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蛞拱Ь赖那樘

“吴相公,陛下稍事梳洗后驾临垂拱殿受诸位大臣朝贺,还要烦劳相公宣诏。”

吴敏一直悬着的心也算是放下了,说道:“陛下且将息片刻,臣这就去外宣诏。”

待吴敏走后,赵桓又复坐下,说道:“爱卿是朕最亲近的大臣,今日若非爱卿提醒,朕可几误大事。然今天下狼烟四起,父皇禅位恐非本愿,日久天长,朕将何处之?”

耿南仲明白赵桓奋力拒绝接诏,是怕前唐武后废中宗事重演,当下会心一笑,轻声说道:“陛下多虑,今日之事臣以为不如顺水推舟,陛下登基可大赏众臣,如李相公、吴相公等诸公实是拥护陛下,后可下诏,以国舅代高俅职掌,以控殿前司,再寻机于金人议和,二事即成,何人还能撼动陛下。”

当下又向赵桓细细诉说昨夜他与吴敏二人商议之事,后耿南仲又说道:“上皇怡然应允,陛下何再犹豫。”

赵桓低头寻思片刻,耿南仲看着赵桓,知道他必为所动,果见赵桓点头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朕当封卿为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耿南仲得此封赏,却不感到满意,他的志向是在于宰相,签书枢密院事算什么!不过,以他东宫旧人,定策之功,位列宰执,甚至太宰只是个时间问题。

“臣谢过陛下”

******************

太子妃朱氏在东宫侍女们的侍候下,穿衣起床,更衣洗漱后,与她的一对儿女用早膳。当朱氏望着连吃饭也不老实,正在玩耍的赵谌与赵柔嘉,露出慈祥地笑荣。

“苍天真是待我不薄——”朱氏清幽地感慨。

在身边侍候的女官李素荷不解地说道:“娘娘在说甚么?”

朱氏斜看李素荷,笑吟吟地说道:“将来你为人妇,有子女后便知道了。”

李素荷俏脸顿时通红,娇声道:“娘娘尽拿人开心,婢子愿侍候娘娘一辈子。”

“一辈子,难不成你真想长伴青灯不成?”朱氏笑道:“你年纪也不小了,家世亦是书香门第,入宫也有两三年了,该给你物色一个如意郎君了。”

“娘娘……”

“有什么害臊的,女儿家终究是要嫁人的。也不能委屈了你,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就从今科的进士中为你择一佳偶……”说着,朱氏却自己陷入沉思,面色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李素荷身为朱氏的女官,是朱氏的心腹,自然知道当前朝廷的一些事态和朱氏的作态。这是在为太子担忧,都整整一夜了,宫内还没有传出什么消息,难怪朱氏有些焦躁。

同样,她亦是感到忧心重重,她做为太子妃的女官,维系这家族与太子的联系,一旦太子登基,朱氏理所当然地成为皇后,那自己的家族也会水涨船高,成为新的权贵世家,李素荷对朱氏的忠心自是不必说,可家族的利益就是这样,她无可逃避。

正在此时,一名年约三十余岁的宦官急匆匆走了进来,到了朱氏面前便跪拜倒地。口称:“奴才叩见皇后娘娘。”

“李有,这是……”朱氏面色微喜,声音有些颤抖。“太子他……”

“官家此时正升座垂拱殿接受朝中大臣的拜贺。”李有显的极为激动,他是以中黄门给侍东宫已有近十年,为朱氏的亲信宦官。太子荣登大宝,他出头的日子也就到了。

“恭贺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李素荷乖巧地先向朱氏道喜。

朱氏压抑着激动的心情,眸子中闪出兴奋的光芒,说道:“李有,再去探听,回来禀报。”

第十三篇

赵桓在前来的众位大臣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下,又一番不甚坚决的固辞不受下,终于穿上龙袍在垂拱殿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新皇即位理所当然地宣布大赦天下,除谋逆大罪外,其余囚徒罪减一等,释放关押轻犯。

赵桓治下的开端正值残腊岁末,按照惯例,新天子即位愈年即改元,当下由白时中等宰执计议一番,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二句改年号为‘靖康’。用以靖难安乱,天下太平之愿,然以吴敏、耿南仲言,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主旨乃是‘和戎’,与金人讲和,将议和放于新朝的第一要务。

同日,成为上皇的赵佶通过三省、枢密院向天下臣民发布他做为皇帝的最后一道诏书,表示日后除教门事务外,余事不问。

当天,由吴敏宣旨朝廷一系列变动,最令朝野震动的是三项事宜。

以郓王赵楷管皇城司岁久,听免职事。赵楷原来的地位虽然得以保持,甚至在表面上还略有上升。随后,在靖康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将他改封为凤翔彰德军节度使、凤翔牧兼相州牧。但实权完全丧失,赵桓当政的一大障碍得以扫除。如果说后来的肃王赵枢、景王赵杞、济王赵栩与康王赵构还曾奉命出使金营,那么曾经争夺皇位的郓王赵楷则从此退出政坛,一年以后已变为“性懦体弱”之人,再无当年的勇气。

以王宗濋管干殿前都指挥司公事,殿前司系矧提禁旅之严,中护皇居之重的要职。王宗濋乃是外戚,平素里虽不是仗势欺人,却也骄贵不能任事,绝非将帅之才,但他是赵桓的舅父。由他取代赵佶的亲信高俅,以便赵桓把兵权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赵桓责成王宗濋“总齐禁旅,祗护殿岩,守卫京师,作固王室。”

由于王宗濋资历较浅,素无军功,无法直接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只能以翊卫大夫、眉州防御使、试管干殿前都指挥司军务。

最为震动的朝野的是诏旨赵佶与郑皇后立即迁出禁中,换言之,即是不让赵佶操纵乃至干预朝政,赵佶对此颇为不满,当即在宣召中使面前不满地道:“某人密奏事,予此中不许留身。大臣岂可如此?”

但面对宰执们的压力,他仍然不得不出居龙德宫,而其皇后郑氏则出居撷景园。当他迁离禁中时,其宠臣皆恸哭不已,他本人亦是伤感流泪,还是自我表白道:“朕平生慕道,天下知之。今倦于万几,欲高居养道,抱子弄孙,优游自乐,不复以事物撄怀。”

当月二十九日,赵佶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皇后郑氏被尊为道君太上皇后。

赵桓初登大宝的这几项措施,使后世史学界颇为玩味。

王泽的第八徒周良周子俊在担任《续资政通鉴》总撰时,评述这段历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赵桓的太子地位未能动摇并最终即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深入人心的储君理当立嫡立贵的传统,有力地支持着赵桓;他本人一贯低调,乃至善于伪装;竭力拥立赵楷的王黼罢相,暗中支持赵桓的李邦彦拜相;特别是金军大举南下,赵佶惊惶失措,急于南逃。

一言以蔽之,赵桓继位实属必然中的侥幸,然而皇位继承权之争只不过是赵佶、赵桓父子内讧的前奏而已,赵桓即位并不标志着问题的化解,反倒意味着矛盾的深化。

如果此前赵佶尚处于较为超脱的地位,表面上还只是赵桓、赵楷兄弟之争,那么此后则是赵佶、赵桓父子之间的直接碰撞。

赵佶退位后,成为两宋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在君主独裁专制制度下,皇帝是天下的唯一的绝对统治者。

然而在皇帝与太上皇帝并存的特殊条件下,皇帝的终极权力如何维护,太上皇帝的权力如何定位,向来是个难于解决、易于惹出事端的问题。太上皇之称始于汉高祖刘邦之父太公,他幷非“父有天下,传之于子”,而是“子有天下,归尊于父”,因而“不预治国”。

唐高祖、唐玄宗退位后,虽称太上皇帝,但亦不预治国,那是由于子逼其父,父不得已。赵佶既不同于唐高祖、唐玄宗,更不同于太公,他系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并且毕竟还算主动退位。

他在退位时,于宣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通过三省、枢密院发布诏旨,表示:“除教门事外,余幷不管。”

赵桓固然期盼这一允诺成为事实,然而赵佶退位后,果真能不管朝政,甘于寂寞吗?赵桓对此不免持怀疑态度。于是,此后如何处理皇帝与太上皇帝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成为赵佶、赵桓父子争斗的焦点。

新皇登记的次日,朱氏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

靖康元年正月初一,赵桓率文武百官前往龙德宫朝贺上皇,赵佶提出要于正月初四前往亳州太清宫烧香还愿,以感谢太清仙人保佑其治愈因操劳过度引起的偏瘫疾病。

正月初二,赵桓在李纲的鼓动下当朝下诏,令枢密院依真宗皇帝幸澶渊的故历预备亲征,传诏吴敏任亲征行营副使、权兵部侍郎李纲、知开封府聂山为行营参谋官,殿前司诸军奉旨整装集结,准备做为主力北上。

正月初三,庭报传来,濬州失守,入内内侍省都都知、保信军节度使梁方平所统七千马军,遭遇完颜宗弼与赤盏辉两部的夹击,几乎全军覆没。

梁方平率残部烧桥西逃,何灌的军马受到败兵乱民的冲击,军卒夜惊,导致炸营,二万马步军四散溃逃,何灌知大事不可为,率中军卫队南奔。

金军开始整军渡河,汴京城内一下子炸开了锅,王公大臣纷纷收拾家财,携妻带子准备南逃。

当天当晚夜漏二鼓,赵佶就通过通津门向东南逃逸,赵桓得知后异常震怒,但在朱氏的劝说下当即下诏,诏令范讷统胜捷军前往护从,同时准许天明后出城随行人员除太上皇后、皇子、帝姬而外,还有蔡京的长子、领枢密院事、恭谢行宫使蔡攸以及宦官邓善询等。

蔡京的甥婿、尚书左丞、恭谢行宫副使宇文粹中也随后赶到。

范讷原本是童贯的门客,后来仰仗童贯的权势,官至节度使。胜捷军是童贯的亲军,由西兵组成,军饷丰厚,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范讷这时所统领的胜捷军,只是其小部份。

赵佶的左右之人仍然是标准的“六贼”党羽,而朱氏的建议是趁机先将赵佶的亲信势力放出汴京,是着眼于有利于赵桓皇权的稳固。

只是朱氏没有想到的是,在诏旨传出后,赵桓忽然嚎啕大哭。对朱氏说道自己被孤身抛在危城之中,皇族几乎全部南下,自己还亲征作甚,打算自己也一走了之,却又怕与唐明皇一般神龙失势,大权旁落。

不论朱氏如何劝解,他还是六神无主,坐立不安,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最后,赵桓传王孝竭准备朱氏与他的的儿女远行的车仗,准备让她们母子三人暂离这危城,朱氏甚么也没有说,只是微微叹息。

正月初四,汴京戒严,一大早,赵桓就在延和殿召集府院宰执议事。白时中首倡出狩襄阳、邓州,据天下中允,依山川之险,遏四川、江淮之势,暂避金军锋芒,赵桓已有意与此。

李纲却执意反对,说道:“京城内百姓议论纷纷,俱言宰执欲奉陛下出狩避敌,人心纷乱。若果真如此,宗庙社稷危亦。道君皇帝传大位于陛下,今舍之而去,可否?”

白时中白了李纲一眼,说道:“金军势盛,京城岂能守得?”

李纲不屑地说道:“天下雄关伟城何有之汴京之固?且京城乃宗庙、社稷、百官、万民之所在,今舍此而何至?京城臣民百万、天下将吏半数与此,若能率励将吏,慰安民心,岂有不可守之理。”看着赵桓点头称是的机会,李纲又趁热打铁。说道:“京城经百年修缮加固,城高壕深,体系完备,正可坚守以待勤王之师。”

话音刚落,内侍陈良弼转出了说道:“陛下,据奴才所知京城橹楼创修,百不及一二,城东樊家冈一带壕河浅窄,决难防守。”

可守不可守,双方各执一端,弄的赵桓没了主张,沉吟片刻,才说道:“着陈良弼侍同李爱卿、陈爱卿一同前往城东勘见,再由都堂执政商议妥善之法。”

李纲等人去后,白时中正要言语,却见内宫新进内西头供奉官李有从殿后阁门转出,在玉阶下说道:“陛下,娘娘在后阁求见。”

第十四章

赵桓不知朱氏来此作甚,但皇后赶到朝议场所,必是有非常之事,当下说道:“众位爱卿在此略候,朕去去就来。来人,为各位爱卿看座。”

待赵桓转入后阁,见朱氏正焦急地站立等候,说道:“皇后何事?为何如此匆匆?”

朱氏见赵桓到来,面色一喜,对着身边的李素荷说道:“素荷且到外间等候。”

赵桓见朱氏屏退左右,不知何故,直直地看着朱氏。

“官家,外间可是正议论官家去留之事?”

“皇后如何得知?”赵桓一愣神,继而有气无力说道:“各位大臣各执一词,朕好生为难。”

“官家可有坚守汴京之意?”

“这……”赵桓不知朱氏何意,但朱氏所问令他着实难以回答。

朱氏的神色间闪过一丝阴郁失望的幽怨,但还是说道:“事关国运,官家怎地拿不定主意,昨夜官家备车仗之事,万万不能行。”

赵桓神色一晃,忽地说道:“险些忘了此时,皇后午膳后便做准备,稍后携大哥、主主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