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裴行俭心中,算是大半个合格的学生,甚至远在张知愿之上。

    这想法也不大正确的。

    各人有各人的套路,比如裴行俭的风格不就适合黑齿常之与薛仁贵,也不适合王晙,倒是张知愿略略让裴行俭感到满意。不过话换回来说,有可能整个唐朝只有王方翼能让裴行俭略略满意,甚至到西域后,裴行俭与他促膝谈心,谈了两夜,中间就授了一些本领。以后就没有机会交集了。

    诸将坐下来。

    李威说道:“想战胜敌人,是不难的。”

    这句话让诸将深以为然,这才对嘛,李威从诸人脸上扫了一遍,从军务监带来的几人是实践,默默旁听,李谨行与王方翼不用证明了。但其他诸人一脸的不以为然,让李威有些担心。

    还是没有成长起来。

    伟人曾说过一句话,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战术上不能轻视敌人。也就是保持信心的姿态,制订战术时要保持谦虚的心理。这才能成就一代名帅之路。裴行俭也说过类似的问题。这些将领还不能大用啊。只是两人表现稍好一些,薛讷与郭元振。郭元振性格如此,一惯很沈言。薛讷稍稍有了转变,也不知是因为张虔勖事件受到的影响,或者是他进步。总之两人脸上表情还是保持很慎重的。

    暂时放下这一念头,继续说道:“但这一战,我想试验一下,以兵军对骑军的战术。”

    前面的话大多将领不以为然,这一句话立即引起一片议论声。

    唐朝的兵种本身多以步兵为主,夹以各种方阵鏖战,骑兵辅之,一举歼敌。要么最凶悍的步兵兵种就是陌刀手。也不能说步兵不好,唐朝立国初期的战争,皆多以步兵为主。可是屡次的大捷,却是轻骑兵。李威到了青海后,更是大力发展骑兵。

    步兵与骑兵相比,终少了速度与机动性,本身战马就能产生巨大的撞击力。历史上有过多次步兵胜过骑兵的战术,但总体而言,骑兵肯定胜过步兵的。所以李威到了青海后,连同陌刀兵都开始训练骑术。不是求其他,是求其速度。

    此次李威前来西域,所带的都是精锐部队,也全部是轻骑兵。但在一路上做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用意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一直没有说出来。各个将领也没有注意,以为这仅是预防性的训练,防止失去战马的情况下,又如何应对敌人的骑兵。然而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所长,改成步兵对敌,终于引起了一些争议声。

    李威没有理睬他们的反应,继续说道:“咽面部仅是一次小小的试验,难道各位畏惧吗?”

    一句话顿时让各个将领豪气万丈。

    虽然放弃自己的所长,让诸将不太满意,然而是什么对手?说句不好听的,无疑是大人打小孩子,还需要什么招式套路么?

    唐朝与咽面部进行君子战,引起了各部的注意。反应也不一,有的部族不好公开支持咽面,于是暗中支持武器与盔甲。这中间以五咄陆部为主。斥候也源源不断地将消息送来,李威记录下来,没有立即派人追究。

    还有的一些部族,比如处月部、沙陀部、莫贺达干部、都摩支部与处密部,这些部族再次派人过来,主动询问唐军需不需要支持。对这些部族,李威很客气地回拒,但邀请他们前来观战。

    另外写了一封信,咽面又反叛了。李治收到的正是这封信,其实没有信中写的那样严重,仅是当作练兵,是替自己寻找逗留在西域的一个理由,顺便将王方翼留下来。

    七月中旬,这场意义深远的君子之战终于在伊丽河北岸拉开了序幕。

正文 第七十七章 君子之战(上)

    第七十七章君子之战(上)

    看着远处的青山,朱穹对何昌期兴奋地说道:“何将军,明天就要决战了。”

    “嗯,”何昌期淡淡地点了一下头。都在青海打了那多场战役,在何昌期心中,即将到来的战役只不过是一场例行公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何将军,你这几年在青海击毙了多少吐蕃人?”一次没有上战场,朱穹很好奇。

    “不是自己击毙多少人,你已是一个百人校尉,要考虑手中击毙多少敌人,以及各部相互之间的配合。”

    “喏。”

    但何昌期还是与朱穹说了一些注意的事项。

    这两个人皆是延州人士,但出身略略有些不同,何昌期是杀出来的功勋与官职,本身却是平民百姓出身。朱穹家境良好,小官宦人家出身,其母亲是出自代北贵姓窦家,因此进入了军务监,成为了天子门生。

    不管怎么说,皆是一个老乡。

    说着话,天色已晚,风从西方吹来,吹来了夷播海的腥臊味。眼前是一片戈壁滩,在黄昏的阳光下,隐隐映上了一层血色。

    因此,包括突厥人自己都说唐朝这一次是君子之战。

    有的老人还记得唐初时的各个将领的战术。最有名气的,是李靖,计密的计算,高超的计谋,使他每一战自始至终,死死地压着了对手。被突厥人称为战神。还有一个人,李绩,这个人很鬼很妖,每一战,看似敌人自始至终皆占据上风,然而到最后洗牌之时,局面立即变化,然后对手便输了,都不知道怎么输的。有的人不服气,一次还是这样,两次还是这样。所以说他是妖道。

    总的来说,唐朝交战,不仅是靠将士的凶悍,也靠将领的计谋。这也是中原地区的特色。所以阿史那绰尔不服,写了信,说有种你们唐朝人与我们咽面人正面战场上打一场,一决胜负。

    没有想到唐朝人居然真的答应下来。

    在弓月城逗留了四天,准备了一些东西,也就是一些武器与车辆。武器还是比较原始落后的武器,先进的投石机与火药,因为关中的旱情,距离遥远,依然没有运到西域。

    然后大军出发,前行了三天,不是很远,三天后停了下来,在咸海边的沙漠边缘扎下大营。这种地形,无疑对咽面部很有利的。而且明确地告诉咽面人,给你十天准备。

    有十天准备,足以征集与动援部族所有的壮士。

    要么派出大量的斥候,侦察咽面部的动静,还有许多斥候,这些斥候多是胡人为主,越过了铁门,悄悄潜入呼罗珊地区。后者行动很隐蔽的,前者却是公开的。

    也不算阴谋诡计,就是突厥人自己作战,同样也会派出斥候探查敌人的情况。

    所选的地点,不仅是空旷地带,也是七河地区(指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阿亚古兹河、楚河、塔拉斯河,一般指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称为七河地区,在唐朝这里水草茂盛,是西突厥主要居点之一)。无论从天时地利或者人和,皆对咽面部很有利。

    李威这个安排,终于惊动了更多的突厥人。

    这些首领可不是阿史那绰尔这个愣头青,自始至终就没有看好咽面部,人家唐军虽少,可都是经过浴血奋战活下来的,而且唐朝皇帝威名赫赫,又岂是绰尔这个小伙子所能匹敌的?

    然而唐朝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放弃自己所长,用其自己所短?或者唐朝皇帝变得掉以轻心了?

    嗯,这一战很有看点了。

    本来暗中支援绰尔,只是削弱唐军,给唐朝军队一个小小的障碍。可没有想到唐朝军队居然如此。不但突厥人,连就近的东曹国与康国、曹国都派来了使者,是拜见,也是观看唐朝军队真正的战斗力。如果是他们想像的那么强悍,河中地区就有的救了。若是一战大败,只好乖乖地向大食人称臣吧。

    处月部、沙陀部、莫贺达干部的使者则是不解。不知道唐朝皇帝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在他们心中想法,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想要肢解咽面部很容易的,一战下来,咽面部元气大伤,直接出动军队,也就肢解了。他们不知道春秋的历史,不然都能耻笑李威是第二个宋襄公了。

    李威没有回答。

    到了这片空旷地带后,扎下了大营,然后一天之内挖了两条壕沟,壕沟挖得也很古怪,很深,近一米深,然后很窄,一个人在里面挪身体都挪不开。这又让各个使者很不解。壕沟作用都知道的,阻止对方大军进攻的速度。然后这道壕沟能起什么作用?不说马了,就是一个人也能轻易的跨过去。

    留下了一团疑问,李威也没有回答。

    太阳渐渐落山,斥候将消息源源不断地带来,唐军这样做,也让阿史那绰尔感到很不解的。看不透!只是觉得很有利,于是征召族中所有壮年男子,甚至连十几岁的少年与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老人,也征集起来,做了动援,说得很有气势的,唐朝人盲目自大,自寻死路,我们生机来了。这一战不胜的话,我们整个部族将会走向灭亡。

    说了许多鼓励人心的话,然而将族中所有的马匹调集过来,又凑了近三万军队。反正所有老底子都拿了出来,若是这一战失败,咽面部不用唐朝肢解,也会自己真正走向灭亡了。

    李威点了一下头,说道:“知道了。”

    走回中帐,又接到一封消息,黑齿常之送来的信。关中的难民,将黑齿常之折腾得茶不思饭不想,然而知道皇帝爱民,又不敢强行驱散。但这些百姓呢,以为来到青海,朝廷会向往常一样,替他们盖上房屋,分配耕地与粮食,甚至连衣服都准备好了。但青海哪里有那么多耕地?有,在河西呢,从牛心堆到星宿海、赤海、乌海、柏海,再到大非川、伏罗川,都有大片的草原适宜用来做耕地,关健不是在人家伪吐谷浑手中吗?

    也让黑齿常之感到很郁闷,以前动援都没有那么多百姓,然而青海饱和了,却涌来了这么多百姓。道理不是这个道理,作为屯田,宋朝最有力,可是前去屯田的百姓却是很少。为什么?一是宋朝征收一半收成作为税务,二是宋朝将士羸弱,动辄就让西夏人与辽国人打了过来,呆在边境很不安全。那一个百姓愿意前往?耕了田,却没有百姓前去耕种。

    李威做得很不错,暂时以兵代税,只要出了士兵,一家人免去所有税务。其实农民那个可怜巴巴的收入,又能征多少税?当然,迟早会征收的,这要等到青海全部安全了,不需要那么多府兵了,才能逐步征收。眼下还是以商税为主。

    去掉一个弊端,但存在另一个弊端。毕竟是老百姓,前几年吐蕃人那么凶悍,所以害怕前来青海。另外还有地方官员的阻拦。今年情况一变,吐蕃与唐朝搭成了和议,这又是错误的观点,怎么可能存在和平呢?唐朝在等待机会,吐蕃在恢复元气,早迟还是要战的。除非青海与西域归属定落下来。但有没有那么好定落的?

    老百姓不知道,只是认为和平了。又加上各州县官员没有办法阻止百姓逃荒,反正是死路一条了,不如前往青海。所以涌来的百姓才会多。

    然而来到青海不是他们想像的。地也没有了,也没有人替他们准备房屋与粮食衣服,怎么办?人类的劣根性发作,官员对他们好,他们反而变本加厉,争争吵吵。并且青海屯田是副业,主业是防备吐蕃,伺机作战,也是为了培养高原战士为主的。缺少得力的文官,几个月下来,青海发生了多少事件?

    黑齿常之连哭的心思都有了。

    这封信写得幽怨之极。不知道是谁代笔的,写得那个惨,那个怨,比窦娥还要可怜。

    李威看后,哭笑不得。放下了信,也写了一封信。他有权利处理军政大权,包括调动相应的瓷器、丝绸与茶叶前来河中与河中各国交换粮食,都是直接下制命的。写了一封信到洛阳,仅是一个会报,而不是请示。正好他还准备从关中调来百姓在碎叶水一带屯田,于是让黑齿常之护送这些百姓来碎叶城。

    信发了出去。又迎来一个消息,关于易萨部的。这是一支游牧民族,唐朝虽然设置了羁縻州,然而他们活动范围很广泛,一般冬天才来到里海与咸海一带。这时候却不在,大约跑到乌拉尔河上游地区了。

    李威只好放弃,过了咸海与里海,往北走,天气寒冷,许多地区荒无人烟,纵然有,也是原始的高加索人与乌拉尔人为主,没有向导,根本没有办法辨认方向,就是遇到了人烟,也无法用言语沟通。

    然后将各将领喊来,开始吩咐。

    一些步骤,在洛阳与裴行俭、刘仁轨已经做了很多的商议。来到弓月城后,与王方翼、李谨行又做了一些商议。此次不是真正君子之战,李威也不好这个面子。是为了将来与大食人交战,做一个试验与演习的。

    看过许多史书,以史为鉴。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