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相比较第一个假设,国家减少了2两银子的收入,农户的负担只增加了4两,却足以养活三户士子官吏。这样算来,大家相安无事,也不会再有崩盘现象了。

到此,侯方域的诡辩术,正式清晰起来:

他首先做出第一个假设,让大家胆战心惊并且相信了两个假定前提:国家士、官、吏的比例不要过高;每家农户每年缴纳20两税赋为苛政。

然后提出第二个假设,让大家迷惑于新出现的两个虚假命题:

士、官、吏的比例在30%为最好;

每家农户每年税赋在14两为最好。

其中第二个“14两”的命题,其实是为了第一个服务,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接受第一个命题。换句话说,这两个伪命题的目标就是:士,即“君子集团”的比例永远保持在20%的额度以内,不再扩大,也不再缩减。

为什么这里多出来个“20%”的字样呢?很简单,官由士选,假设模型中占据10%的“官”,和10%的士,自然可以划等号喽!

这是一个险恶的维护特定阶层特定特权的政治理论,它所代表的,恰恰是人类心理的最阴暗一面。

每个人都希望好吃懒做,高高在上,既然自己成为了“士”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永远维护自己的统治。君子养民的根本内涵,也就在此。

由一小撮既得利益精英,在小范围内决定下全国资源的分配比例,然后公布出去,利用他们的才学与辩才,给全国洗脑并接受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国家政体在短期内趋于平稳安定,这其实正是历朝历代治乱交替的本源。

因为人心是无止境的,白水买酒,还抱怨猪猡没有酒糟吃,这就使得“君子”养民中的君子数量,越来越多,而民则越来越少,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但“君子”们却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纠缠于“天命”“昏君”“乱民”这样由他们发明的词汇,来作为开解自身的标准。

中国的“君子”们,是最熟练掌握“抽出放大”诡辩法的,像屋檐滴水,去年滴在廊前三步,今年、明年仍旧滴在廊前三步。这本来是个自然现象,但中国文人会据此得出结论:

“孝顺仍出孝顺子,忤逆所出仍忤逆,不信你看廊前水,年年滴落旧时地。”

意思是不错的,你对父母孝顺,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孝顺你,你要是责骂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这么对你。但这里就包藏了一个祸心,将来他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任意诋毁或者是褒奖别人。

最有名的实例,就是那个“为何不食肉糜”的昏君。

可从史料上看,小皇帝当时不过才16岁左右,一个长在深宫妇人之手,身前左右都是太监佞臣的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语,我们不应该怪一个孩子是昏君,而应该谴责他身边的监护人。但偏偏文人不愿意这么做,因为只要把罪责简单的推托给一个孩子,就可以解脱他们的不作为。这样是最轻松的心理暗示法。

更何况,没有谁一辈子不犯错不说错话的,一个小孩子这么说,多少还有为百姓着想的意思,而百官呢?除了毫无负担的揪着一句话不放,却从来不去替百姓想一想,如何才能吃上肉糜!

以上,就是侯方域两个假设模型的理论体系。也是君子养民的得失所在。亦即文人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模型,一方面又想利用这个社会模型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空间,但随着法统与道统的争夺与妥协,使得君子集团的施政纲领总是在左右调整,一方面从法律上讲,他们受皇权与国家统治;一方面从理论体系上,他们又肩负着指导皇帝、领导国家的重任。这两种各不相同的责任,使得他们最终都沉沦于保留既得利益的桎梏中,再也没有什么生机了。一个民族的精英分子,如果丧失了革命意志,进而也就丢掉了气节,那这个民族的危亡时刻,也就接踵而至。

所以,要想让一个民族的精神不死,首先就要打碎君子养民这样的理论体系。但这个道理,侯方域是不可能理解的,他在做完这两个假设之后,适时抛出了具体的施政纲领:

很简单,让旧党治下的沿江六省的商户、农户、匠户,都从内心中认同: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一群公正、道德、才学、俊雅的君子们的安排,才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也因此,江南几大集团势力,利用出让自己名下财产的将来所有权,来套取大量的民间金银。也变成了一场伟大的,勇于牺牲的献祭,这场为了心目中虚无缥缈的目标而发起的套现行为,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祭台。

只有让人们相信你的理论,才好把身家交托与你。侯方域的本事,就是通过抽出极端事例,来放大理论的正确性,进而让百姓相信他们,拥护他们。

七王集团、复社东林集团、皇商集团,这三大集团名下在南方的产业极多,通过高估在手不动产储备,来吸纳发行货币,倒也算是一条正途。并且吸纳金银时,发放双倍纸币,多出的一倍纸币,作为在手资产升值利润,也可以即期体现。随后约定将来期,如果旧党的联行银票不能到期兑换真金白银,则直接转为茶园、桑园的土地出让金,让平头百姓拥有了一个希望:那些大户家里的良田,我们有机会拥有。

并且在这次发行桃花票的时候,侯方域等人也留了一个后手儿,因为这次是以“田产抵押”的形式超额发行纸币,其兑换风险是比较大的,因此宗业司的金银,就变成了雪中的火炭。

宗业司金银作为补偿金,被拆分下发到各地银行、钱庄,作为小额、短期兑换之用。发行桃花票收集的金银,则作为资本金投资到收购北方的行动中去。

这就造成这样一个连环套:

宗业司金银,抵押给各位大佬,让各位大佬答应拿出名下不动产,以各位大佬的不动产超额发行桃花票,桃花票吸纳的金银全部投资到北方赌局中。

由于宗业司金银本是左兵所有,拿出后,将补偿一部分纸币给左兵,同时因为是超额发行,所以左兵的现有财产,忽然间被无形放大了两倍。这就促使丘慧荣、金声桓、王体中所领导的左兵,彻底的为巩固自身利益而奋战下去。

超限发行桃花票,需要很多细致的工作,而保证完成这些工作的,恰恰是“董桥两盘红”这样的胖子、瘦子、两个少年郎。这些江湖人是他们旧党聘任的,介于南京政府与江南百姓之间,其人品、手段的高低,就决定了桃花票的信用级别。

这三个连环套出现之后,北京方面翘首以盼的两张底牌“左兵在手宗业司金银;旧党江南名下不动产”就都被打了出来。

……

注:

①历史上侯方域确实做过这个计算,可惜没用到正地方。

②耶律楚材的这次搭救,堪称完美。

另,最近做一个重要投标,期间要尽量做到断绝外网,以力求保密。汗!

第五十二章:北京反击

黯绿浓枝白头槐,清波影落化飞烟。

沙皋抱柱祈归雁,武陵豪杰叩上听。

帘寒轻卷愁疮痍,别后不忍望云天。

桃花点点慕夜半,晨曦夭妍满地岚。

……

这是侯方域在小额桃花票成功发行后所作的新诗,诗名《白头槐》,从中国古代诗词命名原则上判断,应该算作“无题”范畴,里面通过晦涩的字眼,来表达难以言明的心境。

一首无题,两个假设,外加全面发行的小额桃花票,南京所走出的每一步,都给北京政坛带来极大的震动。一时间京师内外的上下官民,都在纷纷扬扬议论侯公子。就连紫禁城也不能免俗。

处暑这天,原本就因为今年多雨无天灾而闲得发慌的小朱,召集了一众文臣在上书房举办了一场诗歌研讨会。

“皇上,”熊文灿今天一如既往的“朴素”无华,一身行头很简单,也没带任何玉佩、金簪之类的装饰物,但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大熊的衣料,足够一个七品县令之家整年的开销。

“皇上,此乃示弱之语,向世人表明他已有悔过之心!”

“噗,噗,”

小朱很没形象的吐着茶叶末子,为了表明国家对反叛者的立场,尽管已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冲泡法,在北京这边被愚蠢的禁止了。紫砂大壶煮茶法,其弊端就是碎渣太多。但身为九五至尊,如此令人作呕的行径,也是令人遗憾的。

因为小朱直接把茶叶末子吐回到茶杯里。

“噗,”小朱今天的心情很不爽,原因很多,一会儿再说。

“熊卿家,”(臣在)“表明心迹倒是真的,不过朕怎么也没看出来,这侯方域有悔改之心。”

“呃,”熊文灿顿了顿,诗歌研讨嘛,当然是可以胡说八道喽,只不过还是斟酌了一下,大熊要品味皇上的心理。

“回皇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易山词被方域引入颈联,自然是回望北国,感时伤怀之意,臣以为,在此微妙时节,忽然写首《无题》,应判为悔之晚矣。”

“嗬嗬,”小朱左着嗓子冲熊文灿笑了笑,

“可是朕左看,右看,也没看出来第三句是对联啊!”

“(⊙o⊙)…”熊文灿瞪了瞪眼,硬着头皮说道:

“回皇上,玄青子传递讯息,多以手抄为主,想来应有谬误,况且诗词嘛,屡加修改也不为稀罕,这首无题在字句上,还是应该再细细推敲一番。”

“那你就替他改吧!”小朱的语气有点儿怒意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只见熊文灿很气恼的两边看看,那样子很明显,‘瞧瞧,瞧瞧,我说这么解释,皇上他小人家一定急吧,你们这不是害我嘛!’做完了形体上的表态,大熊一鞠躬:

“启禀皇上,臣擅花间小令,这律诗还是不敢献丑的。”

“行了,行了。”

小朱腻歪的挥了挥手,他也是没法子,因为现在事实很清楚,侯方域“一首无题、两个假设”在传统文人心中非常有市场。尤其是“永保士子利益”的政治理想,对于熊文灿这样的官员,杀伤力可谓巨大。这就是熊文灿胡批《白头槐》的真实原因,而且这种胡批,别人还不好意思干,就都推给大熊来做试手了。

今天名义上是什么狗屁“诗歌研讨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今天要研究出针对侯方域的反击手段。这场惊天骗局中的对盘双方,你来我往可以说错综复杂。北京一直希望南京方面能够尽快打出那两张底牌,现在南京出尽底牌,却又带来新的课题。

因为侯方域等人并不是傻子,左良玉归天,左梦庚投诚。他们还要维持局面,就必须尽可能的把各种风险都预先做好推演。宗业司金银并没有如北京的预想,全部投入到“收购北方”中来,反而是作为“存款准备金”以规避兑换风险,这就是一种风控手段。

现在又增加了“两个假设”这个政治模型出来,直打北京软肋。因此今天必须出台反击手段,既要重新凝聚北中国官员的忠诚,还不能打草惊蛇影响惊天骗局,确实难啊!

眼见皇上有苦说不出的样子,底下群臣也都觉得过意不去,连忙推郑三俊出来汇报别的事项:

“皇上,武榜即开,丙榜也要同期在北海举办,臣等联了两首长诗,要敬献皇上呢。”

“好吧,”小朱语气干瘪的回了两句:“回头找王坤加盖,当朕赐给这些考生的吧。”

“谢皇上,”郑三俊微微躬身,又再一拱手,眼见小朱颔首致意,这才继续说下去:

“皇上,臣听闻说,温保已经到达北海望海堡,要参加供奉科考。”

“噢,温保?”

郑三俊这岔打得可是够大,但效果也比较明显,小朱的注意力被暂时转移,因为温保是已故首辅温体仁的贴身管家

“朕已经赐给温先生田亩银钱了,难道温保生活窘迫吗?”

“回皇上,这倒不是,体仁家人对温保尊崇有加,甚至还有庶子拜温保为亚父的佳话。只不过臣听说,这个温保自称长于文案归纳,供奉科本就是百业荟萃,因此说呢,”

“哦,明白了,明白了,”小朱很高兴的点点头,对于温体仁,小朱心中总觉得有些亏欠,他原本想在温体仁身后,举办一场国葬的,搭个祭台,再赐个匾额什么的,但因为温先生触动了很多人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个动议并没有被通过。现在老温亦徒亦子的管家温保,要通过丙榜来入仕吏员,这多少算是好事儿。

“郑先生”(臣在)“温保的考录,朕先许他一个位置,只要他不是发挥失常,便用他吧。”

“回皇上,供奉丙榜,事关紧要,臣必当恪尽职守。”

说完,郑三俊立刻后退两步,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尽管说的很光明正大,但大家都知道,温保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考试录用的国家公务人员了。

“诸位卿家,侯方域出的这三招,你们看,有什么借鉴的吗!”

“…”

得,群臣互相看了看,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