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畔娶邸�
①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2; p。366; Wilbur(韦慕廷),Nationalist Revolution; p。40。
②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78…81,蒋提出三个方案,但基本上它们只是两个方案。
③ Wilbur(韦慕廷),Nationalist Revolution; p。40。
孙中山委派蒋介石担任许崇智的参谋长,蒋10月间抵达福建后的最初建议即是派遣更多特务去收买陈炯明的高级军官。蒋早已参与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这乃是他重视特务工作的又一例证①。但是他担任参谋长不久,孙即派他为代表率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其军事及政治制度。有鉴于孙此时对与苏联关系之重视,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任务。孙致函列宁和托洛斯基,介绍蒋是他“我的参谋长和密使”:8月中旬,蒋和另三名代表(编按:沈定一、王登云、张太雷,其中张为中共党员,沈早期为中共党员)搭乘邮轮前往东北②。他们在大连坐上火车,跨越满洲里中苏边境,再转搭横越西伯利亚的火车③。
① 《蒋介石日记类抄,第四部》,pp。21…31;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8; 1922; box 3; folder 13;14。
② 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31。Loh(陆培涌)指说,这封信发给苏联新任驻北京大使,形容蒋是“我的参谋长和亲信”。他又说:蒋“可以全权代表我。”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88。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19;24; 1923; box 4; folder 1。
蒋介石和三名同伴在苏联逗留将近三个月,考察红军单位以及海、空基地。他也参观了苏共(当时名称为联共)各级单位、军事院校,甚至一家化学武器工厂。然而,蒋此行主要任务是寻求苏联支持他本人设计、经孙中山认可的一项西北军事策略方案。这项策略希望苏联支持国民党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好让国民党进攻北洋政府①。蒋在拜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E。M。Skyansky)及参谋长加密热夫(L。B。Kamenev)时,强调不论彩图何种计划,国民党希望尽早发动北伐以铲除军阀统一中国。但是俄国人并不高兴,他们不希望苏联支持的革命会激怒日本;何况早日北伐,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时间发展实力。斯克良斯基告诉蒋,在中国要发动军事作战应该先进行大量的政治工作,否则“此种行动裕Фɑ崾О艿摹雹凇�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0…23; 1923; box 4; folder 2。
② Eugene W。Wu; 〃Divergence in Strategic Planning: Chiang Kai…shek's Mission to Moscow; 1923;〃 Republican China 16; no。1 (November 1990)。 另参见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p。35…56。
托洛斯基也向蒋说明,“苏俄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与经济等需要,都当尽力所能,积极援助。”①经过这些会谈之后,蒋写下,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工人晓得必须要革命,农人希望有社会主义制度,而其领导人允许国内150个不同民族组织联邦来自治。11月25日,共产国际邀请蒋到其执行委员会演讲。他在演讲中暗示,共产主义是下一阶段中国革命可能的目标;但是,国民党若公开拥抱共产主义将会伤害它的主要目标——团结所有的中国人、驱逐帝国主义。起先,这似乎是暗示说,国民党基于战术理由,现阶段不能拥抱共产主义,但他随后直接告诉共产国际执委会:“无产阶级革命并不适合”中国②。听完蒋的演讲,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一项有关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决议文,强调无产阶级和农民在革命中的角色。
① 蒋在日记提到1923年9月7日会见“苏共总书记”,但不晓得为什么1957年的书确不提它。见Chiang Kai…shek(蒋介石); Soviet Russia in China (1957;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s; 1967); pp。16…17。
② 台湾学者余敏玲在俄罗斯档案馆中找到这份演讲稿。见Yu Minling(余敏玲),〃A Reassessment of Chiang Kai…shek and the Policy of Alliance with the Sovier Union; 1923…1927;〃 收在Mechthild Leutner; Roland Felber; Mikhail L。Tarenko and Alexander M。Grigoriev; ed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London: Routledge; 2002); p。7。 蒋在日记中没有谈到他发言内容。见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5; 1923; box 4; folder 4。
对于共产国际如此直接抵触他对团结路线的解释、以及孙中山对阶级斗争的排斥,蒋感到相当失望①。他在日记中称呼苏联政府“轻信,迟缓,自满”。当他参观彼得格勒时,觉得这座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②。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过度集权、缺乏够资格的经理人。此外,即使在社会主义俄国都有“分配困难”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5;27; 1923; box 4; folder 4。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23; box 4; folder 5。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7; 1923; box 4; folder 2。
向红军团体讲话的请求获准后,蒋向400百名士兵发表演说,宣称他和他们一样是革命者,他的目的是来向苏联学习、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击败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当他演讲时,“声音提高、两手发抖”。10月中旬,蒋率领的代表团向共产国际提出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书面报告,上头写道,除非我们(全世界人民)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①。虽然以世界革命对抗可恶帝国主义的概念很吸引他,但对蒋来讲,这段话巧言成分居多。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红军设置政治工作人员的制度,后来把它纳入国民党部队;他也接受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构想。他写说:“(共青团)对于青年竭力培植注重,是其第一优良政策。”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9; 1923; box 4; folder 3; 余敏玲,〃Ressessment;〃 p。46。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4; 1923; box 4; folder 4。
俄国考察之行也在蒋的事业上扮演关键角色,因为攸关国民党成败的这个强大又神祕的北方邻国,现在他成了头号专家。蒋在12月15日搭俄国船只返抵上海时,受到主管国民党财务的大员廖仲恺的欢迎。孙亦挑选廖仲恺负责依照马列主义路线改造国民党。国民党内有些人深刻关切莫斯科的意图;蒋向他们担保:苏联提议援助国民党是真心的。(不过多年后他痛苦地表示,当年回国时他已对苏联的意图极为警觉;此说分明不确。)①蒋在1月12日终于回到广州,向孙交上一份书面报告(游俄报告书)②。
① 蒋氏1924年整年的日记都不见了。它们可能是丢了,但也不无可能是因为内容太过亲苏而被销毁,见Mast and Saywell; 〃Revolution;〃 pp。84…86。
② 根据国民党日后的历史,蒋在1942年3月14日致函廖仲恺,对苏联颇有苛评。这封信见于毛思诚1937年编写的《民国十五年之前蒋介石先生》,现收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它是唯一一份文件,可指证蒋在1927年以前就对苏俄容共提出警告。
此时,共产国际新派来的驻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Mikhail Borodin)已在广州依照列宁主义路线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命令下,国民党员以“同志”称呼中共及苏联盟友。不过,孙在1924年1月国民党全代会上宣称,中国并无明显的阶级差异。他说,每个人只是大贫、小贫之别,此一说法和共产党主张需要有剧烈的社会革命,大为不同。孙在军事方面就比较能接受苏联的影响。他晓得,当他指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成员,并主持为训练军官而成立的新军校时,莫斯科一定会很高兴。1924年6月,蒋陪孙站上司令台,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军校靠俄国赠与270万元(中国钱),加上每月补助10万元,才得以成立。孙在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宣称,目标是仿效苏联红军打造一支“新革命军”①。
① 以“同志”相称有关大贫、小贫之说,见Zhang Guotao(张国焘),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p。331…332。 有关苏联提供270万元一事,见Louis Fischer; The Soviets in World Affairs: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vol。2 (London; 1930); p。640; 经Mast and Saywell; 〃Revolution;〃 p。40所引述。鲍罗廷告诉Fischer此一数字。另参见Robert C。North and Xenia J。Eudin; M。N。Roy's Mission t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p。20。 关于革命军,见F。F。Liu(刘馥),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924…1949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6); p。8。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183766。jpg〃/''/p'
1924年6月,孙中山亲自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应蒋的要求,苏联派蒋在西伯利亚结识、一见如故的苏联远东部队司令加伦(V。K。Blucher,原名布鲁辙)到广州,担任他的参谋长①。莫斯科另外派了几个军官到黄埔军校②。蒋搬出在莫斯科学到的东西,派戴季陶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至于戴之下的副官,中共则提名曾留学日本两年、法国近4年,回国不久的27岁党员周恩来。周也是浙江人,他和蒋很谈得来。长相英俊、有如默片电影明星的周恩来,风趣幽默、仪表堂皇、谦恭有礼、饱学多闻、自信满满,但又温文儒雅。在蒋眼里,他是个性情中人。国共两党历47年的竞争、斗争和激烈交战,两人之间发展出非比寻常的交谊,互相尊重,即使在两党激烈冲突之际仍偶尔会看得出来。
① 原来的苏联高级军事顾问巴伐洛夫(Pariov)将军,在加伦抵达后不久,意外溺毙。
②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20。
黄埔军校倡导武士道精神,校训“亲爱精诚”,还有一套威武不屈、誓死不降的荣誉规约。这套价值的极致就是“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兵一卒;不计牺牲、英勇攻敌;不容疑问、奉命唯谨”。它还订立“连坐法”,任何单位只要有一成员失败或犯规,全体接受惩罚①。战术课和武器操练只占1/4的受训时间。大部分的讲课是政治思想课程,在黄埔意即研修三民主义,但也教授马列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观点,以及中国沦为分裂、被压迫的半殖民地之历史。尽管课堂上课时间甚长,操练仍十分严格,需要全心全神投入。
① Michael Richard Gibson; Chiang Kai…shek's Central Army; 1924…1936; Ph。D。dis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5; p。36; Dreyer; China at War; p。124。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12。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183284。jpg〃/''/p'
孙中山与蒋介石1924年6月合影于黄埔军校
中共有权可推荐若干人进军校各期受训,但国民党召募来报名者占大多数——总共有7000人报名,大多是中等以上阶级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绅之子①。蒋介石从名单中亲自挑选约500人为头几期的每斯学员②。每期3个月的密集训练——长度与美国收大学毕业生的陆军军官预备班相同——一年下来,培训了约2000名新军官。“黄埔系”成为未来25年蒋的核心支持者。
① Chen Lifu(陈立夫),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4); p。64。
②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46。
前一年,国民党内有11名元老曾因共产党势力大增(包括在各阶层皆已布建秘密小组),首次向孙中山提出警告。到了1924年6月,其中多位大老又呈请下令清共。这些人拿出中共的秘密文件质问鲍罗廷;文件显示共产党密谋利用国民党以达成其革命目标。但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广州国民党领导人并不以为意,蒋认为,“当此关键时刻……(同志)必须紧密合作,国民党员应与共产党携手对抗共同敌人。”①蒋在一次演讲中赞扬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他们国家及平民之福利奋斗,不全为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