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与译者
作者:陶涵(Jay Taylor)
编辑推荐
1、《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中国百年最受瞩目的传记作品,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以2006年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为素材写的传记,紧扣时代、贴近人物、血肉丰满。此书揽获海内外各项大奖!
2、客观:第三方视角。陶涵是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他以异邦人的身份,既沉潜于中国历史之中,又超脱于中国历史之上,《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摆脱中国原有党派、政团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利益需要。
3、权威:《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第一本完整引用蒋介石日记的传记 。不是自传胜似自传。本书完整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去世,88年神秘而复杂的一生。陶涵亲赴胡佛研究所,是利用蒋介石日记为其做传的第一人。日记坦陈个人心迹,直视内心,学界认为是“旷古绝今的历史宝藏”。
3、深入:《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对材料的掌握史无前例。陶涵遍访蒋氏故旧、同僚和部属中的健在者,熟悉美国政情,历访美国军政要人,查阅大量机密档案。对那一时期的中美,包括台美之间复杂关系的了解与深入前无古人。其广阔深远的国际关系视角、对历史语境的还原无人能及
4、颠覆:《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改以往对他残暴古板的评价 。他年少风流,却对美妹情有独钟;他军功显赫,却最后一败涂地;他脾气极坏,却偶尔伤感哭泣;他称中共为匪,却敬佩其纪律。全面呈现复杂矛盾的蒋介石,展现政治家的人性与人情。
5、有温度: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刻下现代中国艰难转身的每一瞬间。西安事变是否真的改变了历史?抗日问题,他究竟有怎样的抉择? 蒋介石与宋美龄琴瑟相和,俩人政见相左时他如何抉择?蒋介石遭遇尼克松背叛,失望无奈中他作何选择?有温度的笔墨,再现历史细节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作序,史景迁推荐!
内容简介
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盖了他的复杂功过。然而蒋介石是唯一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都曾掌权的政治领袖,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时间长度近代少有人能及。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以及世界局势的复杂变换。
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这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忠诚至上,却也会行径残暴,运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本书是一本紧扣时代、贴近人物的蒋介石传记。不论你怎么看待蒋介石一生动荡岁月的功过,这本书里他的故事大有可观。
作者简介
陶涵(Jay Taylor),美驻华外交官,哈佛学者,通晓中国事务。曾任职美国驻台北使馆,负责政情报告与分析;美国与中国建交后,任美国驻华(北京)大使馆政治参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现为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通晓中国语文及事务。曾任职台北美国大使馆,负责政情报吿与分析;美国与中共建交后,任北京美国大使馆政治参事,后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蒋经国传》。
林添贵
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现任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译作极丰,有《蒋经国传》、《裕仁天皇》、《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季辛吉大外交》(合译)、《大棋盘》、《将门虎子》、《买通白宫》、《李洁明回忆录》、《东方惊雷》、《黑社会之华人黑帮纵横史》、《罗马跨国企业》、《恶兆——中国经济降温之后》、《黑道无国界》、《我的老板是美国总统》等。
媒体推荐
透过蒋介石日记的慎选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蒋介石的个人特质。陶涵拒绝一般认为这些日记不值一晒,毫无历史旨趣的想法,相反的,日记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军事局势的生动细述,他让我们更贴近这些还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种程度上,陶涵在蒋介石与他置身的世界之间建构了更具个人感性的连结。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耶鲁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纽约时报》书评
陶涵拿新史料为基础,以全新观点诠释蒋介石不凡、长寿的一生,并且对蒋的动机和行为提出具争议但让人信服的新解读。此一生活现在论述,将会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权威之作。
——黎安友Andrew J。Nath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蜕变中的中国》作者
蒋介石的故事是如此庞大、如此与现代中国的故事重叠交织、如此复杂,因而他的故事无法被化为杰出的传记。而今,陶涵对这位二十世纪重要领袖提供了一本有分量、生动好读的传记,本书捕捉蒋的人生及其时代,比过去任何一本英文著作的成功。
——柯伟林William C;Kirby,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由哈佛大学出版、陶涵执笔的迷人传记让我们看到,过去对蒋介石和国共内战的传统观点是扭曲不实的。这是第一本充分运用蒋家档案的蒋传,其中包括蒋的亲笔日记。书中呈现的是一个微妙有远见的思想家,而不是美国将军史迪威口中的“花生米”。
——《经济学人》
陶涵为隐藏蒋的残暴和外交上的失败,他尊敬蒋介石是因为意识到,蒋以合理的手段统治一个几乎无法被驾驭的国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国顾问,蒋更了解他的敌人们。
——《出版人周刊》
第一部:革命
第一章:新儒家青年
1945年8月15日近午时分,在迭遭战火摧残、炽热的重庆,一名助手带著一台短波收音机进入中国领导人蒋介石宽敞但简朴的办公室,打开东京电台频道。几分钟后,通晓日语的蒋和日本人民一样静静地听到裕仁天皇首次“御音”广播。代表日本灵魂神圣化身的裕仁要子民“忍其不能”,为了保护无辜性命不再受敌人“残忍”的炸弹伤害,他接受了盟国领袖的波茨坦宣言。换言之,伟大的武士之国接受无条件投降。
终于,大战结束了。中国人民在蒋领导下浴血抗战八年,有一半的时间更是孤立无援。其实自从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以来,抗日战争即已间歇性地开打。经过十四年的冲突,中国士兵至少伤亡三百万人,可能另有一百万人因病及营养不良而亡故①。阵亡的士兵有极大多数——九成以上——是蒋的部队,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部队。死于战乱——炸死、烧死、饿死、淹死、被枪打死——的中国人民还有九百万人。不同时期,前后有数千万人成为难民,很多人颠沛流离死在路途中,不少人则在难民营过世。逃出上海等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几乎失去了一切。数百万个农村家庭是日本皇军“烧光、砸光、杀光”三光政策的牺牲者,沦为赤贫;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有些城市,如长沙,还不只一次遭到焚城噩运。
① Michael Clodfelter;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vol。 2 (London: McFarland and Company; 1992); p。956。
当天傍晚,蒋来到重庆酷热不堪的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宣布这个消息。他在麦克风前和平常一样笔挺地站立,穿着朴素的军服。他的秘书陈布雷当天生病,因此他本人亲自撰写讲稿。他调整了一下眼镜,用他清晰的尖嗓子向全国同胞报告日本投降了,赞扬中国人的英勇抗战,但也不忘褒奖盟国①。他说:“正义必然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了他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了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绝大部分中国人听不懂他浓厚的宁波腔,但大家晓得是他在讲话。接下来他谈到未来:“如果这一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争,那么我们同胞们虽然曾经受了忍痛到无可形容的残酷与凌辱,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大家决不会计较这个代价的大小和收获的迟早的。”然后,他迂回暗指内部敌人,提到说:“相信我们武装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并不一定是永久和平的完全实现,一直要作到我们的敌人在理性的战场上为我们所征服,使他们能彻底忏悔,都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分子,像我们一样之后,才算达到了我们全体人类企求和平及此次世界大战最后的目的。”②
① Theodore H。 White(白修德); Theodore H。 White at Large: The Best of His Magazine Writing; ed。 Edward T。 Thompson (New York: Pantheon; 1992); pp。118…119。
② 蒋介石广播谈话全文,见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639…2643。
新闻先由有收音机的人传开来,不久全国大小城镇人们走上街头奔相走告。中国大部分农村没有收音机,但似乎不到一小时,大家都知道抗战胜利了。从上海到重庆的城市,以及全国农村,数亿男女老少举国欢腾,而日本士兵守在营房里呆若木鸡。数百万爆竹彻夜点爆。在重庆,美国人也加入庆祝,群众“抓住他们的制服,向他们欢呼,高喊‘美国顶好!’”①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欢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刻。美国人和原子弹击败日本人的事实,一点儿也没减损中国人大胜的感觉。中国人觉得,毕竟这么多年来他们英勇抵抗日寇,牵制住上百万名日本劲旅和上千架敌军飞机。
① Theodore H。 White and Annalee Jacoby; Thunder out of China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1946); pp。277…278。
蒋介石在广播中告诉国人,日本人民不是敌人,我们“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①。当天晚上当他走出广播电台时,美国记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注意到,一下子“这位当今之世的大人物平静的外表彷彿被刺穿了,多年来的疲惫与紧张全都浮现上来”。然后,“西方人称之为大元帅的他,面容严肃地点头致意,走过欢呼的群众,回到他的指挥中心。”②
① 抗战胜利对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广播词,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639…2643。
② White and Jacoby; Thunder; pp。118…119;277。
在重庆北方约五百英里,毛泽东的延安总部对于抗战胜利却少了薄海腾欢的激情。驻在中共基地的美国人员注意到,中共以看起来匆匆凑集、无精打采的游行来迎接胜利的消息。毫无疑问,中共领导人认为全国人民视抗战胜利是蒋介石的胜利。
但不管是蒋或毛当天夜里都无心庆祝。国、共两党已经断断续续交战近12年,究竟哪个党、哪个领导人能带领中国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两位领导人都说要进行谈判,以达成和平、统一的中国,但他俩心知肚明,一场殊死战已经开始。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固的坚忍,让两人走过大败岁月、熬过敌人势力比他们强大不知多少倍的艰巨考验。在这一刻,蒋似乎在军事、经济方面占尽上风,比起以往任何时刻,他更孚民心、更有实力。美方正在替国军组训、装备三十九个师的兵力,使蒋对即将来临的国共之战充满信心。但是毛比蒋更乐观。美国人员派驻延安,象征蒋一个潜伏但严重的问题——美国政府内部厌恶蒋的领导。与此同时,长久以来蒋本人也私下相信,共产党部队官兵以及文职干部,整体而言比起国民党的部队官兵和文职干部,更尽忠职守、更有纪律——这个结论使他即使在此胜利的时刻也感到前途黯淡。
蒋拍发电报给毛,向他担保“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他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①。毛很清楚,蒋的邀请不仅是在国共斗争中显示亟盼团结与和平的一个诡计,也证明他长久以来的看法:蒋不正直,又一直自命仁义道德——更不用说这也是蒋的政治手腕和危机处理的伎俩。
① 蒋1945年8月14日致毛之函件,见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