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易·系辞》则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知先秦人以为《易》之著作系与〃河图〃有关。汉代人更坚信此说。如刘歆谓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成八卦。由于〃河图〃系秘传于方外,秦汉以来,儒家学派基本上不知河图为何物,故只能纸上谈兵,争相猜测。到了唐末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以〃五十五点〃之河图授其徒,遂广为流传。与此同时,陈抟还传出〃四十五点〃的洛书。陈抟称河图、洛书乃《易》之本源。但许多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宋以来之学者,除了闹不清河图,洛书的真正年代外,其形状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为河图乃一至十数之和,洛书为一至九数之和;或以为相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论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齐的《易图通变》正是此学术之争的产物。
此书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
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五十五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谓〃本数〃,就是布于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四十。四方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北方之数为一,东方之数为三,南方之数为九,西方之数为七,东南方之数为四,西南方之数为二,东北方之数为八,西北方之数为六。四个奇数一、三、七、九之和为二十,四个偶数二、四、六、八之和亦为二十,所以称〃四方、四维共四十〃。
所谓〃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本来,这两个数也是一奇一偶,与其他自然数并无区别。谓之〃虚〃,是说它们既存在,又不存在。从河图的卦位上看,东西南北均无五与十之数;再从八卦之数看,坎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艮为八,乾为六,巽为四,坤为二,亦不见十与五。这就是所谓〃四象无五,八卦无十〃。但从八卦阴阳奇偶的内在联系看,五与十这两个〃河图〃之虚数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数为一,向乾卦方向运行,成六,中含五。再如离南一数、坎北九数相合便是十。其余类推。
雷思齐把《易图通变》的〃河图〃之说应用到《易》学〃筮法〃的解释之中,认为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以〃图〃来演示《易》的象数之学,又由此而伸发其发展的观点,较少神秘成分,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中。四库本共四十卷,通志堂本则分为十三卷。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系辞传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该书草创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于至大四年(1311),几费俞氏毕生之精力。时人孟淳、李克宽、白挺、张英、颜尧焕等皆甚推重。
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尝自云:〃幼承父师面命,首读朱子《本义》。〃故虽兼采众说,但其本则归于朱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子学说在宋后之影响〃几如日中天〃,成为思想界之主导。其后学争相宗禀,各类纂疏之作,其去取别裁,惟以朱子之说为断。
俞琰崇尚朱说,不仅表现在论《易》之性质方面,而且贯穿于具体的解释之中。无论是发挥《易》之义理,还是阐述《易》之象数,都继承了朱子《易》说之大旨。
学贵有心得。俞琰在弘扬朱学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易》学特点。由于他长期以来,潜心于《易》外别传,对其象数指趣有独到的见解。他虽然不同意以炉火方外之法附会《易》之本旨,但却也以象数为根。谓《易》始作于伏羲氏,初仅有卦画而未有辞。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方有象,有象方有辞。若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之学。故俞氏释《易》,着眼于卦象、爻象,次之明理。此与宋代前道教学者的《易》象数学颇多相合之处。
俞琰由卦象伸发义理,非以一卦说一理。他每〃并卦取义〃,即以两卦互并,倒转反对,释象说理。如释《姤》与《夬》,谓《夬》卦上六之爻倒转即成《姤》卦初六之爻。又谓《升》与《萃》均以坤上坤下取义,〃萃〃卦三阴爻聚于下,倒转为〃升〃卦,则三阴升于上,下巽而上顺。诸如此类,甚多。
俞琰一生探研《易》学,颇有成就,仅是易学、丹道著作,就有多部,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图纂要》《读易举要》《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等,《周易集说》则是其代表作。由于他毕生从事《易》学研究,故在接触道教典籍中应用《易》象、《易》理的作品时,便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如他在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作注时,即广参《易》论,发〃先天太极〃之微义。所作《周易参同契发挥》序称: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千变万化,无往不可。〃
表明他在《易》学应用上已驾轻就熟。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为全真道的初期论著。一卷。作者不详。一说为王重阳撰,一说为王之弟子据其语录编纂而成。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初创之时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实际讲述三个中心问题:
第一,论述全真道士修行生活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指出道士住庵,是为了〃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以入真道;但也只需茅庵草舍遮形而已,反对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否则,既〃非上士之作为〃,〃岂是道人之活计〃?很显然这是针对北宋时道教大兴宫观、腐化堕落所采取的俭朴措施。对于云游,认为〃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而〃参寻性命,求问妙玄〃,〃访明师之不倦〃,〃问道无厌〃才是〃真云游〃。
对于学书,指出〃不可寻文而乱目〃,要求〃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收之入心〃,以达到〃心光洋溢,智神踴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反对〃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的清谈,要做到〃既得书意,可深藏之〃。在合药方面,主张〃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对于交友,提出〃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由上可见全真道初创时从严治教的概貌。
第二,阐述全真道内丹修炼理论,包括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和混性命等。认为打坐者只求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还是〃假坐〃;〃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尘世,名已列于仙位。〃在修炼方面,主张先性后命,认力〃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为此,要求道士收心降念,调炼性时,则要体验〃得中〃自妙之法。总之〃性命是修行之根本。〃
第三,阐述全真道修真成仙之理论,包括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认为〃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要求达到〃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提出:〃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又说:〃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之无所不通,藏之则昏然无迹。〃这些都表现出全真道融佛入道的思想倾向。并明确提出:〃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批评〃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又表明全真道在汲取佛教思想后,已经放弃肉体不死的成仙理想,而改为追求精神(或〃阳神〃)不死了。
由上可知,此书既揭示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阳神〃不死;又阐述了达到此目标的基本手段内丹修炼;还规定了道士修行的准则苦己利人;并标榜立教之主旨三教合一。故此书实为全真教义之大纲和基本内容,在全真道众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净明忠孝全书》 
《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典籍。有关净明教义、方术及主要传人生平与活动事迹具载于此。全书六卷,《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卷一至卷五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卷六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据该书前序载,元至治三年(1323),黄元吉编成《净明忠孝全书》和《玉真语录》,为全书的前五卷。
元泰定二年(1325),黄元吉去世,弟子陈天和编《中黄先生问答》为卷六。全书经净明道第三代嗣法宗师徐异校正,于元泰定四年成书。
卷一收净明道祖师及传人传记七篇。前四篇为《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净明经师洪崖先生传》《净明法师洞真先生传》《净明监度师郭先生传》,是许逊和〃净明三师〃
张氲、胡慧超、郭璞的传记,皆采撷前史和传闻撰成,可资了解净明道神仙谱系。后三篇即《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中黄先生碑铭》《丹扃道人事实》,为净明道宗师刘玉、黄元吉、徐异的传记,述三人生平事迹较详,是研究净明道创教及传承的主要资料。
卷二收阐释净明道法文论五篇。有题许逊撰《玉真灵宝坛记》,胡化俗(即胡慧超)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郭璞述《净明法说》、郭璞撰《玉真立坛疏》,皆系刘玉创教期间,托称众真降授的文字。其中《净明大道说》谓忠孝为大道之本,修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净、明、忠、孝,四美俱备,不用修炼,自然道成。《净明道法说》称无极清虚曰净明,欲治其外,先正其内,欲正其内,先去其欲,元欲而心自正,心正则道法备。
卷三至卷五收录刘玉语录计七十五条,每卷二十五条。以问答形式写成,为刘玉向弟子传教之言论汇集。如卷三《玉真先生语录内集》,为净明忠孝教义的语录。刘玉称〃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谓真忠至孝之道,可概括为三十字:〃惩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纤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必犯禁空之醜〃。学道者由真忠至孝,可复归本净元明之境。又谓世人若能以孝道二字常蕴在方寸内,则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忿消欲寡,改过迁善,方备人道。净明忠孝,人人分内皆有,学为人之道,当忠君孝亲,奉先淑后。修净明道者,须先除净胸腹间魑魅魍魉。如卷四《玉真先生语录外集》,为净明道法的语录。刘玉谓雷霆一阴一阳,其源实出先天之道,诛击世间不孝恶物;净明道炼度之法仅为一符,不似诸家百十道符之繁;告斗之法不设斗灯,符命绝少。以为通真达灵,贵在得先天之气,返真还元,同归太极,而归无形。欲入道者,只须亲书誓词,当依法付度,不须申奏文字,醮谢不限定仪,不得举债泛费。据此可知净明道法不重斋醮之特点。又如卷五《玉真先生语录别集》,多为阐释净明道义理之语录。谓净明大教使学者从博而约,从修而证,回后天而先天,复有名而无名,符净明无为,以臻于一,亦即三教归一。净明先天大道原于一气,忠孝净明非同何真公符水治药,只能救治一疾一病,而可使人民仁寿,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谓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为天下倡;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众人率。忠孝为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只要真履实践,人人皆可成圣成仙。忠孝之道非必长生,死而不昧忠孝之心,即可位列仙班。
卷六《中黄先生问答》。收录黄元吉阐释净明忠孝教义之言论凡十三条。他认为:居处端庄,斋戒沐浴,以崇香火,仅为外貌之净,内外交养,除去欲念,方为真净;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可谓能明;不欺心,不昧理,不妄语,方谓能忠;能养亲、正心、惜身,为最上品的孝道。谓仙道以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净明道以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无愧人道,方谓真人。学人必须践履端正,守道专一,临事诚敬,方能获得三界保举,达到圣贤神仙地位。又谓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学道者初不拘在家出家,得道至人,亦不在官职崇卑,皆可悟道成真。

《老君音诵诫经》 
《老君音诵诫经》,一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