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龋怠捌呒偃妗币残肀冉虾鲜省V斐錾硪桓銎胀ㄅ┘遥壹妇ㄒ疲旒矣胱谧骞叵狄讯希俾涑晌杜V旒矣械睦投υ谕馕俗龉凸ぃ械某晌蚊瘢谕饽笔场6队⒘掖沸吹街旒以蚴恰靶蘖巳溃实挛薇取保耙猜月孕钚┳什啤保沟弥旒疑陨蕴迕嬉恍荒苋米约旱幕实垩亟制蛱帧J橹谢剐吹剑煸昂吐砘屎笫俏窕蚀蟮壅迫赵卤ι鹊慕鹜衽切┛Τ级际翘焐系男撬蕖V煸暗某錾陀行矶嗌窦#诔沙す讨写Υτ猩竦拟锍帧V煸暗囊恍┎槐簧缁嶂髁饔呗廴贤膊惶迕娴木簧境耍纾甑挠紊睿跋詹渭雍旖砭诓渭佑氩徊渭臃丛渥凹胖暗挠淘ィ诠有耸窒伦銮妆氨还杉傻霓限未车鹊取7路鹬煸耙徊渭悠鹗戮褪橇煨淙宋铮沂俏奈渌摹P∷抵校煸拔湟崭咔浚⒂路欠玻嗄鄙贫希裣拖率俊苤诘笔蹦芄幌胂蟮玫降囊磺杏帕嫉钠分识几郊釉谥煸吧砩稀U飧鲋煸暗男蜗螅共蝗缰煸白约盒醋鞯氖淖髌分姓瓜殖龅闹煸暗男蜗蟾媸怠R虼耍蘼凼谴右帐踅嵌龋故谴永方嵌壤纯矗煸靶蜗蟮乃茉於际遣怀晒Φ摹A硗猓橹谢拱阎煸胺丛诺闹匾宋镏械木蠖嗍济杌娉芍髁魃缁岬娜宋铮岩怀〉撞闵缁崛嗣且郧笊饕咔蟮奈渥岸氛位耍淙凰亲詈笞呱衔渥岸崛ǖ牡缆罚诳拐醪皇钦庋摹*�






◎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集团(2)

 江湖艺人还是在《英烈传》的创作中显过身手的。花部戏曲、评书、鼓词,都有以元末明初朱元璋等人起事、夺取天下为题材的作品。我们这里仅以评书为例,看一下江湖艺人是如何理解和塑造朱元璋这个文学形象的。我手头有一部《大明英烈传》(下面简称《大明》),这是苏州著名评话演员张鸿声演播的记录整理本。这个记录本代表了南方一派对《英烈传》的加工和改造,其中比较多地反映了江湖艺人对这个故事和朱元璋的理解与评价。另外一个本子是《朱元璋演义》(下面简称《朱元璋》),这是北方艺人段少舫的演出记录本,又经过今人徐雯珍的整理,原来江湖艺人的色彩淡化了,加入了一些新观念(如阶级斗争观念等)。这两本书都受到《英烈传》的影响,写到朱元璋时都是把他作为反对元朝统治者的天然领袖来描写的,而且,对他的游民生涯的叙述也都较为简略。尤其是《朱元璋》,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袖气质的人物,他能够团结人,成为江湖社会的核心。《大明》的作者是注意到朱元璋的游民出身的,把他作为“癞皮朱阿四”来写,抹去了《英烈传》作者给他头上笼罩的一圈圈光环。书中突出了朱元璋的游民性格,例如《贩乌梅》一节,先是写朱元璋的颟顸,仿佛是少不更事的阔少,待到写他与沈万三赌钱,以及哄抬乌梅价格(二两银子一个),则显示出了朱元璋性格的泼皮的一面(而《朱元璋》在处理这个情节时,着重突出了朱元璋不贪小利,并考虑到贫民的承受力。贫民们一文钱一个乌梅都买不起,朱便熬了些乌梅汤散发给人们)。连现代史家都称颂的朱元璋做放牛娃时,私自宰牛,以飨同伴,说这是“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见吴晗《朱元璋传》。而《大明》的作者却让朱元璋“内心独白”:
 我从小就是喜欢赌,“放牛时,与别的放牛娃赌,输了,就偷条牛杀了,牛肉卖了还债,将牛尾巴塞进山洞里,骗东家说,牛钻进山里去了,拔也拔不出,东家还信以为真啦”。
 《贩乌梅》
 
 不仅朱元璋如此,就是与他共同策划反元斗争的刘伯温,本来是个儒生,可是《大明》中却把他写成一个游方道士。朱元璋的主要将领胡大海、蒋忠、华云龙、汤和,或是游民,或是在山上落草的强人,就是被写成隐士的徐达(实际上徐达是出身下层社会,并非隐士),其行为语言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也近于江湖游民。这些人物构成反元集团的主体,建立了大明王朝。虽然这是文化很低的江湖艺人对于这次改朝换代的理解,然而,从宏观上来说,它还是远比以天命为本位的《英烈传》更真实。《朱元璋》虽然渗入了许多现代整理者的思想意识,但它与《大明》的相同点是在描写到朱元璋集团时突出其成员的游民性质,把他们写成江湖人。书中的主要人物如胡大海、蒋忠、华云龙、花云,都是带有鲜明的游民特点的。甚至把朱元璋集团中一些较为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如李善长、刘伯温、孙炎,也都写成类似阴阳先生、游方道士、策士等近于游民知识分子的人物。这两部书与《英烈传》有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把故事的侧重点放在朱元璋正式举起义旗之前,这正是他们集聚力量的时期,各路英雄好汉通过种种途径集聚到朱元璋的周围。这种类似《水浒传》中好汉聚义的故事是属于“短打”类型的,它带有浓厚的江湖色彩。这与《英烈传》中主要描绘正式的武装集团的攻城略地是有很大不同的,后者更近于“士鼓金马”。《朱元璋》中追随朱元璋的梅思祖开口就是“我们江湖人”如何如何,这既代表了江湖艺人对于这次改朝换代的理解,又反映了朱明领导集团确实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朱元璋自不必说,他部下的重要将领如常遇春、胡大海、傅有德、廖永忠兄弟、华云龙、汤和、俞通海父子等等,从历史记载来看都是游民出身。这些人或是沉沦游荡在社会底层,或是占山为王,或是职业的秘密宗教的组织者和传播者,他们游离出宗法网络之外,没有任何牵挂,有着强烈反社会的倾向。在社会大动荡中,他们是最积极的勇敢分子,自然也就成为朱元璋武装反元集团的骨干。从这一点上来说,江湖艺人们的创作要比《英烈传》更为真实。






◎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集团(3)

 《大明》和《朱元璋》也与其他反映改朝换代的江湖艺人的创作一样,他们把接近历史事实的《英烈传》演绎为英雄传奇。由于这个时代是游民登上政治舞台,而且极其活跃的时代,游民们确实也改变了历史的面貌,使自己成为新朝的贵官。因此,江湖艺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要比在书坊之中照抄史书的“小儒”更深刻一些,尽管他们所演说的细节可能不那么真实。江湖艺人把游民大显身手的故事传播到民间去,并且把这些书中所宣扬的游民意识散播到各个阶层,使那些不安于现实的人们有个参照,成为自己努力的坐标。






◎游民社会的话语体系(1)

 从古以来,我们见于书面的只有一种话语体系,那就是主流社会的话语。这些不仅充斥于经史子和文人士大夫的各种著作之中,也流行于老百姓的口头。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集体认知(许多情况下还是集体无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马克思的名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就是通过对话语权的掌握实现的。从《水浒传》开始,出现了一整套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造反者的话语体系。当然,这种话语不是作者编造的,最初这些话语也一定活跃在广大游民口头,经过江湖艺人的总结提炼,并写成了文字,编织在通俗著作里,通过各种渠道流播到广大民众之中。这种话语与主流话语一样,也是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意识的。《水浒传》所提供的与传统悖谬的思想意识,许多也是通过话语的流播实现的。
 经过五六百年的流传,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觉得《水浒传》在话语方面提供了什么新东西。这一点只有通过文学史、文化史的排比才看得出来。这里我们选一些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词语作些分析。
 
 甲。好汉
 “好汉”这个词虽然不始见于《水浒传》,但是它在此书中的独特含义被后世的下层民众所接受。“好汉”在唐代指读书有成之人,如狄仁杰。《水浒传》出来后,“好汉”的意义改变了。《水浒传》中这个词不仅只与“武”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带有不遵守国家法纪,专干一些作奸犯科之事的意思。梁山兄弟对“好汉”的理解,实际上是游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自我肯定和评价,由于《水浒传》的艺术感染力量,得到广大受众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自“水浒”故事普及以后,社会公认了这个用法。于是,“好汉”之名,流播天下,不仅通俗文艺作品使用,而且也用于现实生活。为那些处于社会下层、又不甘于穷困以没世、并有几分强力的游民,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称呼。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的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顶“好汉”的帽子。
 
 乙。聚义
 “聚义”是“好汉”们结合起来的专用词。游民们凡是在“干大事”(大多是干与当时法律相抵触的事情)时的结合,这种结合有暂时的,也有较为久远的,都称之为“聚义”。“聚义”这个词产生以后是用于游民的组织化过程,游民在社会上争取自己的利益,面对的是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府和带有组织色彩的宗法网络,而他们则是无权无勇的个体。要使自己强大就要组织起来。最简单的组织是结拜义兄义弟,“聚义”是结义的发展。不过“聚义”始终没有像“好汉”那样得到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同。游民把自己的结合加一个“义”字以自慰,可是在主流社会的人们看来,“聚义”这个词仍然带有绿林色彩。
 
 丙。义气
 “义气”是“义”的通俗表达,本来是一回事。但自“义气”这个概念产生、并在中国最早的通俗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以后,它逐渐独立了出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观念。当“义气”这个词随着通俗文艺作品流传到民间的时候,下层社会的人们就把它看作是下层社会人们互相帮助的道德,但其希望回报的思想还是隐隐蕴藏其中的。
 
 丁。江湖
 《水浒传》第一次描写了游民生活的江湖,这个“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权谋欺诈,与文人隐居的江湖迥然不同。它脱离了宗法网络的羁绊,构成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某种独立性的隐性社会。这个“江湖”是确实存在的。它的构成主要是游民和社会上其他阶层中的甘于自外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物都知道它的存在,而且要尽量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建立自己的名号与地位(用现在的江湖隐语说就是“扬名立万”),不要干违反只属于这个领域原则的事情。“江湖”这个词对后世影响最大。《水浒传》中的江湖本来是游民生活的空间,这里本是违反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而后世把许多非官方的场合都称作江湖,特别是新派武侠小说把“江湖”浪漫化、文人士大夫化,使得人们几乎不知江湖的本来面目。《水浒传》中“江湖”的出现本来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个语词也带动了“江湖”的发展,推动隐性社会的运动。





◎游民社会的话语体系(2)

 
 戊。上梁山与逼上梁山
 后世能和“绿林”齐名、并作为民间武装反社会力量称呼的是《水浒传》的“梁山”。自从“水浒”故事的“梁山”这个词产生后,它就不是那个坐落在今山东省的小土山包了。它成为造反者的圣地,给许多武装反叛者以想象力,成为他们敢于把造反事业坚持下去的精神归属。为了说明“上梁山”的合理性。书中从第七回起叙述了好汉林冲被迫上梁山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读者把同情心都交给了林冲,并从内心赞同他这个选择。“逼上梁山”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给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受到不公正待遇、又得不到伸张的人们以勇气。“上梁山”与“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
 
 己。不义之财,取之何碍
 这是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对吴用说的话,指他们即将劫取的“生辰纲”。劫取财货者代代有之,可是在《水浒传》之前,没有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这种掠取作辩护的。这个道理在“水浒”的语境里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蔡京、梁中书都是臭名昭著的坏蛋,他们的钱财也多是搜刮老百姓来的。但是自《水浒传》以后,这个道理被下层民众所接受,并且成为游民劫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实际上,尽管在它产生的具体的语境上有几分合理性,但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
 庚。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缎,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这段话是吴用邀请阮氏三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