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告诉罗,他对国共联合政府的意见是非官方的——也就是,只能给罗斯福知道。不过,他们俩对此问题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①。罗斯福接着告诉蒋,美国将依蒋的要求提供美国武器及训练给中国90个师的部队②。这是两位领袖又一次成功的会谈。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根据史迪威的说法,这次会谈进行到下午6点15分至30分之间,罗告知马歇尔和史迪威两人,蒋已预备执行“缅甸计划”,包括派云南的Y部队投入战场,但有两项条件,而罗斯福完全支持蒋——确实掌控孟加拉湾,以及同步进行两栖登陆作战①。在这里,故事变得混淆不清,因为有一说 法指控蒋于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在「每一点上」全盘翻转自己的立场;但也有强烈证据指出这个说 法不符事实。这个事件简短但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值得我们详加检视,一则可藉此证明对历史的扭 曲如何能深铸人心’再则也看清史迪威的为人处世。
① 罗斯福总统的工作日志对罗、蒋下午的90分钟会谈进行到什么时候,有不同的说法;罗下一个约会排在下午6点15分。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63; 298…299。 关于史迪威、马歇尔和罗斯福的会谈,见Joseph W。Stilwell; The Stilwell Papers (London: Macdonald; 1949); p。232,及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史迪威说,11月25日深夜,霍浦金斯找他去——“10点30分到,乐队演奏——哇!——和邱吉尔谈话。”后来,“霍浦金斯说,委员长下午6点表示不喜欢(缅甸)计划。”①霍浦金斯所说的计划,几乎肯定就是英方的计划,即蒙巴顿误以为他在11月24日上午和蒋谈话,蒋表示会支持的那个计划。蒋所同意的计划是他和罗斯福讨论的那份计划;不是蒙巴顿告诉他的那份。11月24日蒋和蒙巴顿会面之后,紧接着与马歇尔的谈话,以及11月25日下午5点到6点15分,他和罗斯福的会谈,都能够证实这点。罗斯福与蒋谈完后立刻告诉马、史两人的计划,才是蒋所属意的计划。霍浦金斯提到“下午6点”应该就说明这一切了。但是,史迪威在日记里对霍所说的反应却是“天啊!他又来了”,暗示霍说蒋改变了他和罗斯福沟通后的立场。事实上,罗斯福总统当天的工作日志记载,同一天夜里10点30分史迪威有和总统会面。在场的艾略特的纪录显示,史迪威谈到“他和蒋相处的困难”,但根本没提到委员长对与罗斯福的缅甸协议反悔——如果真有其事,史一定会在此场合提起。史迪威很不寻常地没在日记中提到他和罗的会面,这次会面有可能只是一个非正式的酒会(毕竟还有乐队演奏)②。
① Stilwell; Papers; p。232。
② 关于“他又来了”,见同上注,p。231;关于晚上10点30分的会面,见Roosevelt; As He Saw It; pp。160; 162。
据蒙巴顿的说法,次日(11月26日)早晨,马歇尔告诉他,“晚上”委员长和罗斯福又碰了面,蒋“推翻了他在午餐前所同意的每一点”。蒋最近一次“在午餐前”的会谈是11月24日和蒙巴顿进行的,不是和罗斯福或和马歇尔,因此蒋据称推翻的原议,应是指所谓他对英方计划的同意,而这份同意是出自蒙巴顿的误解。因此这里的意见反复,明显出自蒙巴顿会错蒋于早晨会谈的意思,也可能出自史迪威错传霍浦金斯的话。罗斯福总统在开罗的工作日志没有记载,下午5点至6点15分之后罗、蒋还有过会谈。而且,罗斯福、蒋介石、霍浦金斯、邱吉尔和艾略特在他们各自的文件或谈话中,都没提到罗、蒋在11月25日更晚时有另一次会谈,或者提到这位中国领袖反复的立场①。
① 关于总统的工作日志,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lxiii; 298…299。
我们猜测,史迪威很可能听到蒙巴顿的幕僚或是蒙巴顿本人提到,蒋出乎意料地赞同他们的计划,可是11月25日晚上10点30分之后,霍浦金斯告诉史迪威,蒋不喜欢英国人的计划。史迪威对马歇尔报告霍和自己的谈话,却误导马以为蒋对美、中计划变了卦,便推断罗、蒋在25日夜里有过第2次会谈,而且并不愉快。听到马歇尔转述霍、史谈话的二手版本,蒙巴顿“跑去找霍浦金斯”,霍给了他不附具体说明的“真相”,也就是蒋的确不赞成英方的计划①。
① 关于“暂缓下来”,见Mountbatten; Dairy; p。35; and Stilwell; Papers; p。32。 国防部历史家只用一句话注明,11月25日“晚间”蒋和罗再次见面,“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完全没有交代这句话所本,但想必是从蒙巴顿的报告得出这句话。国务院历史家只说五角大楼的历史“显示”蒋“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国务院因为知道罗、蒋夜里并没再会谈,因此假设此一意见大逆转发生在下午5点的会谈。这一点当然不正确,因为罗斯福在5点的会议之后,已经找马、史去谈了。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Commamd Problems; p。65;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6。
史迪威日记对11月26日的状况之叙述,和蒋介石日记的说法,没有太大出入。不过,他在开头含糊地说:“11点的时候,路易斯(蒙巴顿)泄漏情报(应该是指蒋的意见反复)。他被花生米气坏了。谁不是呢!”令人意外的是,史迪威竟然不再提蒋在前一天所谓的意见大翻转。11月26日上午,蒋的确和史迪威以及一群美国将领会商“驼峰运输议题”;蒋记下,“气氛”很好——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听到”罗斯福前一天晚上与一群美国人会谈时,称赞他的“能力”。史迪威则说蒋终于接受,美方将领只能试图符合他的运输量目标的承诺①。
① 关于“气坏了”,Stilwell; Papers; p。232;关于“能力”,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7; 1943; box 43; folder 10;关于“运补数量”,见Stilwell; Papers; p。233。
据蒙巴顿的说法,罗、邱听到蒋对前一天的结论全盘翻案后,于11月26日下午不备纪录人员,与蒋氏夫妇茶叙。蒋记载,他在下午3点拜访罗斯福,讨论了美国贷款给中国、外蒙古和西藏的议题。至于英军两栖作战登陆的议题,蒋只写罗“再次同意”把日期提前,只有邱吉尔不同意。蒋认为他和罗意见完全一致——的确如此。同时,联合参谋长团在下午2点30分开会,中方没参加,会中马歇尔表示,两栖作战(海盗行动)的进行有其“必要”,因为兵力不是问题,而且它攸关太平洋作战之成败,“中方接受”这个行动,而且“基于政治理由,此行动不能被抵触”。这是支持蒋、罗计划的坚决表态。罗斯福总统的工作日志记载蒋、罗11月26日只在下午4点39分碰头一次,那是三巨头、蒋夫人和其他人一起出席的会议,会中通过了公报内容,也讨论许多议题,如中国的经济状况、太平洋战后的安全、给中国90个师的装备、战后国际组织等。会后,邱吉尔和蒋夫人告诉蒙巴顿,蒋对每一点都同意;其实他自昨天与罗斯福会谈后,就一直是如此①。
① 关于“意见完全一致”,Chiang Diaries; November 27; 1943; box 43; folder 10;关于“强烈表态支持”,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4;关于“每一点都同意”,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6。
史迪威次日的另一个怪异说法,有助厘清这一团疑云。蒋氏夫妇11月27日早早起床,匆匆参观金字塔然后径奔机场,取道印度展开漫长的回国之旅。可是登机前,蒋嘱咐史迪威留下来,出席联合参谋长团批准两栖作战的正式集会①。客气地送走蒋委员长夫妇后,史迪威赶去找蒙巴顿。根据东南亚司令部日记的记载,史让蒙巴顿“吓了一跳”,因为史说他奉命“留下来抗议。我必须坚守‘斗牛士’(空降攻打瓦城的计划代号)(Toreador),以及每月(驼峰运载量)1万吨”。蒙巴顿在其日记转述由他助手记下的主张;详细主张比上述还广泛。在这个版本中,史迪威说他奉命“对每一点都取得全盘翻案”,这几乎就和蒙巴顿前一天听到马歇尔所说的一样。这次对蒋又全盘翻案的指控,完全就是直接出自史迪威,而史在其日记中,压根都没提当天早上他听到蒋要“每一点”都翻案,或者他曾向“吓了一跳”的蒙巴顿提及此事②。
① Mountbatten; Diary; p。35; Stilwell; Papers; p。233。
② Mountbatten; Diary; pp。35; 36;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5,引用东南亚委员会(SEAC)战争日记,1943年11月29日。
蒋很欣慰,回国途中在日记写下,开罗会议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重要成就”。他很自豪自己的事前准备,以及“各种交涉之进行,其结果乃能如预期”。完全没有在最后一刻交代史迪威去要求什么的记载。很明显的,在这两天的任一天里,蒋在实质上或事实上都不曾改变想法①。
① Chiang Diaries; November 27; 1943; box 34; folder 10。
有人认为,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答应击败德国便加入对日作战,让罗斯福对蒋以及中国在战争中角色的兴趣迅速消退了①。但是,主张若苏联宣誓要攻打日本,中国是否留在战局中就无关紧要的人,是邱吉尔、不是罗斯福②。罗斯福从来没这么说。事实上,他警告邱吉尔,他们不应认定击败德国之后,苏联就一定会履行承诺③。好几座大型机场即将在四川省动工兴建,华府对中国的战略兴趣一点也没消退。罗斯福对儿子艾略特评论蒋的部队在中国“不打仗”,又批评这位国民党领导人的国内政策,但是关于蒋对世界局势和全球战略的分析(包括缅甸),对此,罗斯福在开罗留下的评语却是正面的。有人曾写说,罗觉得他和蒋的会谈“令人沮丧”;两人对战后去殖民化,以及以新的世界组织促进全球和平的看法,却完全一致。罗斯福特别钦佩的是,当他问蒋中国是否“想要中南半岛”,这位中国领导人立刻回答“绝不”。罗也认为蒋答应与中共成立联合政府是个历史性的成就④。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p。407; 521。
② 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s; P。431。
③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705…710。
④ Stilwell; Papers; p。238; Roosevelt; As He Saw It; pp。164; 204;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82。
德黑兰高峰会后,罗斯福和邱吉尔飞回开罗,准备敲定缅甸战役计划。照罗的自述,他代表蒋“像一头骡子般顽固地(和邱吉尔)奋战”,争取英国海军支援作战。霍浦金斯指出美方“强烈觉得蒋的要求应被兑现;不能口惠而实不至”。缅甸的海军登陆战只需动员18至20艘登陆船舰,但是大规模的反攻欧洲之战几个月后就要开打,邱吉尔拒绝投入任何英国船只到缅甸战役①。尽管曾给予蒋无条件承诺,罗斯福勉为其难地忽视美方联合参谋长们的意见,最终同意英国人把两栖登陆作战延后一年②。
① 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s; pp。395; 396。
②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681。
回国途中,蒋氏夫妇在印度蓝伽短暂逗留,检阅由史迪威的僚属在当地训练的国军部队。这支驻印度的国军部队(X部队)人数约3。3万人,全都体格强健,且每个人都配备现代武器——对国军来说,这是很特别的体验。蒋对这支斗志昂扬的部队训话,也对美国军官保证若有人员伤亡,会立刻补足。梅瑞尔(Frank D。Merrill)将军麾下3000名美国特种部队已准备好支援中国人。盟军有了喷火式战机(Spitfire)及其他新型飞机,现在终于在缅北掌握了全面空中优势,包括有能力以空投方式补给整个师的需求,和破坏从曼谷到仰光的铁路交通。蒋相信,不久后英国海军也将控制缅甸海岸之进出。这一切和史迪威1942年春季攻势前的情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838561。jpg〃/''/p'
1943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前往埃及开罗与美总统罗斯福(左二),英首相丘吉尔(左三)进行高峰会,蒋认为这是“中国一大胜利”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