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待三年考绩良好,可择优赏九品官轶,其余赏从九品官轶,以后非有吏功不得升迁,并可准许重新会试怎样?”
“皇上,科举乃是公平万年之计,不可轻易动摇。还是赏国子监义学碑刻名吧。”
总之,就是都不同意封官,哪怕从九品都不行。现在议政的习惯模式是,只要温体仁也反对,那小朱的计议就绝对通不过内阁。因为温体仁向来是皇上的宠臣、近臣。
“可是,这天下扫盲的义举,加之条件多是艰苦之地。朕不赏这些举子,总是说不过去啊?”
“那便如此,义学考绩优良者,凡大考时,可列名考前,优先录用如何?呃,还有,凡是义师之后,可在行文与日常对答时可称小吏及下官。义学中的百姓也可称呼他们为义师或大人。皇上,此已近极致了,臣斗胆恳请皇上恩准!”温体仁到底是温体仁,不愧是玲珑心窍,和稀泥补漏洞的本事果然是本朝第一。
“那便依先生吧,钱先生和周先生的意见呢?”
自然是没问题,剩下的就是关于教材的拟定了,另着钱谦益编纂初萌读本,遴选简易字5百,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事、故,各取十句成册,特令文天祥、岑参、辛弃疾、岳武穆等词句入书。并赐名《初萌百句及半千文字》。
这个义学令颁布之后,在京逗留的举子们立刻群情激昂,群众反映良好,毕竟多数是热血青年,全部是礼教学子,圣人门生。对于去艰苦的地方做开蒙的义举,还能在形式上过一把当官的瘾。实质上呢,考据优秀者,还可以大考的时候可以优先录用,不仅如此,户部还每名义师每月发一两银子做为工资,面子里子全有了,他们有什么不愿意的?
至于说艰苦地方,这个时代的学子,都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觉悟。所以,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艰难生活,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自己将来能教会多少妇孺老幼识得多少字。
加上识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先切身体察民间的疾苦,他们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好政策,自然没有升迁的机会。这才是触动体制改革的深意和根本,至于他们能否体察到小朱的良苦用心和深思远虑,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这件事对士林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时间天下称颂。甚至连言官们也对不能赐义师们九品官轶的待遇,表达了有限的愤慨。
如果这个主意是钱谦益或者其他什么人出的,小朱估计连这有限的愤慨都不会有。温体仁难啊!
所谓大考,就是指如果有底层官吏出现空缺时,吏部翻出历年积存的全部举子名录,从中选合乎眼缘的名字进行任用。有了义学考绩的制度,吏部官员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不少。
整个官僚系统,对于这个‘普及教育,最大限度降低文盲比例’的举措,赞赏有加,特意给小朱将来的尊号前加了文盛二字。呵!
并且,毕自严还创造性的利用义学专款,在户部设立了‘义学库’,今后乡绅、官吏,都可以往这个库里捐银子,这些银子全用来给天下‘义师’发工资和补贴之用。这已经初步具备了后世‘基金’的模样了。
等这件事情全票通过后,殿试的时间也到来了。
不过金贸依然参加了殿试策问的考试,虽说依然惨不忍睹,但大家对他的勇气,也是赞赏有加。最后,还是在小朱的帮衬下,赏了他刻名国子监的荣耀,刻名国子监就算是有大功名的人了。
状元郎依然是刘若宰,他的文章确实不错,加上小朱很欣赏他敢在会试中用两股做答,并且高中会元,这份才华和勇气还是要鼓励的。八股文现在虽已没落,但仍然是广大学子、考官用来衡量一个人才学的重要手段。比如对对子,对对联,就是因为八股中需要四对对联,才成为文人日常斗才的比较性技艺。八股要退出历史,但对联却永远的保留了下去。选刘若宰既是顺因潮流,也是在转告天下的士子,不要拘泥于八股之中,毕竟两股的状元都给你们点出来了,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榜眼和探花分别就是温、周二人的举荐。金声在策问中一力西学,合乎小朱的胃口。而如果金声也是一甲了,从政治平衡学上考虑,温体仁推荐的蔡辰恩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进了。
要知道,在殿试前回答皇上的询问时,明确提及学子名字,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三名学子和皇上的这三位内阁重臣一定有着潜在的联系。在殿试之前,是完全公平的阅卷、评判。在会师之后,各位座师们,按惯例,是可以公开推荐滴。毕竟殿试只是一个排定名次的问题,考不考都基本是进士了。
温体仁是小朱一力提拔的孤臣,适当给他一些助力也是应该的。只是这么一来,对于原本的榜眼、探花来说,似乎不太公平,但是实在想不起来,那两个人的名字了,只好作罢。
发榜那天,京城着实热闹了一番,等小朱和群臣喝了酒之后回返后宫的时候,王承恩喜气洋洋的过来报喜。
“皇上,皇后娘娘怕是有喜了!”
靠,不会是愚人节吧?还好,今天已经是4月底了。
“哦,好事啊!传太医了吗?”
“没有,皇后传的是那个西洋教的神甫费力克斯。”
“胡闹,那些个骗子的话也能当真?谁的主意?”
“这,是懿安娘娘的旨意。”
“罢了,赶紧叫那个番夷过到朕这边来,朕好好问问。”
通盘一问,才知道,皇后这月的月信没到,那个费力克斯还算是个合格医生,也很谨慎,通过询问体症变化,做出了皇后怀孕判断。
‘呵呵,我的好皇后啊!您可算是有信儿了,好,好!’小朱心中高兴之余,也没忘了赏费力几十两银子就赶紧打发他走了。开玩笑,安胎、养胎的事宜,还是咱们中医有把握不是?
“曹化淳,交待下去,再召费力,必须有朕的首肯方行,这些个番夷,还是小心些才是,明白吗?”
“小的明白,小的明白,恭喜皇上!”
胖曹最后的一嗓子,又把小朱吓了一跳!');
第六章:毛文龙
皇后怀孕的消息,产生了四个连锁结果:
1。百官对皇上真诚听从他们劝诫的态度,表示了过激的感动。他们建议:恢复田妃父亲田弘遇‘敬候’的世袭资格,以对田妃所受的委屈表示补偿。小朱表示欣然接受。
2。百官建议皇上再添封几宫妃子,理由是,合乎天子威仪。但被小朱否了,因为小朱不忍伤礼贵妃的心。这是爱情,不是生孩子。他们不能理解是他们的事情,大明的几位先皇早做出过表率,只是他们刻意漠视而已。
3。那个费力克斯教堂的香火旺盛了许多。为此,小朱不得不专门派曹化淳去宣口谕,招募教徒可以,甚至收纳教士也可以,但绝对不允许出现修女现象。这也是为他们好,万一再出现疑似范。西里克的事件,他们不被卸了骨头才怪。
4。趁着文官、言官们高兴,小朱得到了他们的许可,可以领着阿萝、筱筠去怀柔一带,观摩徐光启他们研制的千里镜和火炮望山的成果。皇帝带着宠妃出城观礼,并且顺道游冶一番,不但得到文臣的首肯,连言官都没反对。这在大明官场,还是非常非常罕见的情形。能得到这个结果,证明大家对皇帝的看法是正面的,良性的。
不过花开两朵,先说毛文龙这老小子。
小朱年前就宣觐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其实早到了,只是因为这几个月实在太忙,净是事儿。而且,按大明的规矩,边将入觐,要在北京城外候着,非旨不得入京。大家一忙活又把老毛忘了个干净,害的这老小子,在怀柔工部兵器司的督造局一呆就是40多天。
他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起来,前两天还上了一个折子:“臣一介末弁,孤处天涯,曲直生死唯命是从,岂敢哓哓取憎?实是文臣误国非臣误国,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这番话包含了多少悲愤又有多少无奈。小朱是难以理清楚的,最开始宣他觐见的时候,还真是有替袁崇焕杀了他的想法,免得将来搞的老袁和自己,两君臣掰面儿,留个大恶名在历史上。
但看到毛文龙的这份奏章,小朱开始的想法又变得动摇起来。开始还有一个想法,即便不杀老毛,也要给他换个地方当官,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在接到这个折子后发生变化。小朱是没脾气了,连忙把孙承宗叫来,跟他商量一下关于老毛的事情,孙承宗的回答倒是直接:
“毛文龙原本国之干城。怎奈几年来功勋渐著,气焰愈嚣且张,骄横跋扈,军纪腐败,不杀亦应惩也。”
重臣都了解皇上,不愿意大开杀戒,轻易不会乱杀人。但孙承宗依然这么汇报,小朱对毛文龙的想法又反复起来。
杀还是不杀,这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随后,小朱在内阁上提出了毛文龙的问题,但事先声明,任何意见,绝对不可以外泄。
众臣中,温体仁和钱谦益倒是表现的很豁达,二人的语调惊人一致。这在小朱看来的确是奇事一桩。
因为钱、温二人素来不是很和,明确的矛盾没有,但小冲突不断。前两天,湖广等地都发生贪污舞弊的案件,小朱提出发布一条:‘复外吏久任及举保连坐之法,禁有司私派’的法令,白话来说,就是如果官员出事,当初谁举荐的,谁负责任。这当然是先和温体仁商量过的。
但就因为先跟刘鸿训和温体仁商量过,钱谦益竟然发动言官和多数文官,开始了新一轮的弹劾温体仁行动。搞的小朱这下不来台,其中还有个逗留京师准备去西南当义师的举子,竟然上书指责‘改革国家过于急切,什么重病需用缓药之类’的话。并且公开指出‘为治内腑,而任用佞臣恶肱,不外隐患换了个形式罢了’,这番言论,其实就是直接将矛头指向温体仁。
后来在小朱少见的发怒之后,那个举子乖乖的当义师去了,百官弹劾的风波也逐渐平息,而小朱那条法令也暂停颁布。
可见温钱二人的矛盾有多深。
但就是这么两个冤家,竟然都认为毛文龙可留,小朱就不得不又重新审视自己手下的这位东江总兵毛文龙了。
这个僵局,直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上书,才出现曙光。
熊文灿到任后,像模像样的派兵追剿过沿海的海匪。要不说我大明官员多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呢,大小海匪竟然被短期内给剿杀的七七八八,其中只有郑芝龙的家底厚实,没动摇根本,
熊文灿也因为之前的旨意,刻意对郑芝龙的船队放宽一些,集中精力把其余的小海盗给抓了个差不多。
郑芝龙呢,也投桃报李,如果捕获了熊文灿手下的一些军官士兵和战船,全好吃好喝的招待一番,然后再给送回来。
熊文灿见到这个情况,感觉郑芝龙的确有心招安,就连忙上表,述说了一番招抚的好处、可能性。希望朝廷尽快给个意见出来。
内阁接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海患一解决,也是他们的功绩不是?于是纷纷同意。但小朱却看到了另外的一面。
“众卿家,郑芝龙的海船在我大明军队序列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了。那将来招抚之后,其水军力量,有谁能抗衡啊?”
“臣等愚钝。”
呵呵,你们看的不远,不是你们的错,而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小朱心中这么想,表面则诱导他们。
“维今之计,只有在北洋附近,尽快打造与郑家海军一摸一样的水军出来,才可以避免他郑芝龙将来独霸海域的可能。”
群臣这才明白,力量的相互制衡恰恰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之术。不能轻易让任何一支军事或政治力量单独做大,这可是事关国家稳定的大计。
于是,唯一拥有规模效应的战舰船队,并且对海事很有实战经验的毛文龙,就出现在全体内阁的面前。
钱谦益这回算是抢在温体仁前面出主意了:
“皇上,臣想,可以山东威海卫,北直隶天津卫,辽东的东江卫这三卫为根据,以毛文龙的船队为基础,成立北洋水师。郑芝龙则为南洋水师,两相制衡,再以荣名笼络此二人,同为国效力。”说完,老钱还有意无意的瞧了一眼温体仁。
但是小朱对老钱起的名字很感冒。
“北洋?不行,不行,这个名字实在太不吉利了。不过钱先生的方略还是很好的,很好的。就是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倒霉的感觉。”
“难道皇上的意思是北方属水?南方属火?可水军同这两行,似乎并无冲克啊?”这个时候,钱谦益倒也老实,竟跟这儿探讨起五行来了。汗!
“皇上,钱相,臣想,北洋、南洋从名字上,就致两家水师于针锋相对之境地,隔阂从名字上就展现出来,恐怕不妥,不如令择新名才好。”
温体仁悠然的缓言说到。
“这个嘛…也对,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