,杨改革决定给户部注资。
说过了这两件事,杨改革心头去了很重的压力,只觉得心头一松,这两件关系深远的事,总算是成了。
……
处理了这两件事。
杨改革觉得,浑身的压力都松了下来,如今才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有政治上的,军事上的准备工作才算完结,接下来,才是打仗。
出了文华殿。
杨改革又回乾清宫,这卖地的事搞定了,还得通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毛文龙,毛文龙的东江镇,聚集着大批从辽东逃难出来的老百姓,大多数人都憋着一口气要杀回老家去,要报血仇,这也是毛文龙那边的战力比辽东锦宁这边要高的原因,也是敢于和东虏死拼的原因。执行遮蔽战场也好,打斥候战也好,东江镇的人绝对比锦宁这边的人更卖力,更加的不怕死,东江镇和锦宁这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多了一份血仇。
这次辽东卖地的事,实际,还和这批人有很大的关系,辽东的地论卖,这是毋庸置疑的,却也有必要安抚好毛文龙那边的人,将那批人的诉求纳入自己的统筹里。以前自己是许诺过那些人,打会老家,报血仇的,这里面,自然就包含了打回老家之后,追回土地的问题。
杨改革静下心来,开始想如何给毛文龙去信,想了想,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了,还是兑现以前那套承诺,按军功算,有军功的多给土地,但凡逃出来的人人人都有份,一个都不少。杨改革觉得,能有勇气从后金那里逃出来,说明了一个起码的态度问题,自己应该培植这种明是非态度,不能让心向大明的人吃亏。所得的土地,如果愿意,可以以土地入股,也可以自己耕种,但都需要经过自己这边统筹安排,不可随意自己圈地,这是重中之重。
杨改革匆匆的写了给毛文龙的信,说了辽东卖地的事,继续承诺以前的承诺有效,让毛文龙放心,也让东江镇的人马放心,安心打仗,写过了信,杨改革又一密匣封好。叫人快马送到毛文龙那里去。
处理了这件事,杨改革又觉得轻松不少。RO!。
第六百八十四章 联蒙抗明
随着北方卖地之事的尘埃落定,辽东卖地,已成定局。
户部也参与进来,可以分得三成收入,此事,算是开了先河,有着极其浓厚的言利sè彩。
毕竟户部能得三成,这是一份不小的收入,百官对这件事的态度,更多的是默认,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浪。
就如同皇帝说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护辽土”一般,这其中不过是加入了一道变成银子的手续罢了,实际还是用辽东的土地养那边的人,用那边的人护辽东的地,实际,道理还是和以前那个一样,没有本质的变化,以前那个“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护辽土”在朝廷上,可是很主流的观点,如今稍加变化,也并无不可。
这个消具随着天下即将大旱的昭告一同颁布了出去,到辽东买地,也成了天下人皆知的事。
即将大旱,今年可能更加难熬,日子可能过不下去,如何活下去,成了很多老百姓担心的事。到京城去,移民去,跟着皇帝走,总有一条活路,皇帝不会看着大家饿死的,皇帝说过不会抛弃大家,不会放弃大家的,这是天下百姓念叨的最多的,心中有了主心骨,有了信念,也就乐观得多。
已经开年,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杨改革虽然也每天依旧投入不少精力在战事上,可不得不说,站在皇帝这个层次,和战争的实际指挥者要做的事,有着十分大的区别,战争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更多的是在战前的调兵遣将准备粮草,草火器械,准备好适当的策略这些,才是战争中皇帝该做的,而真正打起来,更多的是看自己调兵遣将,选中的这些人的了。要一个基本没出个京城的皇帝实际指挥大战,这个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杨改革到了此时更多的是关注大战的消息,等待结果,
协调各方,而不是再指手画脚的去指挥。
看过了各方汇报上的情况,杨改革没做什么指示,既然别承宗是实际指挥者,杨改革更信任别承宗除了必要的协调,杨改革不打算过多的干涉别承宗。
看过了战事的汇报,杨改革想起什么事来,问道:“大伴,那些要退役安置的官军现在如何了?”杨改革忽然想起这个,如今辽东买地的事已经成了定局,并且是光明正大的卖。那么,作为把向外扩张、
投资的触角延伸到大明朝乡间角落的这个纽带,杨改革觉得,到了该出场的时候了如今也算是准备多时了,现在辽东卖地的事正火红,这批人刚好乘机安置下去。
“回禀陛下一切都好,如今正在接受训练呢”王承恩答应道。
“训练得如何了?能派上用场吗?”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也就是个能初知礼仪罢了”王承恩回答道,这件事,皇帝一直在叫他多关注,多留心,他也确实多留心了,但也不得不说,这群人是个老大粗,要想把他们教得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这是不可能的。
“哦?呵呵呵,……是吗?”他们知道了怎么吹嘘说大话吗?知道了自己有多少家产吗?知道了自己每年能收获多少吗?”杨改革笑着说道。看着王承恩一脸无奈的样子,杨改革也能猜到,这群人的水平如何,自然不指望这些人还能转职成文人。杨改革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能替自己的扩张吹嘘就好,能知道自己从扩张中获利就行,能搞清楚这些,杨改革觉得,他们就达到自己的要求了,其他的,倒是不能要求太高。
“回禀陛下,这个倒是没问题。”王承恩说道。当兵的吹嘘,神侃这自然不用说,当兵的寂寞日子过惯了,就靠这个熬日子,稍微当过几年兵的,没一个不是会吹牛的。至于算账,这个倒是不用怎么教,就算不识字,帐还是会算的,总不能叫自己的血井钱叫人坑了。
“这就足够了,找个适当的机会,也就把这些人安置下去吧,目前,倒是不宜铺得太开,还是把他们安置在可靠的地方上吧……”杨改革笑着说道。可靠的地方,自然是指帝党们控制的地盘,比如陕西,上海,天津,琉球等等,有着帝党的人照顾,也不会吃手。
“奴婢遵责,这就去办。”王承恩应道。
“稍待,大伴,这批退役安置的官军,选一批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留下……”杨改革想了想,说道。
“陛下,这是为何?”王承恩问道。
“如今北方大战即将展开,这一战下来,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战功,需要安置呢,这个退役安置培训的地方,得扩充才行啊!”杨改革说道。
“原来如此,奴婢明白了,这就去办。”王承恩答应道。
王承恩出去办事了,杨改革又拿起一本奏疏看起来。
这本奏疏,是别承宗送来的,杨改革先看过了一次,但并没有立刻答复,而是准备细细的思考一下再答复。里面说的内容是关于边军的。这次大战,边军实际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不是没什么用的废物,但他们的用外,必须细细的处理,才会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就好比食材,有很多食材必须经过很多到工序处理,才能做出理想的味道,边军也是如此,边军必须经过很多道手续,经多很多道的处理,才可以在这次九边万里大战里发挥出作用,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就拉边军上战场,这样根本就是在找死,这样做,除了坏事,边军根本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而怎么处理边军这份“食材”杨改革先前已经处理过很多次了,如今,算是最后一道处理工序。
别承宗就任九边督师,第一个去的地方实际不是辽东,也不是大同,而是去的宣蓟,去这个地方,实际,就是去做处理边军的最后一道工序。
按照战略,日后大明朝的边境,就不是长城一线了,也就是说,如今的边军也有必要进行改革,或者裁汰,或者合并,总之,是不可能依旧以庞大的军费来维持如今的长城防线的,必须做出变革,用同样多的钱维持长城防线,还不如把防线放在新疆,放在更加遥远的西伯利亚。
所以,如何裁汰,合并这些边军其实也是一个了老大难问题,这好歹也是好几十万人,算上他们的家属,人数更多。虽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反正不管怎么说,都必须谨慎对待,寻求适合的机会来做这件事。
那如何改变现如今边军的格局?改变如今的现状,实际,此次北方的万里大战,是一个好时机,如此大战下来,必定有着数不清的功劳,有功劳,就可以升官。而边军,是很难升官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功劳可以拿,也没有那么多的地盘可以分。现在不同了,如大战胜利,则明朝获得辽东大片土地,甚至获得门g古的大片土地,可以有相当多的地盘容纳边军的升迁,而升迁所需要的功劳,也就在这次北方大战当中。
先前的杨改革已经把边军这道“食材”做了数次处理了,比如补足军饷,比如发放棉衣,比如让他们到草原上打秋风等等,如今已经接近可以下锅的状态了,如今孙承宗去宣蓟,就是做最后一道处理,将这战功和升迁,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做这最后一道处理,边军就可以成为一道合格的“食材”了,也就可以在这次大战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了,数十万边军发挥作用,是这次九边万里大战的关键。
“呼”杨改革长舒一口气。杨改革知道,别承宗处理边军这道“食材”已经成功了。别承宗一出京,边军们就按捺不住了,纷纷跟别承宗请战,不是他们有多么的忠君爱国,也不是他们有多少能耐,而是打惯了秋风,知道跟着新军后面有便宜拿。再就是,此次大战,也被很多有想法的边军看成了机会。
此次九边万里大战,大部分眼里,明朝赢的希望较大,既然明朝赢的希望大,那自然就得在这边下注,如何下注?边军里面也有一些不安于现状的官军,他们有的是百户,有的是千户,他们是世袭,也就注定了他们一辈子几乎不可能有升迁,也不可能有改变,百户注定是百户,千户注定是千户。要想改变,实在是太难,而如今,就有这么一个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百户有可能成为千户,千户,更有可能成为参将,成为总兵。这个机会,就是这次九边万里大战,下注在胜算极大的明朝,就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除此之外,更加底层的苦哈哈大头兵,更是希望通过参与这次明朝赢面极大的九边万里大战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普通军户最苦,不如军官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