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舍我其谁:胡适-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3学年度,“康乃尔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了一个“宗教之比较研究”(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s)系列的演讲,分一整学年讲完。根据胡适在1914年1月28日《留学日记》的记载,这个系列的演讲一共有二十三次。从宗教史、原始宗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孔教、道教到日本的神道。胡适在日记里说:
主讲者多校中大师,或其它校名宿。余亦受招主讲三题:一、中国古代之国教;二、孔教;三、道教。余之滥芋其间,殊为荣幸。故颇兢兢自惕,以不称事为惧。此三题至需四星期之预备始敢发言。第一题尤难,以材料寥落,无从摭拾也。然预备此诸题时,得益殊不少;于第一题尤有心得。盖吾人向所谓知者,约略领会而已。即如孔教究竟何谓耶?今欲演说,则非将从前所约略知识者一一条析论列之,一一以明白易解之言疏说之不可。向之所模糊领会者,经此一番炉冶,都成有统系的学识矣。余之得益正坐此耳。此演说之大益,所谓教学相长者是也。'8'
胡适的这三个演讲是这一系列演讲的第四、五、六次的演讲,一口气在三个星期内讲完,演讲的日子在星期四。他的《中国古代之国教》是在1913年11月6日下午4点45分开讲的。根据《康乃尔太阳日报》当天的报道,胡适的这篇演讲会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也就是胡适所说的中国信史的开始说起。可惜我们不知道胡适这个中国信史开始的年代的根据是什么。这篇报道说,胡适会分析中国古代之国教与儒家的不同,并指出其对后来的道教的影响。演讲的第一个部分将着重于历史跟宗教的形式;第二部分,则在分析其哲学及其根本的教条,包括古代中国对来生的看法。'9'
胡适演讲过后的第二天,《康乃尔太阳日报》又写了一篇报道。根据这篇报道,胡适说一般西方人以为中国的国教不是儒、就是释、再不然就是道,或者是这三教的混合。他说这个了解是错误的,其实中国古代的国教早在孔子、老子出生以前的十八、二十个世纪就已经存在了。不但如此,这个国教到今天还存在。它跟儒教、道教的关系,很类似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虽然不是宇宙的造物者,但他也是万能和公正的。古代的中国人所相信的是现世报。他们认为一个人有两个灵魂。其中一个是在人死以后,就跟着一起死了;另外一个则升天。人死了以后,灵魂的处境如何,并没有确切的说法。有一派认为人没有来世。另外有一派则相信立功的不朽。由于这种哲学的观点没有办法满足一般人的要求,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是张开双臂去迎接的。胡适说:据报道,中国国教里的天坛,可能会变成农业部的农业实验站。他说如果这个报道正确,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国教终于将随着帝制的灭亡而走入历史。'10'
胡适在这篇《中国古代之国教》演讲里说古代中国人相信一个人有两个灵魂,一个灵魂随形之死而死,另一个则升天。这显然是根据《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随着形而死的灵魂叫做“魄”,升天之灵叫做“魂”。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七年〉》的注疏里说:“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者,名之曰魂也。”这一升一降的原因,孔颖达解释为:“以魂本附气,气必上浮,故言‘魂气归于天’;魄本归形,形既入土,故言‘形魄归于地’。”
胡适在这篇演讲里又说中国古代没有来世说,只有现世报,相信立功的不朽。我们记得在上文所引梅光迪1912年6月25日的那一封长信。梅光迪在那封信里说:《礼记:〈祭法〉》里有“以勋死事则祀之”一语,其寓意只不过是在崇德报功,无所谓迷信,无所谓因果祸福。这跟胡适在这篇演讲的立论雷同。我们不知道这是他们“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胡适受了梅光迪的启发。无论如何,胡适在这篇《中国古代之国教》演讲里所作的立论,他在日后会继续发挥。但这是后话。
胡适接着在11月13日讲“孔教”。根据《康乃尔太阳日报》在演讲当天的预告,胡适在演讲里会说明为什么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而且也会用孔子的人格特性,来说明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以及他为什么与其他改革家不同。'11'在胡适演讲的次日,《康乃尔太阳日报》又有一篇报道摘述胡适演讲的内容。该报道说:胡适在“孔教”的演讲里说孔子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师、政治家,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说孔子生在乱世。那个乱世,他说用孟子在《滕文公下》篇的话来形容,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认为他的使命就在救世新民。终其一生,胡适说孔子不改其救世新民的初衷。他周游的列国,凡七十之多。其目的在于寻找机会把他的学说付诸实际以裨益人类。胡适说孔子的执著,引来那些保持着出世哲学的人的嘲讽、嗟叹与讪笑。胡适说有一个隐者说得最好,他形容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胡适说孔子常说天下无道。他的志向是要让这个无道
的世界回到有道。胡适说孔子的时代是儒家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是人间乐土(Heaven on Earth),是人间天堂(Paradise of Man)。'12'这篇报道的最后这几句话有点不知所云,即使胡适确实说了这几个句子,也可能是让记者给断章取义了。重点是胡适在这篇演讲里的主旨。从胡适说孔子是一个改革家这个论点来看,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对他的影响是呼之欲出。
胡适演讲“道教”是在11月20日。可惜《康乃尔太阳日报》只有当天演讲之前的报道,而没有演讲过后的摘述。根据这篇预告,胡适这个演讲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里,胡适会描述老子的生平,说明老子返璞归真的道理,然后再详细地分析他无为、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在演讲的第二个部分,胡适将会讨论道教作为宗教的发展。胡适说道教其实只是后来的人把老子学说穿凿附会地拿来利用。他会在演讲里描述道教每况愈下,以至于沦落到当代荒谬不堪的境地。'13'
胡适对孔教的问题显然是用了心神去作思索的。他演讲孔教是在1913年11月13日。到了1914年1月23日,他仍然被这个问题困扰着,还是没找到立论的基点。他在当天的《留学日记》里说:
今人多言宗教问题,有倡以孔教为国教者,近来余颇以此事萦心。昨覆许怡荪书,设问题若干,亦不能自行解决也,录之供后日研思:
一、立国究须宗教否?
二、中国究须宗教否?
三、如须有宗教,则以何教为宜?
1。孔教耶?2。佛教耶?3。耶教耶?
四、如复兴孔教,究竟何者是孔教?
1。孔教之经典是何书?
(1)《诗》;(2)《书》;(3)《易》;(4)《春秋》;
(5)《礼记》;(6)《论语》;(7)《孟子》;(8)《大学》;
(9)《中庸》;(10)《周礼》;(11)《仪礼》;(12)《孝经》
2。孔教二字所包何物?
(1)专指《五经》、《四书》之精义耶?(2)《三礼》耶?
(3)古代之宗教耶(祭祀)?(4)并及宋明理学耶?
(5)并及二千五百年来之历史习惯耶?
五、今日所谓复兴孔教者,将为二千五百年来之孔教欤?抑为革新之孔教欤?
六、苟欲革新孔教,其道何由?
1。学说之革新耶?2。礼制之革新耶?3。并二者为一耶?
4。何以改之?从何入手?以何者为根据?
七、吾国古代之学说,如管子、墨子、荀子,独不可与孔、孟并尊耶?八、如不当有宗教,则将何以易之?
1。伦理学说耶?东方之学说耶?西方之学说耶?
2。法律政治耶?'14'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在这封存录在日记里的信,都是他所设的问题,而没有解答。换句话说,胡适在这个时候仍然在挣扎着。立国须不须要有宗教?中国须不须要有国教?这个国教应该是哪一个宗教:孔教、佛教,还是耶教?如果是孔教,则孔教指的又是什么?如果孔教须要革新和复兴,则革新、复兴之道为何?为什么只独尊孔孟?其他先秦诸子呢?相反地,如果立国不应当有宗教,则该取代的又是什么呢?这则日记重要的地方,就在告诉我们至迟到1914年年初,胡适对所有这些问题,包括孔教的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然而,胡适在此处为孔教的问题“萦心”,并不像邵建所想象的,是因为胡适不懂美国政教分离的立国精神。邵建说胡适提出国教的问题“叫人出冷汗”。胡适会提出国教的问题,他认为是“表明胡适至少不熟悉美国的立国宪法,尤其是它的宪法修正案”,所以他替胡适下了一个盖棺的论定:“胡
适虽然浸泡在以自由为标志的北美文化中,但这并不等于胡适就吃透了自由。”'15'事实上,美国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是一个常识,这个道理在美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胡适对美国开国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美国从邦联到联邦的发展历程有着非常透彻的了解。就举胡适在《留学日记》里所记的两个例子来作说明,他在1915年2月27日致《新共和》杂志主编的信里征引了费思科(John Fiske)的《美国历史的转捩点》(The Critical Period ofAmerican History,17831789)。'16'这本书处理的重点就是美国立国的关键期,以及美国宪法制定的经过。胡适在1916年2月29日的日记:《美国初期的政府的基础》里引了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毕尔德(Charles Beard)论开国元老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一段话。那段话的出处是毕尔德所著的《杰佛逊派民主的经济基础》(Economic Origins of Jeffersonian Democracy)。'17'杰佛逊就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汤姆斯·杰佛逊。而所谓的“杰佛逊派的民主”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政教分离。
邵建以胡适的日记来读胡适,是一个非常具有慧眼的方法。可惜他往往忽略了胡适在日记里有意为日后替他立传者植入的一些关键的资料。邵建以为胡适不了解美国立国政教分离这个常识,他完全忘却了胡适不但是一个以觇国者自诩的人,而且是一个会投身浸淫于当地的政治、社会、文化,暂把他乡作吾乡以求深入了解的人。就像他在1916年11月9日的《留学日记》里所说的:
余每居一地,辄视其地之政治社会事业如吾乡吾邑之政治社会事业。以故每逢其地有政治活动,社会改良之事,辄喜与闻之。不独与闻之也,又将投身其中,研究其利害是非,自附于吾所以为近是之一派,与之同其得失喜惧……若不自认为此社会之一分子,决不能知其中人士之观察点,即有所见及,终是皮毛耳。若自认为其中之一人,以其人之事业利害,认为吾之事业利害,则观察之点既同,观察之结果自更亲切矣。且此种阅历,可养成一种留心公益事业之习惯,今人身居一地,乃视其地之利害得失若不相关,则其人他日回国,岂遽尔便能热心于其一乡一邑之利害得失乎?'18'
我们把胡适对孔教“萦心”、反复深思的审慎态度,跟当时在中国请愿立孔教作为国教的运动相对比,就更有意味了。1913年8月15日,“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梁启超等人向参议院和众议院请愿,请于宪法中明文规定孔教为国教。他们在《孔教会请愿书》中说:中国“一切典章制度、政治法律,皆以孔子之经义为根据。一切义理学术、礼俗习惯,皆以孔子之教化为依归。此孔子为国教教主之由来也”。对于宗教自由跟国教的订立,他们认为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信教自由者,消极政策也;特立国教者,积极政策也。二者并行不悖,相资为用……适当新定宪法之时,则不得不明著条文,定孔教为国教,然后世道人心方有所维系,政治法律方有可施行。”'19'
有趣的是,当“宪法起草委员会”在1913年10月13日审议时,这三个赞成孔教运动的提案都没有得到法定三分之二的赞成票。“立孔教为国教的议案”,在出席者四十人当中,只有八人赞成;“中华民国以孔教为人伦风化之大本”,赞成者十五人;“中华民国以孔教为人伦风化之大本,但其它宗教不害公安,人民得自由信仰”,赞成者十一人。一直要到10月28日,《天坛宪草》已二读通过,汪荣宝提出在十九条第一项之后加上“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伦理之大本”,又引起争议,最后修正为“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有三十一人赞成,获得通过。'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