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行-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坯烧红了扔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反复敲打,直到把铁坯里地杂质敲打出去为止。

而且,他也没用煤炭,给铁坯加热全用木炭。

山西与河南的煤炭产量虽大,可其中硫的成分比例过大。这就是中国古代钢铁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万千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据他观察。用木炭和用煤炭效果差别很大,这也是他这辈子积累起来的经验。

杨华给他的马刀因为太细,对材质要求极高。万千不敢马虎,决定使用苯办法。两百工匠不眠不休地敲了几天,总算将这种怪兵器给弄了出来。

效果还出人意料地好。

兵器准备好了,士兵们也可以上马了,接下来就该训练他们如何在马上战斗。

上得了马,能够跑起来,这只不过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能够用武器同敌人战斗。这就靠量杨华和李鹞子的训练水平了。

李鹞子本是西夏铁鹞子出生。骑术自然不在话下。不过,说起武艺来。他一身功夫都在骑、射上。射击是他的强项,因此,骑射这一项由他负责。

而马上格斗则由杨华调教。

并不是说杨华的武艺究竟有多强。就龙卫军系统地军官来说,武艺排名第一应该是青面老兄杨志。不过,这家伙的武艺主要在步战上,当个保镖细作,同人肉搏还可以,真上了马,没见过,不知道怎么样。加上他最近伤得厉害,正在家里养着,一时也派不上用场。

第二应该算梁红玉,梁红玉骑术武艺都还可以。不过,杨华并不打算让她参合在骑兵当中来。她脾气不太好,带兵并不擅长。再说,她还有其他安排。就不在考察范围之类。

古松负责情报,武艺差得很。赵明堂要带陌到队。

再说,杨华一直认为,教授士兵武艺根本没任何用处。士兵的战斗力取决于纪律和配合,同其他因素关系倒不大。再说了,骑兵战法也其特殊性和科学性。杨华决定用现代骑兵地训练法训练出一支强大的轻骑兵来。这一点自然没办法假手他人。

李鹞子的骑射训练方法很简单。

开弓射击的首要是心平气和,所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莫患弓软,服当自远。

调匀气息之后,就要掌握正确的射击肢势。射击时,伸出去的弓要和侧身形成一条中轴线。平视前方,身体站直,以腰力开弓。

北宋的控弦法实际只用一种:无名指叠小指压大指,头、食指当弦直立。箭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以五根指头的力量拉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之法。…………这样地好处是射出去的箭力量大。适合开硬弓,也就是步兵弓。

问题是,杨华这支骑兵是坐在马上的,用不了那么大力气。因此,适合士兵地们的控制方法就之有“北地之法”了:屈拇指,以食指压钩指。…………这个控弦法力量小。但快捷迅速,正好拿来训练新兵。

当然,在地上射是一回事,上了马又是另外一个模样。

战场之上,万马奔腾,地形千变万华,大多是在高速移动中射击,根本没时间给你仔细瞄准。

为了让士兵尽快熟悉马上开弓的射术,李鹞子在较场里弄了一个跷跷板。让士兵坐上去,上下晃动。等士兵升到最高点时射一箭,落到最低处再射一箭。

以他的话来说。人骑在马上,因为马在不停地跑,肯定有颠簸。而在这种颠簸的状态下,要想拉弓射击,根本就取不准目标。那么,就只能等马颠到最高处时,趁那一个静止的瞬间射出一箭,如此才能谈得上命中目标。

听李鹞子这么一解释,杨华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鹞子,我说嘛,我地箭术和力气都不比你差,可一上马就比不过你了。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李鹞子咯咯一笑:“将军,给我三个月,我负责帮你练出一支能够在马上百步穿杨的部队来。不过,上阵劈杀可得靠你来调教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新花样。”

“放心,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杨华淡淡道;“骑兵劈杀。其实就一个简单的动作组合。左、右前刺,左右下刺,左、右下劈和左、右劈几个动作。那些虚头八脑的花俏统统去掉,一切从实战出发。”

武术中刀法虚招不少,也不是不实用。就杨华所知,古代的刀法讲究一个缠头过脑,也就是说,每一刀出去,收势的时候都要在脑后绕一圈。一则防御。二则为下一招的攻击蓄势。

问题是。马上战斗,大家都骑着马对冲。哪里还有时间搞些不实际的东西。一刀就是一刀,必须在最短地时间内砍翻敌人。

实际上,你也只有一刀地时间。连招架都没有可能。

自从穿越到北宋之后,杨华还没见过有哪两个武将像演义上所写的那样,骑在马上你来我往大战两百回合。别说两百回合,二十个回合都没有可能。

两人在马上对冲,一刀过,比地是速度和技巧。比的上战马的控制、兵器和盔甲的精良程度。

综其所述,演义根本就是骗人。

如果找对方法,杨华认为,一个用科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又有合适武器和护具的合格的骑兵,在一瞬间格杀一个百人敌的将领应该不成问题。

于是,杨华也没急着让士兵们上马,而是让这些新嫩坐在一张凳子上反复挥动马刀,将这几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一千遍,一万遍,直到让身体完全记住,然后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这几个动作训练每天都会来一次,每次一个时辰,将作为条例永远执行下去。

等士兵们练熟这有套动作之后,终于可以对练了。

当然,不能用真家伙,那是要死人地。

万千手下木匠赶制的一千把木制马刀送了过来,杨华挑了一把,让一个士兵穿好铠甲,说:“马上劈砍的关键是不能躲闪,不能招架。因为你没地方躲,也没办法招架,你的力气未必还能大过马力?所以,上了战场,你只能比敌人快,先敌一步将敌人砍下马去。来来来,我们对练。”中的刀子在第一时间砍翻敌人,骑兵才能成为真正的冷兵器之王。成为一个真正的御风者。正当杨华在林虑县为训练合格骑兵大伤脑筋的同时,种师中的部队已经尾随金人到达赵州。按说,他地护送任务已经完成,到现在就该班师回朝了。

可就再这个时候,种师中突然接到皇帝诏书,上面用很不客气的语气训斥他纵敌北归,“胆小如鼠,竟致北努全身而回,实为我大宋之耻。”

种师中接到圣旨后就糊涂了:皇帝一会说打,一会说不打,这命令变化莫测,比六月间的天气还不好把握。

圣旨中,皇帝除了大发了一通脾气后,亲自下了一道命令,命种师中率大军经真定,由井陉入晋,救援太原。

这让种师中更是糊涂了。

他并不知道,现在朝廷的局面又有了大变。首先,太上道君皇帝回东京了。其次,宗望大军撤退之后,威胁的解除让皇帝的心有开始活泛了:既然宗望吃了败仗,那么,割让三镇的事是不是可以翻悔了?趁现在各地勤王兵马都在,打他娘的。…………北奴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他不是刚在杨华手上吃了亏吗。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一百二十九章 帝王家事

这一年四月,以汪伯彦和杨华为首的私盐走私集团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回林虑县没几天,私盐车队就从山西河中府回来了,随队还运送回来上百车私盐。这次走私活动,杨华出动了大批军力,共计马步军两千。当然,这一千人马都是龙卫军二线辅兵。

这些人前段时间还是太行山山贼,摇身一变做了龙卫军士兵,现在扯着中央禁军的虎皮,干起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加上这批人本就是山西流民,路途也熟,一路走得极快。

到杨华的新兵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战术训练时,他们就回来了。

一个叫周得胜的独臂将领在杨华面前大声赞叹,“禀将军,这次咱们是大开眼界了。河中府不愧为天下腹心,那盐堆得像山一样。以前我家要想吃一点盐,那是省了又省,不到农忙,不敢多放。可到了解县,我的妈呀,一眼望过去,全是白色。”他是龙卫军的老人,在开封封丘门之役断了一条胳膊。

杨华不忍抛弃,让他当辅兵中当了一个头。

“哦,倒是听说过,那边有一个盐湖。”杨华记得这个解县在现代好象叫运城,是一座大城。在城边有一个很大的盐湖。

运城晒盐历史可以追述到上古时代。古代之时,因技术原因,在远离大海的地方,普通百姓要想吃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偏偏就在这里有这么一座盐湖,想吃盐。直接伸手去捞就是了。

也因此,运城一带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黄帝起家地龙兴之地。最早的中国就是特指这一带。到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族之后。中国也就成为整个天下的代名词了。

“对对。”听杨华说起那片盐湖,周得胜很是兴奋,说:“末将一见那湖,当时就懵了。还趴在湖边喝了一口。”

杨华哈哈大笑:“滋味如何?”

“倒不怎么咸。”周得胜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就是回去之后跑了两天肚,拉得我筋骨酸软,险些回不来了。”

“对了,沿途经过哪些地方。走过哪些道路,有些什么山什么河都同我说说。”杨华掏出一张留着大片空白地山西地图,开始询问。

这个时代地地图大多比较潦草,比例不对,有些地方明明隔了老远,但从地图上看去紧挨在一起。还有。山川的标注也很有问题,根本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没办法,只能自己用简单的数字在上面注明。

“其实也就那条路。”周得胜清了清喉咙,将一路所经过的路径一一说来。

他们着支队伍的行军路线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从林虑县出发后,翻太行山,过长子,南下晋城,翻中条山。然后到解县。一路颇到辛苦,路上也走了十天。

不过,回来的时候就变成简单了。

这个时候,因为宗望大军已经北归,黄河水运畅通。回来的时候再没必要翻山越岭,直接雇佣大批民船,顺黄河东行,过怀州、卫州,在黎阳上岸回相州,三日便到。当真是快捷非常。

照他这么算来。一个月跑上三趟应该没任何问题。

“一路可遇到什么麻烦没有?”杨华一边做着记录一边问。

“能有什么麻烦。咱可是军队地人!”周得胜异常得意,一只独臂上下挥舞:“只要将禁军的大旗一竖。路上关卡也管不了我们。遇到不开眼的小吏敢来叨扰,一把巴掌过去,打不死他!再说了,路上的地方官吏同汪大人也有交情,有他的打声招呼,自然便利。将军,这次出去,咱兄弟的日子过得真是逍遥啊。”

“呵呵,看得意得你。”杨华心道,同汪伯彦这个老官僚合作有地时候还是很有好处的,也少了许多麻烦。

即便再看不惯北宋这个效率低下,缺少担当的文官体系,但就目前而言却也不得不在人家的屋檐下混日子。

顺河道运来的私盐直接送到相州,汪伯彦立即着手销售。

现在的河北西路的几个州府因为地处金人东路军南下的大道上,已经被女真人的铁骑扫荡过两次,民间困苦不堪。

可事情就是这么怪,越是受兵灾,物价越贵。因为物流不畅,到二月初,物价更是高到离谱地地步。

现在,大量平价私盐流入河北东路,立即赚了个盆满钵满。

据说,汪大人的官衙都被腾出来装铜钱了。到四月初,相州私盐已经横扫整个河北西路,正逐步向河北东路蔓延。

想想也是,两路几百万人口都用相州盐,那利润肯定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妈的,将来若天下大乱,老子先去占了运城盆地。”杨华心中发狠。

到分钱的时候,相州派人将龙卫军应得的部分送了过来。竟然有十个钱纲的现金入帐,这让他吓了一大跳。

纲是北宋的货物运输的组织编制。在运输的时候,所有物资都要编成组,一组称为一纲,这种运输方式称之为“纲运”。

由于物资地种类不同,装载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袋装,有箱装。这些物品也以不同的计量标准分纲运发。

比如盐就是十五至二十五万斤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铜钱则以两万贯为一纲。

也就是说,这一趟私盐,龙卫军得了二十万贯分红。二十万贯,哦,好象《水浒传》中地生辰纲也就这个数字。若再跑上几趟,龙卫军的日子就好过了。

汪知州派来送钱的纲运使还捎来他地一个口信。让杨华去一次相州,说是有要事相商。

杨华觉得奇怪,问那个纲运使。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写信过来。干嘛非要跑一趟相州。

那人笑眯眯地回答说是好事,杨提刑一去便知。

杨华心中疑惑,着人将钱收进库房后,就随那人一起去相州见汪伯彦。

现在已经是四月,晚春季节,天气越来越热,地里的麦苗都已经抽穗。风一吹。滚滚绿浪。

当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