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当两人相争的时候,赵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调解。陈正汇出掌长史府,统管政务,而赵文则出任参军一职,署理军务。从此军政分立,政不干军,军不干政。长史府与政事堂相对,而参谋部名称虽来自于后世,但职权却远高于总参,实质上就是东海地枢密院。按照赵瑜的说法,由于东海以军事立国,参谋部的地位要在长史府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赵文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虽说这种说辞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赵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心生怨怼。

不过,陈正汇虽升任长史,但其权力也未增长多少。长史府下设户、工、兵、刑等六曹,对应六部;台湾岛上分置三县………桃园、新竹、苗栗…………,连同衢山、湄屿、琉球、昌化等外岛政务也统归长史府管辖。同时赵瑜还另设商贸司来管理东海商税。在没有征收田赋和人头税的情况下。长史府下的商贸司其实便掌管着东海财政大权。

但依照赵瑜地命令。这些财税收取后必须直接存入他名下地东海钱庄。需要取用时。再从钱庄支取。虽然这种做法不像大宋早期地三司使制那样。直接剥夺政事堂宰相地财权。但长史府地一切收入支出。却都将在东海钱庄地监督下进行。这么做。虽无收权之名。却有收权之实。财务活动受到监视。长史府想做些什么事。也很难瞒过赵瑜地耳目。

除此之外。铸币之权也归属东海钱庄。其赚取地利润划进内库。长史府无权置喙。东海发行地面值不同地五种钱币。其中面值最小地夹锡铁钱和青铜钱。都是由宋钱改铸。钱息微薄。属于平价发行。只在岛内流通。发行量不算大。而当十贯地如意金钱和价值一贯地银叶钱。虽然都可算是逾价发行。但东海所有地金银。大部分都留作封桩之用。所以也没有出产多少。

唯有用三七黄铜锻造。面值标为二十文地金花钱。由于制作精美。难以仿制。已经在东海沿海一带开始流通…………这主要还是蔡京地功劳。若非他铸造大钱、铁钱。币制三年一改。毁了宋钱地信誉。东海地钱币也不至于扩散得如此之快…………而这金花钱地制造成本就只有三文。对东海来说有着百分之六百地利润。铸币局地水利锻床因此开足马力。日夜赶工。按赵瑜预计。单单铸币一项。每年至少也有三十万贯地收入。相当于东海商贸收入地三分之一强。这笔钱。赵瑜打算投入到东海地各级学校之中。由于用处光明正大。陈正汇也无法说三道四。

“那军器监怎么办?”前日。在赵瑜书房中。赵文这么问道。

军器监是东海人数最多地机构。船坊、甲具营、弓弩院、兵器坊、火器坊都在军器监名下。也是东海最重要地几根支柱之一。早前由参谋室管理。但长史府一立。有了工曹。按常理军器监便该转交过去…………在大宋。御前军器所便属于工部…………同时。出产地军器由兵曹点验入库。这也是陈正汇地意见。

不过赵瑜却是摇头。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器作坊地股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头领所有。比如船坊。单单马林溪一家就占了两成股份。其余工匠分享三成。而火器坊。邓肯也有两成干股。其余如弓弩院、几个大匠作也都有股份。一直以来。东海军地军械战船。也都是用真金白银向军器坊平价购买。而军器监地工作。仅仅是检验质量。而陈正汇地意见。一旦军器监改属工曹。下属地军器作坊就要收归长史府。工匠们地股份不可能再保留…………国之重器留在工匠们地手上。陈正汇总觉得不放心…………但以赵瑜对国营企业地认识。还有这些年听过一些关于大宋官营作坊地传言。他还是觉得这些工坊还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地工作也做得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他们股份都夺了,哪个还会为我东海卖命?”

“那兵曹地工作呢?”陈正汇急问道:“参谋部有职方房。兵曹也不需再多建一个职方司;掌军情递送的驾部司,参谋部也有相应职司;军器监既然也留在参谋部,那再设个库部司掌管武库也属多余;难道就只剩本部的职司了?注1”

“掌军籍,理乡兵,同时核对军功封赏,工作也不算少了。啊……对了,还有那个蹴鞠联赛也可以归属兵曹管辖。蹴鞠也算是军训的一种嘛!”赵瑜笑道。这就是他的意见。在大宋,地方官兼任武职,都是常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各地帅司都是文臣,武将只能任副职。但赵瑜却不喜文臣插足军事,大部分军中事务,他都准备留给武臣。关于这一点,他并不打算给陈正汇面子。

所以到最后,陈正汇得到的就是缩水后的政事堂,他所能掌管的就只有地方民政,军中之事却很难再插嘴。虽然他有着与赵文平起平坐的权力。与其对掌大政。若有对外战事,他也可以以长史地身份进行建言。不过一旦决定出战,剩下的就没他的事了。具体地作战计划有参谋部作战房,军事情报有职方房,军械整备有军器监,这些工作都是在参谋部的内部完成,长史府无权干预,最多也只是在战斗后,核对报上来的军功。并下发封赏。至于掌管军籍。也只是监察有无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但以东海兵制的严格。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军头能够在军籍上玩出花样。这种工作,在现阶段,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陈正汇也不用再担心赵文会侵占他的权力,地方政事,军方也一样无权再插手。再也不会出现乡村里的官司,由当地驻军断案。若是再有军头敢对地方指手画脚,官司打到赵瑜面前,陈正汇照样有权利把他按律处罚。相对早前军政不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而且陈正汇有信心,只要东海继续发展下去,他手上地权柄迟早会扩张,人口越多,治理地方的文臣的权力就会越大。所有国家,一开始总是武将占优,但随着时光变迁,文臣总归会一步步取得大权。

这也是赵文与陈正汇博弈的结果,虽然对于手上的权力变动都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人看来,对手的权力却缩减得更多,自己的权柄看似缩小,却更加稳固,说起来也过得去了。对这个结果,赵瑜也很满意,陈、赵二人相争,得利最多的就是他这个渔翁。不过东海现在只有军、政两个机构,其实还不算完备,在大宋,作为与政事堂、枢密院鼎足而三的权力机关,还有一个绳纠百官地御史台。但赵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手来担任,只能暂时由手上的飞鱼卫来监察内外,做着锦衣卫工作。等外来的人才再多一点,他便会把御史台也立起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回过神来,赵瑜才发现陈正汇终于把一篇万言书读完。各大头领们纷纷出言相询,都想把自己的官职问个清楚。赵瑜看着厅中一片纷乱,笑着微微摇了摇头。堂下的这些头领,除了马林溪外,其他人都将是武官。为了给他们定下合适的职位,赵瑜可没少花心思。

“二当家为大当家之副。官位由朝中所定。”陈正汇在嘈杂声中大声念着初步定下的各人的官职:“文头领为参知军事,掌参谋部,军师将军;武头领为同参知军事,湄屿总督,兼第二舰队提督,伏波中将;陈头领为同参知军事。衢山总督,兼第三舰队提督,宁远将军;朱聪朱头领为参谋部作战房主事,中郎将,马大工为行工曹郎中,中散大夫……”

宋代地官制最为繁复,有职事、爵、勋、寄禄、差遣等区别。如赵瑜,如果宋廷来封,官职便是东海节度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照常理,也会有个开国县公地封爵。说不定还会有个银青光禄大夫的称号…………虽然这是文官官阶,但入贡地外藩,常常会得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级。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地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的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地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地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的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地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的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枝散叶,留下的一脉便是他的先人。各曹郎中,比朝中地各部郎中低一级,为正七品,而各县知县按所辖户数当个正七品绰绰有余,但为了便于长史府指挥,也只能定位为正八品。再其下,各县主簿、县丞、县尉的品级也都在九品上下。比起同列的武官,确要低上许多。

当然,除了官职之外,文官还有散官官阶,也都是模仿宋制。而这个散官官阶,就是为了让正官官品无法提高的文官,有晋升的余地,同时也可以让一些老资格的文官,能籍此得到比较高的品级。比如马林溪,正官工曹郎中为正七品,而中散大夫则是正五品,还在陈正汇之上。若不是这样做,他这个官迷,要是知道他的正官的品级甚至比判军器监地邓肯还低,肯定会暴跳如雷。

不过经过赵瑜、赵文、陈正汇三人讨论后的文武官制,绝大部分的安排都比较合理。计算过资历、功劳,由考虑了各人的能力、才学,才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官制初定,大头领们经过数天的讨价还价,各自满意而归。赵瑜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大头领们的支持,向下推行也就不会有太大阻碍。

五月初六,端午之后,外派将领们各自回岛,而赵瑜下令在义学中挑选毕业生,又开始考核旧日处理政务的管事们,同时接连会见来岛的外来士子,判断他们地能力,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胜任东海地官职。此日之后,东海建官立制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外界,从福建、两浙、两广等沿海各路赶来投奔台湾地人才也越来越多。

整个五月和六月,赵瑜都在忙碌中度过。每日接见的外客不断,其中虽偶有英才,但大部分还是些无才无能的投机者。不过赵瑜也没有把他们逐离,而是好酒好肉的把他们安顿下来,礼贤下士名声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些马骨,真正的千里马也不会投奔东海。

而陈正汇也在忙碌着长史府的筹备工作,从赵瑜那里送来的名单,他都要一个个的面会,好决定他们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各职司的制度、法令都由他一人来把关,虽然可以沿袭大宋制度,但东海毕竟有许多与大宋相异的地方,那些法令敕文也不能直接照抄,都要一条条的审定。

至于赵文,更是焦头烂额。虽然武将官职不必多加更动,但给头领们确定军衔的工作却让他头痛不已,每天上门说情的、送礼的、表功的、哭诉的,络绎不绝,为了躲这些人,他已经有近一个多月没敢回家。

七月初,童贯的密使再次来到岛上。这次来的不是童福,而是另外一个亲信。这人来得趾高气昂,赵瑜也知道他为什么能如此高傲,这是童贯在借势逼他尽快上表:就在六月中,两浙、福建几乎同时开始征募新兵,设立新的水军。而衢山、湄屿的商路也在官府的重压下,日渐萎缩。两地的商税收入,直接减少近半。而更让赵瑜不快的,是杭、明、泉、广几个市舶司同时发令,所有出自的东海商品,如玻璃、香精、白糖等物都如香药例,统一禁榷,由市舶司平价和买,也就是强行收购。

不过赵瑜也不是好招惹的,三支舰队连番出动,几十艘战船在大宋诸海港之外巡游。封锁了四大市舶司的港口。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食的商船统统都被东海的舰队截下,被逼着前往衢山和湄屿交易。当然赵瑜为了维护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