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勋说宋词-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院芏嗳硕既衔问返敝械恼庖痪浠捌涫低嘎冻稣飧鋈瞬皇敲挥幸靶牡模蟾旁缇陀幸靶模挥新杪柚勒飧龆右恢庇姓飧鲆靶模墒窃诔虑疟涞氖焙颍恢庇猛期玫姆椒ɡ窗缪菀桓鼍芫慕巧�

    不过,我们看到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之后,马上做了一件大概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叫做“杯酒释兵权”。所有聪明的执政者在执政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是收兵权。只有糊里糊涂的政治家会不懂这个东西,因为军权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收兵权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用强迫的、军事的力量去收,还有一个是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方式,请大家吃一顿饭,据说当时宴会的外面强兵环伺,意思是说你不放兵权,下场也该知道是怎么样。所以谈笑之间,这些人全部就退隐了,这些大将全部退休,从此赵匡胤就把兵权整个抓在手上。

    我想我讲这两件事情是在说明,其实赵匡胤是一个真正从军人干政,然后篡夺政权的,所以他对于军人干政、篡夺政权的忌讳也是历代君主中最强烈的。大家都了解唐朝是非常能给军人授权的,唐朝有很多节度使。节度使就是拿着这个“节”,你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变成地方首长。唐朝最后最麻烦的一点就在于对这些大将根本管不了,因为皇帝没有兵权了。可是这些大将,像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节度使,所以唐朝其实是一个充分授权的时代。到了赵匡胤的时代,他就以唐朝为戒,同时也以自己为戒,因为他自己就是篡位的。五代十国这么纷乱的局面,都是由于军人干政。所以他的“杯酒释兵权”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过程,而且他还要求子孙后代也不再让军人执政。于是宋代军人干政在制度上被排除了。

    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宋代所有领军的人都是科举出身的文人,比如我们提到的范仲淹、韩琦、苏东坡等人,都曾经在陕西领军过。文人领军的形态,在对待整个战争的态度和方式上会不一样,他们不太会采取以力服人的手段去征服敌人,而是会采取尽量避免战争的方式。避免战争的心态跟一个主动去触发战争的心态比较,会形成非常不同的政治走向,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到宋朝的开国,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很特殊的文化风格,其实跟它很多的政治制度有关。

    我想我们在讲中国美术史时也提到,有关宋太祖去世的一桩民间疑案,就是“烛影摇红”。宋太祖是军人出身,身体又好,每天生龙活虎的,他弟弟一直等着要做皇帝做不到,所以后来就在他生病的时候下手。据说外面看到蜡烛的影子一片摇动,有人看到弟弟把哥哥勒死了,取得政权的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我们过去讲过,唐太宗就是杀了他的哥哥,然后提着哥哥血淋淋的头,拿着刀去浴室见爸爸。爸爸脱得光光的泡在浴缸里,他就和爸爸说,我跟哥哥比武,不小心把哥哥的头砍下来了,请爸爸治罪。爸爸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立刻就退位做太上皇,让位给太宗,就是李世民。所以取得政权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形态。

    重要的文化品质

    宋太宗继位之后,基本上推进了一点统一的进程,就是灭后蜀、灭南唐。可太宗是军武出身,很被后蜀跟南唐看不起。我们一再提到李后主亡国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画面:宋军兵临城下,李后主投降,然后被抓到北方,宋太宗封他为“违命侯”。违抗命令的侯,可还是侯爵,绝对不是很低等的囚犯的身份。招待群臣的时候,他还是王侯。喝了酒之后,宋太宗说,听说你文采很高,很会填词,就立刻填一首吧。填了词以后,宋太宗称赞他“好一个翰林学士”,意思是说你做文人大概还不错,做皇帝是不够格的。他被软禁在皇宫当中,写了很有名的《虞美人》、《相见欢》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的文人在其后的时间里,反而慢慢在接受来自南唐和后蜀的非常高的文化美学气质。我一再强调,在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环境里,四川和江南这种富有的地方发展出了非常高的文化,可是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大概都是失败者,因为它们越来越没有打仗的经验,越来越没有战争的经验。可是它们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品质,使得后来的政权有机会学习。所以我们看,到了真宗、仁宗皇帝,也就进入了宋代文化水准最高的时期。

    大家可能记得宋真宗时还有所谓的“澶渊之盟”,还打过仗,签订了“澶渊之盟”。你看到他已经打胜仗了,也是宋朝难得的一次胜仗,可是胜仗之后他并不要求延续战争,而是签订了“澶渊之盟”,那么“澶渊之盟”也就建立了宋代以后谈判的一个方向,就是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相处,而不是继续战争。我想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是由于宋朝非常特殊的背景,以及刚才我们提到的宋太祖本身是军人出身有关。因为军人出身,所以他太懂得军人是双面刃,你可以用他杀别人,也可能被他杀了。所以宋太祖非常害怕,防范军权在历史上没有这么严的,这样的结果是,宋朝的军人地位很低,让文人去领导军权,给文人很高的位置。

    最上轨道的科举制度

    我们看到在唐朝的时候,像李白这种人基本上还没有“科举人”的身份,也没有正统的资历,李白是因为诗写得好被赐为翰林学士的,所以他有一点属于皇室御用文人这样的一个身份。我觉得宋代是所有朝代里科举制度最上轨道的,我这样讲也包括今天在内。我觉得一个朝代可以把一个时代的精英都考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这些人,全部是科举出来的。

    一代精英全部被考试选拔出来,说明这个考试制度非常了不起。它有一个很严格的系统,而这个系统里面都是由非常好的文人来主管,比如苏轼考试那一年主考官就是欧阳修,他们的品格之高、品位之高,形成了历史上最高的文人风范,这一点使得在文人政治的背后产生了一种个人的从容。我现在讲到“从容”两个字,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文人可以在政治上没有恐惧感,没有这么强的恐惧感,可是宋朝的文人有很大的自信和安全感。你看苏轼可以把一个一个皇帝气到简直要杀他,可是又不能杀。为什么不能杀,因为所有宋朝继位的皇帝都必须跪读宋太祖的遗诏,那遗诏里面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杀士大夫”,这是宋朝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是祖宗家法。你再怎么生气,你可以把他降职、流放,但你不能杀他。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文人其实有一个被充分尊重的地位。而且在上朝的时候,我们叫“坐而论道”,就是大臣都是坐着跟皇帝谈话。在元朝以后,你看不到这个画面了,都是跪在那里,而且离得非常远。

    所以在这种环境里我们看到,宋朝出现了这个文化当中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这当然是因为知识分子本身的人格得到了高度的尊重,这一点甚至近代都未必做得到,文人有时候会在政治里被利用一下,可是未必真正能够变成对于国家政策,对于各方面进步最重要的决策者。像王安石跟苏轼、跟司马光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意见争论,形成党争,可是政权本身不插手,不会用调查局或者什么情报单位去搞,去让他们中间产生斗争。他们上朝意见不和,下来还是好朋友,王安石跟苏东坡常常在一起写诗,一起下棋,可是上朝的时候你是新党,我是旧党,清清楚楚。我想这在世界历史上大概也是非常少有的开明的状况,所以我想这个部分会帮助我们体会北宋词的一种从容。

    宋代皇帝有非常强的文人气质

    我觉得在历史上知识分子常常是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的状况中,卑微可怜,没有几个知识分子站在政权前面是坦荡荡的,只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卑微,一种是悲壮。能够像宋朝知识分子有那么坦荡的情怀,我想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这个部分我觉得也是由于宋代继承了后蜀和南唐文人政治的一个基础,比如李后主就非常像文人。

    如果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有非常强的文人气质,大概也就是宋朝,从真宗、仁宗之后,到神宗、徽宗,其实都像文人。那一年把徽宗的像借到法国去展的时候,整个香榭丽舍大道两侧挂满了穿红衣服坐在位子上的宋徽宗像。法国人都迷死了,说你们的皇帝真是帅哥。宋徽宗的相貌之清癯,文人气质之优雅,的确让我们感觉到他不像一个帝王。如果大家去台北故宫,我特别希望你比较一下宋太祖跟宋徽宗,那个宋太祖真的就是屠夫一样的,脸黑黑的、壮壮的;但是到宋徽宗的时候就非常文人了。当然我们会觉得皇帝应该很霸气或者霸道,可是为什么皇帝就一定要霸气、霸道呢?从皇室教育来讲,宋代的皇帝都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首好诗,画得一幅好画。这是皇室教育的成功,而皇室教育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刚才讲的这一批文人,都扮演了皇帝老师的角色。朱熹就做过皇帝的老师,这些人做皇帝老师的时候,他会把文人的经验传递给皇帝,使得这些皇室教育当中产生了一批可以讲道理的皇帝,可以真正谈文化的皇帝。

    我想正是这些背景构成了宋代的词和文学的发展基础。所以我特别希望当大家在读到欧阳修、范仲淹这些人的词时,不要忘记他们都是类似于像我们今天的一个省长,或者是一个边防司令的身份,可是他们会写出这么优美的词出来。他们表达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不会觉得羞怯。今天在官场里面,我们的官员未必敢流露这个部分。我的意思是说在一个男性担当特殊角色的社会结构当中,他可以流露出“日日花前常病酒”的情感,那么我们大概就要思考这个文化是很特殊的。今天如果有个学者忽然给你写“日日花前常病酒”,你恐怕会被吓死了。

    这里面其实我们可以对比很多有趣的东西,就是这些人其实是政治人物,不是文人。范仲淹绝对不应该只是放在文人的位置上去看待,他绝对是一个政治人物。可是他在词的世界当中,也疏解了他柔软的部分。我觉得这些部分是比较“完全”的,因为人其实有一部分是社会性的,有一部分是非常私密的,那个私密的、属于个人私情的部分,当它被满足的时候,他就圆满了。所以你常常会觉得宋代的诗词,跟它同时期的策论文章有很大不同。你如果拿王安石、苏东坡的策论(策论就是上朝写的评论国家政治的文章),跟他的词对比,你会吓一跳,以为是两个精神分裂的人。苏东坡考试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谈司法制度的,他跟宋神宗、王安石辩论新法得失的时候,他的策论写得洋洋洒洒,绝对是最好的政论文章。可是当他写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忽然感觉那种柔软跟妩媚的东西跑出来了。所以他们身上是有两部分的,他们也很了解有必要做一个完美的理学信仰者,所谓“完美的理学”是儒释道的一种最好的调配关系。

    因此宋代是一个最懂得谈判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懂得融合的时代。所谓融合,意思是说过去总是要分你是佛家,他是道家,我是儒家。像杜甫是儒家,所以是诗圣,李白比较接近老庄,所以是诗仙,而王维是比较接近佛教的,所以叫诗佛,就是这样的划分。可是到宋朝的时候,就觉得何必那么笨呢,为什么不可以儒释道三家都在你身上呢?所以就有了“居士”,居士是说在家里面什么都可以修行。所以他们身上有一种豁达,可以在上朝的时候扮演一个儒家的角色,下朝的时候,你看到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关系,完全变成佛教禅宗,他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我觉得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智慧,就是你会发现其实身体里有很多个“我”,可是你决定哪一个是真正的我的时候,对其他的“我”,你就开始排斥了,然后自己跟自己打仗,纠缠不清,我们叫做分裂。可是分裂其实是和解的开始,也是圆融的开始。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A”、跟你的“B”、你的“C”,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话的时候,那大概是一个很愉快的经验。

    我最喜欢的知识分子都在北宋

    我常常觉得在宋代的文学里,我非常喜欢的是他们自己可以转换角色,转来转去一点都不冲突,所有的分裂忽然都和解了。词对他们来讲本来就是一个玩赏的东西,是游戏之物,上班没有人写词的,都是下了班去找一些歌妓唱歌,这时你还要说那么正经八百的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