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利:有利于……、适宜于……。
2亨:通顺、通达、顺利。
3吉:吉祥、吉利。
4不利:不利于……、不适宜……。
5吝:遗憾、缺憾、麻烦。
6厉:危险、艰难。
7咎:过错、错误。
8灾:灾害。
9凶:凶险、大的灾难。
10悔:悔恨、忧虑。
其中,“利”、“亨”、“吉”都是吉词,但判断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利”是就将来的趋势而言,“亨”是就过程而言,“吉”则是就结果而言;“不利”、“吝”、“厉”、“咎”、“灾”、“凶”都是凶词,但所表示的程度不同,按从“不利”到“凶”的次序,所表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而“悔”则是人的一种心理思想活动,往往能够起到使“不利”转化为“利”,使“吝”、“厉”、“咎”、“灾”、“凶”等转化为“吉”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每一条卦爻辞中都包括上面所说的各部分内容,有一些卦爻辞可能几部分内容齐备;而大部分卦爻辞只有其中的两部分内容: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断占之辞,或者只有取象之辞、断占之辞;还有少部分卦爻辞或者只有叙事之辞,或者只有断语之辞。
就这样,卦画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两部分就组成一个完整的卦。下面以《泰》卦为例,以“【】”对各部分加以标示说明:
泰【卦名】
泰【卦名】:小往大来【卦辞中的叙事之辞】,吉,亨【卦辞中的断占之辞】。
初九【第一阳爻】:拔茅茹以其汇【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征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九二【第二阳爻】: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赏于中行【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九三【第三阳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艰贞无咎【爻辞中的断占之辞】,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第四阴爻】: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爻辞中的叙事之辞】。
六五【第五阴爻】:帝乙归妹以祉【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元吉【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上六【最上阴爻】:城复于隍【爻辞中的取象之辞】。勿用师,自邑告命【爻辞中的叙事之辞】,贞吝【爻辞中的断占之辞】。
《易经》中的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咸》卦六爻中,从初六到上六,按自下而上、由低而高的顺序,分别取象于人体中的脚趾、小腿肚子、大腿、心脏、胸脖之间、头面等部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卦爻辞与卦象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联系,还是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目前,对于《易经》的诠释、理解,像西汉人那样字字句句都联系卦象来解释显然不可取,像王弼那样抛开卦象、“扫象不谈”也不合乎《易经》实情,今人刘大钧先生所提倡的“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的方法,仍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
三《易经》在实质上又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说《易经》是一部蕴含人生经验和启迪人生智慧的书,这是由《易经》在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和构成上是一部奇特之书所决定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第一,如上所述,《易经》本质上是一部占筮之书,卦爻辞是对已往应验的占卜之辞整理而来。从《易经》卦爻辞来看,其中占筮的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婚姻、疾病、道德等,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又通过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断占之辞,对所占之事给予程度不同的肯定或否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
第二,卦爻辞源于卜辞,而卜辞是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刻写起来比较费力,使得卦爻辞本身比较简洁;在《易经》成书的时代,汉字刚刚发明不久,汉字的数量还比较少,一个汉字往往要同时承载诸多的意义,使得卦爻辞中的文字具有多义性、歧义性。这在客观上给后人的理解、解释、发挥留下很大的空间。同时《易经》卦爻辞有的只有断占之辞,有的虽然叙事之辞、断占之辞兼备,但多数情况下,也只在陈述了某一件事情以后,就直接给出了“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不同的断语,而缺少、隐去了中间论证的环节,并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是“吉”、为什么是“凶”等,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然而,这些空白却是有意义的,它等待我们用各自的人生经验去填充,引导我们进行思考,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在思考、追问中增长智慧,《易经》因此也成了新的人生智慧增长点,像《易传》就是由此而来的一部哲学著作。
《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内容,其中《彖》是解释卦名、卦辞的,《象》是解释卦象、爻象的,《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说卦》是专门解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意义的,《序卦》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从逻辑上进行说明,《杂卦》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有对比性地简要说明卦名之义。由于《易经》原分上、下篇,所以《彖》《象》《系辞》也各分上、下,这样《易传》共十篇,也称为“十翼”。《易传》相传是由孔子所作,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当成书于战国以后,其中是儒、道两家思想兼陈的。称为《易传》也好、“十翼”也罢,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自己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对《易经》见仁见智的阐释发挥之作。也正是借由这样的解释发挥,原为卜辞之书的《易经》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易经》中的卦爻辞往往不是平铺直叙某一件事情,而是通过比喻、物象来说明道理。而比喻、物象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更主要的是,《易经》中的每一卦不仅有卦爻辞文字系统,还有卦象、爻象符号象征系统,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象征本身本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每一个经卦本身有众多的象征意义,经卦组成了六十四别卦,六十四别卦卦象与卦象之间,同一卦中此爻与彼爻之间,不同的卦卦爻与卦爻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象征系统中,同一象喻对应着众多不同的意义,而反过来同一意义又可以通过不同的象喻来表示,这更加强化了象征意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开放性。
《系辞》云:“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经》中卦爻辞文字系统与卦象符号系统二者相互结合、相互阐发,文字系统提示我们卦爻辞中蕴藏的古老人生经验,而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卦象符号系统则是不断激活、放大和更新这些古老的人生经验,不断启迪我们以人生智慧,应对我们人生中出现的困感、疑难。当然,这一切以阅读《易经》、进入《易经》为前提。
基于以上对《易经》的基本认识,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易经》,本书在构思、写作、内容上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 想看书来
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5)
第一,凝炼题目。根据对每一卦的主旨的理解,分别提炼了一个通俗性的题目,置于每一卦卦首。
第二,译注经文。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便于读者对照理解,先将一卦的经文及译文附在每一卦题目之下,在对每一卦进行具体阐释时,又将译文分列于相应的卦辞、爻辞之下。然后次以注释,主要是对卦爻辞中的疑难字、歧义字进行解释、注音,对省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进行说明等。
第三,阐发经文。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卦爻辞中叙事之辞与断占之辞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卦象、卦爻辞中象喻的象征意义,三是相关的文化现象,四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在阐发过程中,结合《易经》成书的时代背景,联系《易传》《尚书》《论语》《老子》等经典,既借鉴、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也融入了个人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第四,举例说明。为进一步说明和加深对易理的理解,同时彰显《易经》“神以知来”、“范围天地之化”(《系辞》)的神功,每卦中多少不等地举出一些可与易理、卦旨相互符合、相互阐发、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的实例。
正如《系辞》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是每一部经典理解、诠释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更是《易经》能够恒贯古今、历久弥新、永富诠释魅力的原因所在。本书是笔者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研习《易经》的一点体会与心得,如果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不胜欣慰之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乾�
乾:元亨,利贞。
乾:非常通顺,利于占问。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龙潜伏于水中,不宜有所作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出现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白天勤勉不懈地努力,晚间也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造成灾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龙有时从渊水中跃起,没有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龙飞翔在天空,利于出现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上九:龙飞到极点,有悔恨产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吉。
我们中国人喜欢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称,并以此感到自豪和骄傲。但“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龙”又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读了《易经》的《乾》卦,你就会得到答案。
《乾》是《易经》中的首卦。《易经》的体例,卦名是一卦主题所在。乾,《说文》解释说:“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倝声。”它的构字偏旁——倝,《说文》解释为:“日始出光倝倝也。”乙,《说文》解释为:“像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可见,作为卦名的“乾”,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太阳、太阳上升的意思。
乾:元亨,利贞。
乾:非常通顺,利于占问。
“元”字的本义是首、头,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因此又引申出大、重要、非常等意思。“亨”字在古代与“享”通用,本来是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祭品的意思。祭祀时向神灵贡献物品,目的在于讨好神灵,求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又引申为“通顺”的意思。元、亨二字合在一起就是“非常通顺”的意思。利,就是利于、便于的意思。贞,《说文》解释说:“卜问也。”利、贞二字合释就是“利于占问”的意思。卦辞总的意思是说:非常通顺,利于占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乾》由六个阳爻组成,属于纯阳之卦。“阴”、“阳”本是一对平行的概念,二者实际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但与阴气相比,阳气给人以光亮、温暖,在衣物匮乏、缺乏照明、生活环境险恶的古代,太阳的光亮、温暖显得尤其可贵。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为万物的生长提供能量。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决定了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也决定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基本生活行为模式。由于这众多的因素,与“阴”相对而言,古人特别注重阳气,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产生了“尚阳”的观念,认为在阴、阳这一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处于附从地位。总之,人类社会的活动要遵循太阳运动的规律,如此方可“元亨,利贞”。
但是《乾》卦卦爻辞和用九爻并没有直接地描述阳气、太阳的运行,而是引进了“龙”这个物象以象征阳气、太阳,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无首”等象征阳气所处的状态,又通过“吉”、“咎”、“利”等断占语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而为人的行为提供指示。
“龙”是贯穿《乾》卦始终的一个物象。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有人“畜龙”、“豢龙”,也就是像现在养猪、养狗一样,把龙当作一种动物来伺养。例如,《左传》中记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说得煞有介事,可以相信,是有龙这样一种东西存在的。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驭龙图”但是,龙究竟为何物,这就众说不一了。有人认为龙是蛇,有人认为是蜥蜴,有人认为是河马,有人认为是鳄鱼,有人认为是云,有人认为是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