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意设计”的旗号,在那个纪念堂房顶上,挂了好多纸风筝,有几十上百个。导游跟我说:“你站在纪念堂门口,望过去,你能看见什么?”我说:“满眼都是纸风筝。”她问:“你能看到后面有个雕像吗?”我说:“哪儿呢?”找了半天,果然还真有一个。这就是民进党的“去蒋化”举措。
我们还去了孙中山的纪念堂,虽说民进党没有敢在“国父纪念馆”里吊乱七八糟的风筝来掩人耳目,但是感觉还是很冷清、很低调,只在门口有两个宪兵把守着,好像平常也不是对外开放的状态。我们的领队就说,民进党人“上台”后,为了宣扬“台湾独立”的思想,把所有还有国共色彩的东西都淡化。因为在国民党党章、信条、“宪法”里,蒋介石当年的想法,一直到今天马英九那儿,它仍是“中华民国”,两岸是一个国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核心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统一”。有分歧的只是,谁来领导这个中国。他们认为,他们是所谓的“中国合法领导者”。而民进党上台后,想要彻底改变这个,对外就称“台湾”,尽量淡化“一个中国”的色彩。
台北中正纪念堂。民进党为了消除蒋介石的影响力,在纪念堂里挂满了风筝,遮挡游客的视线。
其实,台湾老百姓对于蒋家王朝的看法,也分为好几个层面,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老兵,依然怀念着故土,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坚定地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一个小岛。对于这些人而言,看到中正纪念堂的雕像被那些花花绿绿的风筝挡住视线时,内心一定是酸楚的。后来事实也印证,国民党人在马英九带领下一鼓作气,又夺回了“政权”。
我们在台北的时候,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专门宴请了我们这个团。那时候,他们算是“在野党”;吴敦信后来当了马英九的“行政长官”,等于是他的“内阁总理”。宴席期间,他专门站起来跟我们说:“我们希望在下一次‘大选’中,我们能够获得胜利,如果我们获得胜利,第一件事就是要坚决明确地宣布,两岸坚决不能打仗,而且希望能够通行、通邮、通人,大的和小的范围全部能够实现。”然后他说,“我们现在全部为‘小马哥’来加油,我们认为‘小马哥’获胜就是我们台湾的福祉,也是中华民族的福祉。”临走时,吴先生敦信还给我们每个人送了一个马英九造型的瓷娃娃。
我把那个瓷娃娃抱回来没多久,就在新闻里看到马英九获胜的消息。当然,我无意对马英九做评价,但是起码从那以后的这些年,直到今天,海峡两岸总体关系还比较平稳。后来,我在北京,还跟一些在台湾认识的、不赞成“台独”的朋友吃过几次饭。
当事过境迁,他们就特别自豪,认为他们在那样的一个“严冬时期”,为两岸打破僵局做了一些贡献,消冰融雪。他们还说,现在阿里山啊、日月潭啊,人气爆棚,简直不得了。我们当时的陪同大姐还对我说:“你知道吗?水先生,你现在要想在圆山饭店吃饭,不提前两个月你是订不到餐位的。”
2.不一样的录像带
一路游走台湾,我们乘坐的都是接待方安排的大巴车,我从开车的司机那里了解到,这个车不是官方的车,是从一个旅行社租用的。车内的装饰很好,可能是专门为了接待我们,还准备了一些丝绒的窗帘;可能也是为了让外头看不见我们。车前有一个闭路电视,虽说台湾不大,但我们去的地方多,每天花在路程的时间也不少。所以,坐在车上无聊的时候,我都看那个闭路电视消磨时间。
我们刚到的时候,一坐上车,司机就开始放电视片,放的是一部纪录片《蒋宋美龄》,片如其名,讲的就是宋美龄的事情。我本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一下就看进去了。尽管我们之前已经从各种途径,包括一些能接触到的书和资料里,看到过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故事,但是那个片子里面很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以前从来没看到过。
其中有一个细节,讲的是1941年,中国的抗战到了非常困难的阶段,国民政府几乎弹尽粮绝、捉襟见肘;而且那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美国还在摇摆,宋美龄挺身而出,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出使美国。这个专题片就描述她利用她自己的个人魅力,利用她从小在美国建立的人脉关系,利用她对于美国社会、西方社会的深刻了解,去做游说工作,为国民政府争取支持。事情的顶峰就是,她跑到美国国会做了一次讲演,片子里有当时的历史记录,隔了多少年,画面发白还跳跳闪闪的,但是宋美龄讲话的原声录音至今令人振聋发聩。
那个片子的解说也写的很好,宋美龄用她那带着点美国南部口音的英文,跟美国的国会议员们打招呼,一上来就引用了一句圣经里面的话,当时一下子就征服了在场的几百号美国议员,全场掌声雷动、人心激动,效果非常好。在那之后,美国政府就下定决心要支持中国的抗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驼峰航线”,美国派了飞机和飞行员,组成“飞虎队”到中国的西南来提供援助,给了国民政府很多有形的无形的支持。
那个片子展示的就是当时那段历史,是我们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人,视野所不曾涉及到的历史。它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谈到共产党时,也没用那种带有明显宣传意味的言辞去攻击、谩骂。我作为一个电视专业人员,感觉整个纪录片的风格很纪实,总体上也很客观,将历史资料用一种让你很舒服的语气讲述出来。
2008年时,我已经四十好几了。人到中年之际,会开始对过去的事情,历史题材的东西更感兴趣,这可能是人生的一种自然规律。尤其是以前我知之甚少的一些东西,能够亲眼得见,自然会让我兴趣浓厚。我注意到,大家都看这个片子看得挺入神。陪同一路跟我们介绍沿途风景,大家都客气地回应一下,眼睛还是紧紧地盯着悬在前方的小电视。
《蒋宋美龄》播完之后,我们觉得大开眼界,问司机说你这儿还有什么?然后发现,他还真有不少。比如说,《蒋家王朝》把蒋介石到台湾,一直到蒋经国继任台湾领导人的历程全讲了一遍,他们在台湾干了些什么事,当时的台湾是什么样的情况,怎样从一个近乎于蛮荒状况的小岛,发展到所谓的“亚洲四小龙”,这个进程里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再比如,还有《李登辉传》,李登辉当时是我们祖国大陆的“人民公敌”,是“台独”的始作俑者。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多少可以窥见他思想的脉络。还有《陈水扁传》,尽管那时陈水扁还是台湾的“领导人”,但对他的评价,在我们看来,也比较公允。
这一整套纪录片,配音、脚本、拍摄方式和资料来源,让我大开眼界。它并不是台湾当局或是国民党当局制作的宣传片,光碟在台湾市场公开出售。我也可以很客观很负责任地说,那里面几乎听不到什么“反共言论”,反倒是客观反映了国民党的很多“政策”失误和昏庸之处。比如说,描述蒋介石让蒋经国去上海“打老虎”,惩治腐败,制裁“四大家族”,遇到的那种现实困难,盘根错节的种种利害关系,都有详细描述。而且它还讲到,宋美龄当时亲自干涉,蒋经国就不能办谁家的亲戚,为此蒋经国和宋美龄还大吵了一架,后来蒋介石在中间做了个工作,蒋经国才放弃了法办那个人。
在《蒋宋美龄》里,讲到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台儿庄大捷等,描述了当时中国军队是如何英勇抵抗,殊死一搏,提振中华民族的士气。不要笑我无知,那确实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原来危亡关头不仅是八路军在抗日,实际上国民党的军队也打了很多仗,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380万国军阵亡将士,谱写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抗战史,彻底破灭了日本帝国主义“三月亡华”的狂梦,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前些天,我看了一个国产剧里也有这样的描写,说明其实我们现在对那一段历史,也开始很透明了,比较客观,不再是自说自话了。这几年,我们的电视剧和电影里,开始真实地反映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军队发挥的正面而且关键性的作用,这是不小的进步。
当时,我们身处台湾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又看了这样的史海钩沉,感觉荡气回肠、心潮澎湃,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结论,有了新的想法,对国共那场内战,包括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跟同行的人说,我们应该把这个片子引进,让祖国大陆的老百姓也看一看,对于我们做统战工作,对于海峡两岸交流都很有好处。因为在我的概念里,对待历史问题越公正客观,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交流,而不是各说各话,那样只会南辕北辙。
当然,我相信,那个老司机有可能是听说我们是从祖国大陆来的,而且带有中央背景,也有意识地放给我们看看,他所理解的真实历史。我们一行人后来一块儿聊天的时候,也觉得,作为中国人,了解近代历史发生的那场变革的真实状况,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今天的国家是怎么来的。用历史的眼光看,任何事情都是有相互关联的,没有1949年那一幕,就没有今天,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历史里找到因果和勾连。
那一路在车上看纪录片,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之旅,大开眼界,对于当年的国共之争,对今天的台湾问题,也有了一种“再认识”。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中国发生了一场内战,相争不下的两个政党,背后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国民党更多地代表资产阶级,有权有势的人,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的穷苦民众。双方进行的是一场权力的争斗,和一次社会制度形态的选择。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
之后,蒋介石逃到了台湾,一心想要“光复大陆”。但是过了好多年,他看到这个希望越来越渺茫,最后在绝望中死在了台湾。蒋经国“上任”后,实行的是一种“开明政策”,在他父亲失败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好好地治理了一下台湾。他开放和开明的“政策”,使得台湾社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而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最后也导致了台湾社会的一些不满,因为当时国际上的大趋势,很多国家都开始进入“民主化”,而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一味地采用“高压统治”,到了一定程度,民众就会不满,于是就产生了民进党这样的“政治势力”。
最初,民进党只是要求一定的自由度和“治理社会”的发言权,但是恰恰由于国民党的打压,造成它后期的主张开始走极端。因为当时民进党寻求不了更多的支持者,就把目光转向了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这些人跟国民党没有感情,跟我们新中国也没什么感情,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新中国就是共产党统治的社会,民不聊生、没有自由。他们与我们之间有长时间的隔绝,对祖国大陆也不了解,加上国民党在宣传、舆论上的灌输,他们产生了一种思想:我就是台湾人,我们应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
民进党和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都是当时在台湾被国民党镇压、压迫的底层,他们在一起碰出了火花,形成了一股合力,他们不在乎海峡两岸能否统一,只希望在他们生活的那一片土地上幸福生活,这就催生出了后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要求台湾成为“独立国家”的势力。蒋经国死后,李登辉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一种思潮。于是,他借助改革国民党,开始玩弄手段,一步步放开了“台独”势力的笼子。可以说,“台独”势力是被养虎为患,一点点养大、一点点姑息出来的。
其实很多去过台湾的人都会说,台湾跟祖国大陆太像了,无论文化传统还是风俗习惯都是一脉相承的,到台湾根本没有“出国”的感觉。在台湾,你照样吃着火锅、烧烤、羊肉串、山东的煎饼、四川的麻辣烫,都是地道的风味,一点也不需要适应,你感觉那里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
现在,尽管马英九的国民党又重新“执政”,但马英九毕竟是一个政客,他会根据潮汐的变化调整“政策”,他抛出了一个所谓“三不”:“不统、不独、不武”,作为跟祖国大陆处理关系的原则。我感觉这是个略带投机色彩的策略,“三不”之间是互相关联、互为条件的,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你不统一我,我就不独立;我不独立,你就别打我。也就说,他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