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到第一名来。这个第一名当时有一个称呼,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举首,是举手发言的举,首长的首,叫举首。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史书记载公孙弘四个字“状貌甚丽”,就是公孙弘长得很帅,而这个时候公孙弘是多大呢?因为公孙弘是建元元年被推选上来,因为他后来处理得不好就辞职回去了,而这一次第二次他来应举的时候已经是元光五年了,离建元元年过了十年,第一次来是六十岁,第二次来是七十岁,当然公孙弘这个时候不能叫帅哥了,七十岁的人要叫也只能叫帅爷了。但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我们刚刚讲过,无论是美貌的男子,无论是美貌的女子,甚至是七十岁美貌的公孙弘他也非常喜欢,所以从古至今,美貌都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都可以为你带来机遇。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画外音:公孙弘能够在六十岁的时候走上政治舞台,无疑他是幸运的,但是更这神奇的是,他能够在丧失这次机会的情况下,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以自己的容貌伟岸再次获得汉武帝的认可,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据《史记》记载,公孙弘于公元前126年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公元前124年又被提拔为丞相,并以八十岁的高龄死在丞相位置上。那么公孙弘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为官之道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呢?
年龄小有年龄小的优势,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历来不缺少枯木逢春、老来发迹的例子。大器晚成的人他没有年少轻狂,没有少不更事,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使他们事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了。所以公孙弘入仕以后走得非常顺,七十岁的公孙弘在为人处事上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事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第一,公孙弘在和汉武帝交往和处理政事中间,第一特点就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我们前面讲过董生献策,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尊儒只是挂羊头,汉武帝的骨子里其实是法家。因为法家讲究独裁,讲究zhuanzhi,这是最适合封建帝王的。而公孙弘的经历有什么特点呢?公孙弘早年在监狱里做过事,是监狱里的小办事员,他深深地懂得汉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汉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孙弘做事他是按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的那一套理论,给它披上一个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这样一来,《史记》记载,公孙弘这样做,“上大悦之”,汉武帝非常欣赏。这就是七十多岁的公孙弘第一个优势,就是他看穿了汉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又要法家的里子,面子、里子汉武帝两方面都要,公孙弘刚好是投其所好。这是第一。
第二,公孙弘善于察颜观色。公孙弘和皇帝打交道有三种方法:第一,自择。公孙弘跟汉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于汉武帝,他会列出来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这叫自择。这样就免于同皇帝发生冲突了,不是把自己意见强加于皇帝。第二,察颜。这是看皇帝的脸色,这个吃他亏最多的就是那个汲黯。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汲黯经常跟公孙弘在一块儿商量事情,商量好了以后他俩达成共识去见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公孙弘不先发言,总让汲黯发言。汲黯是个直筒子,突突突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公孙弘就看汉武帝的脸,汉武帝要是欣赏了他再来几句,汉武帝要是不欣赏了他反过来再说几句,结果公孙弘的意见总是被汉武帝采纳,汲黯老是吃亏,所以汲黯心里特别不平衡。第三,违约。公孙弘有时候和大臣们在一块儿商量好,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大臣们稀里哗啦说了一番,公孙弘在一边察颜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他再发言意见,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但是这吃亏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大臣们就警觉了。特别是汲黯心里不平衡。
画外音:公孙弘在为人处事上很善于察颜观色,并很会见风使舵,时间长了,周围的大臣也都看清了他的为人,所以处处提防他了。敢于直言上谏的大臣汲黯尤其是看不惯公孙弘的这种作风,在汉武帝面前两次揭露公孙弘的虚伪狡诈。那么公孙弘是如何渡过这两次政治危机的呢?在公孙弘的解释当中我们又会看到怎样一个公孙弘呢?
因为汲黯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第一次,说齐地之人狡猾狡猾的,他总是和我们商量好了以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这是当着皇帝的面说提,而且是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让所有大臣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住公孙弘,汉武帝也很惊讶,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话,因为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突然发现自己身边怎么有这么一条老狐狸啊,所以汉武帝也盯着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来说是个信任危机,如果解答不好,就会失去皇帝和大臣们对公孙弘的信任。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话,“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什么意思呢?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诚,就认为我不忠诚,就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它巧妙的地方在什么呢?第一,它不纠缠于具体的事,汲黯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公孙弘不就具体的事跟他争辩,这是第一个很巧妙的。跳出具体,上升到了解跟不了解的问题。再一个,他的辩解是说汲黯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会对自己有误解。这个句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儿太挑刺了,(又鸟)蛋里挑骨头了,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这是公孙弘面临第一次危机,按照现代术语,这叫危机公关。在危机关头,他这个公关很成功。但是紧接着又出现第二件事,又是这个汲黯,说公孙弘贵为丞相,俸禄极多,但是在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他不用丝绸的。说这个人啊,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和大臣的面说的,当然这个话让汉武帝再次对公孙弘产生了疑惑。老狐狸为何做秀啊?为什么公孙弘那么多俸禄却要盖一个布被子,非要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信任危机。但是公孙弘又一次化解了,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检讨,他这个检讨包括这么几项内容:第一,他说我的确是想博一个清廉的名声,首先承认自己的确是做秀,但是我这个做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然后他就说,但是从历史上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手下有一个重臣叫管仲,管仲这个人有三处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过了帝王,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成功。齐国还有一个齐景公,他手下有一个名臣叫晏婴,晏婴这个人食不重肉,妾不衣丝,说他每次吃饭吃那个肉菜不超过两样,他的妾不穿那个丝的衣服,都穿粗布的衣服,所以晏婴的生活和那个普通百姓没有区别,但是晏婴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了一番大业,言外之意说为臣的生活不管豪奢还是俭朴跟他为王朝有贡献没有联系。第三点,他说整个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孙弘危机公关所说的话,这个话一说出口,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这个人非常厚道。为什么厚道呢?因为汲黯揭露他,他反过来表扬汲黯,多厚道啊。而且实话实说,承认自己沽名钓誉,反而更加信任公孙弘。那么公孙弘这番话到底妙在何处呢?我们下面做一下分析。公孙弘的高明之处是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是想沽名钓誉。用这个办法他获得了一个什么效果呢?他让皇帝和大臣相信公孙弘至少现在是没有说谎,用现在没有说谎,如果得到汉武帝和大臣们的认可的话,那就大大减轻了人们对公孙弘的指责了。如果公孙弘这时候要做辩解的话,任何辩解都非常苍白,他首先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的。再一点,他称赞汲黯,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称赞汲黯给人们造成一个什么感觉呢?大人大量,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造成这样一个感觉。这样一来,公孙弘的沽名钓誉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个人爱好,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事,这样一来就一下子化解了这一场信任危机。
画外音:公孙弘靠着自己的机智与博学渡过了两次政治危机,反而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次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如果说臣子们的较量公孙弘可以凭借老谋深算还可以略占上风,可是后来公孙弘真的有些老糊涂了,他竟然向汉武帝挑战,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并让手下臣子向公孙弘发难。那么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公孙弘这一次还能够轻易地转危为安吗?公孙弘在做人上究竟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千万了沉重的负担,汉武帝一方面要对匈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要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公孙弘不赞成建朔方郡,当然这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这就是“十难”。依照着公孙弘的才华,十难书他总不至于一难也回答不出来吧?但是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那么他为什么不和汉武帝手下写十难书的这个人公开辩论呢?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因为我们前面讲过,汉武帝以前丞相的权力非常之大,汉武帝想削弱相权,就召集了一批人,让这些人在他身边和他议事,而把原来的丞相由决策人转变为执行人。也就是汉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他身边提拔的这些人商量国家大事,这就是内外朝制,而写十难书的恰恰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不愿意和内朝的重臣直接发生冲突,他知道内朝的重臣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孙弘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妥协的人。妥协是一大本领啊,妥协往往是一个致胜的法宝,妥协往往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不知道妥协,不知道必要的妥协,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弃次好,其实是人生的一大失误。公孙弘是一个知道妥协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提了一个新的提案,就是说我们不要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他提了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所以他这个人很懂得知难而退,这是很了不得的。再一点,他之所以不回答这个十难书是不愿意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公孙弘所有的做法都遵循的一个观点,就是不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他是一直这样做的,结果的话,“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由于公孙弘这一系列做法,让汉武帝觉得公孙弘这个人为人谦让,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让他做了丞相,后封平津侯。汉代一贯的做法是先封侯,再从侯爵之中选拔人才做丞相,公孙弘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例,叫什么呢?先做丞相后封侯。可见,公孙弘在他的做人上确有独到之处。
画外音:公孙弘最终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巧舌如簧,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我们越发感觉,姜还是老的辣。不过,公孙弘因为他的奸滑也得罪了不少人,树立了不少政敌,而且做为丞相来说,光靠耍嘴皮子只能换来一时的成功,毕竟人们还要看他有什么政绩。那么公孙弘是不是一个没有人缘的丞相呢?他除了巧舌如簧,还做过什么实事吗?
公孙弘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叫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一个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床布被子,那么他的钱花哪儿去了?留给子孙了吗?没有。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就是他救助了一些往日的老朋友,叫故人,所以导致家里面家无余财,公孙弘死后家无余财,所以这个人很精明。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这也是公孙弘他的钱,他自己的生活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帮助了一些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这些人都说公孙弘的好话。这样就造成公孙弘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平津侯列传》,明显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对公孙弘是不满意的,对公孙弘这个人的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