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殇-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那种富国强兵的梦想,他说:“我在本县龙津中学肄业的当时,因为痛愤乡里土豪的横行。目击我们国家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尤其在那时看到日本以上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发奋图强,战胜帝俄,予我精神上以最大的刺激。所以我在龙津中学肄业不到半年,请求家母准许我到日本去学军事,来尽到我国民一分子的义务,促成我们国家的雪耻自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思想急剧膨胀着,撞击着他的灵魂。几年后,久已压抑在心中的这种思想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那是1906年,他在保定通国陆军学堂学习时,一次上卫生课,日本军医教官抓起一块泥土放在桌上,轻蔑地对台下的中国学生说道:“这块泥土中有4亿个微生物,就像中国有4亿人口一样。”
  身为教官,日本人太狂妄,也太没教养。蒋介石一听这话,一阵怒火从心头升起,他倏地站起身,挺胸昂首,急步走上讲台。只见他叭叭地把那泥土分成八块,指着其中的一块大声道:“日本有5000万人,是否亦像5000万个微生虫,寄生在这八分之一立方英寸的泥土中?”
  日本教官从未想到一个中国人,一个他的学生,就有如此大胆之举,一时目瞪口呆,随之大怒。理屈词穷之际,见全班只有蒋一人剪了辫子,便一口咬定他是革命党。蒋不亢不卑地答道:“只问你比喻对不对,不要问这题外事。”一时竟使日本教官下不来台,台下的张群等中国学生无不为蒋的爱国正气所折服。课后,日本教官仍是暴怒不已,不肯罢休,找到学堂总办赵理泰,要求严办蒋介石。
  蒋很是幸运,没有碰上一个昏愦的软骨头。总办赵理泰不仅对蒋介石深为同情,而且对他的敢作敢为和民族正义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蒋介石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获得了4个赴日历学名额中的一个,很难说与此事无关,正是那次赴日,他结识了孙中山,开始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军事、政治生涯。留日期间,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了。一度,他对邹容《革命军》爱不释手,早晚咏诵,就是睡觉也不放下。书中的反满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论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给表兄单维则的一首诗中,表达了他久已积蓄在胸中的感情,诗写道: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俨然一腔民族使命集一身的豪迈感。
  然而,蒋介石的思想也像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一样,在不停地变化着。十余年后,随着他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他个人独裁梦想的逐步成形,他开始意识到外国列强对于他个人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什么。这时,他的那种企盼国富民强的理想开始不幸地萎缩了。在他建立起自己的独裁统治后,昔日的那个热血青年早已不见踪影,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依然是一个对外妥协、对内暴政的新军阀。中国人悲愤、叹息,扼腕顿足,哭泣着民族不幸,诅咒着太多的变幻。
  1926年1月,他在谈到北伐的根本目的时,不再坚持“革命的第一目标为打倒帝国主义”了,而变为打倒北洋军阀。当时他曾振振有词地解释道:“打倒军阀是打倒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实质上仍是打倒帝国主义。”这时潜藏在他心里的封建意识公开化了。从这一天起,他开始了向封建主义的转化。
  1927年3月,英美等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在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以北伐军骚扰领事馆为借口,用军舰突然向中国军民开炮,造成多人死伤。但作为中国新政权首脑的蒋介石,却不敢义正严辞地向对方抗议,为中国人作主撑腰。结果第一次与帝国主义者交锋,就软弱无力地败下阵来。“济南惨案”,他更是完全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之下,令北伐军绕过济南北上,眼睁睁地看着10多名中国外交官被日本人割鼻、挖眼,令人发指地残害了。这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反苏反共的所谓民族主义者了,他已纯粹转变为一个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封建独裁者,一个新军阀,这既是国民党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望着渐渐隐去的薄雾,愈加清晰的群山,蒋介石心有所动。他一向认为毫无隐秘的群山未必真正最美,最美的恐怕还是雾中变幻多姿、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峦,虚实相济,亦虚亦实。大自然如此,人世间又未尝不是。蒋的一生,尤其他在中国大陆的前半生,也确实忽左忽右、变化无常,这倒完全符合他的特点。
  蒋介石并非一个光明磊落的政治君子,他总认为政治上的坦诚、直率是种幼稚,甚至是对政治的无知。在他日后的仕途中,他所以能叱咤风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政治上的狡诈、圆滑,两面三刀。翻阅历史,常使人惊讶不已。仅仅在蒋介石初揽大权至“九?一八”这几年间,他便多次处于内外交困的逆境中,有时甚至是与共产党和几乎整个国民党相对抗,但最后往往总是蒋介石侥幸取胜。最后他被共产党赶出中国大陆,对他的一生可说是一种必然的结局。但他的圆滑善变、反复无常,和善于进行政治投机的本领,是国民党内无人能与之抗衡的。
  蒋常对人说,世上唯孙中山对他有知遇之恩,是个真正理解他、最受他敬重的人。但实际上,他对孙中山却远没有他说的那么恭敬。他不止一次地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名,含沙射影,直接攻击孙中山。1924年6月24日,他在黄埔军校对学生训话时,公开说道:“我们革命是以主义为中心,跟着这个主义来革命,认识这个主义来革命的。决不是跟着一个人,或者认识一个人来革命的。如果跟着一个人,或者是认识一个人来革命,那就不能叫做革命,那就叫盲从,那就叫做私党,那就叫做把他人当奴才、走狗了。”
  当时在国民党内称得上领袖,有崇高个人威望的人,非孙中山莫属。对人们不把他这个暴发户放在眼里,他早已怒不可遏,难免说话尖酸刻薄,毫不留情,“中国人的思想习惯到如今,仍旧是几千年前皇帝奴隶的恶劣思想。”
  当时的他慷慨激昂,似乎充满民主思想和革命正气,给学生们一个革命者无私的面孔,既打击了孙中山,又借机树立了个人威信。但日后刚愎自用,容不得别人有半点异议的蒋介石,对张学良等主张抗战的将领不止一次地吼道:“我就是革命,反我就是反革命。”这时的他不仅不再反对个人崇拜,反而一遇机会,就大肆宣传:无论皇帝、总统还是委员长,一国没有领袖不行。对领袖就是要绝对服从,必要时是盲从。
  他的一生常常前后矛盾,判若两人。
  还是在1924年,蒋私下不知对孙中山建议过多少次取消联俄容共政策,主张驱逐苏联顾问和中共,但均未被孙中山采纳。年底,孙中山病故,他便突然间像是换了一个人,对任何人再没谈过反对联俄容共之事,反而成为联俄容共的热心人了。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开,刚从战场凯旋归来的蒋介石一下成了广州的军事、政治明星。但这次会议期间,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占据了统治地位。第一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蒋再次显示了他纵横捭阖、巧妙表演的过人能力。在公开的演讲、集会上,他高喊着联俄容共、拥护第三国际的口号,“左”得炽热,“左”得令人信服。就在国民党和苏联顾问们真诚地为得到蒋这样的左派而庆幸时,他们作梦也没想到他们正在扶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蒋已把眼光盯在了3个月后的“三?二○”事件上了。
  3月20日,蒋介石口头命令海军局长、共产党党员李之龙将中山舰等2艘战舰开往黄埔侯用。但李之龙奉命将战舰开去后,蒋矢口否认有此命令,反诬中共图谋造反,对国民党有野心,而且国民党右派汪精卫也与此事有关系。随之,逮捕了他的学生李之龙及中共党员多人,包围苏联顾问寓所,解除10多名苏联顾问聘约。4月20日,汪精卫被迫离开国民政府,亡命法国。蒋兵不血刃地排斥了中共和苏联顾问,赶走了国民党异己,登上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宝座。5月,蒋又以《整理党务案》来限制中共在国民党的领导人数,削弱中共的地位。
  他政治手腕的高明,在他一手策划的这次事件中清楚地展现出来。虽然“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当时震动国内外,连他自己日后都承认这是国共双方力量消长的分水岭,但这个锋芒初露、野心勃勃的政治新贵井没有被国、共两党及苏联的政治影响所冲倒。他在排斥异己削弱中共影响的同时,又高声唱赞歌,多次公开说道:“两年来本党联苏俄,容纳共产党,对革命势力之增厚,革命广泛之进步,唤起民众及反对帝国主义之影响,实非浅显。由此观之,应认共产党为革命势力之一种,苏俄有助于中国革命。”并高唱拥护第三国际的调子。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深知他羽翼尚未丰满,北伐也离不开中共和第三国际的支持,所以巧妙地“左”“右”飘忽,使斯大林错误地认为,一直在算计着他的蒋介石,是一个将对共产主义产生积极影响的人物,结果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就稀里糊涂地败在蒋的手里。
  从日后蒋介石疯狂地要剿灭中共来看,他根本就不可能把中共和苏联视为自己的势力,他养虎、驱虎只是为己所用。只要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这只曾为他立过殊功的猛虎。与他在政坛上斗了几十年、远在广西的李宗仁对当时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心中不禁叫绝:“汪氏既除,蒋氏表示左倾,……如此亦左亦右的手法,并非由于政治观点的改变,事实上,只是其个人权术,以虚虚实实的姿态,排除异己,以达其个人独裁的目的。”这次事件,蒋介石终于迈出了他事业中最得意的第一步,也给他的政治生涯烙上了一个鲜明的印记:毫无信义的诡谲。
  
 
不堪回首的“国联梦”
 
  走累了,蒋介石慢腾腾地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神情细致地欣赏起两侧群山的美景来。尽管庐山他不知来过多少次了,但他仍为那雄奇挺秀的山峰,瞬息万变的云海,飞流直下的泉瀑而赞叹不已。想到此刻南京的酷热,而他却置身在这凉爽如春的避暑胜地,他颇感惬意。不禁轻吟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时太阳已挣脱了云雾的缠绕露出脸来,扫清了有些发湿的雾气。这使得他的心境有些开朗起来。
  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形势对他来说还是较为满意的。尤其是他调集百万军队对红军各根据地所发起的第五次“围剿”,与前几次相比,进展要顺利得多。他感到十分振奋,信心十足。他甚至预感到多年来一直期待的那一美妙时刻已在向他遥遥招手了。此刻日本人在中国北方侵略、骚扰,国内要求抗日的怒潮在他心中有些淡漠了。想到多年来这最重的一块心病不久将彻底去除,他那瘦削、坚硬的脸上竟现出一丝笑容。矢志不移,终成大器啊!日本人也罢,英国、美国人也罢,他们毕竟是外国人,不能老是呆在中国,所以他们只能算作遥远的敌人,与他们相争不必着急。如果舍本求末,让中共坐大,将来党国必亡在他们手里,那才是可悲之事。而美国人、英国人也决不会看着日本人从他们手中夺去他们在中国的利益。
  的确,当时蒋介石所以一心安内,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依赖国际社会压迫日本撤兵。早在“九?一八”事变前1个月,面对战争已无可避免的严峻形势,他曾电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寻衅,我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望饬遵照执行。”他虽然不愿因日本人而冲乱了他的“剿共”大业,但他同样不希望日本人当着中国人、全世界人的面抽他的耳光,他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他,所以把眼光投向了国联,一个受英、美等国操纵的松散的国际组织。
  起初,他对国联是那样的虔诚,那样充满幻想。他多次对外界公开说过:对国联要充分予以相信和依赖。他的这种观点当时感染了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为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更多的将领则是在战场上茫然困惑,无所适从。
  “九?一八”事变,举国震惊,全球瞩目。世界的眼光都投向了中国,落在了他的身上。是战?是和?外国人紧张地注视着这个中国的铁腕人物将采取何种对策,中国人则是眼巴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