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发动大于“通常得过且过的防卫”②。事实上,国军拼命地抵抗来敌,伤亡惨重。衣暖食饱的日军使用现代枪炮、毒气瓦斯、空降部队,中国士兵在寒冬中却只穿平常的棉布制服、拿中国制造的旧步枪应战③。士兵为对抗毒气瓦斯,便找一块破布朝它撒尿,掩着脸凑合凑合。这些部队没什么机械运输工具,只靠肩上的扁担挑运装备,徒步上阵杀敌④。

  ① 许郎轩、张明凯合著,《中日战史(1937~1945)》(台北:崇武出版社,1971)p。412。

  ② FRUS(1943): China; p。168。

  ③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64。

  ④ Claire Lee Chennault; The Way of a Fighter (1949; Tucson; Ariz。: James Thorvaardson and Sons; 1991); pp。262…263。

  尽管国家大事繁忙,蒋很少工作到深夜。在美龄和亲友陪侍下,他晚上偶尔会观赏外国战争影片,但通常则在埋头写作《中国之命运》,接着读点史书,然后再享受一下读唐诗的乐趣。做晚祷就寝前,他一定再读另一本书《荒漠甘泉》。这是美国传教士考门夫人(Chas。 E。Cowman)1930年代编纂的基督教见证选集。蒋在每日鼓舞人心的信息和故事旁写下自己的感想,约伯的启示是这本文选的主调——面对灾祸、悲剧、侮辱和失败都应坚忍不拔。有一句他应该会很在意的话宣称,“凡被神大用的人,神先要使他的心片片破碎……这是需要忧愁来开拓灵魂。”①

  ① Mrs。 Chas。 E。Cowman; Streams in the Desert (Los Angeles: Oriental Missionary Society; 1931); p。23。

  靠近1943年底的时候,蒋和未署名的文胆陶希圣,完成了《中国之命运》,此书具体呈现他对中国的伟大文化和历史,及其璀璨前途的观点①。这是蒋对毛泽东论中国之未来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回应。《中国之命运》在国民党地区列为学生、公务员、军官和国民党员必读书籍,就像毛的著作在共产党控制区一样。这本书反映出蒋民族主义、高度反帝国主义和严格威权主义的清楚形貌,但是在世界事务上,它又是自由的、国际派的立场。

  ① Chiang Kai…shek(蒋介石)China's Destin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Roy Publishers; 1947)。

  《中国之命运》主张毎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入国民党。蒋宣称,公民“应特别注意、无时无刻不忘服从国策的责任”,人人应守纪律、效忠。他引用孙中山的训示“我们必须放下‘个人自由’的想法”,团结彼此“成为强壮统一的整体,就像沙石、水泥和起来的群众”。蒋所支持的确实就是这种公开的集权政体。他拒退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并重申孙中山学说所谓“民主达成前,必先经历”一段无限期的训政。蒋像孙一样,做了令人不安的断言,说民族主义方针乃最优越的人权条件,这是全书最近乎法西斯主义的一段。他的确做了无恶意的断言“我们中国古代学问的博大精深,任一西方强权皆无从比附”,而中国人的国家方针是“得礼、正义、谦逊、荣誉”,但他也宣称“‘文化优越种族优越’的理论必须永绝于世界”①。

  ① 同上注,pp。36; 40; 94; 96; 146; 157; 208; 231; 234…235; 263; 277; 279; 282…284; 289。

  蒋的第二本书《中国经济学说》大约和《中国之命运》同时间发行。这书本来是要拿来做国民党中央政治训练学校的教材。它主张实行混合的计划经济、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加强国家对大型工业的所有权,以及“节制私人资本”。这本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观点,它呼吁西方经济学家放弃物质主义和自私的个人主义,改采“大同世界”,一个“人性发展到最高点……没人可以不劳而获……人人都不会找不到工作”的地方①。在谈完孙中山的长期奋斗之后,《中国之命运》在第一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蒋介石,自始即认同复兴中华民国,走上自由与独立之路。”接下来又三度用到“我”。然后蒋便不再于书中使用第一人称,或谈论自己的政治或历史角色②。

  ① 同上注,pp。289…290。

  ② 同上注,p。43。

  中国政府并未出版英文版的《中国之命运》。蒋夫人反对出英文版,担心它自负、社会主义、反帝国主义,甚至反资本主义的观点会激怒美国人,尤其会激怒英国人①。《中国之命运》唯一的英文版显然只在纽约出版,由左派《美亚杂志》(Amerasia)的亲共主编贾斐(Philippe Jaffe)所出。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的高道德标准和对中国文化的理想化;呈现相当程度的天真和自我幻想,但不具追求个人权力的野心——更没有极权、种族净化或领土扩张的意思。可是,贾斐、谢伟思等人却把《中国之命运》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相提并论。

  ① Owen Lattimore; China Memoirs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0); p。186; Harvey Klehr and Ronald Radosh; The Amerasia Spy Cas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pp。29; 32…37; 42; 132。

  蒋把开罗会议视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外交胜利,仅有短暂的时间。12月7日,罗斯福和邱吉尔致函蒋介石,表示美、英在德黑兰和斯大林商量后,已决定在1944年春末于欧洲发动大规模盟军作战;因此,届时不可能调拨登陆船到孟加拉湾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罗斯福向蒋提议照原定计划如期展开缅北作战,但不执行两栖登陆(不过美、英承诺仍会控制住孟加拉湾);不然就延迟到11月,届时即可执行大型两栖登陆作战。同时,美方将加强扩充飞越驼峰的空中运输,载运补给给中国的空、陆部队①。

  ① Herbert Feis; The China Tangle: The American Effort in China from Pearl Harbor to the Marshall Miss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p。120。

  这个转变并没有让蒋非常惊讶;11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曾说,考虑到英国人的狡诈,他不会对罗斯福有关海上优势的“承诺”“太认真”。甚且,他明智地写下,他不会“说除非英国投入其海军力量,不然我们不会投入我们的步兵,以免给英国人任何藉口”。他说,重要的是,如果原来承诺的海军没办法来,缅甸战役就要延后——罗斯福建议蒋采用的替代方案之一①。这个时候,蒋若是表示对美国领导人此一转变至为震惊和遗憾,但又不在此一脉络下要求其他援助,他就有可能站上有利的政治位置。而如果单纯接受延迟战役的方案,蒋可能会激怒史迪威,但就战略或其他方面,这么做对蒋本身并没什么不好。可是,蒋高估自己的外交手腕,也高估罗斯福对自己食言的愧疚感,走向了更机会主义的途径。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bember 30 and 31(月反省录),1943; box 43; folder 10。

  他回信给罗斯福,笔调平静,但表示很担心盟国食言对中国军民的影响。他又旧调重弹,提起“整个中国前线突然崩溃”的可能性。他甚至宣称,除非采取重大措施展现“您(罗斯福)对中国战区的真诚关心”(意即蒋氏夫妇认为罗斯福在开罗所给的承诺),否则“我们不可能再撑过6个月”。委员长建议美方提供10亿美元贷款,给中国的飞机加倍(即把承诺提高为1000架),驼峰运载量增加到每月2万吨。他在结语又警告说,日本人一旦察觉美国将忙着准备大举入侵欧洲,将会发动全面攻势终结中国的抗战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74; Feis; China Tangle; pp。120…121。

  等了2个多星期没等到回音,蒋在12月17日发出另一封比较收敛的信函,终于接受罗斯福的“建议”,同意把缅甸战役延迟到次年11月。他又再请求援助,但不再提及先前所说的威胁。蒋可能意识到第一封信的伤害性,次日,他赋予史迪威全权,让他可调度印度境内国军部队,以及已在缅甸胡康河谷作战的国军部队,并正式同意在西线战场(印度)立刻展开作战。史迪威力促华府要求委员长也派云南境内的Y部队在东线跨越萨尔温江。

  罗斯福无疑受到霍浦金斯的影响,也确实因为食言而感到不好意思,他对蒋氏12月分两次来函的初步回应相当拘谨,只说针对中国军事和经济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尽速打开一条通往中国的陆路。他希望委员长能执行他这部分的任务以夺回缅甸,但没提到作战延期的消息,还说财政部正在研议其贷款要求①。蒋这次的回信比第一次复信更耸动、更愚蠢。他告诉罗斯福,如果贷款不下来,美国政府应开始支付驻华美军的一切开销(以20元法币兑1美元的官方汇率为准),包括成都附近已动工的B…29机场。他又吓唬罗斯福3月1日之后,“中国对(驻华)美军任何的计划,都无法提供物质或财务协助”,他写道,中国将持续奋战直到“军、民皆无可避免地崩溃”,然后再“视情况发挥所能”②。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79…80。

  ② 蒋介石1944年1月16日致函给罗斯福,White Paper; pp。492…493; Archur N。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283。

  孔祥熙和蒋的美国财政顾问杨格都试图说服他,把这封信的措辞改得温和些,但都不成功①。蒋觉得罗斯福的信语带威胁,因此自己回信的口吻与内容也无不妥。他主要是想争取一些具体的让步,他认为中国应得的让步;他也觉得有必要挽回他和中国的尊严②。但是,蒋的威胁在华府许多人看来像“怒火蒙蔽了理智”,正好让史迪威和战争部拿来利用。索摩维尔甚至建议美军停止在中国建造机场,“从别的方向进攻日本”。不过最后胜出的是理性派,职业外交官洪贝克(Stanley Hornbeck)当时担任国务院远东处处长,他分发备忘录强调,了解对蒋的回应有哪些风险之重要性,以及展现“政治家最高精神”之必要性。国务卿赫尔支持洪贝克,罗斯福遂摒弃战争部对固执的蒋下达最后通牒之建议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Arthur N。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40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anuary 15; 1944; box 43; folder 13。

  ③ 罗斯福1944年1月15日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12。Tuchman; Sand; pp。412…413; 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pp。284…285;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298。

  因此,罗斯福温和地告诉委员长,由于地理的阻隔他们都冒着风险,在未针对共同问题达成协议前,就匆匆“做出不符任何一方人民利益的决定”。他告诉蒋,财政部不认为蒋所要求的贷款是必须的,但建议中国派代表到华府商谈汇率议题。然后是一段强硬的声明:此后美军在中国的开销,将限制在每个月2500万美元以内。因此,该额度所能换得的中国货币,就是在华美军全部的消费支出。蒋的回信重申只要盟国答应的两栖登陆作战一发动,或者X部队夺回密支那或腊戍,他就会派出云南的Y部队。此信一出,蒋为求平息风波,指示孔祥熙预付150亿元(中国货币)给史迪威总部,做为今后3个月的开支经费。孔接着衔命飞往华府,终于在货币议题上达成共识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00…301; Feis; China Tangle; p。127。

  同时,戴笠报告日军最高司令部正从东北及华北抽调15万名部队南下,并重建一条跨越黄河的大桥。研判这些部队移防是要加入未来几个月内,将在华中、华东地区发动的一项重要攻势。这项“一号作战”后来一共动员50万名武装精良的日军,是日本有史以来动员最多的一场战役①。

  ① 许朗轩、张明凯合著,《中日战史》,pp。416…417;蒋介石1944年2月22日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27。Hara Takeshi(原武史),〃The Ichigo Offensive: The Circumstances Leading to Its Execution and Its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