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中,广宁、登莱、天津为三个方面,而在辽海形势稳固,并证明可以就地固守以后,登莱曾经面临的建奴海上威胁,已经不复存在,牵制骚扰的功能,也完全为辽南、东江两镇所承揽,因而在孙承宗的策略中,登莱应该是同天津一样,是辽饷的转运之地,以及前线的大后方,不再承受直接的军事压力,登莱军应该向辽南运动,而不是继续留在后方。
李彦曾想过在王国兴走后,奏请沈有容为辽南总兵,不过沈有容以年事已高推辞,何况他在登莱,对辽南的帮助反而更大,对于抽调登州营协防金州,沈有容也是积极支持。
沈有容在登莱编练新军的阻力,要比想象中的更大,因为登莱兵多数是世兵,是从各地卫所抽调出来的,明朝在治军上有所谓的将不专兵的说法,但是在基层,军户与将领又都是世袭的,地方上的军户都是将领的私产,军中出现了大量所谓的家丁,反倒是最有战斗力的,家丁之外的军户,或许称为家奴更加合适。
沈有容想要编练新军,一方面军中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选拔困难,那些有战斗力,素质比较好的家丁,既然是私兵。自然难以征调;其次下面的将领也不配合,不愿意搞什么整编,最后只是练出了一营新兵,也就是登州营。
沈有容是个颇有个性的将领,平生数次辞官归隐,此时年事已高,虽辞官而不能,索性铁腕治军。在兵战俱乐部的支持下,在登莱强力推行裁汰冗兵。
登莱需要直接面对地军事压力并不大,个性强势的沈有容,加上同样有些铁腕的袁可立,下重手整顿登莱军,期间曾引发了一次小规模的兵变。被登州营迅速镇压,沈有容借此清理掉一批兵将,才渐渐打开编练新军的局面。
沈有容将那些顽固的旧式军官都打发到地方卫所,大力重用一些青年军官,通过兵战俱乐部的训练,培养新军的军官。
如今这一工作刚见成效,正处在关键时刻。沈有容当然不愿意中途放弃。他选择留在登莱总兵地位置上,继续编练新军。同时登州营也暂时留在登州镇住局面,反正登州距离金州并不远。也无需将大军全部集中在一线。
沈有容这位老将的所作所为,让李彦很是振奋。要是大明的将领都能像沈有容这样勇于任事,那么大明在辽东尚有可为。不过形势却远非这样乐观。
孙承宗虽然开始接受蓟辽军务,不过在山海关,下面的将领官员大多不敢或者不愿意深入辽西走廊,认为此举非常危险。
经过了朝中的一番扯皮,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以后,又陷入了与下面的官员将领地扯皮之中。
应该说广宁大败在明朝朝野之间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又以两件事引起李彦的关注,其一是魏忠贤借着广宁大败的由头,唆使朱由校允可了内操。
所谓内操,就是用武器装备太监,在大内训练太监武装,此举一出,满朝哗然,御史纷纷上书弹劾。
然而,满朝文武当中,以内阁大学士沈榷为首的一些人,为了交好魏忠贤,竟然公开表示支持。
魏忠贤得到沈榷等人的支持,又摸准朱由校的想法,内操之议,顺利通过,而且还造成东林派大学士刘一、刑部尚书王纪辞官,朝中门户之争愈加激烈。
最终,在首辅叶向高、大学士朱国祚地力争之下,沈榷也和刘一一样辞官,但阉党势力,却由此浮出水面。
京城里发生地另外一件事,就是左都御史邹元标、左副都御史冯从吾等人在京城发起建立首善书院,此事则带有浓重的东林色彩。
自泰昌、天启朝开始,东林派官员在朝堂中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他们并未能表现出高效地执政能力,而非东林派的官员,包括沈榷等人,也不甘寂寞,同样形成一派势力。
随着魏忠贤掌握内廷,从沈榷开始,非东林派开始向阉党靠拢,渐渐在政治斗争中不断发力。/
朝政混乱,广宁战败更使得朝野间人心惶惶,首善书院成立地初衷,寄托了东林派书院政治的理想,他们地初衷,是在乱世之中,宣扬道德教化,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
邹元标认为,前方战事之所以崩坏,将溃兵窜,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于将领军士不明理学,在忠君亲上死孝之义上太过缺乏,不能杀身成仁。
邹元标与冯从吾等人地想法,在李彦看来,虽然迂腐,特别是他们作为朝廷官员,反而将治政的希望寄托在讲学上,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这种讲学文化,并不是没有他的作用,在李彦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够再大众化一点,真的能够发挥开启民智,激扬民心的作用,那么这种讲学确实能够承载民族的希望。
在李彦,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更适合做学术,而不是治国行政,首善书院就是这样的代表。
李彦一直在华夏的体系中创办技术学校,以及基础小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得知首善书院的事情以后,李彦让主持华夏社的石柱国出资赞助,并且试着以华夏社的资源,创办一所华夏书院。
华夏书院的理念与首善书院差不多,不过华夏书院更贴近民众,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这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李彦让石柱国做这件事,也等于是一种探索。
看到魏忠贤在宫禁搞内操,李彦也对兵战俱乐部做了调整,原本俱乐部一部分成员加入复辽军,远征辽东,也有一部分因为家中的关系,无法从军而留在京城,继续操办俱乐部,运转得也很不错。
而在辽南,兵战俱乐部渐渐发展成为复辽军培养军官的所在,并且还发展到登莱,也必定会被带到辽西。
这样一来,兵战俱乐部的体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彦决定将军中的俱乐部改成更加正规的讲武堂,成为正式的军官培养所在,而民间的兵战俱乐部则挂靠讲武堂。
趁着内操及首善书院的风潮,李彦让京城的兵战俱乐部也活跃一些,走到民间,去唤起民间的尚武精神,并且吸纳更多的成员。
虽然魏忠贤渐渐浮出水面让人心忧,不过李彦此时无法顾及京城的局势,其错综复杂之处,也让他头疼不已。
李彦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辽南,他计划仿效首善书院,在辽南也办一所书院。
因为辽南的战区性质,这里没有关内那么多的人才,如果是办传统书院的话,似乎没有必要,而辽南在技术方面,已经逐渐集中了华夏系统的精华。
李彦打算在辽南创办的书院,就要以技术为特色,他将其命名为大学,辽海大学。
辽海大学与传统书院主讲经学不同,它是以技术及所谓的科学为主要讲学内容,因为在师资与学生方面都很缺乏,条件不成熟,辽海大学的结构异常松散,设置了数学、物理、形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若干学科,林林总总,异常复杂。
不过这些学科,往往是既无学生,也无老师,不仅缺乏精通这些领域的老师,也缺乏有这方面基础的学生。
只有在李彦的干预下,才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师或者有专长的人加入,也谈不上讲学如何,就有李彦出面,设置一些项目,让他们来研究、探讨和完成,并给予重奖。
乍看起来,这个所谓的辽海大学很有些研究机构的味道,不过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
为了充实辽海大学,李彦让华夏社在关内招募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的可以来辽南,不愿意的则加入华夏书院,只要能找到人,华夏书院就可以将有关的学科办起来。
创办了辽海大学、华夏书院这两所相当于高等院校的学院,李彦就构建了从蒙学、小学、中学到技校、大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因为李彦的重视,技校尤其发达,而在辽南,因为要照顾辽民而兴办的小学很多,反倒是中学设置比较少,因为李彦是鼓励青少年进技校的。
之前中学的设置比较接近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与技校面对的年龄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养高等级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现,也是必须的。
通常来说,中学会为高等院校培养预备人才,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这之间就需要达到一种平衡。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零回 全新局面
天启四年八月,金州湾码头上人山人海,在临近海湾的岸边,预先搭起了一座丈余的高台,高台四周旌旗飘飘,高台上面站着一些人,都是辽海战区的高级官员及将领,还有一些应邀而来的商人、百姓代表。
大家都自觉的分散在中间的李彦两边,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旁边的人相互说着话,交流此时的感慨。
“听说这一回的火轮船,不用风帆,也能在海上航行,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也太神奇了吧?”一直经营着海上贸易的大海商翁启愚将信将疑地说道,这一次大家都被辽海议事会邀请而来,参加三年一度的发展大会,第一日却是要观摩所谓的火轮船,都是十分好奇。
“议事会发布的通告,那还能有假?”山东登州的海商陶宜先笑着说道:“辽海船厂里头,据说已经试验过好几回了,只有这一回,才真正实行了火轮行驶,不要风帆。”
“要说这火轮,倒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盐场铁矿那边,早就使用烧煤的抽水机,据说是叫什么蒸汽机,用蒸汽推动,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陶宜先的商号开在登州,主要就是做辽南的生意,所以对辽南这边的情况很了解,说起来也是忍不住连连摇头,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旁边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商人,闻言都是微笑着附和,能出现在这里的商人,基本都是做辽南生意的,或者是从其他地方贩运辽南需要的商品,或者是采购辽南才有的工业品,卖往各地,来来往往之间,不少人都是依托辽南发家致富。
这些商人,也都是喜欢在辽南做生意,与其他地方纷繁的厘金不同。在辽南,以及整个辽海地区,实行的是一税制,而且这税收的征管,还不是辽南衙署来征,而是由相对**的海关、税务所征收,而税务所的所长,是由商人们组成地工商协会选举任命的。要是税务所乱征税,他们就能够提案罢免这个所长,进而选举出他们认可的新的所长。
就像海关、税务所的存在一样,辽南衙署奉行所谓的“士绅自治”政策,衙署并不直接管理下面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收钱之类的,衙署会让下面选举出一个协会。再组织一个**性比较强地机构,由协会来推动这个机构的运转。
当然,辽南衙署也并不是奉行无为而治,他们有专门的审计、监察机构,专门对这些协会机构的运转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惩治的力度也会相当大。
这种政策实行初期。很多商人都因为投机倒把。试图勾结串联,逃税漏税。被发现以后,立即被驱逐离开辽海。而且被辽海的商人所孤立,辽海衙署还会通过各种手段。追回不当得利,并追加经济处罚。有些商人竟因此倾家荡产。
辽海这种做法,在初期虽然有些残暴,但是在这个体系渐渐发展起来以后,辽南的商业环境变地前所未有的理想,不仅如此,辽南还鼓励商品的贸易,特别是鼓励商品出口,卖往朝鲜、日本,以及南洋。
如今,大明那些成功的商人,多少都与辽海有些关系,除了直接做辽海生意的,下面还有次一级的贩子,还有使用华夏技术协会授权的,与这些产业发生关系地。
华夏技术协会从无到有,渐渐发展壮大,网罗地各地有影响力的商人,用了几年地时间,终于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技术专利制度,而这套旨在保护技术创新地规范,在这些协会成员的维护下面,已经差不多成为一种行业地规范。
类似这样的协会,还有好几个,不过影响最大地,还是由诸多协会合并而成的工商协会,这个协会直接控制了海关、税务局等机构,这一次发展大会,据说还会考虑将技术协会、农协会等几个协会并进来,在分会挂靠的同时,还要搞出一个更大协会出来,基本要囊括农、工、商诸个领域。
辽海的这些做法,让很多参与者获得了收益,同时也得到了尊重和权力,有些精明的人则看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权力参与的新方式。
几十年前,有个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大明的官僚体系,他认为明朝的官员作威作福已经到这样一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他所有的一切。///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有些道理,而在辽南,却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辽南的治理很宽松,法律很完备,很多事情都是下放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