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南京安魂曲
作者:(美)哈金
译者:季思聪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
ISBN:9787539946825
所属分类:图书 》 小说 》 社会
图书 》 小说 》 外国小说 》 美国
编辑推荐
★一部震撼民族灵魂的史诗作品!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阔别大陆10年首度回归之作!
★哈金先生先后荣获海明威文学奖、福克纳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入围奖等国际奖项,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
★著名作家余华先生近年来第一次亲笔写序推荐!
“我衷心希望大陆有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部伟大作品。”
★哈佛教授王德威推荐!作家阎连科鼎力推荐!
★国内最好的两本杂志《收获》和《人民文学》争相刊载!
内容推荐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
金陵女子学院成为国际安全区内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营,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临危受命、进行了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南京安魂曲》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文章中的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得以真实而全景地再现。
作者简介
哈金(Ha Jin)
美籍华裔双语作家。1956年生于中国东北,14岁参军,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于山东大学取得美国文学硕士学位,并于1986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教授创意写作、移民文学和诗歌学方面的课程。其主要作品《等待》和《战争垃圾》等,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好评,曾两度入围普利策小说奖,并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哈金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
献给丽莎,她也生育了这本书。
南京安魂曲
我们的安魂曲
我只用一个夜晚就读完了哈金的新作《南京安魂曲》,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还有白天才能减弱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伤痛。我知道时间可以修改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文学就是这样历久弥新。当我在多年之后找回这些感受时,伤痛可能已经成为隐隐作痛——那种来自记忆深处的疼痛。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记忆的隐隐作痛却会旷日持久。
我想,哈金在写作《南京安魂曲》时,可能一直沉溺在记忆的隐隐作痛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没有注意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带给读者的阅读冲击却是如此强烈。我相信这些强烈的冲击将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风平浪静,读者在此后的岁月里回味《南京安魂曲》时,就会与作者一起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
这正是哈金想要表达的,让我们面对历史的创伤,在追思和慰灵的小路上无声地行走。在这个意义上说,哈金写下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也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安魂曲。
哈金早已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了。他出生于辽宁,在“文革”中长大,当过兵,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北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美国,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出国留学生。这一代留学生拿着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糊口,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回国内。哈金可能更加艰苦,因为他学习打工之余还要写作,而且是用英语写作。他对待写作精益求精,一部小说会修改40多次,这部《南京安魂曲》也修改了这么多次。
我拿到这部书稿时,《南京安魂曲》的书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我心想,哈金又在啃别人啃不动的题材了。虽然我已经熟悉他的写作,虽然我在他此前的小说里已经领略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我仍然满怀敬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在这简单的词汇和数字的背后,有着巨浪滔天似的鲜血和泪水,多少凄惨哀号,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在毁灭、耻辱、痛苦和恐惧里沉浮,仿佛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那样数不胜数,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悲剧。要将如此宏大而又惨烈的悲剧叙述出来,是一次艰巨的写作。而且对于文学来说,光有宏大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叙述出这样的场景里那些个体的纷繁复杂。哈金一如既往的出色,他在看似庞杂无序的事件和人物里,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清晰的叙述之路,同时又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
《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金陵女子学院是哈金叙述的重点。一所美国人办的学校,在南京被日军攻陷之后成为难民救济所。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少数成年男子在这里开始了噩梦般的经历,日军在南京城的强奸杀戮也在这里展开,而中国难民之间的友情和猜忌、互助和冲突也同时展开。这就是哈金,他的故事总是在单纯里展现出复杂。《南京安魂曲》有着惨不忍睹的情景,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有友爱、信任和正义之举,也有自私、中伤和嫉妒之情……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有时候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放大。
这部作品的宏大远远超出它所拥有的篇幅,想要在此作出简要的介绍是不可能的,也许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作品中的人物,那也是捉襟见肘的工作。
明妮·魏特林,作为战时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是故事的主角。这是一位无私的女性,她勇敢而执着,竭尽全力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可是最后却遭受了妒忌和诽谤。故事的讲述者安玲,她的儿子战前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子,战争期间被迫入伍来到中国,作为日军战地医院的医生,这位反战的正直青年最后被游击队以汉奸罪处死。安玲在战后出席东京审判时与自己的日本儿媳和孙子相见不敢相认的情景令人感伤。
而感伤之后是感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之间制造出来的。
余华
2011年8月26日
目录
我们的安魂曲
第一部 首都沦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二部 慈悲女神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第三部 诸种疯狂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第四部 此恨绵绵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尾声
五十一
五十二
作者手记
致谢
第一部 首都沦陷
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饭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他说:“那天下午,魏特林院长要我把进咱们难民营随便逮人的情况报告给拉贝先生,我就去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到那儿时,被两个日本兵拦住,一个用刺刀对着我的肚子,另一个把枪戳在我的背上。他们把我的红十字袖章扯下来,朝我脸上打了好几拳。然后他们把我押到了白云寺。庙里边有个池塘,水里有不少鲤鱼和鲈鱼。和尚们早都跑光了,就剩两个老的,已经被他们打死,尸首给扔在厕所里。日本兵想捉鱼,可又没有网。有个当官的朝池塘里把手枪子弹打光了,也没打中一条鱼。另一个往水里扔了几颗手榴弹,轰隆隆一阵巨响之后,鲈鱼、鲤鱼都被震昏了,肚皮朝上地漂在水面上。日本鬼子用刺刀戳着我们四个中国人,命令我们脱掉衣服下水,把鱼都捞上来。我不会游泳,怕得要命,也只好跳进池塘去。那水冰冷刺骨,幸好只有齐腰深。我们把所有半死的鱼都捞上岸,日本兵用枪托砸鱼头,把鱼打死,拿麻绳穿了鳃,串成串儿,系在扁担上,让我们给抬到他们兵营去。那些鱼都很大,每条至少十二三斤。
“日本兵晚饭吃炸鱼,可什么也不给我们吃。不仅不给吃的,还让我们赤手去捡他们骑兵留下的马粪。天快黑时,他们又把我们押到一个弹药库去装卡车。加上已经在那边的,我们共有十一个中国人在给他们干活,负责把子弹箱都搬上卡车。装完之后,他们又要我和另外三个人跟车去下关。那一带那么多房子都被烧了,看得怕人,很多房子的火还在烧着,火苗子劈里啪啦,烧得呼呼响。一路上的电线杆子都起火了,就像一根根大火把似的。没毁的只剩下扬子旅馆和一座教堂了。卡车在一个小斜坡停下,我们又从车上往下卸弹箱。岸边不远处集中了好大一群人,上千都不止,里边有中国士兵,也混着很多老百姓,还有女人和孩子。有几个人在人群里举着白旗,旁边一棵树上悬挂着一条白单子。离人群不远的路堤上,停着三辆坦克,坦克上的炮塔就像倒扣的大盆子,炮口都对着人群。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一些日本兵围着插在地上的一面战旗坐成一圈,从一个用稻草席子裹着的大桶往外舀出米酒喝着。一个当官的走过来,大吼了几声命令,可是机关枪旁边那些当兵的,你看我我看你,都没行动。那当官的发火了,一把拔出刀来,用刀背猛剁一个当兵的,啪,啪,啪!然后,他的眼光又落在我们几个蹲在旁边的中国苦力身上。他把刀一举,发出一声狂吼,冲着我们当中最高的一个扑过来,一刀劈掉了他的脑袋,两股子鲜血喷向空中足有三尺高,那人一声都没来得及哼出来就倒了下去。我们全都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他饶命。我吓得尿了裤子。
“机关枪旁边的士兵先是目瞪口呆,接着一挺机关枪先开了枪,然后是另外两挺。其他地方的机关枪,紧跟着也都响了起来,坦克也跟着开了火。人群炸了窝,连喊带窜,可是挤得太密,每一颗子弹都能射穿好几个人。不到十分钟,他们就全倒下了。一群士兵跑过去,看见没有断气的就用刺刀刺死。我吓坏了,止不住地发抖和叫喊。旁边一个工友一把抓住我的头发狠命一摇,说,‘不要出声!别把他们引过来。’我才住了声。
“我们跟着卡车回来,给日本兵搬运他们的‘战利品’,主要是家具。他们并不是什么都留,很多东西都被扔进他们营部前的火堆里。火堆上,插在钢条上烤着的有猪有羊,还有分成一块块的水牛,火上还烧着几个滚开着的大锅,到处飘着烤肉的味道。那天夜里,他们把我们锁在一间屋子里,给了每人一个饭团和一杯水。后来两天,他们把我们押到中央大学那一带,还是给他们搬运“战利品”。他们把每一处房子里值钱的东西抢光之后,就一把火把房子点着烧掉。有个日本兵还带着撬开保险箱的工具,不过他们一般不用工具,就在保险箱底部铁皮比较薄的地方安颗手榴弹把它炸开。他们很喜欢手表和珠宝,所以专找那些东西。有个很年轻的家伙还抢来一部婴儿车。我弄不明白他要那个干什么用,他年纪轻轻不像有孩子的。
“后来,他们带了我们六个人出了城,向东到了句容,我们在那边干了一天,运炮弹和弹壳。到了晚上,他们把我们几个放了,说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已经快累垮了,摸黑往回赶,也走不快,第一天夜里只走了三十里。一路上,所有的水塘,所有的小河里都有死尸,人的尸首,动物的尸首,水都变了颜色。渴极了的时候,我们只好喝那些臭水。天哪,我到现在还忘不了那些腐烂尸体的恶臭。有的尸体,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有气膨胀,眼球都暴出眼眶好远。我们还看见一个女人的尸体,一只脚没有了,黑色的血水还从伤口往外渗着,另一只脚上穿着小小的花鞋——是个小脚。好些女人下半身光着,日本鬼子强奸完又把她们刺死了。每次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