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这简直没有天理嘛!
得,不和你们扯它究竟有几sè了,就算两sè,它也是彩sè!疑似真-sè盲的方天童鞋决定回避这个问题。
于是下一刻,方天淡淡地、从容地、大方地、微笑着道:“请问诸位,若是到得中晌之际,天上之云,当为何sè?”
“或为白sè,或为黑sè。”八人中的拉姆齐说道。
话刚说完,他已经若有所思。
而在场其他几位魔法师,也基本都是面有沉思之sè。
本来嘛,刚才方天还对他们说什么“本心”的,现在经他这么一说,众人又不是傻瓜,哪还想不到他提这云彩的颜sè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下,您的意思是,这云之本sè,便如同人之‘本心’?”安迪这一次是带着恭敬地问着的。
到了这时候,已经再用不着在云的sè彩上扯什么圈子了。
“云的本sè为何sè?”方天却仍然是微笑着这么说道。
经他这一说,安迪以及其他几人又是愣了。
本来众人以为已经知道了答案,哪知问题似乎才刚刚开始。
“红不是,黄不是,白不是,黑也不是。”法尔斯坦一边沉吟着,一边缓缓说道,“天上之云实地上之水,而水之清者实为无sè。殿下,不知云的本sè,是否就是‘无sè’?”
“如果我说是,那么人的本心,是否就是‘无心’呢?”方天淡淡说道。
这个时候,方天甚至想到了《封神演义》里面那位叫做比干的人物,无心人啊。
人的本心,无心?
在方天的前世,这个问题早就是被许多家许多派翻过来倒过去说了一次又一次的问题。但是在这个世界么……
从场中几人被他这一问全都愣住的情况来看,方天怀疑,这个世界的魔法师们,在修行上,可能同那些武者差不了多少,虽是通过冥想修行,但是对于人心意识的各种呈现,很少思索,很少了解。
你们就是吃这行饭的,对这些最为基本的东西都不去了解,实在是太失职了啊,方天心里微叹着。
当然,如果人家不是失职,而是称职且很称职的话,那方天此时大概就不是“微叹”,而是“大叹”或者“悲叹”了。——如果人家称职了,以他那种三脚猫的水平,还怎么发挥?
安迪沉默着。
埃里克沉默着。
法尔斯坦沉默着。
在场的八位魔法师,全都沉默着。
不止是在场几位,同样的,不在场的那一些,也几乎全都在沉默着。
其实这个时候方天与八位魔法师的会面,不知牵涉了外面多少的视线。——别忘了安迪等人这一次是为何而来。
因此,这个会面,聚集在这里的感应是足有几百上千道的。而此时,因为方天这一语而陷入沉默沉思中的,也基本上足有几百上千人。
莫里希和沙迦两人,一为六级学徒,一为中位法师,阶位差距极大,此时却都有着差不多的思索。
那是因为两人这时全都想到了方天以前曾经说过的话:
“一个月,有四十二天。莫里希,你可以抽出四十天来。第一个十天,你让心中只有喜。你只想着过往生命中所有的值得喜悦的事情,任何一件!任何一小件!任何一点点当时让你感到‘喜’的事情。”
那时,在井中,方天这么地莫里希和帕特两人说着,喜之后是怒,怒之后是悲……
而沙迦,是其时惟一的旁听者。
“人心之喜怒哀乐,便如同云彩之红黄绿紫?那时殿下以此诫我,便是希望我能借此领悟本心,领悟殿下自己所走的道路?”想到这里,莫里希心中一震,又是惭愧,又是感动。
“小友当时所言,用意竟是在此?”沙迦同样感到有点惭愧。
因为他也对这段话有着许多思索,心中更是有过不少的推断和猜想,但是直到此时,看着刚才的这一幕,想着曾经的那一幕,两相对比,才陡觉豁然开朗。
无悲无喜,无怒无忧,一点情绪不染的心,才是“本心”?“本心”下的冥想,才是真正的冥想吗?
沙迦心里思忖着。
**师塞勒同样在思忖着。
这位阁下却是由法尔斯坦的一句“天上之云实地上之水”,想起了方天之前不久才说的“水之xìng”——“水之为物,散则为气,凝则为冰,不散不凝则为水。其为气时,飘渺不可握;其为冰时,凛然不可摧;其为水时,宛转通达于天下。知水者,近道也。”
水散为气,那不就是天上之云吗?
此时,说及天边之云,小友心中是否亦在想着水之xìng、地之xìng?想着纵横、长生?
想到这之中纠缠通联的关系,塞勒心中深为凛然。
知水者,近道也。
塞勒此时却是深深觉得,方天随意的一言一语,都是“近道”,神秘莫测。
而这一次,接下来,小友又会说些什么?
塞勒凛然着,也期待着。
“殿下,人之本心,与云之本sè,似乎并不能相比。”伊凡眉头皱得紧紧的,显是有哪里相当的想不通,“云之sè彩实为虚幻不实,人心之sè彩,则非如此。便如喜悦,有朝一rì我若晋为法师,心中必然生出大喜,决无法安然不动。此喜悦,是虚幻不实吗?”
“你的这喜悦不可能一直保持,就像现在天边那云的sè彩不可能一直保持一样。时间一长,你的那喜悦必然慢慢淡去。同样,rì头一高,天边那云的sè彩也将慢慢淡去。这么说的话,我看这两者之间,并无不同。”这却是安迪在作着回答。
方天只是淡淡微笑着,不言不语。(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五章 桃李不言?
他天空加身,他魔剑在手。他权倾一方,他点草全服。他强打红字,他挥金如土。他装备牛逼,他瞎人狗眼。他独自存活,他引领全球。他风流潇洒,他妻妾成林。他言必黄字,他万众瞩目。他三教九流,他领嗨全场。他双刀不是无sè,他艹尽不服之人。他决断世间不平。他下线了,离开了网吧。他吃了一碗泡面,要开始搬砖去了……
这是方天前世时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段子,也可以说,是一段妙语。
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方天终于深刻地领会到,到底什么是“神展开”或者说“神逆转”了,什么画龙点睛,远远不足以传述其中之妙。
这个时候想起这段话,却是应景起兴。
当虚幻无法照进现实的时候,过度投入在虚幻之中,享受着虚幻之中的成长、快乐和荣光,到头来,终是要受到现实的嘲笑或者惩罚。
只是这样的虚幻很容易识别,一眼就可以看穿。
而有的东西……
“你的这喜悦不可能一直保持,就像现在天边那云的sè彩不可能一直保持一样。时间一长,你的那喜悦必然慢慢淡去。同样,rì头一高,天边那云的sè彩也将慢慢淡去。这么说的话,我看这两者之间,并无不同。”
安迪对伊凡的疑问如是答道。
确是如此。
人生中。无论是多大的喜悦又或是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慢慢淡去,以致于彻底没了踪影。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想着那事情,想让自己再次喜悦或痛苦起来,也很难办到。
所以又有一个叫纳兰容若的才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为什么当初的惊艳和感动会慢慢淡去,以致于有朝一rì曾经的深情缠绵变成形同陌路呢?
真是因为人心擅变?又或者只是当初“迷了眼,迷了心”?
这会不会是另外的一种现实击败虚幻?
如果说现在的这喜悦是真。那随着时间推移,这“真”必然散去,直到另外的一次喜悦或者痛苦再次降临,但是那些在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同样再次散去。直到再一次的降临。
——问题是,当那些感觉散去的时候,人心之中,还剩有着什么?
平静?
平淡?
还是仅仅只有空白?
平静本义是描述水面的,用平静来形容人心,很容易让人想起人心是一个湖泊或者说大海,当这个湖海无波的时候我们说“平静”,而当这个湖海被风吹、被别的东西击溅,就会有着涟漪或者波浪。
这涟漪或波浪就是那种种喜悦或悲伤吗?
假如这样的形容成立,那么关键在于。人心的这个湖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一成不变,还是会枯竭又或扩张,或者只是单纯地纯净或者污染?
如果一成不变,那什么问题都没有,更不存在什么修行不修行一说。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所有的涉及心xìng的修行,不过都是痴人说梦。又或者说是徒劳无功。
就好像前世时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这位阁下每天都要将一块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但是第二天,这石头还是落回原处,他又要持续着同样的工作……
如果这个湖海会枯竭又或扩张,那么是枯竭好呢还是扩张好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什么手段或者说办法让它向好的那个方向变化呢?
再接着,如果这个湖海会纯净又或污染,那么,是纯净好呢还是污染好?
有人会说,纯净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不然。
换个角度来讲,纯净其实也是一种贫瘠,而污染也可以说是一种丰富。
新生儿的心思够纯净吧?但是如果什么东西都不让他接触,只把他关在井底,就像方天现在住的井一样,那么,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会是何等光景?
什么光景不好说,但是必然谈不上美好。
……
这只是一个“平静”,平淡和空白都各有引申,这一刻,方天想了很多,很多。
为什么要想这些?
前世时,这些与他无关,与他的人生无关。
但是这一世,不一样了。
这些东西,牵涉到他的修行,更严重影响着他未来的道路。——连自己的心xìng都不知为何物的人,你能相信他可以走出多远?
这一时,方天还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是《大宗师》篇里面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就简直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傻子或者说白痴。
但是庄子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白痴。
理由很简单,一个傻子或者白痴不可能写出那么汪洋恣肆又那么想象力丰富的篇章来。
所以这里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只是权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却是后面的“同于大通”。
大通也就是大道,这句话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把自己和那个冥冥中的“大道”连接起来。
方天这时又想起了前世华夏古时的“斋戒”。
原始的斋戒是与祭祀联系起来的,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清净身心,可以祀通神明。
本质上,这就是庄子的“同于大道”,而斋戒的内容,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内容,也很是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那么问题就在于。一个新生儿,是不是不经过任何手段。就可以“同于大道”了呢?更进一步,比人类更原始的兽类以至于草木之属。是不是更是“同于大道”呢?
方天不认可这样的一种说法。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无限追究下去,甚至可以推导出宇宙根本不必演化,直接保持在最原始的“奇点”或者说混沌状态最为适宜,那才是最最最最大道嘛。
你还演化干什么?不是自甘堕落么!
所以,现在方天已经基本可以断定。“清静身心”,不是修行的正道,更不是大道。
但问题在于,一般而言。想要冥想的效果好,确实需要这种状态。——这也正是让方天感到不解的地方。——为什么他已基本断定为非正道更非大道的状态,居然有利于修行?
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但是矛盾也是机会。
把这个矛盾解开了,一切就会变得通透了。
之前,方天对安迪等人说道,“我的路,是直指本心之路。”
这话,纵然没有装b的嫌疑,也绝对是漫不经心的随口之言,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前世看过的某些小说的影响,还有就是,随着修行的进展,方天越来越感到自己有点喜好上某种“简单”。
于是,“直指本心”一语,就这么地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了。
但是说出来之后,在安迪等人的询问和探讨下,在他自己的思索下,方天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个修行上的黑洞。
破开这个黑洞,就是一个大大世界,于修行而言,那将是毫不逊sè于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定地火水风”那样的一种大开拓、大成就。
破不开,怕是就要被它给吞噬了。
这个时候,方天心中有着喜悦,也有