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排行榜-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帷>」芄适侣┒瓷醵啵黄鹜魄茫缆奂姨嘎壅馐资比圆幻舛源私蚪蚶值溃踔渡显紫嗍椤吩唬骸埃ê迫唬便凇ⅰ仙健饕馕咴暧铮瞬怀龊跣郧椋湟羝停掌诿髦鳌!敝有试凇短剖椤芬菜担骸昂迫挥诿骰是八写硕洌チ允巧搅植菀捌!绷浴奥呒治觥敝频募拖霸谄兰壅馐资币菜怠安恍叶雒骰识保路鹚钦媸档睦肥录缫押褪璞旧砣谖惶辶恕4哟サ慕嵌壤纯矗庠虮臼抡媸涤敕褚压亟粢凑汲涞绷艘桓觥班逋贰钡慕巧岳┐笫璧挠跋炝ψ饔蒙醮蟆�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也因此成为这首诗的名句。其实撇开“不才明主弃”的“牢骚”,单看“多病故人疏”,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世态写照。历代评论家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而对颈联关注甚少。“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和陶潜的“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有神似之处,都于极平常的事件中感知到了生命之轮运转的声音,这是爱发议论的宋人惯用之手法。但陶、孟二诗却没有宋人的头巾气,而是一派天然、直入人心。在同一首陶诗中,结尾说“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孟浩然将其凝练为“永怀愁不寐”五字,而以“松月夜窗虚”的景句结束全诗,令人沉浸于夜景之中。后人多赞赏其结句“意境深妙”,这是盛唐山水诗的特点,也是孟浩然的擅场。

这首诗和它的作者一样,也有点“命运多舛”。它在古代选本中的入选率极高,高达13种,不仅在古代选本指标中名列第五名,而且是孟浩然诗歌中入选率最高的一首。但是到了现当代,却备受冷落,37种唐诗选本中仅有6种入选,只有寥寥几种文学史中偶然提及它,专业研究论文一项更是空缺为零。这首曾经的经典之作,今天几乎沦落到不为人知,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我们要庆幸古代选家给予《岁暮归南山》的极高重视,这才使它仍有幸跻身于排行榜之中,为今天的读者寻回一点经典的影子。





第74名 杜甫 兵车行(1)


诗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4 在100篇中排名:89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0 在100篇中排名:58

历代评点次数:18 在100篇中排名:39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4 在100篇中排名:38

文学史录入次数:9 在100篇中排名: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93600 在100篇中排名:45

综合分值:0。4016 总排名:74

车辚辚(2),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3)。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4)。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5)。

或从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营田(7)。

去时里正与裹头(8),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9)。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10),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1)。





【注释】


(1) 行: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2) 辚辚(lín):车轮声。下文的“萧萧”为马鸣声。

(3) 咸阳桥:即西渭桥。是送别的地方。

(4) 干(gān):冲。

(5) 点行(xíng):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6) 北防河:指为防御吐蕃在长安以北的西河一带戍守。

(7) 西营田:在西部边境为防备吐蕃屯田。营田,屯田。

(8) 里正:唐制,每百户为一里,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裹头: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9) 武皇:汉武帝刘彻。这里指唐玄宗。

(10) 县官:指朝廷。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指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1) 啾啾(jiū):象声词,表示呜咽之声。





指标解析


天宝后期,唐玄宗只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朝政为杨国忠等奸臣把持,无谓地开疆拓土,引起边事,即与吐蕃战争一事,就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在西河一带防御,造成大量男丁被征入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玄宗天宝十载(751)四月,唐王朝南诏兵败后大募士兵,民间哭声震野,杜甫亲见当时惨状,即以此次征兵事件为素材,自命新题,创作了这首亦诗亦史的《兵车行》。

诗歌采用问答形式交代始末,征夫一生被浓缩在“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短短十四字中,征戍之久、流光之易不言而喻。但白头返乡毕竟值得庆幸,大量命如草芥的士兵都将白骨永远留于战场,所以从军之时的分离就意味着死别。而且,留守家中的妻儿老小并不安宁,他们一边为征夫担忧,一边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因此诗歌结尾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看似反常实则痛入骨髓的慨叹。这些因为无休止的征兵制度而导致的社会危机都展现在诗歌中,使人在终篇之际仍陷入深思之中。

《兵车行》中有许多汉乐府的痕迹,如对话体、顶针格和俗语的运用,这是杜甫新乐府中“承”的一面,而以乐府记时事,又体现了杜甫“创”的一面。明人胡应麟曰杜甫“叙事兼史”,后人常称杜甫为“诗史”,很大程度上即指他的新乐府。《兵车行》可看作后来“三吏”、“三别”的序幕,在杜甫的新乐府创作中有创体之功。但它在古代选本中的入选率并不高,不如杜甫的大部分律诗,相对来说,古代选家看重的仍是杜甫的近体诗。20世纪以来,由于杜诗研究的继续深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杜甫许多记实的新乐府,如《兵车行》和《石壕吏》等现实主义的诗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选本和文学史教材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兵车行》在排行榜中居于第七十四名,在杜甫17首入围诗歌中则名列第十一。





第75名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1)


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流连。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8 在100篇中排名:45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2 在100篇中排名:42

历代评点次数:7 在100篇中排名:96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3 在100篇中排名:41

文学史录入次数:8 在100篇中排名:13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86600 在100篇中排名:48

综合分值:0。4016 总排名:75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2)。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3)。





【注释】


(1) 芙蓉楼:原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诗人之友。

(2) 平明:清晨。楚山:战国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润州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3) “一片”句:冰心,像冰一样纯洁的心。冰在玉壶之中,更显示人的纯洁正直。





指标解析


《芙蓉楼送辛渐》作于开元末年作者出任江宁(今南京市)尉之后,原有两首,另一首曰:“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无论从艺术美感还是知名度上来讲,这一首都要比“寒雨连江夜入吴”逊色多了。后者是王昌龄诗中的名作,在送别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后人表白心志高洁时常引的两句成诗。其实“玉壶冰”并非王昌龄的首创,早在南朝时候,鲍照《代白头吟》中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盛唐宰相姚崇也做过一篇《冰壶诫》:“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王昌龄化用前人之意,吟出“一片冰心在玉壶”,遂成绝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送别诗多从朋友的角度设想,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李颀“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而王昌龄这首诗之所以从己处写起,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别有所托。《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不矜小节”,一度“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题中也可看出他的遭际,明人唐汝询说得则更为具体:“此亦被谪入吴,逢辛赴洛,而有是叹也。言我方冒雨夜行,君则依山晓发,不胜跋涉之劳,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昌龄借送友之机表澄自己的高洁情怀,既是对亲友的安慰,也是对谤议之声的蔑视。

这首诗在古今选本中的入选没有太大落差,亦是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中必有的诗篇。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很多,如《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都是情景兼融的佳句,但都不如这首《芙蓉楼送辛渐》闻名。不过遗憾的是,它在历代的评点率并不高,所以综合名次在《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之后。





第76名 王昌龄 从军行(1)


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6 在100篇中排名:73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7 在100篇中排名:8

历代评点次数:7 在100篇中排名:96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3 在100篇中排名:41

文学史录入次数:8 在100篇中排名:13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33300 在100篇中排名:76

综合分值:0。3996 总排名:76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2)。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战之事。

(2)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国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境的敌人。





指标解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读王昌龄的边塞七绝,总有一种坚毅的感觉,这与他擅用语气虚词、程度副词和仄声字有关,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撩乱边愁听不尽”,“总是关山旧别情”等诗句中的“但使”、“不教”、“更吹”、“不尽”、“总是”等语词,都以掷地有声、情感充沛见长。位于排行榜第七十六位的《从军行》,也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之气闻名遐迩。

但对“慷慨”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李梦阳从中读出“悲壮”之感,张文荪从中品出“婉健”之意,黄叔灿则说它是“愤激之词”,俞陛云称其有“胜概英风”,沈德潜称“终不还”可作“归期无日”看,刘永济亦认为这是一首令人“读之凄然”的诗歌。同样两句诗,却包孕如此丰富的涵义,祖咏的“论功还须请长缨”纯有英豪之气,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有歌舞”只一味“愤慨”,只有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王昌龄的这两句诗既是“豪语”,又有凄然之意。

王昌龄的《从军行》在古代的入选率和点评率均成绩平平,不能与《长信秋词》和《闺怨》等诗相比,明代胡震亨就曾说过:“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极诣之作。”可见王的边塞诗在古代不如他的“宫词闺怨”诗受重视。20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从军行》和《出塞》等边塞诗被选本频频选入,在文学史上亦地位不凡,可与高、岑的边塞诗平分秋色。





第77名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


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学古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含婀娜。后人竞学盛唐,能有此否?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排行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