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一般作家却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
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
——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
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流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
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籍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07)
;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
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经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
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
家纷纷制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宫廷及贵人家
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储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
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
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
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
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
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0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
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
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
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0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
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
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
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
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
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
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
片段生活印象,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
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
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
分。
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
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
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
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沈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
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
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11)。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
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
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
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的。
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
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
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赵情诗有些实是政治的譬喻,实是感时伤事
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作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
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
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这时候别的诗家也集中力量在律诗上。一些人专学张籍、
贾岛的五言律,这两家都重苦吟,总捉摸着将平常的题材写得出奇,所以思深语
精,虽出蹊径。但是这种诗写景有时不免琐屑,写情有时不免偏僻,便觉不大方。
这是僻涩一派。另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
杂用俗语,这是粗豪一派(12)。这些其实都是杜甫的鳞爪,也都是宋诗的先驱
;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王禹偁独学
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欧
阳修曾遭贬谪;他是古文家。梅尧臣一生不得志。欧诗虽学韩,却平易疏畅,没
有奇险的地方。梅诗幽深淡远,欧评他“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初如食
橄榄,真味久愈在”(13)。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一辈子升沈在党争中。他将禅量大量的放进诗
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
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讲究
诗的技巧的人。他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
终于死在贬所。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句的组织与变化。他
开了江西诗派。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
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他不但讲究句
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这些都是杜甫传统的发扬
光大。王安石已经提倡杜诗,但到黄庭坚,这风气才昌盛。黄还是继续将诗散文
化,但组织得更是经济些;他还是在创造那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
所求的是新变。他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
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所以能够独开一派。他不但创新,
还主张点经陈腐以为新;创新需要大才,点化陈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
能够“以故为新”,并且能够“以俗为雅”。其实宋诗都可以说是如此,不过他
开始有意有运用这两个原则罢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组织固然更精密,
音高也谐中有拗,使每个字都斩绝在站在纸面上,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
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
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14)。
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
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
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稍》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
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
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15)。
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
实在比唐人进步。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
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情性”(16),该是
“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
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
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
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
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
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
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
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
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
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
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注释:(01)以上参用朱希祖《汉三大乐府调辩》(《清华学报》四卷二期)
说。
(02)“诗教”见《礼记。经解》。
(03)《与吴质书》。
(04)《咏怀》第一首。
(05)《诗品序》。
(06)《诗品》论陶语。
(07)原是贺知章语,见《旧唐书。李白传》。
(08)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09)胡适《白话文学史》。
(10)《沧浪诗话》说诗的“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优
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1)白居易《与元九(稹)书》。
(12)以上参用胡小石《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文社版)说。
(13)《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14)周必大跋杨诚斋诗语。
(15)陆游《文章诗》。
(16)《诗大序》。
文第十三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
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接着卦爻与年月
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
“断料朝报”(01)。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
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
和《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
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书》、《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
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
也总在商、周之间。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
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
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做“辞”
;辞原是“讼”的意思(02),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
造都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公平的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
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
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
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
于辞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
引古为证,宛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
“慎辞”(03)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
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04)。他的确很慎重的。辞命得“顺”,
就是宛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
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的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
擅长言语(05),“言语”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
出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指。各国派使臣,有进只口头批示策
略,有时预备下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