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雨多才多艺,能诗文,善书,工画,尤以诗享盛誉于元末文坛。徐达左称:〃贞居以儒者抽簪入道,自钱塘来句曲,负逸才英气,以诗著名,格调清丽,句语新奇,可谓诗家之杰出者也。当是时,以诗文名世者,若赵松雪(孟瞓)、虞道园(虞集)、范德机(范梈)、杨仲弘(杨载)诸君子,以英伟之姿,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播诸丘壑之间。贞居以豪迈之气,超然自得,独唱于丘壑之间,而清声雅调,闻诸馆阁之上。诸君子亦尝与其唱酬往还,虽出处不同,而同为词章之宗匠,譬如轩轾,讵知其孰先而孰后耶?〃①姚绶评其诗文曰:〃诗宗杜(甫),惟肖古选,类大历间诸子;文学韩(愈),而冷语类汉。〃②张雨又善书法,姚绶称其〃饮酣伸纸作大草,尤妙;小楷变率更(欧阳询)家数,世称二绝〃。③但却谓张雨〃独于画未工〃。此评似不确,张雨好友倪瓒《题张贞居书卷》曰:〃贞居真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④可见画亦未必不工。
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又著《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此为道士传记之书,除有张陵以后至两宋众多方士、道士之传记外,又有老子、尹喜等人之传记。
收于《正统道藏》之《茅山志》十五卷,署名刘大彬撰,而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所著录《茅山志》十五卷,则署为张天雨撰,《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亦云:〃张天雨,……
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故今人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称,现《正统道藏》中署名刘大彬之《茅山志》,〃实为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张雨又有诗集《句曲外史集》若干卷,收于《四库全书》。
注:
①《句曲外史集·徐达左序》
②③《句曲外史小传》
④《清閟阁全集》卷九
陈致虚
陈致虚(1290~?)为元代著名内丹家。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好道,通群籍。天历二年(1329),遇赵友钦(字缘督)于湖南衡阳,受其所传金丹之道。其后,又遇青城老仙,传以〃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于是精研道要,勤于著述,成为元代著名的内丹理论家。
著有《金丹大要》十六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仙派》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参同契分章注》三卷,《悟真篇注》若干卷。后人将其后一著作与薛道光(实为翁葆光)、陆墅注合为一书,称《悟真篇三注》。
陈致虚将儒释道三教,归宗于老子,称三教皆以老子之道为法。〃天以清,地以宁,三光以明,万物以荣,圣人、仙、佛以修以成。……孔子而佛,皆明此道,非别有一道也,后来乃分三教〃。①这实际是以老子为三教的始祖,以老子之道为三教的正宗。他又将老子之道归结为金丹之道,认为如《道德经》所云〃仿佛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不贵难得之货〃等,皆直指金丹大道,显露玄机。至于〃众甫〃、〃神器〃、〃玄牝〃、〃橐籥〃之类,皆为经中所隐八十余金丹术语之异名。然后又将老子的金丹之道去会合儒释:〃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次则因定生慧。纲常既明,则道自纲常而出,非出纲常之外而别求道也。〃②目的为说明三教义理皆归宗于老子之金丹之道,从而将金丹大道作为三教一贯的唯一正宗,强调以道为主的三教融合。
陈致虚的内丹理论,本于南宋的张伯端、白玉蟾,十分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认为修炼内丹,〃不外神气精三物。
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②他除宗承南宗张伯端、白玉蟾的内丹清修说外,又宗承南宗刘永年、翁葆光一系的阴阳双修丹法。主张第一步男女合炼以成〃外药〃,进至第二步,方在己身中造化,以成〃内药〃。〃内药只了性,外药兼了命;内药是精,外药是气,精气不离,故为真种,性命双修,方证天仙〃。这就是他在《悟真篇三注》中的基本思想。这种阴阳双修丹法,很难与唐宋以来流行的三峰御女邪术划清界限,故时遭世人所诟病。明王世贞《书悟真篇三注后》云:阴阳双修,男女交媾之术,〃不敢遽谓其无,而其事甚鄙,其机甚危,其品甚卑,其效甚难。薛、陆二子之注释,犹显晦相杂,至于上阳子陈致虚者,而无余蕴矣。且其辞旨之放浪狂诞、滑稽陋亵,灭天道,伤人理,而其罪之尤大者,曰侮圣言〃。④陈致虚是南宗道士(亦融有北宗之学),但鉴于当时金丹北派(全真道)的势力远盛于南宗,故而将自己师承之系统与全真道相联系。自谓:〃我黄房公(宋德方)得于丹阳(马钰),乃授太虚(李珏),以传紫琼(张模),我缘督子(赵友钦)得于紫琼。〃⑤又称:〃金丹之道,三十四传而得双玉翁(李珏),又三传至于予。〃⑥宋德方后为邱处机弟子,曾受邱处机遗命编纂《大元玄都宝藏》,是元代有名的全真道士。陈致虚谓其号黄房公,是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的始祖,此事于史无据。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已疑其为陈致虚之假托。
入元以后,金丹派南、北(全真道)二宗,经过较长时期的认同,已逐渐产生合并二宗的要求,至元代中期以后,二宗合并的条件业已成熟。本属南宗、而自认为北宗正统的陈致虚,自然成为南、北二宗合并之中介与积极推动者。他在《金丹大要》里构造了一个金丹法统,为二宗合并提供了共同尊祀的祖师谱系,谓:〃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刘)海蟾受于纯阳(吕洞宾),而得紫阳(张伯端),以传杏林(石泰),紫贤(薛道光)、泥丸(陈楠),海琼(白玉蟾),接踵者多。我重阳翁(王嚞)受于纯阳,而得丹阳(马钰),全真教立,长春(邱处机)、长真(谭处端)、长生(刘处玄)、玉阳(王处一)、广宁(郝大通)、清静(孙不二)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⑦他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刘海蟾并列(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奉的张伯端等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显然含有抬高全真、贬降南宗之意。但这种排列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真势强、南宗势弱的现实,又符合元代皇帝早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真君〃、〃帝君〃的〃皇命〃,⑧因而后为南北二宗人所接受,成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的基础。可见陈致虚对南北二宗的合并作用颇大。
陈致虚弟子甚众。较著者有王冰田(初阳子)、潘太初(一阳子)、车兰谷(碧阳子)、明素蟾(宗阳子)、欧阳玉渊(元阳子)、余观古(心阳子)、李天来(来阳子)、张毅夫(四阳子)、夏彦文(得阳子)、赵仁卿(扶阳子)、邓养浩(南阳子)、赵伯庸(致阳子)、陶唐佐(东阳子)等,多为元代擅长金丹之道士。
注:
①②③⑤⑥⑦⑧《道藏》第24册7页,8页,17页,2页,47页,2页,第3册366~3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弇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八
赵宜真
赵宜真(?~1382)为元末明初清微、净明派重要传人。
号原阳子。原为宋宗室,其先居浚仪(今河南开封),父仕元为安福令,乃徙安福(今属江西)。幼喜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长习进士业,因久病不愈乃弃儒入道。初师清微派宗师黄舜申之徒曾贵宽(号尘外),嗣清微法要。继师金志扬弟子张天全,或云师全真道邱处机徒裔张广济。复师道士李玄一(亦金志扬徒裔)。初居江西庐山,四方闻其能致雷雨之术,辄不远千里,云集座下。元至正十二年(1352),携弟子西游,经湘、蜀,历武当,谒龙虎,访汉天师遗迹。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深加礼敬,龙虎山道士多师事之。明洪武(1368~1398)初,还居江西雩都(今于都)紫阳观,从事著述,弟子益众。〃或以诗歌以自警,犹以医济人。且绝交处,寡言笑,闻者愿礼不获,其高行伟操,为时所推。〃①封崇文广道纯德法师、教门高士。景泰六年(1455),追赠崇文广道纯德真人。
赵宜真师承多元,所传亦多途。既传全真和南宗金丹之学,又传清微雷法,兼及净明忠孝之道,且皆有较深造诣。
《原阳子法语》中,即多内丹阐发言论,《道法会元》中,多见其对清微法的考订、阐述之文,对〃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阙文,悉加订正〃。②故被清微派尊为一代宗师,又被净明道尊为第五祖。
赵宜真对净明道法的补阙,订正文字,现已不存。其对内丹术、清微法的阐述文字,具载于《原阳子法语》和《道法会元》中。所论丹法,大体与全真北派一致,以〃自性法身〃为内丹之本,强调无为为采炼诀要。《原阳子法语·还丹金液歌》序云:〃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
其进修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同书《真道归一偈》总括内丹大要,称:〃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伦伍〃。与禅宗思想颇相近似。
其对清微法的理论,一本于宋元清微派。以内炼为基础,以心诚感物为主旨,不重仪式上的繁文缛节。谓:〃清微祈祷本无登坛,……所谓天地大天地,人身小天地,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我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坛作用之繁琐也〃。③又谓炼度之法,依赖于炼度者的内炼工夫,不依赖于仪节之繁琐。
〃外而讽扬经法,开悟幽冥,内而涵育精神,摄炼魂魄,体用兼备,详略得宜〃;〃炼度之法,盖……运吾身纯阳之道气,而点化纯阴之鬼魂,则是以我之阳,而炼彼之阴,阴阳交感,幽显潜通,其超度可必矣〃。〃矧鬼神之于人,非可以声色相通,惟可以心诚相感。若我悟,他亦悟,我迷,他亦迷。……我能修持正道,则鬼神感悟,亦返邪归正矣〃。④著作有《灵宝归空诀》一卷,《原阳子法语》二卷(为其子弟所辑),《仙传外科秘方》十一卷。
注:
①③④《道藏》第33册232页,第28册715页,772~77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净明忠教录》
张三丰
张三丰为元明之际著名道士,活动时期约由元延皊(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明史·张三丰传》载称,他〃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史称张三丰身材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可数日一食,也可数日不食。读书过目不忘,漫游天下,行踪莫测。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明太祖朱元璋晚年身有疾患,欲求张三丰合仙药,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人四处寻访无着。其间又派张宇初等寻访,皆无结果。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遣给事中胡滢带人携玺书,寻访十年,终不得见。
张三丰一生行踪不定,不慕荣利,遁世清修,声望弥高。
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不久入四川见蜀献王朱椿,后复入武当,云游襄汉,……
据《三丰全书·道派》记载,张三丰弟子中,有曾助朱元璋军饷的秦淮富户沈万三,沈传其婿余十舍及富户陆德原等,为居家道士。武当山全真道士丘玄清,洪武初师张三丰,后被明太祖召至京师,任太常卿,封三代,成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荣贵者。武当道士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同师张三丰,被称为〃太和四仙〃。淮安人王宗道亦师事张三丰,后封为〃圆德真人〃。
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59),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
世宗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