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光启点了点头,欣慰地说道:“如此一来,北方也能纺织。便不用再从南方征调了。”“北方还是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像南方,每家每户都能自备纺车织机,男耕女织,北方气候干燥,只有像肃宁那样在地窖中纺织;或者就是像大生纺织厂,寻到合适地地方,”李彦细细说道:“不过这样的变化确实是件好事。”
徐光启赞许地看了李彦一眼:“这样很好……老夫听说,近日京城里的布价比较混乱?”
李彦笑了笑:“说不上混乱。大生布本来就比南方布成本低些,不过这次却是他们容不下大生布,想要挤垮大生。”
“哎!”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他们来找过老夫,让老夫劝说于你,被老夫拒绝了。”
“这是他们不对,不管新式织机,还是在北方办纺织,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徐光启话音逐渐亢奋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大人英明,”李彦当然知道徐光启说的“他们”是谁,无非是苏松会馆的那些人,徐光启也是松江府人,他们是想通过徐光启的路子来给自己压力,没想到徐光启并不支持他们的做法。
“商人逐利,”徐光启摇了摇头,抬眼看着李彦:“他们可能会针对你,大生……能挺住么?”
“徐大人放心。也该是大生一飞冲天的时候了!”李彦微微一笑。对徐光启说道。
借助夏熙的关系,李彦、夏熙与夏氏在天津也建起类似于怀柔地纺织厂。新式纺纱车与织布机的优势显露无疑,即便是普通的百姓,在经过简单地培训以后,也能纺织出合格的标布。
天津距离肃宁并不远,在织出布胚以后,可以很方便地运到肃宁染整,然后在北方市场上销售,其成本比起大老远从南方运来的布匹相比,要少很多。
天津夏记布的出现,让苏松会馆的布商都感到有些不妙,夏氏在华北的人脉与销售网络,可以让这些布顺利地销售出去。
布匹的市场足够大,被抢去一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北方布一旦进入市场,南布失去的就不是一点半点,南布将要失去的,可能是整个北方。
大生布地销售情况也越来越好,在李小为的努力下,直销渠道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连带着大生布社的生意也逐渐好转。
而李彦也放出风声,在“大生纺织品暨纺织机械展”上,将会公开大生的纺织技术,以及新型纺织机械。
“这个李三娃想做什么?”对面大生咄咄逼人的攻势,以及连遭挫败的现实,王嘉鹏心中非常恼火。
“他不会真的将新式纺机公开吧?”
翁启愚撇了撇嘴:“难说,以这个二百五卖出榨油机的作风来说,倒是真有可能。“榨油机与织布机不同,”胡文信轻轻摇了摇头:“油这玩意,若是远了不太好运,不如在当地建造榨油作坊,纺织就不同了。”
王嘉鹏会意地点了点头:“文信地意思,是说公开新型纺织机械是噱头?”
“那也未必,”胡文信笑了笑:“胡某观察过李彦此人的发家路线,发现此人对于创造新的东西很感兴趣,用句老话来说,便是不走寻常路,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的价值,似乎又不太感兴趣。”
“这一点在榨油机上显露得十分清楚,几十台榨油机能卖多少银子?只要他不公开。多建几处榨油坊,凭着成本的优势,定然能够独占一方市场,那要赚多少银子?”胡文信说着唏嘘不已,可惜这大好的发财机会就这样溜走了。
“他这不是搅屎棍么?”王嘉鹏恼怒地爆了一句粗口:“文信,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胡文信微微摇了摇头:“堵不住。降价也没有优势,姓李的不怕咱们,或许唯一的办法……”
“买下来!”胡文信抬头看着王嘉鹏:“他这个新式织机,能让不会纺织的北方人也能织出上等地布来,定然有其优越之处,不如买下来,由咱们来用。”
“李彦当初发家,便是因为三道黄金菜,他将这菜谱和食材卖给天津闻香楼。狠狠地赚了一笔,若是者纺机也能向黄金菜一样卖给咱们,咱们就可以让它来不了北方!”
“独家买断?”王嘉鹏皱着眉头。终于点了点头,或许,这是当下唯一地办法了。
“不可能!”虽然是徐光启牵线搭桥,使得李彦能与王嘉鹏、胡文信等人坐在一起,满脸微笑地化解大生布的误会,不过在王嘉鹏提起买断新式纺机和相关技术时,李彦还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拒绝。
“这个纺机地设计和技术,两天后的展览上便会公布,诸位也就不用花这个冤枉钱了。”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专利法的说法。要保护独家地技术,唯一的办法就是秘不示人,李彦也没想着从技术,或者是卖机器上赚钱。
“你这样做,可是一分钱也得不到!”翁启愚瞪着李彦,实在不明白这个少年是怎么想的,难道他是故意与他们作对?
“李某有钱!”李彦抬头看了看几位名震一方的布商,要是比较个人财富,李彦与他们相比。就好像是一滴水与整个大海,不过李彦也觉得,他的钱够用了。
更关键的是,李彦觉得自己能赚到银子,能赚到比这些布商更多的银子,所以他还是拒绝了王嘉鹏提出的不菲价格。
“各位也可以看到机器的样品,甚至是图纸,华夏社还会印刷一本小册子,介绍纺织地基本要领与流程。”
王嘉鹏与翁启愚等人面面相觑。王嘉鹏怒道:“你这是存心想要毁了松江的棉纺。”
“王馆主对松江织工的手艺也太没有信心了。”李彦微微笑道,虽然这些布商都是富可敌国。不过在境界上,李彦觉得自己要高出很多,不禁愉快地笑了笑:“松江织工地手艺更好,他们也可以使用李某这种机械,织出更好的布来。”
“李某相信,松江只要紧跟技术的发展,就一定还能织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布匹,虽然说会多出不少的竞争,可也不要忘记,这个世界的市场还很大,朝鲜、曰本、琉球乃至南洋、欧罗巴,诸位的眼界是不是可以放得更宽一点呢?”
李彦脸上带着微笑,看着脸色不住变幻的富翁们,试图说服他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王嘉鹏他们显然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不过也无可奈何,起码大生布不怕竞争,而且优势明显。
两天后展览会召开,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大生纺织厂的多锭脚踏式纺纱机,包括单人版地八锭纺纱车,还有两人操作的十二锭纱车,后者需要的人多,但要求也更加简单。
飞梭式织布机的展示更是引起一阵叫好,其简单的操作,与极高的效率,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展会上使用这种织布机织成的大生布,以其丝毫不亚于南布的品质,让人们确信新式织布机不仅效率更高,品质也很好。
更让许多想要挤进这一行地人兴奋的是,这次展会上还有一本介绍纺织技术,以及纺织机械使用的小册子,有了这个小册子,差不多是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解决。
这次展会的目的就是技术推广,以及招商,除了大生布,重点还是那些机械。
李彦真正想做的并不是纺织厂,而是机械厂。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
不管哪个时代,纺织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其心动者不计其数,以往受到技术限制,北方商人对此只能徒唤奈何,大生纺织厂的横空出现,却向他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北方人也能纺纱织布。
大生纺织厂展示的还有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以往纺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进行,通常是男人种棉,女人摘棉桃、剥棉荚、纺纱织布。
江南苏松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机,除了自己种植的棉花,还会用纺织所得的纱、布,于商人处换得棉花,回去纺织。
也有商人与纺织户建立固定的关系,由商人提供原料,发给纺织户纺织,并按约定给付工钱,所得产品归商人所有。
江南也有擅织的人家,拥有少则数台,多则十数台的织机,不过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还是分散劳作。
大生纺织厂拥有新式织机二十台,加上纺车、轧棉机,甚至染整作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环节,这样的工场式生产方式,以前只有官方的织造局才会组织,私人弄出这样规模的工场,绝无仅有。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经营土地,即便是经商,也少有搞出大作坊的,与商品贸易相比,工业品的生产似乎更被轻视。
与经商相比,作坊经营需要更多的技术,这或许也是作坊不得普及原因之一。
如今大生纺织厂不仅能提供机器,还有技术,那本《简明纺织技术》已经将纺织涉及的生产环节,写得清清楚楚,只要有这本书,便可以依样组成作坊,纺纱织布。
如果说有了这本书还不够的话,大生纺织厂还将在京城开办所谓的“技术学校”,可以培训出掌握技术的“工人”。
换句话说,大生纺织厂几乎是提供一整套的机器、技术。以及生产方案,只要拥有这些,只要有钱,就能办起一座大生一样的纺织厂,从纺织贸易中赚钱。
京城这个地方。最不缺少地便是有钱人。面对这样地好机会。不动心地人少之又少。
不过毕竟是新事物。能够立马下定决心。大笔投入将厂子搞起来地。也不多。大多数人抱着试试看地心态。买下一两台纺纱车、织布机。还有《简明纺织技术》这本书。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地可以地话。再放手大干。
这其中也有那么几位胆子大地。在看过大生布样。以及现场对织机地演示以后。决定赌上一把。当场订购多架机器。最大地一笔甚至要了二十台新式织机。达到大生现在地规模。
“要买二十台织机地。是大兴郑家。当今地国舅爷郑爽。”包有才笑呵呵地拿着登记地帐薄。给李彦展示。
华夏社并购了京城地几家报房。加上汪文言地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经具有充足地力量。李彦就将包有才调了过来。负责展会地接待。
李彦拿过登记薄看了看。不禁哑然失笑。郑爽要了二十台织机。二十台纺车。手笔确实不小。
“一台织机,差不多需要三台纺车来提供棉纱。他买二十台织机,只买这么点纺车,纱线从哪里来?”李彦点了点登记薄。
“等他发现纺车不够地时候,咱们再去卖给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会一下子订出去五十多台织机,一百多架纺车,让他十分高兴。
李彦想了想,摇头作罢:“以后碰上这种情况。还是直接说吧。咱们不在乎那点生意,只要信誉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连忙欠身应道:“少爷说得是。”
李彦摆摆手,让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记薄上地内容,一天订出五十多台,日产量不足一千匹布,还不算多,不过购买这些机器的都是些有实力的商人,等他们尝到甜头了,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
这五十多台除去郑爽一个人买了二十台,还有一个叫胡文信的订了十台,其他差不多都是一两台,又以一台居多。大概数了数,这五十多台织机,购买者为十八人,有了这十八个种子,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个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经常在苏松会馆出没,是不是不要卖给他?”包有才见李彦注意到购买数量排第二的名字,连忙说道。
“卖,为什么不卖?”李彦摇了摇头,他本来的目的就不是让北方挑战南方,而是推广新式的纺织机械,他还想着用什么办法将机器卖到南方去,现在有人主动上门,欢迎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不卖?
何况,就气候条件来说,南方确实占着优势,南方还有河海运输地便利,这些都不是北方能够比拟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方依然会是纺织业的中心。
听着包有才一一说起这个名单上那些人的来历,其中还有几个是原来开布店的,这次也抵制了大生布,却也买了一台织机与纺车回去。
这些人都是从事布匹买卖多年,原来只能从布商那里进货,他们应该是最能认识到本地纺织业优势的,如果他们也能投身其中,对于李彦打破苏松布商的封锁,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事实上,苏松会馆虽然还维持着针对大生布地封杀,以及低价策略,实际并没有多少效果,大生纺织厂的产量不高,多数布匹通过直销就卖了出去。
胡文信买走十台织机、十架纺车,这也是苏松会馆的策略,他们想看看传说中大生使用的新式机器,到底如何,以决定后续要采用的策略。
由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织机、纺车,除了设计上的革命性变化,采用了飞梭、罗拉、纺锤直立等,在细节上也有所改进。
而在生产制造上,机器厂开始便使用锁具坊与精作坊那一套精细的标准化制造方式,体现在织机与纺车上。就是每个部件与结构都尽量做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