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妄谈与疯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选择做家庭妇女是不合适的决定

我现在怀疑,在中国做全职母亲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1。?做全职妈妈本身不会与社会脱节,因为全职妈妈就是一项事业。能把家庭和孩子都团好的女人,原本就是创造价值,而且相当不容易。不是对家庭充满理想和爱的,很难做到。可是,在中国这项工作没有得到认同。在国外,housewife是工作状况的一个官方选择,你填表格什么的就印在上面,没人会大惊小怪或歧视。在中国不行。你一说你没工作,就好像低人三等似的。没有正确认识家庭妇女的社会价值。

2。?国外有家庭妇女的社团。她们在家务之余也参与社会活动,互相帮忙接送孩子或组织妈妈俱乐部,做社区服务,没有孤单被人忽略的感觉。在中国,因为全职母亲少,类似活动也少,整天与孩子为伍,想腾个上厕所的空都难,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家庭和孩子,慢慢的确会与社会拉开差距。

3。?法律保障不足。在国外,如果家庭妇女与丈夫离婚,是丈夫的过失,可得到可观的经济分割,未来的生活也有强制性保障。丈夫工资到点儿就被强行划进妻子的户头作为生活和抚养费用,因此没后顾之忧。男人离婚前出于经济因素也会三思而行,最主要是全职妇女本人有了保障,不会因此而害怕全职。中国不行。你说自己是家庭妇女,哪怕就是丈夫出轨要求离婚,估计也赔不了你几个。更主要的是没有给全职妈妈生活费一说,顶多也就抚养孩子。妈妈没工作,搞不好连孩子的抚养权都争取不到。原本是因为爱孩子而不工作,后来变成一个弱点,成没经济收入了。而且父亲给孩子的抚养费也是全凭良心,给你就拿着,不给你,哪怕法院去执行,也不能每个月都替你去要吧?实现的过程很艰难。

4。?功利的职场。这个在世界各地都有,得凭良心说话。资本家的目的就是实现赢利最大化而不是做慈善。你在社会竞争中只有是强者才能有被剥削的资格。否则,你想申请被人剥削估计人家还不要。全职母亲就面临这个问题。尤其是从事现代行业的全职母亲。IT有时限。你三年前是职场精英,官拜副总裁,三年后再出山,还得跟小家伙们一起拼。工作具有时效性和持续累积性,一断开就得重来。而且重来就处于劣势。你说家里有个三岁的孩子,与那些尚未婚配的大学生比就处于不利。尽管每个人都会结婚生孩子,但人家好歹能被榨几年。到时候人生孩子了,公司可以再想法子请新人。

5。?道德处于薄弱期,缺乏建设。中国原本是礼仪之邦,不过近几年处于变革的时候,经济大潮一冲击,很多时候本性都迷失了。道德底限被金钱追求冲击得不断降低。你对一个男人究竟残存多少良知是估量不出的。经常发生昨天还是好好先生,今天就成恶霸地主的状况。其变化之大,所受诱惑之多,抵御能力之差最好还是不要以过往记录衡量。而且,你相信枕边人,却不能信任周边。大环境不好你不能单一建设小环境。你男人不错,是优点也是缺点,你觉得不错人家也觉得不错,架不住今天这个来抢明天那个来夺。以前偷抢那是不入流的事情,总要搭块遮羞布;现在改豪夺了,直接上门跟你摊牌,请你主动退位,你不退还成了阻碍历史进步了。

根据以上几点,我还是建议女性朋友们加强自身建设,哪怕你再爱家再爱孩子,至少为了不可预测的将来,得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组织没有了,社会靠不住了,法律没保障了,人心涣散了,丈夫也不好带了,还是依靠自己吧!

第二部分 第36节:我们的税收拿去做了什么(1)

我们的税收拿去做了什么

我的版权费,税收部分都由电影公司代缴。

签合同的时候我就说明一定不能自己付税,我得拿纯的部分,否则,感觉上白忙一场,纯粹为共产党打工了。虽然人家替我缴,也是羊毛出在我身上,心里总归舒坦点。

这话有点儿反动,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我上网查了一下税率,发现出版方面的税收国家还算照顾的,也要达到百分之二十多。其他的工薪税收,上万以后就达到30%了。最高税率可以达到42%。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

按说,税收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稍微有点儿知识的人,都明白国家的存在依靠税收,我不该有这种狭隘的想法。更何况,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根本不存在是为共产党打工一说。

但这些天出的几件事情,让我不得不往深层想想。先是在天涯杂谈上看到一封求救信,说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因为弟弟得了白血病,需要三十万元治疗费用,请大家捐款;再就是看到文学城上说五十多岁的母亲为二十七岁的儿子上街乞讨求医疗费用。刚看到类似消息的时候,心头总一痛,涌动着捐款的激情,可看多了就麻木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哪怕不吃不喝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也救不了众苍生。此外,万一某日我也遭此境遇,只怕没人会管我。而且,我捐的钱去哪里了?治个病要三十万?到最后不都是落到医生医院的腰包了?

第二部分 第37节:我们的税收拿去做了什么(2)

又看到一篇对教育部副部长的访谈,让他谈谈目前大学教育费用是否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能力。部长比较谨慎地回答,他们夫妻二人的工资,刚够缴孩子的上学费用。这还是中国的副部长啊!按说收入应该算小白领了吧?那些汗珠落地掉八瓣的农民兄弟的孩子该怎么办?

又听网友抱怨高速公路过路过桥费,昂贵到无法承担。

我于是纳闷儿,政府官员把收上来的高额税收都用在哪里了?他们收完了税,给了人民什么样的返还?医疗没有保障,教育没有保障,基础建设也还要人民继续掏钱。那么这么多税,政府官员有没有给出个报告说明究竟是用到何处了呢?

此外,政府官员只知道按个人的每笔收入纳税,却没有一个保障系统,诸如我这个月收入一万,但我下半年没工作了怎么办?或者是我今年家里添了个孩子,消费增加了怎么办?没有一个退税或者补贴的措施,让人觉得自己一直在尽义务,却没有得到任何权利。

我不甚喜欢政府官员的独断家长作风。比方说,什么地方遭灾了,以政府名义捐多少。这笔钱是来自人民的腰包,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在贫苦的农民身上,为什么不把自己国家的人民照顾好?

再看看现在外逃的贪官,再看看电视里播放的警匪勾结,再看看城里一堆堆的上访民众,心里真的很难过。这是我的国家啊!这是以后我叶落归根的土地啊!

那天跟老公抱怨,说新加坡政府真能敛财,中午十二点打车过市区还要收一块钱的高峰交通费。老公笑着说,新加坡已经很好了,一年每个人才缴那么点税,国家还补贴你生病住院的钱,也没人饿死,房子也很便宜,到处都干净清爽,人一个捐款机构的总裁坐趟头等舱还被双规了。

想想也是。

唉!这世界,办什么公司都不如开个政府赚钱。

第二部分 第38节:房地产真的能保值吗

房地产真的能保值吗

最近在一片通货膨胀的恐慌之下,房价已经涨到天价。手里积攒了点儿钱的人都希望把货币变现成房子以抵御通胀。

《蜗居》里的情形每天上演。今天你付了订金,明天房东就把钱还你了,坐地等涨,每天跳价。没买到房子手里余钱的,现在恐慌,|福@哇小!說%下&載*站|买到房子押一手贷款的未来恐慌。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现在房价失控性飞涨是官员恶意不作为。他们早就可以在苗头之初的时候出台政策,通过四大银行放贷的调整而平抑房价。现在官员是允许恶意滥炒,今天买,明天卖,贷款一套到N套。

这样恶炒房地产的目的是什么?地是国家的,税是国家的,要想实现繁荣昌盛的景象,仅房地产一项就可以拉动全国的GDP,生产环节哪怕差一点儿,都不影响每年增长8%。这是典型的政府官员做派,不管事情做得漂亮不漂亮,交的答卷要漂亮,这也是政绩的一部分。而老百姓成了政绩的牺牲品。

我们要把这份答卷交给谁看?

我经济学得不好,我说点儿我自己的朴素经济观。现在已经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了。中国经济基本还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没道理美国经济不举了,欧洲经济下垂了,中国还挺着傲人的Dcup,拒绝地心吸引力。我想这个Dcup虽然看着丰满上翘,里面塞的应该是硅胶。假的再好看,也是假的,搞不好以后还会引发乳癌。

全球都不景气,独中国百花齐放。若是真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老百姓也高兴。实际情况是,货币外升内贬,大多数人的腰包是瘪了不是饱了。钞票越发越多,但购买力越来越低,我们曾经的存款,变相流失了。我们在为世界人民的危机埋单。

按中国人口算的话,大约每个人背上有四个欧美非拉。怪不得说中国老百姓勤劳勇敢。

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房地产真的保值吗?

我想不一定。

原因是,地是国家的,房子过七十年还是国家的。我们还款可能需要五十年,还没安稳二十年又要买一次。而这是最好的情况。不好的情况是,官员在财政吃紧的时候,随时可以征收富人税、地产税、房租要纳税等。如果出台政策,人均四十平米为小康居住标准,那么三口之家只能以建筑面积一百二为自住线,一百二十平米以上的均为超标线,以此征收税款。我估计那些囤了房子的人,到时候就笑不出了。

而这也是有国际惯例可循的,美国、新加坡是征收地产税的。所以这依旧是与国际接轨。

我们是盘子里的菜,下饭的时候就一筷。

在瞬息万变朝令夕改的今天,我看除了养好身体,吃光花光用光是保值的,其他什么都不保。

我这篇,应该算和谐文章,因为我在提倡国家不断强调的消费拉动GDP。

消费拉动GDP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无后顾之忧,百姓安居乐业。

在前景一片暗淡,内心充满忧虑的时候,谁都不知该怎么处置口袋里的钞票,惴惴不安,没法消费。

就好像在四面皆窗的屋子里,面对外面窥探的眼睛,情侣纵然半年不见,依旧没法做爱。

第二部分 第39节:热火朝天的买房运动(1)

热火朝天的买房运动

在没有踏入祖国国土的时候,我尚能保持一个局外人的冷静。

四月,公公从国内十万火急地国际长途过来,跟我们商量要在国内替我们置办一套房产,理由是等着多年以后万一我们改了主意要落叶归根,在家乡也有个落脚的地方,被我们一口拒绝了。

“房子买了谁住?你们俩也不会去郊区居住,中国的房子都是有居住权没地契的,这个居住权也就七十年,等我们老了回去,房子不是平白折了一半?干什么不好?一大把年纪了倒腾房地产!”

公公说,我们俩也没什么可留给你们的,就口袋里几个闲钱,也不知道到你们老了贬成什么样。与其留钱,不如留点资产吧,至少,房子是存在的。

我们坚决不同意。房子买了也是空着,租出去,怕凭空生出事端。万一房客在里面干不法勾当呢?万一人走楼空不付租金呢?不是白白叫老人受气?我们还是咬死那句话——坚决不买。

一踏上上海的地界,我就被那热火朝天的买房运动给感染了。

一个合肥的朋友在上海买了套房子并拉我去参观。我好奇地问,你家在合肥,工作在合肥,跑上海来买什么房子啊?他得意地说:“我投资啊!这才买两年多,都涨了70%啦!”

“既然是投资,干吗不买好点的楼层?十九层楼的小高层才买到七楼,以后出手不是有难度?”

第二部分 第40节:热火朝天的买房运动(2)

“你以为买房子是买菜?还由得你挑来选去?你知道我这房子是怎么买的吗?我一听说开盘,提前一周就托人买内部发售的。买的时候不是让你看房子,就立个模型在你面前。点一套户型给你看,你要不?当场表态。不要?下一个!根本没有思考余地啊!我买这套房子,还抢前头那个排队的呢!幸亏他没带够订金,说出去取钱,我趁机交了,这套才归我。不然,我还拿不到七楼!”

我倒吸一口冷气,不相信地看着他:“太夸张了吧?怎么有种发行法币的感觉?都赶着花钱啊?!”

他说:“你以为?这还夸张?更夸张的都有。我一朋友刚来不了解行情,还打电话回家问老婆,说二十一楼朝向不好,要不要换个朝南的?回去一看,炒房团包了整半边楼,一户都没给剩下。现在卖二手房,卖家都是一约几户买家,当场问你们谁出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