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立志传-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来自华盛顿方面函电,日本否认眼前的一切事实。

“这是中国人的阴谋,那些日本退役军人是被中国政府收卖的叛国者,天皇陛下在得知此事也是极为震惊,勒令各部严肃处理此事,为此,我们将会给美国政府一个合理而且满意的答复。”

那些暴露的情报人员被要求向天皇尽忠剖腹自尽,他们的自白书成为了控诉中国阴谋论的有力证据。

对于这些自白书的真伪性已经难以鉴别,因为日方声称按照日本的法律相关人已被审判处刑。

正当日本通过美国传媒将自白书公布出来的时候。

中国又为美国报界提供了最新的情报,这些应当在法律上被判定为死亡的人在朝鲜半岛现身。

“这是中国人伪造的,全都是伪造的。”

日本外交官向中国外交部发出的抗议,而中国外交部向日本的六位外交官发出的驱逐令。就在这个时候一场更加恶劣的事件发生了,孙中山在前往东北视察工作期间,专列遭到炸弹袭击,孙本人因与夫人在后车厢用餐,在火车脱轨时只受了一点轻伤,但是与孙随行的秘书、特工以及两位美国顾问都在此次事件中遇难。美国社会高度关注远东发生的这次暗杀事件,因为遇难的人员中包括两名美国顾问团成员。

中国外交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简单陈述,“总统及夫人在此次袭击中身受轻伤,数日之内便可出院,国府方面对此事件将展开全面调查。”

杨洪森在接受非正式采访时称,“国府将对幕后策划此次袭击事件的黑手进行制裁。”

新闻发布上午发布,下午上海虹口就传来了消息,日本驻华大使及武官遭到汽车炸弹袭击当场身亡。

远东迅速紧张起来。

   第二十二章

刺杀对方总统是极其恶劣的事件,这是日本下层军人对孙本人实施的有记载的第二次暗杀。

日本下层军官对孙发动暗杀基于其对日本的背叛,孙本人感到异常的愤怒,他与日本关系仅是相互利用,而根本不存在什么背叛一说。

暗杀的结果导致了以杨洪森为道的“武斗派”的全面崛起。

杨洪森现在已经不需在和日本谈友好了,中、日贸易随即陷入停顿中。借口日本在台湾海峡击沉中国商船,上海方面的中国军队再次进入上海日租界,日本呼吁西方各国介入。

暗杀孙中山是非常严重的事件,这足以引起中国百姓的愤怒,美、英均不想引火烧身。法国方面很高兴日本人能给他们挡了一刀子,这就为他们妥善解决东南亚事务创造了时间。

“感谢大和民族,感谢日本政府。”

美、英、法、意四国在华盛顿呼吁中、日双方保持克制,英、法主张派遣国际调查一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然后由国际法庭做出裁决。美、英的杀手锏就是经济制裁,美国那是真制裁,其目的与华盛顿会议上,海军主力舰的比例问题有关。英国只能想通制裁迫使日本通过非武力方式和平地解决问题,

与中国相比日本更害怕来自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美国的压迫导致了日本极其“屈辱”的低下了头颅。

国府方面接受同意国际联盟介入此事,而中、日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东盟集团内部的分裂,日本在东盟中被孤立了起来,日本退出了中、美所主导东盟。中、日之间很快就展开了贸易战,战火首先在能源、纺织领域展开。

中、日在能源方面拼命抢占市场,而决定市场的关键是价格,亚洲市场对煤炭的需求程度远大于对石油的需求程度,亚洲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便是日本和中国,日本、中国都拥有着丰富煤炭,中国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而日本的优势在于快结运输。竞争导致了销售商利润的下降,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中、日商人都在拼命的降低成本。上海的国际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在纺织领域日本商人的环境更加恶劣,因为无法获取更多的工业原料,很多纺织企业处于原料短缺的半停产状态。

美、英都看的出来日本在这种价格竞争中后劲不足,其主要的原因系日本资源匮乏,其工业程度虽高于中国,但国内对工业原料的需求主要来自进口,而日本的工业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和朝鲜,一旦切断了工业原料的供应,日本的工业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中、日表现的并不明显,但随着双方竞争的日益恶劣,这种矛盾会变的越来越突出,英国担心日本政府会铤而走险。

日本的经济专家们也非常的清楚工业发展的瓶颈在什么地方,而日本工业原料的获取渠道十分狭窄,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唯一优势就是价格,日本工业品的价格之所以低廉,一方面是因为远低于欧美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可以从中、鲜获得低廉的工业原料。如果这两个方面的优势都不存了,那么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可想而知了。

中、日矛盾爆发后的1922年1至2月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由1921年的8%下降至3。5%,而且经济情况还地继续恶化。中国政府将37种工业原料设定为战略资源,规定未经国府中心批准擅自将战略资源出售给日本企业或个人,否则将一律按照叛国罪论处。这次中国政府是动真格了,对于黑市交易中的日本贸易线路下达了封杀令。香港黑市贸易在这个时候变的极为火红,拥有日本官方背景的贸易公司多达百余家,香港这个时候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间,港口外停靠着无数的商船,其中以日本商船最多。国府虽然下了“杀头令”,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国内的走私集团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战略资源”赚取十倍,乃至百倍的利润,对于日本而言,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还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华盛顿参加会议的日本代表也是极为不顺利,美国人的态度极为强硬,日本主力舰的吨位数不能超过英、美的六成,为此,美国人死咬不放。美国方面破获了日本的电报,早已知晓日本代表团的谈判底线,日本相当一部分精力被牵制在了远东的贸易战上,这使得美国谈判代表牢牢掌握着谈判的进程,将日方代表压迫的喘不过来气。

杨洪森的心思却没有放在中、日贸易战上,相反他们精力全放在了德国和美国的身上。

第一条消息是美元将会升值,第二条消息是马克将会贬值。

世界经济中心由伦敦迁至纽约,美元和英镑并立而行,美元的增值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入。而德国马克贬值也在情理之中,面对高高在下债务,德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偿还,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的债务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英、法合力打击德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中受到了不公证的待遇,德国与同样受到了不公证待遇的苏俄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之间的这样相互协助在英、法看来是无法容忍的,德国人的尝试失败后,德国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杨洪森已经做好了准备。

莫斯科方面基于西伯利亚油田愉快的合作,与中化石就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区域的石油开采事宜达成协议。西西伯利亚油田经过进一步勘探后,确认油田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其中探明储量约3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因为采油区主要分布在秋明州,莫斯科称作秋明油田,列宁则称其为“第二巴库”。惊人的石油储量苏俄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产区。但对苏俄政府而言,他们最大的困挠不是将石油生产出来,而是怎么销售出去。西伯利亚油田方面通过苏、美、中三方合作,使得苏俄迅速进入远东市场,不过对于苏俄政府而言,他们的主要石油消费国仍然定位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杨洪森在苏俄打油井的兴致远高于在本国开采石油,

苏俄石油从开采地运至中国每桶价格只要0。75美元,低于国际油价,甚至远远低于国内的油价。有如此低廉的石油,又何必全力挖自家的油呢?

随着美国石油公司在苏俄的成功运作引来了英国石油公司的不满,在他们为获取开采权忙活的时候,美国石油公司已经将苏俄的石油转变实实在在的利润。

英荷壳牌公司的高层认为应当加强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合作,通过中国获取苏俄的石油。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十分警觉,虽然他们不知道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区域是否能打出石油,不过出手对杨洪森的信心,他们提前订购了20%的股权,对于纽约公司来说这是一次赌博。

对于中石化在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区域的石油勘探活动英荷壳牌公司的高层也是一早就得知了。从中国流传出来的消息称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英荷壳牌公司派代表前往中国洽谈此事,此举并不表示他们放弃与美国公司在巴库油田上的竞争,只是为了将苏俄可能存在石油的地方全都牢牢地控制在己方的手中。

   第二十三章

李德尔斯神秘地从美国返回北京,他带来了摩根财团许诺的5500万美元的个人商业贷款,这是一笔优质的交易,摩根并不过问杨洪森如何使用这笔钱,反正杨洪森已经先行支付了利息。这笔借款是美国对华以来最大的一笔商业贷款,这是杨洪森以个人名义向摩根财团提出的借款,至于杨洪森的偿还能力根本不用怀疑,唯一要值得注意的是杨洪森还钱的时候每张美钞都要仔细清点。

为了获取这笔巨额贷款,双方都尽可能绕过政府部,甚至公众的目光。

这笔巨额贷款在美国化成无数细流,在中国汇成了一条巨流。

“这次辛苦您了。”

“先生,您打算如何运用这笔贷款?”对于李德尔斯而言这笔贷款的利率可不底,正因为如此,就应当更加有效地运用这笔钱,他谨慎地询问道,“您是打算投入到伏尔加—乌拉尔油田?”

“这笔钱将用于国内投资,我将使用这笔贷款在东北、西北建立几座炼油厂,扩大集团在东北、山西地区的煤炭开采,我准备接受您的建议。”

李德尔斯疑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并不缺少资金。”

“是的,我的确并不缺少资金,但是我缺少巨额债务啊!”

李德尔斯并不明白杨洪森的意思。

杨洪森在国内摊子虽然摆的很大,但是因为垄断经营的规模扩大,赢利逐年增涨。美国的产业经营状况稳步增加,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杨洪森实际上还有余钱玩金融股票,甚至借给莫斯科,这说明杨洪森对华尔街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小,而杨洪森与华尔街银行家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非感情的基础。他借的钱越多,他就是上帝,他借的少,他狗屁都不是。另外,两江集团的每年的赢利实在惊人,他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债务,减少账面上的利润。富可敌国在中国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做人要低调。

英荷—壳牌公司亚太负责人莱尔斯来到北京,他首先与李德尔斯接触,转达英荷—壳牌公司希望加入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勘探项目,并且希望能获取一定份额的股权。

“贵公司希望获得了30%的股权,这是不现实的。”李德尔斯摇着头说道。

“30%并不算多,贵公司将保留70%。”莱尔斯优雅地说道。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项目中,苏俄政府优先占有50%的股权,我们现在谈的是剩下的50%。”

“那么20%的如何?”

“恕我直言,贵公司最多只能获得10%,原因嘛,杨先生与美孚方面达成了协议,预留了20%,如果贵公司想加入这个项目,那么只能在10%范围内幅动。”

“10%,我公司无法接受,而且您不认为四方合作太多了。”

“是的,但是杨先生与美孚之间有着长期合作关系。”李德尔斯加重对合作一词的描述。

即使李德尔斯不注重于合作一词,莱尔斯也能明白。杨洪森与美孚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生意上的往来,而且透过生意借助洛氏在美国政、商两界的影响力获取惊人的附加值。

莱尔斯试探道,“什么样的合作才能让杨洪森感到满意。”

“亲爱的莱尔斯先生,根据最新的勘探表面秋明油田有关储量惊人的石油,他是名符其实的第二巴库,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相信他将成为了苏俄的第三巴库。”

英国石油商人在巴库油田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结果让美国来了一招海底捞月,而他们却连油渣子都没捞到。李德尔斯提出了一个极有诱惑性的建设性意见,杨洪森将转让20%股权给英荷壳牌公司,但条件是允许中国在波斯湾进行石油勘探、开采、提炼。

“此事我需要向董事会报告。”这次会谈已经超出了莱尔斯的权限范围。

英荷壳牌公司上层只同意就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问题进行磋商,这种会谈根本不需要杨洪森亲自出面,如果壳牌公司想得到了伏尔加—乌拉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