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忽悠外传-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知道贵,为什么还要买?”赵老师问。
唐若水:“这个系列的牙膏专门针对儿童,又分为长牙期、换牙期什么的,还有专门护理的,我就想,可能更适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哎呀!现在就一个宝贝孩子,哪做个父母会省这一点钱?”
赵老师:“厂家也是这么想的。”
“这些牙膏的名字取得还怪好听的。我就是有点好奇,它们和大人的牙膏有多少差别呢?它们之间又有多少差别呢?我们小时候,用的和大人一样的牙膏,不也长得挺好吗?”范总慢吞吞地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2课 中国人最讲究精确(5)(1)
赵老师:“到底有没有差别、有多少差别,我不知道,这是人家的机密。可能有一点差别,也可能没有,但只要是买的人觉得有,它不就有了吗?”
“这么简单?”
“虽然简单,但你不要小瞧,用好了,同样奥妙无穷!我再给你们看看路长全先生做的一个案例──”
一个人找我做变压器,说这个不好做。我说,你要把同样的变压器卖出不同。他问那怎么办?我说你要说你这个变压器要叫四个品牌:
第一个名字的变压器,它适合于北方严寒气候用,摄氏零下120度还能用;
第二个是防潮变压器,拿到潮湿的地方还能用;
第三个是矿区变压器;
第四个把价格放出去,跟跨国企业冲。
赵老师:“‘把同样的变压压器卖出不同’,这就是产品创新。我们以前讲过五种产品创新的方法,这是第六种。”
范总:“创新?我看怎么像蒙人呢?”
“蒙人?顾客愿意让你蒙!你要是不蒙,顾客还不依你呢!”赵老师让学员们把讲义翻到第84页──
一种治疗仪,为何要卖成三种?
某生产中药治疗仪的企业,其产品的治疗医理来自传统中医疗法,对于治疗感冒、鼻炎、咽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并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产品获药准字号,并获省级高科技成果一等奖。
企业在拓展市场时认为,既然产品的功能上具有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就决定了产品的消费群体,即感冒、鼻炎、咽炎的患者,这个群体所形成的需求构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其次,既然产品本身具有这么多疗效,我们完全可以把产品定位成一个多功能中药治疗仪,这样,不同需求的人(感冒的人、有鼻炎的人、有咽炎的人)或同时有两种需求的人(既感冒又有鼻炎的人)都可以使用,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
在上述理由的支撑下,企业开始对产品进行全方面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不断地告诉消费者此产品的多功能性、家庭常用性、必备性。但没有预料到的是,产品上市3个月,销售始终停滞不前。企业陷入了疑惑和困境当中。
……企业找到了我们。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80%的消费者对本产品的实际功效产生怀疑,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能够同时治疗感冒、鼻炎和咽炎,就意味着哪一个方面都不精。即使同时患有感冒和鼻炎的人,也有68%选择分别选药治疗而不是选用一种通用的药物治疗。91%的消费者认为,鼻炎、感冒和咽炎的治疗医理是不同的,采用一种方法治疗的概念难以接受。
……在企业内部的企划人员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产品需要承载三个功能,就必须在宣传上把三种医理都讲清楚,也必须把三种效果都讲清楚,这样致使宣传单内容繁杂,信息量太大,消费者根本就无法理出头绪,更别说辨别。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了解,问题在于企业在产品功能和消费者的沟通中发生了障碍,导致有三种病症(感冒、鼻炎、咽炎)的任何一位消费者都对产品的功效产生了疑问,原因是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药品时有“专项治疗药才是有效的”的观点(这是普遍的消费心理)。
针对原来把产品定位成治疗感冒、鼻炎、咽炎的通用治疗仪情况,我们把产品分成三个系列产品,即感冒治疗仪、鼻炎治疗仪、咽炎治疗仪,专门针对三种病症进行推广。
看了这个营销实例,学员们心悦诚服。

第12课 中国人最讲究精确(5)(2)
Tom?李:“看来,企业也有苦衷。消费者只相信专业化的产品,你不细分也不行。”
赵老师握住Tom?李的手说:“理解万岁!理解营销,要从营销人自己做起!我代表何慕感谢你!”
范总:“我不知道这个中药治疗仪的不同类型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只是觉得如果完全一样的产品,非要说成是两种不同的,万一被查出来了,企业的面子往哪里搁啊?”
赵老师:“刚夸过你,一不留情,智商咋又退回去了呢?小李子你回答他。”
Tom?李:“方法应该很多,在产品上随便做一点改动就行了!比如说治疗仪,外形上可以略有不同;对核酸,不同的类型在含量上可以稍有差异,也可以添加一点不同的配料嘛!前两年有一种‘他她水’卖得很火,他们把水分成男人喝的和女人喝的两种,‘他水’里加一点肌醇和牛黄酸,表示能增加体力;‘她水’里加一点芦荟什么的,表示能美容,这就么简单。”
赵老师:“想明白了吗?”
范总:“又明白又不明白。明白的是,企业是怎么把同样的产品做成不同的;不明白的是,到底有没有必要分成这么多种?”
“不明白慢慢想。现在该我提问了。请听题:如果你推出一个新的化妆品,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产品进行细分?”
学员们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想出了五六种──
化妆品细分方法种种
1. 按体质分,分成针对南方人和北方人两种;
2. 按气候分,分成针对干冷气候、暖湿气候、燥热气候、冷湿气候四种;
3. 按年龄段分,分成婴儿型、较大婴儿型、幼儿型、少年型、青春型、成人型N种;
4. 按性别分,分成少女型、淑女型、*型、帅哥型、猛男型、绅士型N种;
5. 按工作场所分,分成室内型和户外型两种;
6. 按皮肤特质分,分成干性、中性、油性三种。
赵老师进一步启发:“这只是初步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化妆品,一般按皮肤的油性分成干性、中性、油性三类。这三种类型都被别的产品占领了,新产品怎么办呢?”
学员们思考片刻,新的答案又纷纷出笼:
“还可以分成‘偏干性’‘偏油性’!”
“还有‘特干性’‘特油性’!”
赵老师彻底满意了:“这充分说明,产品细分的天地还大有潜力可挖,细分游戏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我们细分细分再细分,精确精确再精确,就可以征服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下课时间到了,赵老师正准备收拾桌上的讲义,Tom?李又抢着问了一个问题:“赵老师,如果我们企业的实力小,没有能力同时运作这么多的产品,怎么办呢?”
“问得好!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在动脑筋。”赵老师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
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鱼!
 。 想看书来

第13课 雇民工也要排长队(1)(1)
在消费者中混了个脸熟之后,制造一种热卖的场面,从而促成真正的火暴销售场面的出现。
──蜥蜴团队
抢购,是项目人员精心策划的结果。
──王俊(房地产销售策划专家、“抢购营销”首创人)
如何把敌人引进预设战场──伏击圈,是伏击战的重点和难点。在会场这个精心预设的销售阵地,可以形成一种催眠状态下的激情消费。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对消费者的完美伏击。
──姜兰剑(营销人士)
尽管消费者只对某一品类存有一点点的消费经验,但他们认定自己正确无疑。
──路长全(“中国当代最聚人气的营销大师”、 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赵老师比往常早一点来到教室。他端着一杯酸辣汤,与学员们唠嗑。
“小李子,到天外天大酒楼吃过没有?”赵老师问。
“去,去得多了,快成我们的食堂了。”Tom?李回答。
“感觉怎么样?”
“菜做得蛮有特色的。只是经常要等服务员排号,有点烦。”
“烦你还去啊?”
“还在忍受范围之内,等的时间再长一点就不行了。前几天,我们几个人等了大半个小时,还没有桌子空出来,只好换地方。”
“赵老师,你跟那个老板娘熟,应该给她建议建议,把店面扩张一下,增加一点营业面积。眼看着顾客流失,挺可惜的。”张立插话说。
“干脆把隔壁的那个‘辽河人家’兼并过来算了,最省事。”刘三说。
“这样行吗?我们就把这作为一个案例讨论一下。”赵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讨论的题目──
顾客排起队,商家怎么办?
一旦换到了营销的角度,张立和刘三的观点立刻发生了变化。
张立:“有人排队是好事,说明做得好,人气旺。一个餐馆要是没几个人吃,我也不愿意进去。”
刘三:“对!到餐馆吃饭的都是人来疯。人越多,食客劲头越大。你别看有人口头上说排队很烦,其实要的就是这个味;等一等,觉得吃什么东西都香。”
对于自己老本行内的问题,范总当然有话要说:“人多并不等于要排队啊!你把经营面积扩大一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什么不好?让别人等,很多顾客就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怎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刘三:“走几个人没关系,一个餐馆不可能把所有的钱赚尽。有一两个人走了,没走的七八个人吃起来就更带劲;如果没有这一两个人走,可能那七八个人也不愿来了。就这么个关系。”
Tom?李:“关键是现在排队等待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不到扩大面积、另开新店的时候。”
一番争论之后,大多数学员认为最好是维持现状,既不能扩大面积,也不能兼并隔壁的酒楼。
赵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
排队是营销的最高境界
“你们说说,排队相当于营销中的什么东西?”赵老师问。
“相当于产品的广告,充分证明了产品的受欢迎程度。”Tom?李回答。
赵老师:“错,相当于活广告!人体艺术!懂不?用活人做广告,让消费者眼见为实,比你自己说什么都管用。同志们,好不容易盼到这个局面,我们搞营销的,千万别给人家出馊主意,把好好的生意整黄了。这里面有前车之鉴啊!‘天外天’后面那条街上,有个秋香阁饭庄,去年也出现了排队翻台的状态,老板头脑一热,把后院修了修,都用上了。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排队的人没了,但来的顾客反而没以前多了。”

第13课 雇民工也要排长队(1)(2)
张立:“秋香阁?我进去看过一次,差不多快关门了。”
赵老师:“那你们说说,为什么越排队,顾客越愿意购买?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刘三:“从众嘛!特别是咱中国人,有赶大集的习惯,那里热闹往哪里凑。即使是开会表个态,也要先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要尽量跟多数人站在一边。”
Tom?李:“这里面有降低风险的考虑。顾客认为,大家都选择这一家,肯定是因为这一家的东西做得不错,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了。排队的现象可以让顾客消除怀疑,掏起钱来更有信心。”
温同喜:“还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排队抢购的商品,不仅说明它的质量好,还说明它的价格偏低,否则人们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了。我们上海人特别热衷于排队,看到哪个街面上排起了长龙,不管卖的是什么东西,只要自己有空就跟在后面排了再说。这时候,买到就是赚到,跟90年代初买股票一样。”
赵老师:“你们知道怎么将牛群赶进屠宰场吗?根本不需要你一头一头地赶,只要有一头牛朝栅栏这边奔跑过来,其他的也会跟着过来。这跟消费者选择商品一个理儿。消费者想,不可能大伙都错了,跟着大伙安全、靠得住,还可能得点儿好处。这种从众心理,有时候就像传染病一样,只要顾客的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后面的人就一个一个地想涌进来,你用门板都拦不住了。”
张立:“赵老师,照你的意思,我们找家餐馆吃饭,也是跟着别人跑的牛群?”
“你以为不是吗?卖东西时你是营销人,算盘打得精;买东西时你就忘乎所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张立不吭声了。
Tom?李:“有顾客排队当然好,但现在搞市场经济,每种商品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这样的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啊!”
赵老师:“谁说不可求?事在人为!排队抢购的局面,也是可以主动策划、有意引导出来的。刚开始时是人为制造的假象,弄着弄着,假的也成了真了。看看人家卖房子的──”
“抢购营销”策划模式解密
日前,主持并参与过荔湖居、瑶台花园、华南板块锦绣香江花园、山东聊城香江光彩大市场、江西景德镇中国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