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
既然大学开设的某些专业只能用来误人子弟,那么只能用来浪费青春的大学课程似乎就没什么大不了了。
公共课除了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其他的好像基本上都没什么用。如果我没记错,政治基础理论课应该包括马哲、毛概、邓论、社经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一我们开设了《中国革命概论》,那个满嘴仁义道德的老师着实龌龊不堪,而且将课堂进行得无聊透顶,所以有一次课堂上我很不给她面子,当着一百多名同学的面尖锐地指出了她的几个常识错误,然后夺门而出扬长而去。当时我心中无比的惬意,可期末考试的时候却因此而得到了报应。那个老师给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分数只有40分。为了避免再跟这种课程的老师发生冲突,此后的马哲、邓论等课程我干脆一律逃掉了。
对于这些课程,我们不应该抱任何希望能够从大学的课程表上取消,但作为一名花钱上大学的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政治经济学老师肯定会在课堂上详尽地阐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可是,他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全部要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将自己出卖,将自己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出让。当一栋又一栋楼房拔地而起,当一个又一个小区盛大开盘,他的学生却在节衣缩食地为下个月的房租而四处奔波。在这样的时候,那些滔滔不绝的老师们干什么去了?政治经济学干什么去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又干什么去了?
我并不是说必须用就业之类的功利性指标来衡量大学课程的价值,更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光荣、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当你和几十几百个人同时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你是不是能够用这些时间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呢?如果你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那不妨去图书馆找出《资本论》来看看,这样的话你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多么让人热血沸腾;如果你对这些东西统统没有兴趣,也还完全可以去看别的书,诸子百家或者天文地理,值得学的太多了。哪怕是租一张影碟回宿舍细细品尝也可能比听老师讲第二次土地革命更有意义,至少周星星同学的《审死官》会让你体会到一种对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叛逆,姜文的《鬼子来了》能让你不得不面对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悲哀。
有些准备考研的人可能认为听这些课对考研有好处,这实在有点儿异想天开。希望从这种课程上学到对自己考研有用的东西无异于与虎谋皮。老虎虽然不愿给皮但毕竟还有一张皮,而大学的政治公共课老师又有几个胸怀真才实学?如果拿考研政治试题给他们做,有几个能够及格?我原来的邓论老师估计已近花甲,但学识和年龄丝毫不成比例。他曾担任过很多门课程的老师,甚至还教过冶金,因为什么都教不来,最后只好来邓论课上念教材。想找这种老师学东西,那还不如去找拉登借武器呢!
/*3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一部分
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
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
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几门公共课倒是要认真对待了。体育课是我大学四年受益最多的课程之一。大二的体育课可以自由选择方向,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球类项目或者武术游泳之类,唯独我选择了田径。田径班的上课内容基本上是长跑,先跑6圈热身,然后跑12圈半,一次体育课下来感觉像是见了一次阎王爷。但我跑着跑着竟然还上瘾了,大三没有了体育课,我还经常在晚自习下课以后去操场跑上若干圈。毕业以后我很少锻炼了,一没有足够的客观条件,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想必等你毕业以后也是如此。但愿到时候你不要后悔大学四年没有上过几次单杠没有跑过几次步。
法律基础概论这门课也不应该太轻视。在一个法制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法律之外。你可以不知道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也可以不知道法的渊源,但当你毕业后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需要用到劳动法,当你独立门户开始创业的时候需要懂得公司法,当你跟别人贸易往来的时候需要用到合同法,当你通过艰苦的研究开发出一种技术时又离不开知识产权法。所以,只要老师不是太差劲,法律基础课还是值得去听的,至少也得弄清“法人”、“诉讼时效”之类的概念吧。
除了公共课之外,专业课同样有很多无聊的课程。有一些专业课纯属屠龙之术,学得再好也是徒劳。譬如我原来学过的某门专业课,连老师都觉得无聊,索性在课堂上跟我们一起玩起“碟仙”来了。有一些专业课早已被市场淘汰,若干年前或许有用,但现在早就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请不要说成“昨日黄花”,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词语)了。这种课程在一些知识非常快的专业屡见不鲜,计算机专业最为典型。不过这些课程是否逃课还要看老师而定: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那当然溜之大吉;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授很多最新的思想和观点,就算教材过时了也是应该认真去听的。
其实有很多专业课程原本是很值得好好研究的,但是教材上和课堂上研究的却都是跟专业相关却毫无用处的问题。秘书学、商务社交礼仪等课程都是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美国,这些课程的第一节课便是学习如何接电话,而在中国,可能好几节课都会被用来谈“秘书”这个词语的渊源,谈这门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谈目前学术界不同派别对于这门课程研究范围的不同观点,甚至还会谈到秘书的阶级属性。如果老师按这样的思路来上课,不逃课实在是对不起烈祖烈宗了。
不过,在判断一门课程是否有价值的时候不能太功利,目光不能太短浅。事实上很多目前看来没用的东西以后就会觉得非常有用了。我一个朋友曾经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他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英语同步翻译。大学期间那些看上去跟翻译没有太直接关系的课程他都逃掉了,《英美文化》这门课他也没上过几次。后来工作中他才发现做翻译其实需要对外国文化有很全面很深入的了解,否则就很可能犯一些低级错误,就如外国人将“红楼梦”翻译成“在红色包厢里做的一个梦”。上海产的“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Feather”,可英语中有句成语“toshowthewhite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所以这个品牌的钢笔出口到英语国家以后一直无人问津。所以说,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
/*34*/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一部分
为考英语强说愁
为考英语强说愁
英语课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说,每个大学生都很明白。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会成为英语课的逃兵。我是不主张英语课逃课的,就算老师比较差也应该坚持去上课,因为英语老师就算不会教书,但英语水平比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高一些。虽然英语可以自学,但通过自学来掌握一种语言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种捷径。学语言必须要听,要大胆地说出来。绝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所以更加应该多去课堂听英语、说英语。因为大学扩招的缘故,很多学校的英语课也被迫改为了大班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应该抓住任何可以发言的机会。不要因为人多而害怕丢脸,学英语如果不丢脸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学英语贵在积累,永远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能够奏效。我原来有几个同学考了好几次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每次失败的时候都决心认真准备下一次,可是在教室自习没几天就按捺不住了,抱希望考前突击能够通过,可真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再怎么突击也没有用了。直到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仍然没有通过四级,自然也没有得到学位证。有些学校如果没通过英语四级毕业证都没有。读书期间没考过,毕业以后自然就更加难了。
最近四、六级考试做了改革,情况跟几年前已经有了些变化,但是据我所知,人事行政部门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英语四六级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此次改革而发生任何的改变。就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不再与英语等级挂钩,但是,从其余的现实角度考虑,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以为英语角是个学英语的地方。去英语角的人大都justsoso,我原来就见过有不少自认为英语很棒的人总喜欢去英语角showoff,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还有一些人去英语角是另有所图,尤其是一些男性研究生、博士生。从整体上来说,越是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水平就越低。
跑过步的人都知道,跟比自己跑得快的人一起跑,自己也会跑得快一些,而跟比自己跑得慢的人一起跑,就会跑得慢一些。所以,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好不要去英语角被别人同化,除非你另有所图。当你第一次说出“Goodgoodstudy;daydayup”、“Yougood;youedowhat”之类的中国式英语时,你可能会心里没底,但如果你在英语角听别人这么说了几次,你就会觉得非常地道了。
可以尝试着跟一些留学生交朋友,这样不但可以多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而且你们可以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但有一些外国人的英语可能比你更差,譬如日本人。有一个跟我相同专业的师姐大学期间跟学校的不少留学生关系相当不错,她从那些美国人、欧洲人或西亚人身上肯定学到了不少东西。毕业的时候她去一家大型的外贸公司应聘,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击败了其余英语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应聘者。
英语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学英语上。毕竟语言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是为了手段而丢了目的,舍本逐末了。我曾经在岳麓书院看到几个学生大声地朗读英语,心里很不是滋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如今虽然还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所读的书竟然成为洋文了。那时我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一句话:“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就算是中文系的学生,四年大学当中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恐怕也比用在自己母语上的多一些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英语对于就业来说确实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用到英语的并不多,所以就算英语学得再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生疏了。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就倒退了很多,很多单词都只是似曾相识了。我原来求职的时候有些公司要求我翻译大段的文章,但是入职以后连最简单的英语都用不上。在这种时候,英语彻底沦落成了一块敲门砖。所以,大学期间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还不如分一些时间用来学习那些以后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到的东西。
浙江大学一位叫高强的高分子物理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言辞尖锐地谈到了中国高校的诸多弊端,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全民学英语”的: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一定要取消六级考试。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英文考六级干什么?研究生写的论文语句不通错字连篇,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就只知道考英语。他们的托福、GRE能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这样的人能干什么呢?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
/*35*/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一部分
计算机:第三只手
计算机:第三只手
高强教授对计算机似乎非常不屑一顾,他是教授,所以有这个权利,但是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还是不能太过偏激。各个专业都会有计算机公共课,这些课最好还是不要逃。工作以后可能不需要用到英语,但几乎不可能不用到计算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说,C++、HTML这些东西自然没必要知道,但起码的计算机操作总是需要知道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在日常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东西要在课堂上掌握恐怕很不现实,所以必须利用其余的时间其余的条件不断摸索。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就算自己有电脑也未必会用Word、Excel制作像样的文档,更不用说制作精美的PPT。不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